論文英文摘要
畢業(yè)生逃不掉的論文寫作,大家寫好了嗎,以下的論文英文摘要相關文章,供大家閱讀參考。
畢業(yè)生逃不掉的論文:英文摘要七大法寶【1】
畢業(yè)季除了不醉不休的散伙飯、搭幫結伙的畢業(yè)旅行,不得不提的還有讓人頭疼的畢業(yè)論文。英文摘要是一篇論文的眼睛,如何用一雙顧盼神飛的眼睛贏得評審老師的心?今天小編就將告訴你如何又快又好地撰寫出符合規(guī)范的英文摘要。
1. 什么是英文摘要?
ABSTRACT,是用最為濃縮的語言將你論文的核心內容表述出來。刪去屬于文藝青年的文縐縐的形容詞!刪去屬于二缺青年的“機器譯文”!只留下普通、平實的內容。
2. 怎樣寫英文摘要?
可以按照論文的邏輯結構撰寫摘要,如概述、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展望的順序。
概述(30詞左右):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論文內容。例如:This paper is… 或 This study focuses on…
目的(30詞左右):用To…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使用 in order to 或者 for the purpose of 等較長的表述。
方法(50詞左右):盡可能具體地說明操作的步驟,其中注意時態(tài)的使用。常用的詞匯有:test, study, investigate, examine, analyze, measure, application 等。
結果(50詞左右):直入主題地擺出結果,如 This paper shows… 或 The results are…
結論(60詞左右):刪去類似于“The result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的贅語,逐條羅列出結論。
展望(20詞左右):指出研究對未來的意義,如 This pap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或指出不足。
3. 英文摘要有多長?
一般情況下用一段的篇幅完成英文摘要,特殊情況可以分成兩到三段,但最好不要超過三段。長度一般為200字到300字之間。
4. 英文摘要用什么語態(tài)和人稱?
規(guī)范的學術文章通常采用被動語態(tài),突出信息。但由于主動語態(tài)的表述更為清楚,現在有些地方也要求采用主動語態(tài)。
5. 英文摘要用什么人稱?
最好不要出現I,we等第一人稱代詞,而是使用第三人稱,如the author等。
6. 英文摘要用什么時態(tài)?
摘要的時態(tài)以一般現在時為主,表示一種存在于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在特殊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一般過去時或現在完成時,用來表明一定范圍內的結論或是某一過程的延續(xù)性。描述具體的動作時通常用一般過去時,總結主要的結果時通常用一般現在時。
注意:用paper 做主語來描述論文概況時后面常用一般現在時:This paper aims to focus on… 而采用study 來描述相同的內容時則常用一般過去時:This study investigated…
7. 一定不能出現的東西
不常見的術語,插圖,表格,數學公式,化學方程式,中文標點,過多的形容詞,無關的背景資料,自我評價等。
幼兒文化研究【2】
[摘要]當前幼兒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都存在著過度依賴心理學而相對忽視社會學、文化學等傾向。
這種傾向在強調幼兒教育科學化的同時,忽略了幼兒作為特定時期特定地域的群體的文化存在――作為群體的幼兒,受種種宏觀和微觀環(huán)境的影響,表現出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和普遍性的行為與價值觀念。
因此,對幼兒的生存狀況進行文化學的研究,可以從更廣泛和更具有批判性的角度,幫助我們省思教育和幼兒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兒童中心主義;幼兒民間文化;幼兒大眾文化
一、兒童中心論批判
20世紀初期以來興起至今仍不衰落的兒童中心主義,在其百年的歷史中幾度起落,可謂歷盡風雨滄桑。
相對于教師中心或教材中心而言,兒童中心的利弊功過已有大量的理論與實踐探討,并在一種中庸的意見中達成共識。
但本文要說的是,兒童中心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和運動,它存在著內在的局限和不徹底性。
兒童中心主義有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缺陷:其一,按照該思潮的代表人物杜威的觀點,傳統(tǒng)教育之積弊在于校內校外的隔絕分離。
但是兒童中心主義本身也在這種分離的慣性控制之下。
這表現在它只是一種教育領域內部的運動,而不涉及更宏大的社會文化領域。
如果我們聯(lián)系現代社會風起云涌的女權主義,那么兒童中心主義在性質上同女權主義一樣應當都是社會處境不利群體在宏觀的社會權利和權力領域的不平之聲。
但是兒童中心主義并沒有像后者那樣擴展開去。
其二,這一局限所導致的結果或其具體表現,就是兒童中心主義只關注兒童的心理,也就是只關心在學校內部改善兒童的處境,更準確地說是通過掌握兒童心理、理解和尊重兒童的表現以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
兒童中心主義不關注兒童的文化內容,也就是兒童作為人類的一個自然階段的群體固有的、同時又隨著時代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的言語、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兒童中心主義仍然是以成人的標準為參照系,由此兒童文化就沒有獲得任何獨立實在的意義,也就不能獲得實質性的關注。
由于這兩個內在結構的缺陷,兒童中心主義還帶來另一個更嚴重的附帶后果,就是它對于社會領域的忽視和對于兒童心理的獨特的年齡階段的過分強調,并且這一切都是在尊重兒童的名義之下進行的。
它的部分的成功和盛行,反而更加將兒童從整體的社會中孤立出來,更加強化了兒童的幼稚性。
因為兒童中心主義盡管強調要尊重兒童的心理,但是所尊重的是兒童的不成熟心理。
單純強調兒童的心理,最終發(fā)展的邏輯必然仍將是訓練式的教育(不管它是實質訓練還是形式訓練),于是所謂的生活教育就只能是一紙空文。
存在著不成熟的心理,卻并不存在不成熟的文化;存在著文化相對主義,卻并不存在心理相對主義。
然而一種幼稚的兒童心理觀的不合邏輯的擴大,導致了一種幼稚的兒童文化觀。
這實際上是取消兒童文化的獨立性,是無視兒童的文化存在。
兒童中心主義在這方面不但沒能作根本的改進,反倒做了幫兇。
二、幼兒的民間文化
有一次在幼兒園大班做觀察,我發(fā)現了一個極其有趣的現象。
例1:教師正在組織一個美工活動,內容是讓幼兒畫自己從家里帶來的玩具汽車。
現場的效果從我們幾個站在一旁的觀察者看來是不大好的:教師一開始費了好大的勁宣講規(guī)則和繪畫要領,結果到動手畫的時候還是有許多幼兒不知所措,于是教師又滿頭大汗地來回奔波于各個小組之間,仔細地叮嚀,手把手地教。
最后這個活動所花的時間大大超過預期。
其時我注意到在活動室的一邊,有四五個男孩子坐一起,絲毫沒有受到混亂的活動室的影響,自顧自地邊聊邊畫,有的自言自語,有的指手畫腳,有的緊皺眉頭,有的眉開眼笑。
但不一會兒就都畫完了,看看老師還在忙乎,幾個孩子于是就擺了起龍門陣:
幼兒甲(俯過身去看了看幼兒乙的畫,對乙說):“哎,你的車怎么畫成那樣!烏龜不像烏龜,汽車不像汽車。”
另外幾個幼兒聞言站起來,趴過去看乙的畫。
丙對甲的意見表示贊同,并小聲對甲說:“他畫的是稀巴爛。”甲聽了大笑不已。
這話和笑聲被乙聽到了,他看了看甲和丙,又看了看自己的畫(汽車畫得很小,確實有點像小烏龜的樣子),有點兒惱羞成怒。
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拿起鉛筆,在自己畫紙上胡亂涂抹了幾筆,然后自我解嘲似地拿起畫來對其他幼兒說:“看,這是我畫的稀巴爛。”
不料這一舉動卻起到了明顯的搞笑效果。
一桌子的幼兒對乙的這一行為大為捧腹,而乙也從一開始的不好意思、惱怒到皮笑肉不笑,最后到自己也開懷大笑起來,而且還帶著一絲得意。
當時的場面頗為熱鬧(但是還沒有影響到其他幼兒,所以,也沒有引起其他幼兒的注意)。
讓我覺得驚奇而且不解的是,在我看來這樣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卻在這幾個小朋友間引起了如此的轟動效應,以至于他們笑的時候,身體整個地向后仰去,而且笑得如此爽朗。
我不禁想起電視劇《水滸傳》里的場景,覺得這些孩子有著十足的梁山好漢的氣魄與風度,一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架勢。
這種毫無必要的夸張的笑,原本會是一種很幼稚、很可笑的舉動。
但是我看到的情景是如此真實感人,我惟有羨慕和贊美。
心理主義可以充分地解釋幼兒的自我解嘲行為,能夠描述個體心理在這個事件中的轉變歷程,但是它不能解釋一個整體性的現象。
心理學站在科學的高度將這種行為判定為幼稚。
但這卻是幼兒最真實生動的生活,這種生活是自足的、自我完整的。
后來我想,這大概是幼兒的民間文化。
幼兒并不認為自己的繪畫有什么問題,但是同伴的嘲笑一方面給了他壓力,另一方面又給了他評判的角度;而孩子對自己進一步的審視造成了他的窘迫難堪。
于是,他用自嘲來擺脫這種難堪的境地,恰恰是這種自嘲獲得了群體的贊賞。
于是,在一種狂歡的氣氛中幼兒意外地解救了自己,消解了使自己難堪的繪畫的評判標準。
在這個過程中,有個體心理的機制,有社會心理的現象,然而聶為關鍵的、最具戲劇性的環(huán)節(jié)是那個“意外”,即群體自發(fā)的一致的輿論――批判和贊賞。
這其中存在著文化的核心成分:群體認同的價值規(guī)范。
這種價值規(guī)范在幼兒這一年齡階段(其實它一直延伸到整個人生階段和整個人類歷史階段,但是可能在幼兒階段更加明顯罷了),并不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偶然的心理反應,而是一種穩(wěn)定的文化特征:一種由詼諧和幽默、顛覆和造反帶來的積極的再生,這是一種幼兒的狂歡文化。
這種狂歡文化在幼兒園通常有如下幾種具體的表現形式。
1.在不利、被動和失敗的情況下,通過創(chuàng)造、變更、自我嘲諷等等,使原來的標準或規(guī)范變得可笑。
這又有如下三種情況。
(1)擺脫尷尬。
與前面的自嘲相類似的現象還有:幼兒在一些規(guī)則游戲、體育游戲或者表演活動中,常常會由于一時的失誤或應變不及而造成可笑或難堪。
這常常會給幼兒帶來挫折和對于某一類型活動的條件反射式的排斥。
但是在比較寬松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的、沒有嚴格的成就標準、氣氛比較活躍、觀眾參與自由而積極的情況下,當事者常常會由于自我意識到某些動作可笑,而變本加厲,故意夸張和強化這些動作,從而一方面擺脫了嚴肅性而獲得戲劇性,另一方面也獲得了人民性――他不再是一個被動的個體,而成為全體發(fā)笑的觀眾中的一員。
(2)反對苛刻的制度。
下面是我在一個幼兒園的小班里看到的情景:
例2:在午飯后的漱口、臨睡前的刷牙環(huán)節(jié),盥洗室往往因為水龍頭數量有限而人數較多導致?lián)頂D。
為了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排隊等待的良好習慣,避免爭搶和混亂,聰明的教師特地編了一首歌謠教小朋友們邊等待邊對唱:
“前面的朋友快一點。”“后面的朋友等一下。”
等待是良好習慣,需要培養(yǎng),教師的方法也良好有趣。
但小孩子的天性是:好嬉游而不喜拘束。
所以個別好動者就設法在等待的環(huán)節(jié)里找些樂子。
于是就有孩子改編歌詞:
“前面的朋友嗚啦啦。”“后面的朋友吹喇叭。”(孩子并不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唱,而是將漱口杯倒過來,扣在嘴巴上,發(fā)出一種嗚嗚的聲音。)
此言一出,孩子們忍俊不禁,并競相效仿。
這個孩子見大家都十分買賬,便更加得意忘形,不斷推陳出新:
“前面的朋友梆梆梆。”“后面的朋友乓乓乓。”
“前面的朋友敲三下。”“后面的朋友哇啦啦。”
此舉屢試不爽。
孩子們或跟隨其后,或稍作變化。
娛樂歸娛樂,秩序還是很好的。
教師也不橫加干涉。
本性是需要加以約束的。
但是本性的約束會激發(fā)另外的本性。
幼兒對教師的約束稍加變形,便以有趣的、合乎韻律的“藝術化”的方式獲得了群體認同;同時借助于對象化將那原本高高在上的標準降低,借助于笑聲將那原本嚴肅的規(guī)矩變輕,從而獲得了狂歡的快樂,得到了意外的欣喜。
這是幼兒自己的幽默游戲,好像也是民間文藝創(chuàng)作中最為常見的現象之一。
如果說上面的紀律是合理的教育要求,那么下面這個事例則是不合理的規(guī)范:
例3:在一個常規(guī)紀律、行為習慣十分嚴明的幼兒園里,有一天,一位教師發(fā)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幼兒上廁所的時間越來越長了,而且長時間上廁所的人越來越多了。
教師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經偵察后發(fā)現原來一撥一撥的孩子在里面愉快地聊天呢!
每個人都有表達和交流的需要,這是心理學完全可以解釋的;教師對于幼兒心理的無知狀態(tài)導致上述現象,也使教師產生疑惑。
但是其中顯然還有超出心理的成分:廁所里的聊天意味著規(guī)范的偏離,偷偷摸摸反顯出隱秘的快樂;這份快樂又意味著群體一致的反抗。
廁所與稀巴爛,閑聊與搞笑,這些都是嚴肅生活中的造反,是話語中的詼諧,是日常單調生活中的節(jié)日與狂歡(《水滸傳》文化正是這種造反的、詼諧的、狂歡的文化)。
其中充斥著人的非理性的濫觴,理性常規(guī)的閑置與推翻,日常生活秩序的顛倒,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愿望的釋放和發(fā)泄。
但是這些又都是以被允許的形式,在被允許的時間和空間里,使一般不被允許的心理、態(tài)度、言語和行為合理化。
在許多幼兒園里,當過渡環(huán)節(jié)安排不夠緊湊、幼兒靜坐時間過長的時候,也會有一些幼兒偷偷地做一些表演性的動作,以求一樂。
這往往是教師所不允許的。
簡單的直接針對的措施往往無濟于事,但是符合幼兒心理的迂回的手段卻常常很奏效。
在教師不斷的重復之下,幼兒不斷地被社會化,而幼兒自發(fā)的群體文化,“幼稚”“可笑”的現象越來越少。
這似乎也確實是教育的目的。
(3)反抗制裁和被忽視。
在集體活動的時間里,教師往往將那些好動的幼兒從群體中隔離出去。
我們在這里暫且不論這種做法的危害性,但想說說這些幼兒通常在這些情況下的表現:他們常常會做出比平常更古怪的、故意干擾其他幼兒的逗樂動作――在地上爬來爬去,或在地上打滾,但是他們并不會做出更過激的破壞性行為,如怪叫、扔東西等等――這表明他們即使在造反和搗亂的時候對自己仍然是有約束的,或者是有一定理性的。
這種努力有時能夠成功,有時卻很失敗,甚至招致更嚴厲的制裁。
如果教師是有經驗的,他不但不會去理睬,而且也會設法不讓別的幼兒注意孩子的這些拙劣表演。
2.主動的創(chuàng)新的幽默。
這常見于幼兒自己的游戲中。
例如從前有所謂“城門城門幾丈高”的歌謠游戲,有好事者取其諧音,變更曰:“城門城門雞蛋糕”,以博一笑。
從上面簡單例舉的現象中,我們可以初步窺見幼兒民間狂歡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它是自發(fā)的;它以笑為目的且以笑為其發(fā)揮作用的基本機制;它包含了個體的創(chuàng)造但同時又是群體對于這種創(chuàng)造的認同和采納;它可能是言語的,也可能是動作的,或者是這兩者的結合;它包含了一些基本的修辭手法,如夸張、倒轉、擬人、雙關、諧音等等;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有限的,在方式上也有一定的范圍,這使得幼兒的民間文化不僅如一般所認為的那樣是非理性的,而且同時又是理性的,它是一種民間的審美理性。
我認為,幼兒的文化是確乎存在的,并且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這種文化由于它的非主流特性,也由于幼兒的非自覺性而被壓抑在社會文化的無聲的底層,成為民間的文化。
并且由于幼兒被看作是不成熟的、無權利的,所以他們的民間文化常常要用在合理化的秩序范圍內的幽默與狂歡來表現,通過他們自得其樂的反抗來表現。
并且這種文化至今沒有獲得任何獨立性。
所以這種幽默與狂歡雖然具有狂歡的本質特點和基本特征,卻得不到展開。
社會上有專門的狂歡節(jié),這個狂歡節(jié)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充分自由的,往往可以持續(xù)數日。
但是在幼兒園里,幼兒的狂歡行為雖然常見,卻十分拘束而零碎――不論是時間、空間,還是心理。
這也是一種文化無權的體現。
三、幼兒的大眾文化
上述種種文化的表現,往往被教師從教育學的角度看作是胡鬧、不守規(guī)矩、搗亂,擾亂活動秩序和活動室常規(guī),有損教師的威信和權力。
而這時候心理學的作用便是規(guī)勸人們避免使用簡單粗暴的方法,例如呵斥、體罰、情感或機會的剝奪等方法,而選擇使用更為有效的、正面的、誘導性的措施,例如許諾(“只要……就……)、直接強化(表揚)、替代強化(樹立榜樣)、游戲(“請你跟我這樣做”“我就跟你這樣做”)等等。
這是民間文化向大眾文化轉變的具體過程。
幽默、游戲、狂歡、戲擬等現象所遭到的人為的壓制和所受到的條件上的限制,是由整體社會變革和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所致。
而與這些壓制和限制同時發(fā)生的,有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的原因,幼兒的大眾文化就因為這兩個方面的原因而演變出兩個主要的領域①:
1.幼兒園不再是一個自然的生活環(huán)境,而是一個組織化的機構,必然有它自己一整套將現存的制度合理化的話語系統(tǒng),以塑造幼兒的角色并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
“幼兒園真好玩”“老師像媽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我們都愛幼兒園”……這些都是幼兒園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里的主流文化,同社會主流文化中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xiāng)、愛單位等意識,同祖國是母親、單位是我家等神話并無二致。
這些話語訴諸人的情感的崇高與天性的真誠,是對個體情感上的規(guī)范。
而幼兒個體和群體對于這些規(guī)范的服從與內化,便形成大眾的主流文化。
經過教師的教育改造,狂歡文化中的雙重性被單純的嚴肅性所取代,審美的創(chuàng)造和欣賞將轉向功利的大眾化行為,如告狀、邀功領賞,或用內化的道德或規(guī)范標準去反對或制裁自己的同伴。
即使小班三四歲的幼兒,也會陽奉陰違,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這種陽奉陰違在一般情況下是消極的、不健康的,既非民間文化,也非大眾文化。
但是有時候它成為一種個體求生存和自我保護的心理方法,幼兒通過機智幽默的創(chuàng)造而為群體所接受,并可能將自己從不健康的心理中解救出來,從而獲得心理釋放,贏得主動。
2.如果說幼兒園的大眾文化是政治性的、計劃性的,那么家庭和社會的大眾文化則是商業(yè)性的。
現代社會的權力除了政治、司法和行政三大方面,還逐漸確立了另一個無所不在的權力體系――大眾媒介,包括電影、電視、雜志、報紙、圖書,等等。
這個權力體系主要由市場操縱,有時兼顧政治主流文化的要求(例如宣揚倫理道德或市民規(guī)范的小人書)。
卡通片對于幼兒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不僅可以說是幼兒的第二生活,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時候已經取代了第一生活――從前的幼兒生活,因為從前的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角色和行為往往是從真實生活中取材的,而現在的幼兒則常常模仿卡通片中的人物。
它是幼兒民間文化衰退的產物。
同時,它還使得這種衰退成為合理的必然,使幼兒不必因為戶外空間的喪失、文化傳承的中斷而陷于無所事事、混亂的境地。
兒童食品廣告的影響不比卡通片遜色多少。
這些廣告不僅聲情并茂,卡通化、MTV化(在我看來,MTV是商業(yè)性大眾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且它同社會對幼兒角色規(guī)范要求背后存在著實體性政治權力一樣,它的背后有著實體性的誘惑和煽動性的許諾。
四、從幼兒文化的角度對教育進行思考
心理學不僅在觀念上取消了人們對于幼兒群體認識的文化意識,還在后果上造成了一種偽裝的民主景象。
這種民主打著尊重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的素質,開發(fā)幼兒的潛能,了解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等等幌子,對幼兒實施了全方位的控制。
心理學具有自然科學的特征,給人們帶來使命感和自信心,教師由此感到自己有必要也有能力控制幼兒一日的全部生活。
并且原先不那么理直氣壯的東西,如直接的集體教學活動,在加入了心理學的支持,被“游戲化”之后,也就可以暢通無阻了。
生存與發(fā)展,不能互相損害;制度和創(chuàng)新,也應當得到辯證的統(tǒng)一。
如果我們在重視將幼兒納入社會化的軌道的同時,在維持我們整個社會的宏觀和微觀的制度現實的同時,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還能重視幼兒當下的生活體驗,重視他們的快樂和歡笑以及無拘無束的戲耍,重視他們民間文化創(chuàng)作的智慧,那么我們就沒有理由不重視他們的文化存在。
而幼兒的民間文化,如果是在寬容的氛圍中,將不僅僅是、也可能主要不是表現為狂歡的文化,而表現為他們對世上萬事萬物自由而獨到的、又具有群體性的看法。
法國思想家?掠幸粋基本的見解:主體得以被約束的工具,常常就是他們得以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他們自己的工具。
[1]這可以作為幼兒狂歡化行為的有效解釋之一。
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盡管針對規(guī)范卻不破壞規(guī)范,如果教師能給予寬容就好了;如果教師能夠在傳授必要的知識技能之外,重視給予幼兒以相當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由結伴,只對他們提出必要的規(guī)則要求而不橫加干涉,尤其是不作簡單的價值判斷就好了;如果我們的社會能夠保護而不是嘲笑幼兒的“幼稚”,如果社會能夠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和講自己話的機會以及社區(qū)戶外活動場地足夠安全而寬闊就好了。
那樣的話,我們才有可能在約束和創(chuàng)造之間獲得根本的平衡。
席勒將游戲看作是實現人性整合的方式和標志,認為游戲的意義就在于把人從感性的欲望、功利的需要這兩重限制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而獲得感性與理性相協(xié)調的自由。
[2]在許多美學家和哲學家眼里,游戲是一種理想的和諧與均衡,而這一點我們在上面的案例中已經領略到了。
上面的案例表明民間文化本質上具有游戲精神。
民間文化、主體間性(熟悉的同伴群體、自由的交流、默契的理解)、生活世界(追求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追求本我生命的文化表現與感受),是個體生存的精神土壤,是一切意義價值的源泉。
教育作為人類的實踐活動,其本質是功利性的,而這種功利性也常常影響到一切層次上的教育者對待游戲的功利性的態(tài)度(諸如游戲教學化)。
當教育的功利被過分夸大時,它在損害游戲和幼兒的民間文化的同時,也必然損害自身的效果,因為民間文化、游戲實在也是教育的土壤和根基。
前蘇聯(lián)文藝理論家巴赫金認為狂歡文化有再生功能,實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民間文化具有治療、拯救功能。
、儆變簣@是一種要求進取的組織,個體在其中必然會遭遇失敗的挫折,產生被約束的煩躁和被抑制時本能要求釋放的焦慮,而民間文化或者游戲正好以一種有分寸的、非破壞性的、審美的方式,使個體和群體能夠通過日神狀態(tài)的陶醉和酒神狀態(tài)的癲狂,反抗必然性,扭轉挫折,從而獲得一種嶄新的精神面貌,獲得一種健康的心理,獲得洗禮和再生①倘若教育不知道從時間、空間、職能、功能等方面限制自己,認為兒童的一切都應當通過教育來解決,那么我們不僅會忽視民間文化所具有的天然的再生機制,而且會剝奪民間文化發(fā)揮作用的可能。
這一點,或許可以看作是從文化的角度對于教育的批判進而對于教育所作的限制吧。
進一步來講,如果教育不僅有塑造和傳承的功能,還負有改造社會的使命,負有更新時代精神的重任,那么教育實在是要再謙虛一些,要看到民間文化和游戲具有寶貴的精神和作用。
但是在所有這些之前,首先要保證一點:存在于教育機構一切方面的制度化的權威和規(guī)范是否有足夠的寬厚和包容,能夠容忍來自民間的暫時的顛覆、嘲諷和戲弄?當然,這只是適度的“允許”而已。
否則,倘若教師以悲天憫人的良好心愿,對此加以提倡乃至欣賞和縱容,那么不僅規(guī)范會遭到破壞,而且民間文化就不復為民間文化了。
主流文化同民間文化之間保持嚴格的距離,互不侵犯互不遷就,于各自都是必要而有益的②。
參考文獻:
[1]路易絲-麥尼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
[2]席勒.美育書簡.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
唐朝牡丹特點【3】
摘 要: 牡丹是富貴繁榮的象征,歷來受到國人的厚愛。
牡丹得名其來久矣,且有多種別名,品種也很繁多。
有唐一代,牡丹在各地廣泛傳播,芳傳天下。
牡丹適應唐人艷麗的審美觀,因此被稱為“萬萬花中第一流”,唐人種花、賞花、賦花之俗成風,掀起了牡丹熱。
關鍵詞: 牡丹 唐朝 繁盛狀況 原因
牡丹花自古以來就深受世人的喜愛,有關牡丹的文章資料很多,但都很零散,專著也很少。
唐朝是中國古代的繁盛時期,牡丹在唐朝受到專寵,生逢其時,牡丹的傳播正值詩歌盛行之時。
本文擬以唐詩為一線索追根溯源介紹牡丹的得名及其特點,初探牡丹在唐朝的傳播,研究牡丹在唐朝繁盛的狀況及原因。
一、追根溯源
牡丹得名其來久矣,最早是作為藥物見載于一部古書《神農本草經》中,即關于“丹皮”(牡丹根皮)的介紹,對于這一記載,人們一直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可能就在于其書不見牡丹全稱。
此后,東漢的醫(y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記有“大黃牡丹湯方”。
可見,牡丹一名早在秦漢即已出現。[1]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寫道:“牡丹,前史無說處,惟《謝康樂集》中,言竹間水際多牡丹。成式檢隋朝《種植法》七十卷中,初不記說牡丹,則知隋朝花藥中所無也。”[2]段成式指出隋朝沒有牡丹,意味著隋以前沒有牡丹,但他并未對南朝謝靈運提到牡丹一事作出解釋。
此處存疑。
明王象晉《群芳譜》云:“牡丹一名‘鹿韭’,一名‘鼠菇’,一名‘百兩金’,一名‘木芍藥。’”[3]鹿韭、鼠菇、百兩金之名,均見于《本草綱目》,未詳其意。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崔豹《古今注》云:“芍藥有兩種:有草芍藥、木芍藥。
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非矣。”李時珍在芍藥釋名中指出:“白者名金芍藥,赤者名木芍藥。
……俗呼其花之千葉者為小牡丹。”[4]無論是崔豹還是李時珍都認為芍藥與牡丹是兩種不同的花卉。
然而牡丹亦有“木芍藥”之名,是因其花可愛如芍藥,且為木本,故得此名。
事實上,唐人很少將牡丹與芍藥混為一談。
王貞白在《芍藥》詩中寫道:“芍藥承春寵,何曾羨牡丹?”[5]將二者區(qū)別得再清楚不過了。
牡丹亦有“富貴花”之號,宋周敦頤《愛蓮說》亦云:“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又有“國色天香”之譽,太和、開成中,中書舍人李正封詩曰:“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李正封的詩句當時被認為是刻畫牡丹最得神者。
此后,牡丹便有了“國色天香”的美稱。
另外,牡丹還有“花王”之名。
宋陸佃《埤雅》云:“今群芳中牡丹為第一,芍藥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又或以為花王之副也。”[6]
牡丹品種繁多,宋人朱弁《曲洧舊聞》中云:“歐公作花品,目所經見者于二十四種,后于錢思公屏上得牡丹凡九時余種,至張�撰譜三卷,凡一百一十九品。
大觀政和以后,花之變態(tài)又有在�所譜之外者。”此處指出宋朝時牡丹已達一百余種。
明人陸鳳翔作《亳州牡丹表》,則竟達269種之多,內又分神品、名品、靈品、逸品、能品、具品六類。
在這么多的品種中,尤以姚黃、魏紫最為著稱。
錢思公嘗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王,而魏花乃后也。”[7]
二、芳傳天下
隋朝時,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異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
自此,牡丹進入了皇家園林,開始發(fā)跡。
然而,牡丹真正芳傳天下則是從唐朝開始。
唐代牡丹的傳播,裴士淹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在開元末年,從汾州(今山西汾陽)將牡丹帶至長安。
《酉陽雜俎》云:“開元末,裴士淹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眾香寺,得白牡丹一窠,植于長安私第。天寶中,為都下奇賞。”[8]段成式還指出:“至德中,馬仆射鎮(zhèn)太原,又得紅紫二色,移于城中。”[9]這說明唐代河東道(今山西省)牡丹品種齊全。
牡丹傳至洛陽,似在元和年間。
元和中官至侍郎的徐凝在《牡丹》中寫道: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百態(tài)破朝霞。
從“疑是洛川神女作”一句,可知詩中描繪的牡丹應是洛陽牡丹,加上徐凝還寫過《洛城秋砧》和《秋游洛陽》,[10]看來此詩是他在洛陽所作。
江南有牡丹當在元和以后,《云溪友議》:“致仕尚書白舍人初到錢塘,令訪牡丹花,獨開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師得此花栽,始植于庭,欄圍甚密,他處未之有也。”[11]所謂“致仕尚書白舍人初到錢塘”,是指白居易于長慶元年十月任中書舍人,長慶二年七月任杭州刺史(治所在錢塘縣),后于會昌年間“致仕”,可知牡丹大約在元和末年至長慶初才在江南種植。
白居易訪得牡丹后,令人購得牡丹,有《移牡丹栽》一詩:
金錢買得牡丹栽,何處辭叢別主來?
紅芳堪惜還堪恨,百處移將百處開。[12]
唐末越州(治會稽縣,今浙江紹興)有牡丹,唐末至五代初,傳入福建。
徐夤,莆田(今屬福建)人,登乾寧進士。
他有《尚書座上賦牡丹花得輕字韻,其花自越中移植》一詩。
[13]福建觀察使治所在閩縣(今福建福州),徐夤的這首詩無疑是在閩縣作。
而“其花自越中移植”,可知此前不久才從越中移來牡丹。
湖南的牡丹始見于唐末。
韓琮,宣宗大中十二年任湖南觀察使,他在《牡丹》一詩中寫道:“云凝巫峽夢,簾開景陽妝。” [14]所謂景陽,指景陽山。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景陽山條:“在湖南茶陵縣東,接江西永新縣界,一名茶山。”[15]看來,韓琮的《牡丹》詩,是在湖南觀察使任上作的。
唐朝末年秦州(今甘肅天水)有牡丹,五代前蜀時傳至成都。
《王氏見聞錄》:“偽蜀(指王建所建前蜀)之舅,累世富強,于(成都)興義門造宅,宅內有二十余院,……山川珍物,無所不有。秦州董成村院有紅牡丹一株,使人取之,掘土方丈,盛以木柜,自秦州至成都,三千余里,……乃植于新第。”[16]
由此可知,在唐朝,牡丹是從河東道汾州,自開元末年至五代,先后傳入長安、洛陽、杭州、越州、福建、湖南、秦州、成都等地的,并且受到世人的推崇與珍愛。
三、灼灼其華
牡丹色彩艷麗,天香國色,被稱作“萬萬花中第一流”。
[17]白居易《看渾家牡丹花》云:“香勝燒蘭紅勝霞。”注意到牡丹濃艷的色澤。
李益《牡丹》云:“紫蕊叢開未到家,卻教游客賞繁華。”[18]道出了牡丹最大的特色――繁華。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繁華的時期,牡丹的特點正好適合這個時代和唐人艷麗的審美觀。
所以,一時之間,唐人種花、買花、賞花、賦花之俗成風。
唐代,牡丹首先受到皇帝的青睞。
高宗曾召聚群臣賞雙頭牡丹。
武則天亦下令將西河精舍的牡丹佳品移植內廷。
《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一書中記載:“會花方繁開,……遂命李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立進《清平樂詞》三篇。
承旨,猶苦宿醒,因援筆賦之。
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池月下逢。’第二首:‘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第三首:‘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19]太和九年,唐文宗“于殿內看牡丹,翹足憑欄,誦舒元輿《牡丹賦》云:‘俯者如愁,仰者如悅,開著如語,合者如咽。’久之,方省元輿詞,不覺嘆息泣下”。[20]
長安官員的宅院中往往種植牡丹,宰相裴度居永安里。
“暮春之月,……牡丹一叢先發(fā)”。
[21]《唐國補史》:“元和末,韓令始至長安,居第有牡丹。”[22]韓令指韓弘,元和十四年由汴州入朝。
長安士大夫的宅院也多種牡丹,他們常常邀請親朋摯友觀賞牡丹,賞花的同時往往飲酒賦詩,吟誦牡丹。
劉禹錫有《唐郎中宅與諸公同飲酒看牡丹》一詩,白居易有《看渾家牡丹花》一詩,劉禹錫也寫了《渾侍中宅牡丹》:“徑尺千余朵,人間有此花。
今朝見顏色,更不向諸家。”[23]由這幾首詩可知,當時云聚賞花、飲酒、賦詩成為士大夫社交活動的重要方式,而活動的主題就是圍繞牡丹而展開。
帝王的知遇,朝野的推崇,令牡丹身價扶搖直上。
白居易《買花》詩云:“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到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
水撒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24]一幅喧鬧的長安京城買花圖就被作者寥寥數筆描繪出來,躍然紙上。
唐人掀起了牡丹熱,牡丹贏得了人們的珍愛與癡迷,這是歷代所未有的。
劉禹錫《賞牡丹》如此寫道: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25]
唐人在賞花、吟花的同時,還喜歡畫花,將牡丹畫在扇面、屏風上作為裝飾,羅隱《扇上畫牡丹》云:“為愛紅芳滿砌階,教人扇上畫將來。葉隨彩筆參差長,花遂輕風次第開。”[26] 唐朝婦女還常常將牡丹插在發(fā)髻上,于是,一幅簪花侍女圖便呈現在世人面前。
國色天香、灼灼其華的牡丹是富貴、吉祥之物。
有唐一代,牡丹在各地廣泛傳播,芳跡遍天下。
唐朝是中國古代全盛時期,牡丹生逢其時,真所謂“國運昌盛花運昌”了。
牡丹的傳播正值詩歌盛行之時,唐朝詩人熱情奔放地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描繪牡丹,才使我們今天能對唐朝牡丹有較全面的了解。
參考文獻:
[1]何小顏.花王牡丹.早慧的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1.
[2] [8][9]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之一九.中華書局,1981:185-186.
[3] [6][7]轉引自楊蔭深.《事物掌故叢談》.上海書店,1986:657-660.
[4]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四卷.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7年,第一冊,849頁.
[5]《全唐詩》卷八八五.中華書局,1960年,第25冊,10007頁.
[10]《全唐詩》卷四七四.中華書局,1960年,第14冊,5382頁.
[11]《云溪友議》卷四.《叢書集成初編》書號:2833,中華書局,1991年,第1冊,24頁.
[12]《全唐詩》卷四四二.中華書局,1960年,第13冊,4947頁.
[13]《全唐詩》卷七零八.中華書局,1960年,第21冊,8139-8150頁.
[14]《全唐詩》卷五六五.中華書局,1960年,第17冊,6548頁.
[15]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2年,902頁.
[16]《太平廣記》卷一三六《偽蜀主舅》引.中華書局,1961年,第3冊,980頁.
[17]徐夤.牡丹.全唐詩精華分類鑒賞集成.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586頁.
[18] 《全唐詩》卷二八三.中華書局,1960年,第9冊,3225頁.
[19]王仁裕撰,丁如明輯校.《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36頁.
[20]《唐語林校正》卷四,中華書局,1987年,389頁.
[21]《獨異志》卷上,中華書局,1983年,21頁.
[22]《唐國史補》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45頁.
[23]《全唐詩》卷三六四,中華書局,1960年,第11冊,4104.
[24][25][26]全唐詩精華分類鑒賞集成.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583-584.
【論文英文摘要】相關文章:
英文摘要論文11-13
論文英文摘要翻譯11-16
論文英文摘要范例10-26
論文摘要英文格式10-05
論文的英文摘要格式11-13
論文英文摘要怎么寫10-05
論文的英文摘要怎么寫10-26
論文中摘要的英文翻譯11-16
英文摘要的論文范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