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常見的民俗禮儀
禮儀即禮節(jié)與儀式。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下面小編整理了常見的民俗禮儀,供大家參考!
常見的民俗禮儀【1】
1、五道茶
每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是七仙湖區(qū)人民的口頭禪。
茶雖然排在最后,但也是人們?nèi)粘I钪猩俨涣说囊亍?/p>
七仙湖區(qū)的人民文明待人,講究禮節(jié)。
特別是家里來了客人,他們待人很殷勤。
茶,便是他們常常招待來客的第一道禮節(jié)。
廣義的茶有多種。
一般來說,益陽七仙湖區(qū)有如下五類茶:茶葉(姜絲)泡茶、芝麻豆子茶或擂茶、紅棗荔枝桂圓煮蛋茶、甜酒茶、面茶等款式。
主人會根據(jù)與客人的親疏關(guān)系、往來頻度、距離遠近、社交場合以及時令季節(jié)的不同情況,常把來客分為常客、稀客和貴客三檔,不同種類的客人用不同的茶款招待。
但是不管是何種客人來了,即使鄰居來串門,主人首先得讓座,這是最基本的常禮。
常來常往的朋友、鄰居或同事稱為?。
常來往的朋友、鄰居多時不見,或出遠門較長時間才返家登門拜訪,稱作稀客。
至親好友、兒女親家、親長輩、上司、遠道親戚來訪,稱作貴客。
常客來了,比較隨便,先讓座,再敬上一杯茶葉清泡茶或涼茶。
涼茶一般用開水沖泡茶葉,待涼后濾去茶葉倒入茶壺里,隨倒隨飲。
季節(jié)不同飲茶也不一樣。
一般來說,熱天常飲涼茶,冷天飲用開水泡茶較多。
稀客來了,用茶的檔次就高一些了。
不用簡便的清茶,而要用芝麻豆子泡茶葉或擂茶。
用炒熟了的芝麻、黃豆、茶葉、鹽姜加開水沖泡而成的茶稱芝麻豆子茶。
其做法是:先用剪刀剪去姜苗、須根,洗盡泥沙,分掰姜趾,刮盡表皮。
按每斤清涼水加明礬一份的比例兌水調(diào)勻,再將生姜泡入水中。
半天時間后撈姜出水濾干,之后加適量的食鹽腌漬,每天翻拌一次,三五天后把姜揀出,切片拉絲,曬干備用。
也可以將姜鹽撈出后,煮沸腌姜的鹽水。
待涼后,再把姜泡入,隨用隨取。
它與炒熟了的黃豆、芝麻放進茶杯,另加茶葉、姜絲,用沸水沖泡即成為香噴噴的姜鹽豆子茶了。
其特點是:色澤淡黃,兼與辣味,生津開胃,驅(qū)寒補暖,提神補氣,扶正祛邪,別有風(fēng)味。
貴客臨門,茶的規(guī)格就更高了。
女主人獻上來的不是芝麻豆子茶,而是一碗荔枝桂圓紅棗煮雞蛋。
先將雞蛋煮熟去殼后,放入荔枝桂圓干、紅棗若干顆,加紅糖再煮一下即可。
雞蛋的個數(shù)一般是2-4枚,主人會根據(jù)客人的檔次及食量情況來決定。
多數(shù)情況是三個,最客氣的是四個。
棗子紅紅的,荔枝桂圓是圓圓的,雞蛋嫩白滑亮的,湯是甜甜的,色、香、味、形俱全,吃著這樣的高檔茶,怎能不叫人心里暖流滾滾,頓生感激之情呢!主人用這種茶招待來客,意在祝福客人福祿壽喜,事事如意,四季平安,圓圓滿滿。
貴客要是在傳統(tǒng)節(jié)日或正月新春佳節(jié)來拜訪,主人待客的茶就換為另一種款式了。
主人擺好酒桌,紅漆臺盤裝滿九碟鄉(xiāng)土茶食,如炒米糕、巧栝、地瓜片、花生、瓜子、小花片、酸棗干、葡萄干、山茶片或其它副食品。
煮好家制的糯米甜酒沖蛋,有的還在甜酒中放入少量糍粑。
主客圍坐一起,吃吃說說,談笑風(fēng)生,親密無間,氣氛熱鬧。
如果遇上主家操辦婚嫁、添丁、做壽等之類的喜酒,或者來客是高朋上司、兒女親家、本家長輩等貴人至親,湖鄉(xiāng)人家則用最高檔次的茶禮了--面茶。
益陽面條在湖南較有名氣,善解人意的益陽人民把面條納入了茶道,以面代茶,以茶代飯。
先擺好桌椅,紅漆臺盤里擺上9個或者12個小碟子,碟子上面堆滿地方風(fēng)味菜食。
熱烘烘的肉絲面或者雞蛋面端上桌來,大家一邊喝酒吃菜,一邊談天說地,其樂融融。
如果家里來的是貴客,如兒女、親家、上司高朋,則可以享受湖鄉(xiāng)人家的頂高級款待,品嘗洞庭湖鄉(xiāng)的五道茶。
第一道為開水清茶,是為貴客接風(fēng)洗塵,濕潤喉嚨的。
第二道茶為甜蛋茶,用荔枝桂圓煮雞蛋,意在貴客臨門,吉星高照。
第三道茶擺在桌子上的九碟土特食品和香噴噴的擂茶。
意在品味鄉(xiāng)情,加進友誼。
第四道茶是面茶(同上)。
最后一道茶是姜鹽茶。
意在讓客人解油膩,客人在路上御風(fēng)寒,一路平安抵達家里。
五道茶湯,五種風(fēng)味,五種內(nèi)涵,它能讓上門的貴客喝出情趣,喝出友誼,品味出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和文化底蘊來。
2、擂茶的故事 (吳尚平 呂慶懷 世英 搜集整理)
擂茶,據(jù)說最初始于安化。
后向北經(jīng)桃江、益陽或向南經(jīng)新化等地傳播到湘中北地區(qū)。
如今在益陽城鄉(xiāng)及洞庭湖區(qū)普遍流行,成為城鎮(zhèn)和山鄉(xiāng)人民款待來客的必備佳飲。
成了當(dāng)?shù)氐奶厣嬃,遠近聞名,已經(jīng)批量出口到國外,深受國內(nèi)外消費者的青睞。
關(guān)于擂茶,還有一些廣為流傳的故事呢!
相傳很久以前,夏日炎炎,久旱無雨,水田開裂,樹枝干枯,黃土成鐵,河道斷流。
安化、桃江一帶的農(nóng)民不但受到饑餓的威脅,就連水都難于喝上。
一時瘟疫流行,大多數(shù)人都受到疾病的折磨。
由于天天日照,連續(xù)高溫,許多人渾身長滿皰瘡,最后潰爛不治而死。
一時出現(xiàn)了四處隨時死人,萬戶蕭疏,田地荒蕪的悲慘景象。
一日,烈日當(dāng)空,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漢,身穿灰色長袍,肩挎藍色布包,手拄油茶木杖,步履跚跚地路過那里,他正打算到溪邊的茶亭里歇歇腳。
走近茶亭,他看到地上躺著一位中年男子,雙目緊閉,面黃肌瘦,僅穿短褲,渾身上下長滿了皰瘡,而且膿流不止,蒼蠅橫飛,臭不可聞。
一老婦人坐在地上,捶胸頓足,失聲大哭,悲慘之狀難于言表。
銀須老漢上前向老婦人打探原因。
得知那老婦人全家六口人,由于皰瘡疾病不治,已經(jīng)死去四人。
現(xiàn)在只剩下小兒子也已奄奄一息了,好不悲慘啊!
老漢得知此事,深感同情,立刻揭開他那藍色布包,取出一個小小的瓦缽子來。
又從包袱內(nèi)隨便抓了一些東西放入缽內(nèi),拿起他身邊那根拐杖,倒轉(zhuǎn)過來用衣角揩了幾下,拐杖在缽內(nèi)擂磨起來。
叫那老婦人取來山澗涼水,滲入缽中,缽中之水立刻由黃變白。
而后,銀須老漢口中念念有詞,將缽中之水一半灑遍病人周身,一半灌入病人口中。
一碗水下肚,病人開始哼聲,兩碗下肚,病人緊閉的雙眼微微睜開了,三碗水罐完時,病人完全醒了過來,而且渾身的疼痛也感到輕了許多。
老婦人見兒子已起死回生,高興得不得了。
連忙轉(zhuǎn)過身去,對著那老漢爬地磕了幾個響頭。
待她起來時,才發(fā)現(xiàn)那老漢不見了。
只見一朵白云從山間向西邊飄去,老漢的拐杖、瓦缽和布包留了下來。
老婦人拆開包袱一看,里面只有幾包芝麻、花生、綠豆和茶葉。
拐杖上面刻著太白金星四字。
老婦人如夢初醒,才知道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拯救黎民百姓來了。
于是她又對著西方連磕三個響頭。
此時,他的兒子病情好轉(zhuǎn)多了,娘兒倆模仿著那位老神仙的做法,連續(xù)治好了不少患皰瘡的鄉(xiāng)親。
此后,每逢盛夏來臨,這一帶的村民們都用芝麻、花生、綠豆、生姜和茶葉等擂成漿糊狀,再用山澗水或井水沖泡喝下,自此再也沒有人長皰瘡了。
現(xiàn)在,益陽城郊的人們,特別是在安化、桃江一帶,不論寒暑,一年四季都可以打擂茶喝。
特別是家里來了客人,或遇到紅白喜事,更是少不了打擂茶招待客人。
本地人不論節(jié)假日,就是平時,家家戶戶,男女老幼幾乎都已養(yǎng)成了打擂茶、喝擂茶的習(xí)慣。
擂茶的另一個故事:
相傳三國時,劉備帶兵打仗路過桃江,由于水土不服,軍中將士多染疾病。
劉備派人四處尋醫(yī)問藥。
后有一老嫗獻出一祖?zhèn)髅胤?-三生湯。
蜀兵喝后病情很快好轉(zhuǎn),劉備感激不盡,老嫗因此得到一匹馬的重賞。
所謂的三生湯,即把生米、生姜、生茶葉碾碎,如法炮制而成飲料。
后來人們在制作三生湯時,加進芝麻、花生、黃豆、綠豆和白砂糖或少量的鹽等,一起碾成漿糊狀,滲入白開水,就變成了今日的擂茶。
制作擂茶的過程俗稱打擂茶。
不同季節(jié)不同的人所喜歡喝的擂茶又不盡相同。
一般而言,秋冬多喝熱的,春夏則喝涼的;有些人喜歡喝咸的,有些人喜歡喝甜的。
還有人酸甜咸三味俱全才肯喝呢!
擂茶的做法:先將大米、黃豆、綠豆、芝麻、花生等原料炒熟,并按一定的比例調(diào)配好,加水泡脹,盛入陶制的擂缽中。
用一根質(zhì)地堅硬、無毒副作用的擂茶棒(常用茶子樹桿做成)把原料擂成擂茶腳子,然后加入少許冷開水化開。
喝熱的就加沖開水,喝涼的就加入涼開水。
喜歡咸的就加入少量鹽,喝甜的就加入一些白砂糖,喜歡酸的就加入少量酸蘿卜干。
此外,有時還加入一些配料,如飯(陰)米子或者神仙米之類。
這樣制作出來的擂茶,香、甜、脆、辣兼有,色香味俱全,別有風(fēng)味。
喝完擂茶,你會頓感心情舒暢,神智清爽,精神煥發(fā)。
據(jù)醫(yī)藥專家考證,常喝擂茶,可祛熱、解毒、驅(qū)邪、補氣、潤肺、盡痰、養(yǎng)顏護膚等藥用功能,對人體健康有很大補益。
難怪人們說:桃花江是美人窩,桃花千萬朵,比不上美人多!住桃花江邊的姑娘們,從小不僅養(yǎng)成了喝用山泉水制作出來的擂茶的習(xí)慣,還學(xué)會了打擂茶呢!她們當(dāng)然要比其它地方的姑娘們嬌美可愛多了呵!
3、吃檳榔的由來 (李翰 肖辛 唐世英 搜集整理)
檳榔,以它的獨特風(fēng)味,以及人情交際之需,近年來已成為某些省市備受人們歡迎的日常果品。
而且價格不菲,消費可觀,大有超越或取代香煙之勢。
吃檳榔的習(xí)俗歷史悠久,有時可查者,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南史·劉穆之傳》。
書中記載,劉穆之每于飯后必咀嚼檳榔,漸成習(xí)慣。
唐人歐陽詢在《藝人類聚》中說:檳榔,士人以為貴,款客必先進,若邂逅不設(shè),用相嫌恨。
可見到了唐代,在南中諸郡,檳榔已成為一種用來待客的禮節(jié)禮品。
大致相當(dāng)于我們現(xiàn)在的請茶、敬煙之類。
后來,海南島還以檳榔作為訂婚和嫁娶的聘禮。
如果男方送到女方的檳榔被接受,證明女方已經(jīng)同意了這樁婚事。
據(jù)《崖州志》載:婚禮納彩,用錫盒盛檳榔送至女家,尊者先開盒,即為定禮,謂之出檳榔,凡女受聘者,謂之吃某氏檳榔。
檳榔,屬棕櫚科,是一種常綠喬木。
其樹葉、根干與橄欖、椰子樹大同小異。
其祖籍東南亞,后來因為貿(mào)易海運至我國。
海南、廣東、福建、臺灣及云南等省,因地理和氣候適宜檳榔生長,因此遂大量栽培,成為當(dāng)?shù)匾环N比較普遍的經(jīng)濟作物。
雷州半島上的廣東人、陵水萬寧三亞一帶的海南人吃檳榔已經(jīng)相當(dāng)普遍,而且很講究吃的方式。
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說得最為詳細(xì):客至不設(shè)茶,唯以檳榔為禮。
不論貧富長幼及男女,自朝至暮,寧愿不食飯,唯嗜檳榔。
富者以銀盤置之,貧者以錫盤置之。
晝則就盤更瞰,夜則置停枕旁,覺則嗜之。
中下細(xì)民,一日費檳榔錢百余。
吃檳榔的方法尤為講究。
一是采摘果實要論季節(jié)。
春取之,為軟檳榔(又稱嫩仔檳榔"),極可口;夏秋采而干之,為米檳榔;漬之以鹽,謂鹽檳榔;小而尖者,為尖心檳榔。
二是吃法多種多樣。
水調(diào)蜆灰少許于蔞葉上,裹檳榔咀嚼,先吐出赤水一口,繼而吞其余汁。
如果沒有蜆灰,就用石灰;沒有蔞葉,就用蔞藤代替。
此外,還有加丁香、桂花、砂仁等各種香藥與檳榔同吃的,謂之香藥檳榔。
不僅檳榔可食,其花也可食。
據(jù)說,檳榔花開絕香,一穗有千百朵。
屈大均《陽江道上逢盧子歸自瓊州賦贈》詩云:首夏過瓊甸,檳榔得食花。
作者自注:檳榔花絕甘美,開以二月,則不僅果,花亦可食矣。
屈乃明代番禺人。
由此可知,廣東、海南一帶,種植食用檳榔花的習(xí)俗由來已久。
隨著時間的推移,吃檳榔的習(xí)俗漸漸由南向北傳到了北方,主要是京城。
清人筆記、小說對此多有記載。
清代漁洋山人《條陳給事》詩云:趨朝向火未渠央,聽鼓應(yīng)官有底忙?行到前門門未啟,嬌中端坐吃檳榔。
《紅樓夢》第六十四回也描寫了賈璉向尤二姐索要檳榔吃的情形。
這反映了當(dāng)時無論是達官貴人,或市井小民,都隨身攜帶檳榔荷包,可隨時取食。
檳榔,味道甘美,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云:入口則甘漿洋溢,香氣熏蒸,在寒而暖,方醉而醒。
既紅潮以暈頰,亦珠汗而微滋。
真可洗炎天之煙瘴,除遠道之饑渴。
雖朱櫻、紫梨皆無以尚之矣。
此外,檳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可用來避瘴、消積、殺蟲、利水、下氣。
據(jù)近些年來醫(yī)藥專家的研究成果證實,檳榔除上述作用之外,還有防癌、抗癌作用。
前些年,海南還研制出來了檳榔牙膏。
筆者預(yù)見,在不久的將來,當(dāng)廣大的煙民深刻認(rèn)識到吸煙有害健康之后,便會自覺戒煙,并將對香煙的嗜好轉(zhuǎn)移到吃檳榔上來。
到那時,已受大家歡迎喜愛的檳榔,可能會代替香煙的地位。
高高的樹上結(jié)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小妹妹提籃抬望眼,低頭又想,他又壯,他又美,誰人比他強?趕快叫一聲我的郎!……大家都知道湖南不能種植生產(chǎn)檳榔,那為什么《采檳榔》這首著名的民歌出自湖南人之口呢?這恐怕與湖南人喜吃檳榔的悠久歷史不無關(guān)系吧。
湖南有句俗話說:飽吃檳榔餓吃煙、飯后嚼檳榔,健胃保牙框。
可見,檳榔在湖南人心目中自古就與香煙、名茶齊名。
目前,湖南人喜吃檳榔的人數(shù)和檳榔消費量全國排名第一。
據(jù)前些年的《海南日報》報道說:海南島每年生產(chǎn)檳榔500-700噸,約有500-600噸檳榔熏制成干果后銷往湖南。
另外云南、越南等地的檳榔干也大量銷往湖南。
可見湖南成為了全國最大的檳榔消費市場,除了海南部分、廣東雷州半島、廣西西南部、云南西雙版納和臺灣島的部分人嗜好檳榔外,其它省市咀嚼檳榔者少之又少。
那么,為什么大部分湖南人如此嗜好檳榔呢?說來,還有一個不同尋常的故事呢!
據(jù)說,很久以前,湖南人是不吃檳榔的。
只因有一年,湖南遭受特大洪水的洗劫,一片汪洋。
洪水之后,便是瘟疫流行,人們貧病交加,病亡甚眾。
一時出現(xiàn)了歷史上曾未有過的千村霹靂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景象。
特別是在湘潭,慘象更是目不忍睹。
絕大部分的家庭病的病,死的死,沒有全家都活下來了的。
然而,唯獨只有一家人,卻安然無恙,毫毛不損。
全家人都好好的,好像從來沒有發(fā)過瘟疫一般。
瘟疫過后,人們才了解到,那一家人原來是從海南島遷移來此定居的,祖祖輩輩幾代以來一直保留著咀嚼檳榔的習(xí)慣。
自此,人們才了解到,原來是檳榔的功勞。
其殺菌、解毒、祛濕的功效保全了那一家人的生命。
于是,當(dāng)?shù)厝碎_始仿效那家人的習(xí)慣,開始吃起檳榔來。
自此以后,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有許多人吃起檳榔來了。
從湘潭向西北傳遍長沙、岳陽、益陽、常德;向西南傳播到株洲、衡陽、郴州、邵陽等地,幾乎遍及湖南全境,還北上流傳到了京城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咀嚼檳榔已經(jīng)在湖南形成一種新的生活時尚,檳榔現(xiàn)實市場和潛在市場都很大,許多商家在檳榔市場里撈到了第一桶金。
湖南檳榔的制作方法也多種多樣,各地口味自有特色,市場上檳榔品牌也復(fù)雜紛紜。
如湘潭的王爺檳榔、長沙的皇爺檳榔、益陽的發(fā)哥檳榔、求質(zhì)檳榔、求味檳榔、青果檳榔、七妹檳榔、胖哥檳榔、求醉檳榔等等,真是不一而足,難以勝數(shù)!
嚼著口味各異的檳榔,哼著《采檳榔》歌曲,心靈口快的湖南人們還編出了饒有風(fēng)趣的謎語來,說:撲噠一只拱,向天一條縫,進去笨硬的,出來韌軟的。
可見湖南人嚼檳榔還嚼出豐富多彩的檳榔文化來了咧!
常見的民俗禮儀【2】
【結(jié)賬】 除夕夜之前,是人們來往借貸結(jié)算清楚的時候,如果手頭緊,不能還債,要主動上門與債主做個安排,交待來年還款時間,這是古人的誠信行為規(guī)范。
過了除夕,從正月初一到元宵節(jié)期間,禁忌向人借錢和討錢、還債。
借用別人器皿,用具,也要在除夕前送還人家。
【壓火種】家家灶膛,除夕夜,半夜全家人吃過夜宵(方言:點心)后,用大片的柴火放進灶膛里紅紅的火炭上,再堆上若干空殼或鋸粉,保證灶膛里的火種延續(xù)到次日(正月初一),寓意,舊年的火種延續(xù)到新年,年年相傳,代代延續(xù)。
【做年暝】外地人稱年夜飯,家家戶戶必須做糍,(糍,方言與‘時’諧音,‘糍’寓意——行時(走好運)。
剛剛舂好的糍,要先供奉天地神,然后,才可以輪到人吃,意思是,地上萬物,都是天地自然界給人類的恩賜,收成后,逢年過節(jié),就要先供奉天地自然,這就是周寧,人與自然和諧相趣的風(fēng)俗禮儀。
【做年祝壽】,在周寧,人的一生,有關(guān)壽的習(xí)俗是,剛剛出生的孩子,一個月叫滿月(雅稱‘彌月之慶’)、滿周歲,成做晬(重點提示,周寧傳統(tǒng)習(xí)俗,平常沒有做生日,那是西方文化的習(xí)俗,不可取)。
到五十虛歲時開始做壽,此后,逢十為壽。
送給當(dāng)壽者的禮物,叫做送年,凡是親戚關(guān)系,都要送年。
送年的基本通用禮物是:衣褲各一件(女兒送給父母的上衣是棉襖);
帽一頂;
糍餅成對;
長壽面(線面)一包(兩市斤);
祝壽聯(lián)一幅。
接受送年禮物者,按禮物件數(shù),包好同等價值的紅包作為回禮給送年者。
女兒的一件棉襖,不用回禮。
【拜壽】正月初一,在縣城,所有在城親戚、朋友要去壽者家里拜壽,主人置辦一桌桌美食招待來賓,發(fā)給每人一個紅包。
(有準(zhǔn)備做壽者,年前就通知,不準(zhǔn)備的就不通知)。
在鄉(xiāng)下,如李墩鎮(zhèn)東山村,正月初一,早上,同房族的人每家一人,提一瓶紅酒去做壽家祝壽,主人備一桌桌茶信,中間有一大盆長壽面,上面鋪滿蛋絲代表點心蛋,大家喝杯壽酒,倒酒人講一句祝壽的好話,如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之類的祝壽佳話,吃完長壽面,吃點茶信,主人發(fā)給每人一個紅包。
【壽酒】有錢人,要辦壽酒,一般都要擇日,俗稱討壽酒,年前,發(fā)帖邀請。
宴請親戚、朋友、同房族、鄰居。
每人要發(fā)給一個紅包。
一般家里經(jīng)濟不寬裕者,都不會做壽和討壽酒。
常見的民俗禮儀——吃檳榔的由來【3】
檳榔,以它的獨特風(fēng)味,以及人情交際之需,近年來已成為某些省市備受人們歡迎的日常果品。
而且價格不菲,消費可觀,大有超越或取代香煙之勢。
吃檳榔的習(xí)俗歷史悠久,有時可查者,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南史·劉穆之傳》。
書中記載,劉穆之每于飯后必咀嚼檳榔,漸成習(xí)慣。
唐人歐陽詢在《藝人類聚》中說:檳榔,士人以為貴,款客必先進,若邂逅不設(shè),用相嫌恨。
可見到了唐代,在南中諸郡,檳榔已成為一種用來待客的禮節(jié)禮品。
大致相當(dāng)于我們現(xiàn)在的請茶、敬煙之類。
后來,海南島還以檳榔作為訂婚和嫁娶的聘禮。
如果男方送到女方的檳榔被接受,證明女方已經(jīng)同意了這樁婚事。
據(jù)《崖州志》載:婚禮納彩,用錫盒盛檳榔送至女家,尊者先開盒,即為定禮,謂之出檳榔,凡女受聘者,謂之吃某氏檳榔。
檳榔,屬棕櫚科,是一種常綠喬木。
其樹葉、根干與橄欖、椰子樹大同小異。
其祖籍東南亞,后來因為貿(mào)易海運至我國。
海南、廣東、福建、臺灣及云南等省,因地理和氣候適宜檳榔生長,因此遂大量栽培,成為當(dāng)?shù)匾环N比較普遍的經(jīng)濟作物。
雷州半島上的廣東人、陵水萬寧三亞一帶的海南人吃檳榔已經(jīng)相當(dāng)普遍,而且很講究吃的方式。
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說得最為詳細(xì):客至不設(shè)茶,唯以檳榔為禮。
不論貧富長幼及男女,自朝至暮,寧愿不食飯,唯嗜檳榔。
富者以銀盤置之,貧者以錫盤置之。
晝則就盤更瞰,夜則置停枕旁,覺則嗜之。
中下細(xì)民,一日費檳榔錢百余。
吃檳榔的方法尤為講究。
一是采摘果實要論季節(jié)。
春取之,為軟檳榔(又稱嫩仔檳榔"),極可口;夏秋采而干之,為米檳榔;漬之以鹽,謂鹽檳榔;小而尖者,為尖心檳榔。
二是吃法多種多樣。
水調(diào)蜆灰少許于蔞葉上,裹檳榔咀嚼,先吐出赤水一口,繼而吞其余汁。
如果沒有蜆灰,就用石灰;沒有蔞葉,就用蔞藤代替。
此外,還有加丁香、桂花、砂仁等各種香藥與檳榔同吃的,謂之香藥檳榔。
不僅檳榔可食,其花也可食。
據(jù)說,檳榔花開絕香,一穗有千百朵。
屈大均《陽江道上逢盧子歸自瓊州賦贈》詩云:首夏過瓊甸,檳榔得食花。
作者自注:檳榔花絕甘美,開以二月,則不僅果,花亦可食矣。
屈乃明代番禺人。
由此可知,廣東、海南一帶,種植食用檳榔花的習(xí)俗由來已久。
隨著時間的推移,吃檳榔的習(xí)俗漸漸由南向北傳到了北方,主要是京城。
清人筆記、小說對此多有記載。
清代漁洋山人《條陳給事》詩云:趨朝向火未渠央,聽鼓應(yīng)官有底忙?行到前門門未啟,嬌中端坐吃檳榔。
《紅樓夢》第六十四回也描寫了賈璉向尤二姐索要檳榔吃的情形。
這反映了當(dāng)時無論是達官貴人,或市井小民,都隨身攜帶檳榔荷包,可隨時取食。
檳榔,味道甘美,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云:入口則甘漿洋溢,香氣熏蒸,在寒而暖,方醉而醒。
既紅潮以暈頰,亦珠汗而微滋。
真可洗炎天之煙瘴,除遠道之饑渴。
雖朱櫻、紫梨皆無以尚之矣。
此外,檳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可用來避瘴、消積、殺蟲、利水、下氣。
據(jù)近些年來醫(yī)藥專家的研究成果證實,檳榔除上述作用之外,還有防癌、抗癌作用。
前些年,海南還研制出來了檳榔牙膏。
筆者預(yù)見,在不久的將來,當(dāng)廣大的煙民深刻認(rèn)識到吸煙有害健康之后,便會自覺戒煙,并將對香煙的嗜好轉(zhuǎn)移到吃檳榔上來。
到那時,已受大家歡迎喜愛的檳榔,可能會代替香煙的地位。
高高的樹上結(jié)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小妹妹提籃抬望眼,低頭又想,他又壯,他又美,誰人比他強?趕快叫一聲我的郎!……大家都知道湖南不能種植生產(chǎn)檳榔,那為什么《采檳榔》這首著名的民歌出自湖南人之口呢?這恐怕與湖南人喜吃檳榔的悠久歷史不無關(guān)系吧。
湖南有句俗話說:飽吃檳榔餓吃煙、飯后嚼檳榔,健胃保牙框。
可見,檳榔在湖南人心目中自古就與香煙、名茶齊名。
目前,湖南人喜吃檳榔的人數(shù)和檳榔消費量全國排名第一。
據(jù)前些年的《海南日報》報道說:海南島每年生產(chǎn)檳榔500-700噸,約有500-600噸檳榔熏制成干果后銷往湖南。
另外云南、越南等地的檳榔干也大量銷往湖南。
可見湖南成為了全國最大的檳榔消費市場,除了海南部分、廣東雷州半島、廣西西南部、云南西雙版納和臺灣島的部分人嗜好檳榔外,其它省市咀嚼檳榔者少之又少。
那么,為什么大部分湖南人如此嗜好檳榔呢?說來,還有一個不同尋常的故事呢!
據(jù)說,很久以前,湖南人是不吃檳榔的。
只因有一年,湖南遭受特大洪水的洗劫,一片汪洋。
洪水之后,便是瘟疫流行,人們貧病交加,病亡甚眾。
一時出現(xiàn)了歷史上曾未有過的千村霹靂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景象。
特別是在湘潭,慘象更是目不忍睹。
絕大部分的家庭病的病,死的死,沒有全家都活下來了的。
然而,唯獨只有一家人,卻安然無恙,毫毛不損。
全家人都好好的,好像從來沒有發(fā)過瘟疫一般。
瘟疫過后,人們才了解到,那一家人原來是從海南島遷移來此定居的,祖祖輩輩幾代以來一直保留著咀嚼檳榔的習(xí)慣。
自此,人們才了解到,原來是檳榔的功勞。
其殺菌、解毒、祛濕的功效保全了那一家人的生命。
于是,當(dāng)?shù)厝碎_始仿效那家人的習(xí)慣,開始吃起檳榔來。
自此以后,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有許多人吃起檳榔來了。
從湘潭向西北傳遍長沙、岳陽、益陽、常德;向西南傳播到株洲、衡陽、郴州、邵陽等地,幾乎遍及湖南全境,還北上流傳到了京城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咀嚼檳榔已經(jīng)在湖南形成一種新的生活時尚,檳榔現(xiàn)實市場和潛在市場都很大,許多商家在檳榔市場里撈到了第一桶金。
湖南檳榔的制作方法也多種多樣,各地口味自有特色,市場上檳榔品牌也復(fù)雜紛紜。
如湘潭的王爺檳榔、長沙的皇爺檳榔、益陽的發(fā)哥檳榔、求質(zhì)檳榔、求味檳榔、青果檳榔、七妹檳榔、胖哥檳榔、求醉檳榔等等,真是不一而足,難以勝數(shù)!
嚼著口味各異的檳榔,哼著《采檳榔》歌曲,心靈口快的湖南人們還編出了饒有風(fēng)趣的謎語來,說:撲噠一只拱,向天一條縫,進去笨硬的,出來韌軟的。
可見湖南人嚼檳榔還嚼出豐富多彩的檳榔文化來了咧!
拓展:
春節(jié)民俗禮儀
民俗之一――貼春聯(lián)。
帖春聯(lián)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節(jié)的前的幾天,街上就擠滿了大聲叫賣春聯(lián)的小販。擺在攤子上的春聯(lián)更是琳瑯滿目,讓人應(yīng)接不暇。每張春聯(lián)上都寫著祝福的話語,但各有不同,耐人尋味,有的春聯(lián)上寫著:“和風(fēng)吹綠江南柳,春雨催開塞北花”,有的春聯(lián)上寫著:“水水山山處處畫,家家戶戶年年豐”。短短兩句,寫活了新春佳節(jié)人們心中的美好心愿。
聽爺爺說,春聯(lián)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曖入屠蘇。”這首詩中的新桃和舊符便是春聯(lián)的原型了。春聯(lián)也是對聯(lián)的一種,其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xué)形式,從五代十國時開始,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時期還在明清兩代。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傳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lián)一副。”除夕夜,他親自微服出巡,以體實情。一次他發(fā)現(xiàn)一家未貼春聯(lián),問后方知是一閹豬者,不知該怎么將自己的經(jīng)營內(nèi)容寫進聯(lián)句。朱元璋聽后,尋思片刻,為閹豬者題聯(lián)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庇纱丝梢,朱元璋這位馬上皇帝,在弘揚和發(fā)展春聯(lián)事業(yè)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到了康乾盛世,春聯(lián)藝術(shù)日見完美。不論從內(nèi)容還是從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聯(lián)的高手,他題的鎮(zhèn)江金山七峰閣聯(lián),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聯(lián):“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贝郝(lián)發(fā)展到今天,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春聯(lián)這一古老的長青之樹,必將在新的世紀(jì)中展示誘人的姿容。
民俗之二――貼門神。
門神也是和春聯(lián)有著同樣地位的一件春節(jié)必備品,但是隨著文化的發(fā)展,它已經(jīng)不多見了。我個人認(rèn)為它的衰弱應(yīng)該是因為現(xiàn)代建筑對于大門的改革,門神的畫像很難在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漸消散了。經(jīng)過多方尋找,我終于看到了它。聽賣畫人介紹,這是神茶及郁壘的畫像,他們一個手執(zhí)鋼鞭,一個腰帶鐵锏,大有怒發(fā)沖冠之勢。通過資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采摘野果,摘種桃樹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一天,鬼王想在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卻被兩兄弟打了一頓,鬼王一氣之下,現(xiàn)出原形,在晚上闖進了兩兄弟的住所。兩兄弟沉著冷靜,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喂了老虎,眾鬼便對他們俯首聽命。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桃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后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qū)鬼避邪。
民俗之三――貼窗花。
中國剪紙藝術(shù)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術(shù),也是我國一種優(yōu)美的民間藝術(shù),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歷來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流傳至今已經(jīng)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剪紙藝術(shù)作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間正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存在、發(fā)展著,時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極大的顯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一把剪刀,一張小紙,就能裁出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剪紙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動物,它們各個惟妙惟肖,猶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節(jié)這個喜慶的日子里,我們就能在各家各戶的窗戶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紙作品――窗花。
民俗之四――年畫。
除了在門口貼春聯(lián)、掛門神,在窗戶上貼窗花,欣賞年畫也是春節(jié)的一件大事。這一張張年畫為家家戶戶增添了幾分和諧安詳?shù)臍庀。舊時,家家戶戶在春節(jié)里,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征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貴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現(xiàn)在街市上較常見的就有《子魚臥蓮》(一個胖娃娃,手抱著一個大金魚,臥在連花上嬉戲)、《鳳凰來儀》(圖畫左側(cè)有一巖石,上立以五彩風(fēng),右兩少年,互相談?wù)摳綀D)、《年年有余》了,或是描寫《白蛇傳》、《西游記》、《水滸傳》里的故事情節(jié)的年畫。
民俗之五――壓歲錢。
說來說去,還是得回到春節(jié)孩子們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發(fā)壓歲錢了。關(guān)于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fā)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fēng)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fā)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xué)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后逐漸演變?yōu)椤皦簹q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yōu)榧t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愿孩子“連連高升”。給壓歲錢雖好,沿襲了傳統(tǒng),也表現(xiàn)了長輩們對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但是,現(xiàn)在的家長往往很大方,出手就是個一百兩百,甚至于上千,這樣不但會讓孩子將其花在不正當(dāng)?shù)牡胤,更會使他們那養(yǎng)成大手大腳、浪費錢財?shù)牧?xí)慣。所以說,家長在給孩子壓歲錢時一不要給太多,二要引導(dǎo)他們將錢用在正確的地方。
民俗之六――中國結(jié)。
遍穿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中國結(jié)的身影,傳說中國結(jié)是由一個和尚在閑暇之余用一根繩編出一個整結(jié),然后串上名貴的佛飾品,在按上編出“王”字的穗,流傳至今。當(dāng)時的和尚,為了體現(xiàn)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線編出來的,穗上為了體現(xiàn)他“至高無上”的信仰故編出“王”字。后來,逐漸流入社會,中國結(jié)的意義也從信仰改變?yōu)橹袊藢τH情、友情、愛情的“一心一意”及擁有者“至高無上”身份的象征。從大致小,從粗到細(xì),大紅色的中國結(jié)透露出中國文化的深邃。
【常見的民俗禮儀】相關(guān)文章:
中華民俗禮儀12-08
常見的職場餐桌禮儀09-30
常見禮儀知識11-14
社交禮儀中的民俗禁忌10-01
職場常見禮儀介紹12-27
餐桌禮儀之吃飯咬筷子的民俗說法08-17
民俗的作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