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計算機網絡畢業(yè)論文

網絡社交軟件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問題

時間:2022-10-05 18:23:28 計算機網絡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網絡社交軟件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問題

  網絡社交軟件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問題【1】

網絡社交軟件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問題

  【摘 要】目前網絡社交軟件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日常需求,對于接受新事物較快的大學生來說,網絡社交軟件對于他們價值觀的樹立有很大影響。

  在開放與西化的社會環(huán)境情況下,網絡社交軟件帶來的文化效益可謂良莠不齊。

  【關鍵詞】社交軟件;大學生;問題研究

  一、網絡社交軟件概況

  社交網絡即社交網絡服務,源于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譯,中文直譯為社交網絡服務,意譯為社交網絡服務。

  在由于互聯網的形成構建的一個網絡群體出現后,信息網絡成為未來社會的神經系統(tǒng)。

  網絡社交軟件是基于互聯網與強大的網絡群體存在,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

  新生的網絡社會具有不同以往任何社會形態(tài)的兩面性,是由人類、國家、社會、個人這些眾多的網環(huán)環(huán)相扣錯綜復雜的交織而成。

  網絡社交正締造著人際交往的新模式。

  根據美國互聯網調研公司com score最新調查顯示,全球范圍內使用社交網絡的人數越來越多,從2007年的4.46億增長到如今的5.8億以上,增長了25%。

  目前在美國有250假網絡社交網站或者公司。

  在國內,社交網絡軟件或網站更是來勢兇猛。

  2008年,SNS網站遍地開花,如開心網、海內網、51社區(qū)等。

  中國瞬間出現很多的網絡社交軟件。

  自此,個人成為了互聯網的主題,每個人都在社交軟件中抒發(fā)自己內心感受以及與他人進行交流。

  另外,已經有700萬人擁有的Friendster網站賬號,每周還有20萬新用戶的加入;搜索引擎Google公司旗下的orkut網站的用戶正以每周10%的速度增長著。

  在我國,對于大學生來說,現如今比較熟悉的網絡社交網站已不多,更多的是在4g網絡普及后的移動設備手機以及平板電腦上存在的各類app應用。

  每個人都在社交網站上通過發(fā)動態(tài)展示自己一天的心情以及收獲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

  與此同時,在鋪天蓋地的新聞以及熱點中,不知不覺,大學生的觀點有了不一樣的改變。

  本課題將基于如今網絡社交軟件良莠不齊的看法與影響來研究高校大學生對于其的價值觀的選擇,為大學生正確的對待和使用網絡社交軟件給予建議與意見。

  二、網絡社交軟件對大學生影響的實證調研背景

  目前學界對網絡社交軟件的看法以及其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問題給予了一定的關注:有學者對在線社交網絡進行分析(方濱興等,2014),也有國外學者研究網絡社交軟件基于計算機網絡自頂向下的方法(JamesF.Kurose,http://search.china-pub.com/s/?key1=(%c3%c0)James+F.Kurose Keith W.Ross,2014),針對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學者給予了價值觀管理方面的研究(Simonl.Dolan,2009),還有學者對對社交網絡工具在高校圖書館中應用的研究(蔡屏2010),更有學者進行對于網絡社交工具使用與社會資本建構即一項基于中國sns用戶的生命史研究(付曉燕,2013),有學者進行關于價值觀與價值觀教育問題的若干理論思考(吳倬,2009),有學者進行關于價值觀教育的多維度思考(侯丹娟,2011)。

  以上研究對網絡社交軟件本身發(fā)展趨勢以及對高校大學生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影響等問題提出了許多建議,十分全面。

  但是對于通過調查學生想法等加以研究沒有給出更多的相關意見,所以對此課題即網絡社交軟件對高校大學生影響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網絡社交軟件對高校大學生影響的現狀分析

  網絡社交軟件對高校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提現在諸多方面。

  第一,例如騰訊的聊天工具在普及后大學生的溝通方便了許多,打破了在無網絡時代單一的電話以及短信;第二,以微博為例子的網絡社交軟件在抒發(fā)自己的評論方面有了新的改變,隨意性增大,學生抒發(fā)感情的方式也增多。

  同時意味著學生對與價值觀改變的程度也有所增加。

  第三,網絡社交軟件在學生對外界社會交流交往的方式上有了很大變化與突破。

  網絡社交軟件的出現打破了傳統(tǒng)的短信電話等非網絡通訊的社交方法,但凡是都有利有弊,隨其而來良莠不齊的交流方式以及對觀念影響。

  對于這些的網絡社交軟件的研究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所以以網絡社交軟件對高校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作為課題的原因是將網絡社交軟件的優(yōu)劣勢分析和對引導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對待網絡社交軟件的方法與觀念進行結合,提出其實可行的思路。

  四、加強網絡社交軟件對高校大學生影響的研究思路

  在當代大學生幾乎都使用網絡社交軟件的情況下,首先通過對大學生使用社交軟件的類型頻率以及感受等方面進行調研,從而總結出何種網絡社交軟件對其影響較大。

  其次,研究軟件類型的過程中,通過對調研學生的調查,在價值觀方面總結其要點,最主要的是網絡社交軟件產生的效益對其思維的影響。

  最后,通過總結給予軟件開發(fā)者以及大學生意見。

  總的來說,加強網絡社交軟件對高校大學生影響的研究關鍵在于兩點。

  從實際應用價值來說,隨著網絡社交以及網絡速度的發(fā)展,社交軟件已經成為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

  對于想要時時了解窗外事的大學生來說,接受新事物能力遠超過平常人,研究社交軟件的使用有利于給予網絡軟件開發(fā)者建議,對大學生的思路思維三觀建立具有很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

  因此,研究網絡社交軟件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是刻不容緩的。

  五、結語

  網絡社交軟件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在當代,在這個網絡發(fā)展飛速的時代,我們難以想象網絡還會給以后的青少年抑或年齡層更大的人群造成多大的影響,以價值觀為首要影響因素,進行相關的研究與調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交網絡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及若干建議【2】

  【摘 要】網絡時代的到來使社交網絡由傳統(tǒng)的閱讀者變成了參與者,社交網絡的真實性、互動性、多樣性、開放性等特性成為大學生熱衷和追捧的主要原因。

  社交網絡滿足了大學生的交往、情感宣泄、娛樂的需求的同時也帶了一些不足,這些不足和隱患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

  作為大量應用社交網絡的高校應加強科學引導和建立完善的機制引導大學生們合理的應用網絡。

  并能為高校的教學教育工作創(chuàng)造更高的價值。

  【關鍵詞】社交網絡;大學生;人格

  社交網絡(SNS)起源于美國,在短短的幾年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球,受到廣大學生的青睞。

  最早的社交網絡是誕生在美國哈弗校園中的FBOOK,它的出現迅速取代了BBS論壇成為炙手可熱的社交網站,并不斷的引領著社交網絡的發(fā)展。

  幾年后在網絡時代的快速推動下中國的社交網絡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從最早的QQ空間到博客、微博的大熱。

  隨著社交網絡的應用對大學生影響的增強,使我們對社交網絡越來越關注并成為高校和教育者研究的新課題。

  1.社交網絡日益成為大學生的重要生活方式

  社交網絡是一種個性化的交往方式,它的互動性、開放性、多樣性都會成為大學生追逐的時尚,目前深受大學生喜愛的社交網絡有騰訊微博、人人網、新浪微博、QQ及QQ空間等。

  利用網絡進行社交活動成為大學生的生活方式。

  1.1人際交往

  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性是人的屬性”因此,進行人際交往是人生存的基本技能。

  進入大學的大學生具有與以往不同的校園生活方式,豐富多樣的社交活動需要人際的維系和人脈的拓展,因而人際交往成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

  當前完善的社交網絡系統(tǒng)不同以往的那些虛假的、脆弱的網絡,它具有真實可靠、便捷快速、成本低廉等特性。

  用戶可以在社交網絡中輸入真實的姓名和信息搜索好友,這種真實快捷的社交網絡為人際的維系和拓展提供了新途徑。

  1.2閱讀和收集信息

  傳統(tǒng)的信息和資料收集多從書本上得來,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使用網絡查閱和收集材料成為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

  通過社交網絡可以發(fā)布資料使更多的好友得到資源的共享,有利于資料的快速傳遞和資料的修改完善。

  新時代的社交網絡比以往的社交網絡更具互動性,通過網友的互動會使原有的資料更加的豐實或會用更生動的網絡語言加以描述。

  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的參與、傳播、評論、轉發(fā)有利于共同認知和價值觀的樹立。

  1.3娛樂活動

  社交網絡中發(fā)布信息、參與評論的開放性、互動方式的多樣性成為大學生廣泛參與的主要原因之一。

  廣大的用戶可以在網絡中發(fā)布有趣的文字圖片,也可以分享好友們的有趣信息。

  問卷對500名大學生進行使用網絡的動機的調查,80%的學生使用它是為了娛樂消遣,因此,娛樂消遣成為大學生使用網絡的動機,通過社交網絡的參與使得身心得到愉悅,由于社交網絡的有趣性和娛樂性會吸引大學生們不斷的使用它。

  2.社交網絡對大學生的人格和價值觀的影響

  2.1社交網絡促進大學生的人格和價值觀的不斷豐富和完善

  (1)社交網絡的實名制,有利于大學生的真實情感的宣泄。

  由于社交網絡的參與是實名制,所以在社交中的交往具有真實可靠性,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可以向好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不順心的事通過網絡社交的方式得到釋放能夠有效的釋放自己的壓力。

  同時實名制的網絡也滿足了其社交的需要。

  重要是它在使用的過程對健全人格起著極大的積極作用。

  (2)社交網絡利于自身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建立。

  在當今獨生子女的時代里,孩子與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以致孩子和父母之間出現代溝和溝通障礙。

  于是他們通過社交網絡作為工具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和自己的想法,通過網絡的虛擬社交達到價值觀的認同和歸屬感的建立。

  在這樣的社交圈子里他們可以建立自己的熟人圈子,這種線上的朋友圈的交往也是利于他們身心發(fā)展的。

  他們通過網絡的互動展現自己優(yōu)秀的一面,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展示自己的才華,贏得尊重和認同。

  (3)社交網絡緩解了現實交往的情感沖突。

  當今的大學生中存在著一些不善于與人交往的人。

  性格的內向安靜使他們不善于或是不愿意與周圍人交流,他們可以通過網絡輕松的與人交流,因為我們在網絡上的交往不用顧忌你的表情、聲音、容貌,你只需要用文字盡情的去表達你的想法。

  這樣的交往避免了在現實交往中可能會出現的尷尬或觀念上的沖突。

  2.2社交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會致使大學生在思想和行動上出現障礙

  (1)個性化的過度張揚。

  社交網絡是個開放的平臺,它為我們才華的展示、情感的宣泄、人際的拓展提供了場所。

  但與此同時它也為大學生們的身心成長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網絡形式的多樣性、開放性和信息的豐富性會使大學生喪失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

  他們會出現對錯誤信息的盲從,對價值觀的認識偏差,在錯誤的個性化文化的影響下我行我素,甚至是在社交過程中觸及到法律和道德導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2)現實交往中的交往障礙和能力的退化。

  由于社交網絡逐漸成為大學生交往的生活方式,以致個別大學生沉溺于網絡上的交往,用于逃避現實或回避現實的人際交往。

  每天宅在宿舍或家里在網上而不愿意與周圍的親友交流。

  長期的沉迷于網絡交往導致在現實交往中出現各種不適,甚至是交往能力的退化。

  這是社交網絡給大學生行動能力帶來的弊端。

  (3)使用社交網絡成癮 大學生使用網絡成癮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

  社交網絡中的各種游戲、評論、言論、視頻吸引著大學生參與其中,他們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網絡的交往和打游戲的娛樂中。

  在生活和工作中消極冷漠甚至是出現心理的疾病,網絡的依賴嚴重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2.社交網絡在高校應用中的若干建議

  2.1高校科學引導社交網絡的應用

  隨著社交網絡作為新媒體在高校中廣泛應用,社交網絡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一份報告對全國400多所高校進行調查顯示;33%的高校已建有網上虛擬社區(qū),還有23%的高校還在開發(fā)中,這些社區(qū)的建立主要用于師生間的生活和學術的交流,網絡平臺的應用的效率遠遠高于傳統(tǒng)的交流方式,也使教師從傳統(tǒng)的忙于教學中稍加解脫。

  因此,建議高?茖W的應用網絡以便更好的開展教學和教育工作。

  2.2利用社交網絡創(chuàng)造教育價值

  社交網絡成為教育的重要途徑,當下的高校是網絡盛行的新時代。

  傳統(tǒng)的教育過于單一、呆板,而網絡做為一種開展教育工作的新路徑。

  它通過信息的發(fā)送、閱讀、評論等方式加強了師生、朋友、同學、家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

  社交網絡通過聲音、圖像、圖片等多樣的方式使教育工作更加的豐富有趣易于被大學生們接受。

  2.3建立心理疏導方面的虛擬網絡

  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使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不斷的加快,工作和學習壓力不斷的增強而產生了心理問題,近些年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心理輔導日益成為高校研究的重點課題,如何更好的開展這一工作成為輔導員們的難題。

  如今社交網絡在大學生和高校中廣泛應用,高校中的德育工作者可以抓住這一契機利用網絡這個新平臺開展班級內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輔導,建立以班級的虛擬社區(qū)以便同學們進行情感的交流和宣泄。

  【參考文獻】

  [1]彭良姝,方章東.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人格和價值觀的影響.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2]杜峰.淺析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動因及其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2010,4.

  [3]朱峰,呂偉.校園SNS時代青年網絡社會人際交往行為透視——以校園網現象為例[J].山東省團校學報(青少年研究),2009.3.

  [4]史亞光,袁毅.基于社交網絡的信息傳播模式探析[J].圖書館論壇,2009,6.

  [5]孟芳兵.SNS平臺對青少年群體人際交往影響的實證研究[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6]社交網絡,師生交流新時代.環(huán)球時報(教育版),2012,11.

  使用社交網絡的動機對大學生情緒的影響【3】

  摘 要 為了調查哪類微博使用動機對情緒影響更大,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浙江省高校32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微博使用動機的滿足會對大學生的情緒產生影響,信息滿足、自我訴求、人際交往、參與社會這四個使用微博的動機維度中,“信息滿足”對大學生情緒的影響最大,信息滿足越多,人們的情緒越趨向于正向。

  此外,微博使用的時間長短與大學生的情緒狀況無顯著相關,但在信息滿足這一使用動機得不到滿足時會對情緒產生消極影響。

  關鍵詞 社交網絡;微博;使用動機;情緒

  1 前言

  社交網絡即社交網絡服務,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的網絡,通過網絡這一載體把人們連接起來,從而形成具有某一特點的團體(郝若琦,2010)。

  社交網絡源自網絡社交,人們通過手機微博,微信,QQ等方式,進行社交溝通。

  社交網絡能給用戶提供一個個性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用戶可以創(chuàng)建個人檔案、上傳照片、發(fā)布日記等。

  這就打破了過去網絡與現實隔離的狀況,將現實中的社會關系放到網絡上。

  只要打開社交網絡就可以看到朋友最新的動態(tài),了解最新的資訊。

  而在社交網絡日益發(fā)達的今天,社交網絡已成為了大學生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學生在遇到情緒問題時會喜歡選擇登錄社交網站發(fā)布狀態(tài)或瀏覽信息(Butt & Choi, 2006)。

  于是在此研究中,我們想探究使用社交網絡與情緒之間的關系。

  1.1 社交網絡對情緒的影響

  近幾年來,有許多關于社交網絡及其對情緒影響的研究。

  Krasnova, Wenninger, Widjaja和Buxmann(2013)發(fā)現,很多人瀏覽Fbook后會產生嫉妒心理,而假期照片是引起憤恨的最大誘因,超過半數的嫉妒心理來源于Fbook上的假期掠影。

  在Fbook上發(fā)布的照片,特別是自拍照,會讓一些不熟悉的人感到反感。

  除了少數非常親密的朋友和家人之外,其他人和那些持續(xù)在Fbook上發(fā)自拍照的人并不能建立密切的聯系,而且會產生消極情緒。

  因此,社交網絡中產生的信息對人們的情緒產生了負向的影響。

  但是這些研究無疑忽略了人們使用社交網絡的動機,人們的情緒通常受到我們需求滿足與否的影響(Butt & Choi,2006)。

  1.2 社交網絡使用動機的研究

  關于社交網站使用動機的研究起源于美國研究者對于互聯網使用動機的研究,之后隨著社交網絡技術和普及程度的提高,關于社交網絡的研究逐漸由普適性的研究轉變?yōu)殛P于某一特定群體的動機研究以及在某一網絡平臺上個體的研究(郝若琦,2010)。

  早在1973年,傳播學者Katz等就將用戶使用媒介的需求分為認知需求、情感需求、個人整合需求、社會整合需求以及釋放壓力需求,并于1974年提出了媒介使用的經典理論:使用與滿足理論(uses and gratifications)(路鵑,亢愷,2013)。

  之后許多研究都是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

  2000年,Papacharissi和Rubin(2000)將用戶使用網絡的動機概括為娛樂、信息獲取、社交、自我表達、消遣時間、職業(yè)發(fā)展以及追逐潮流。

  之后Shin(2009)又對使用社交網絡的動機進行了更為精簡的概括,分為了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兩大類。

  其中內在動機指利用網絡尋找娛樂和消遣,而外在動機指用戶希望借助網絡平臺和其他人產生交流。

  但是,最近國外的研究已經較少涉及網絡使用動機方面的內容,不過網絡的發(fā)展和變化日新月異,可能會有一些潛在的使用動機尚未納入考慮,近期國內的一些研究拓展了以往研究所未考慮的動機因素。

  常亞平和朱東紅(2011)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設計了測量中國用戶社交網絡參與動機的量表,他們認為,對于中國社交網絡用戶參與動機的測量可以從信息性、娛樂性、維舊、擴新和從眾五個方面進行。

  之后,路鵑和亢愷(2013)在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框架下探討了中美大學生社交網絡使用動機上的差異。

  結果發(fā)現在該理論框架下二者的動機比較一致,第一階層均為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第二階層均為認知需求和文化需求,第三階層均為經濟需求和政治需求。

  近期的一項研究(姚琦,馬華維,閻歡,陳琦,2014)則對使用社交網絡的動機進行了進一步的歸納,他們總結了以往的研究結果,認為社交網絡的使用動機主要包括自我展示動機以及獲取歸屬感的動機。

  自我展示是指個體通過言語或行為表達展示符合他人標準的形象。

  而獲得歸屬感的動機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同伴壓力、受歡迎的需要、自尊、歸屬的需要以及虛榮心等。

  1.3 問題提出

  微博作為迅速發(fā)展的網絡應用媒體,集信息傳播的快捷性、即時性、廣泛性特點于一體,備受大學生青睞,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以及參與社會互動的重要媒介(馬英, 郝書翠,2014)。

  因此我們選取在我國使用較多的一種社交網絡――微博,來進行調查研究。

  本文主要通過自我訴求,人際交往,參與社會,信息滿足這四個社會網絡交往動機討論其對情緒的影響。

  當人們的自我展示的訴求達到滿足時,是否對大學生的情緒產生了影響,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之一。

  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往往會因為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等形成有凝聚力的小團體,從而獲取某種歸屬感。

  這種人際溝通的動機,是否對大學生的情緒產生了影響。

  研究發(fā)現,歸屬感與社交網絡的使用息息相關。

  在社交媒體中,朋友越多,獲取的歸屬感越強(DicksteinFischer,2013),然而,在現實中被排擠的個體和焦慮水平比較高的個體,會更多地依賴社交媒體進行社會交往(Clayton,Osborne,Miller,& Oberle,2013),即會更愿意參與社會(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我們發(fā)現信息滿足(information content)是大學生參與微博的重要動機之一,通過社交網絡,人們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

  參與社會,信息滿足,自我訴求,人際交往是社交網絡的重要動機(于陽,2011),因此,我們選取了這四個動機來分析其對情緒的影響。

  2 方法

  2.1 被試

  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向浙江省六所高校中使用過微博的大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320份,收回有效問卷296份,回收有效率98.6%,男生109,女生187。

  2.2 程序

  采取自編調查問卷“微博使用動機滿足與否對大學生情緒的影響”進行問卷調查。

  該問卷由信息滿足、自我訴求、參與社會、人際交往四個維度組成,調查當微博在這四個緯度上滿足其需求時大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

  問卷共24個題目,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其中包括22道正向計分題和2道反向計分題),各個維度的平均分表明該動機滿足情況下情緒的正性得分,總平均分越高表明使用微博滿足后情緒狀態(tài)越好。

  “信息滿足”維度包含使用微博時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使自己獲得正性情緒的項目。

  “自我訴求”是指隨時將自己的狀態(tài)心情觀點等發(fā)布在微博上,隨時隨地表現自己。

  “參與社會”是指大學生了解社會、表達觀點,形成對某一社會問題的共同看法,在客觀事件起到輿論監(jiān)督作用。

  “人際交往”是指通過微博結交朋友,擴展自己的人際圈,通過人際傳播的圈效應以實現擴大自身交際范圍的需求。

  問卷同時收集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及微博使用年齡和每天使用時間等信息。

  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93,信度良好。

  3 結果

  3.1 大學生使用微博的動機滿足情況對情緒的影響

  計算四個維度下情緒的得分,四個維度下情緒的得分越高情緒狀態(tài)越好。

  由圖1描述性統(tǒng)計的結果可以看出,使用微博的大學生人群中,在“信息滿足”后的情緒狀態(tài)得分最高(M=21.09;SD=3.44)。

  其次是參與社會(M=19.48;SD=3.03)、人際交往(M=19.36;SD=3.34)、自我訴求(M=18.83;SD=4.22)。

  這表明在“信息滿足”這一動機得以實現時,人們會有更多的正面情緒。

  在四種動機中,“信息滿足”對情緒的影響顯著,F(3,285)=4.898,p=0.002<0.05。

  而“自我訴求”、“參與社會”、“人際交往”這三種動機對正向情緒的影響未達到顯著性水平。

  這進一步證明,“信息滿足”這一動機的實現會引發(fā)正性情緒。

  3.2 每天使用時間對情緒的影響

  在問卷的設計中,我們將每天使用微博的時間劃分為四類,即“每天使用時長不足1小時,使用時長為1~3小時,使用時長為3~8小時,使用時長為8小時以上”這四類。

  以使用時長為自變量,以問卷總平均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1可知,每天使用時間長短效應不顯著,F(3,285)=1.51,p=0.212,partial η2=0.02。

  每天使用微博時間長短不同的群體在使用微博而獲得正性情緒上并沒有差異。

  3.3 每天使用微博時間長短對動機滿足的影響

  為了探討不同使用時間在不同動機上對情緒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研究以使用時間和使用動機為自變量,以正性情緒的指標為因變量進行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

  結果發(fā)現,就“信息滿足”“自我訴求”“參與社會”“人際交往”下的情緒得分而言,整體檢驗的結果分別為F(3,285)=4.898,p=0.002<0.05,f(3,285)=0.585,p=0.625>0.05,F(3,285)=0.208,p=0.891>0.05,F(3,285)=0.430,p=0.732>0.05。

  只有“信息滿足”條件下p值小于0.05,即達到顯著水平,表示在“信息滿足”動機下,不同使用時間條件下的情緒存在顯著差異。

  當使用時間變化時,如果人們是在尋求信息滿足的動機下玩微博,則其情緒會隨使用時間變長而產生變化。

  而自我訴求、參與社會、人際交往中的F值未達顯著差異(p>0.05),說明時間的長短對這三項動機滿足下的情緒狀態(tài)沒有影響。

  3.4 時間在信息滿足動機維度上的影響

  我們針對“信息滿足”動機對于情緒的影響進行了時間維度上的兩兩檢驗(表3),結果發(fā)現使用時間在1h以內,被試的正性情緒獲得了顯著的提高,且該提高程度顯著高于其他三個時間段(p1=0.010<0.05,p2=0.035<0.05,p3=0.018<0.05)。

  而當使用時間分別達到1~3h、3~8h、8h以上時,時間對于情緒并沒有顯著的影響(p均大于0.05)。

  4 討論

  4.1 大學生使用微博的時間長短對情緒的影響

  在我們的研究中發(fā)現,每天使用微博的時間長短對正性情緒并無影響。

  這與前人使用社交網絡時間越長,人們的情緒就越差的研究結果相反。

  我們認為該結果產生的原因可能有兩種:1.大學生使用微博的時間并不影響獲取的信息量和信息內容;2.我們只考察了使用微博用戶的參與動機和情緒變化,并未涉及對初始用戶參與動機的情緒研究,所以使用微博的時間并未影響其情緒。

  4.2 大學生使用微博的信息滿足對情緒有影響

  使用微博的動機對情緒狀況會有影響。

  但在這四個動機中,“信息滿足”對情緒的影響最顯著。

  作為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大學生對手機短信網絡等格外青睞,因而更偏愛接受微博這種快捷的信息發(fā)布方式。

  微博的閱讀還具有個性化的特點,用戶在使用微博時,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進行關注,有效地對信息進行篩選,提取有價值的信息。

  因此,“信息滿足”這一動機的實現對大學生來說很重要。

  在對情緒的影響上,這一動機的滿足較易引起情緒波動。

  4.3 在“信息滿足”動機下,使用時間長短會對情緒產生影響

  表1顯示,大學生使用微博的時間長短對情緒無顯著影響。

  但根據表3所得結果可知,在“信息滿足”這一動機實現的情況下,使用時間長短會對情緒產生影響。

  且在本研究的四個時間維度中(1小時以內、1~3小時,3~8小時,8小時以上),我們發(fā)現,使用微博1小時以內和使用微博大于1小時在情緒上有明顯的不同,使用時間越長,被試的情緒越趨于正向。

  我們做出的解釋是隨著使用微博時間的增長,人們獲得的信息也就越多,因此信息滿足這一動機更容易實現。

  在動機已得到實現的情況下,人們的情緒會更趨于正向。

  同時,在“信息滿足”這一動機得到實現的情況下,我們對其他三個時間維度之間做了兩兩比較,發(fā)現另外三個維度之間并不存在顯著差異。

  即在信息滿足情況下,使用微博1~3小時、3~8小時及8小時以上,情緒不會有顯著性的變化。

  我們認為是因為大于一小時之后獲得的信息已經比較多,由信息引起的情緒波動已經在最初的一個小時內被接受處理,且隨著信息量的增多,人們容易產生信息疲勞,因此在1小時之后的時間段內沒有明顯的區(qū)別。

  5 不足與展望

  在本研究中,首先的不足之處在于時間維度的劃分。

  前人研究中提到使用微博的時間在一定范圍內會對情緒產生正性影響,超出該范圍才會開始對情緒產生負性影響(王冠華,張福珍,2014)。

  然而本研究卻發(fā)現,微博使用時間長短對情緒無顯著影響。

  對比兩項研究,我們認為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在時間變量上分組的維度過大導致的,所以在后續(xù)研究中,我們將按照前人的研究進行時間維度上的劃分,并對微博使用時間和情緒的關系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其次我們在使用微博動機的分類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因為在微博滿足人們自我訴求、參與社會和人際交往動機的同時也會涉及信息滿足的部分,因此我們認為可能在此項研究中,信息滿足的動機在動機影響情緒的過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這也可能是導致自我訴求、參與社會和人際交往動機對于情緒沒有顯著影響的原因。

  最后,在量表的設計上我們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影響情緒的變量有很多,在使用微博時,不同的人接受到的信息的內容不同,也會對情緒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之后的研究中我們將會考慮通過在問卷中加入被試微博關注內容這一問題,以排除在微博上接收的信息對研究造成的干擾。

  參考文獻

  常亞平, 朱東紅 (2011). 社交網絡用戶參與動機的測量. 圖書情報工作, (14), 32-35.

【網絡社交軟件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問題】相關文章:

復雜軟件的網絡結點影響10-05

體育舞蹈對大學生社交能力的影響10-05

社交媒體的影響英語作文02-29

淺談網絡文化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影響10-08

高校社交禮儀教育論文10-08

自我介紹影響社交成敗10-05

社交網絡 Social Network02-27

軟件專利問題10-05

網絡交往對高校工商管理的影響及探討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