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宏觀經濟學理論受到的威脅及反思論文
摘要: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極為惡劣的負面影響,如何預測并防范金融危機的形成是宏觀經濟學爭論不休的熱議話題。本文就融危機時期宏觀經濟學理論受到的威脅進行反思,闡述各方學派的經濟學觀點,從辯證角度分析宏觀經濟學理論的適用性。
關鍵詞:金融危機;宏觀經濟;威脅;反思
1、宏觀經濟學對金融危機的闡釋
每一次金融危機過后都是對宏觀經濟學理論的一次拷問,而經濟學家試圖找到對金融危機的有效解決途徑。然而面對不同學派與立場的研究中,對金融危機的形成與發(fā)展的觀點差異較大,尚未形成一個可以達到高度共識的立場。從西方主流學派的經濟學觀點中能夠明確,沿襲凱恩斯主義的傳統(tǒng)經濟學派認為,金融市場產生的信貸泡沫是產生經濟危機的關鍵因素,以宏觀調控不力,導致經濟行為逆向選擇,最終形成了經濟危機的爆發(fā),并引起經濟倒退的現實危機。依據其學術觀點能夠明確,金融危機并未形成與宏觀經濟學理論的實質性沖突,而強調了宏觀調控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觀政策的調控下,并非所有政府都能承擔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宏觀調控是否有效受到質疑,而宏觀經濟學理論是否能夠預見金融危機的產生,也是需要進一步深思的問題。如果失去對金融危機的預見性,單從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采取的挽救措施來看,經濟倒退是可以避免,但從中損失的經濟效益卻無法挽回。而且宏觀調控也并非每次都能到達預期的效果,如果宏觀調控失去力度,是否意味著金融市場就此萎靡不振,而無法前行。
2、金融危機的現實影響
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影響最為嚴重的莫過于進出口行業(yè)。一方面,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會從經濟層面拓展到生產經營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到國際貿易。在2007年金融危機中,美國支出的GDP總額超過70%以上,而國內消費高于10萬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消費支出也超過1萬億美元。當時國內需求無法彌補金融危機的需求減少,而相關調查顯示,美國經濟每下降1%,我國出口貿易下降6%。另一方面,次貸危機削弱了美元的金融地位,從出口產品的優(yōu)勢地位下行逆轉,產生了貿易逆差。美國聯邦儲備局不斷降低基準利率,并未國有銀行注入流動資金,與我國當時采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在大量美金流入我國之后,人民幣升值而美元貶值,導致我國的出口價格優(yōu)勢降低。金融危機過后,雖然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并不高,但是貿易出口額下降的事實不容忽視。雖然同比出口金額上升,但這種增長速度也受到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并非健康的經濟發(fā)展模式。而東南亞和歐美地區(qū)的海外企業(yè)頻繁毀約,也造成我國企業(yè)外部信用環(huán)境一度惡化。
3、金融危機時期對宏觀經濟學理論的反思
宏觀經濟學主流學派,認為自由市場的貿易環(huán)境并非宏觀調控能夠控制,而自由市場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是客觀存在的。當宏觀經濟學認定金融危機屬于意外因素時,“黑天鵝事件”屬于偶爾失效,并非金融市場體系存在根本問題。這樣的思想認定政府干預的無效性,尤其對宏觀調控比喻成為扭曲的資源配置,認為其金融影響力會對金融危機產生負面的消極作用。同時也要部分學者認為,美聯儲在金融危機中的宏觀調控,加劇了金融危機的惡化,以及延長了影響時間。相對于主流經濟觀點,近些年來在非主流宏觀經濟學的活躍度異常明顯,幾乎完全傾向于政策觀點,并就主流經濟學觀點的問題深究其責。但是非主流經濟學理論也錯綜復雜,并非單純診斷政府宏觀調控有效性的實質作用。其中,奧地利學派以堅持極端市場化觀念為主導,認為政府行為的宏觀干預在很大程度上引發(fā)了金融市場混亂,而后形成了經濟衰退的現象。而新制學派則認為,金融危機的爆發(fā)源于對金融交易市場的治理失誤。而后凱恩斯學派卻反對主流派對金融危機的解釋,也不同意其他非主流學派對金融危機的現實觀點。其經濟學觀點將金融濟危機歸納為政府干預實效的偶然性,并視金融危機為突發(fā)事件和單純意外,這樣的非對稱信息也未能觸及金融危機的深層機理。
參考文獻:
[1]張鳳林.金融、經濟危機引發(fā)的宏觀理論與政策反思———基于后凱恩斯經濟學派的視角[J].經濟學家,2013,(03):32-41.
[2]方興起,鄭賀.薩金特:從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到理性預期經濟學家———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反思[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84-90+163.
【宏觀經濟學理論受到的威脅及反思論文】相關文章:
宏觀經濟管理論文11-03
電力公司信息安全威脅及對策論文10-09
宏觀經濟政策抉擇研究管理的論文10-09
宏觀經濟管理重要性分析論文10-09
威脅的隨筆散文10-10
談外國直接投資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論文10-12
我國股票市場與宏觀經濟關系分析論文10-12
運用反思型教學法增強哲學理論課的功效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