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游褒禪山記簡單教案
教學目的
一、知識目標
1.理解文言詞語:陽、謬、咎、極、于是、夷、非常、觀、至于、相、焉、窮、盡、其等。
2.辨析詞類活用:動詞用作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以及詞類活用和詞的兼類的區(qū)別。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因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法。
三、德育目標
認識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對課文字詞句的準確把握。
難點:認識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解決辦法
1、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時代。
2、對注釋,查字典疏通文意,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設計
一、課前預習
1.借功課下注釋,朗讀課文,了解其意。
2.注意課文生動語句的賞析。
3.歸納文意,疏通結構。
二、課內采用出題,學生自講,教師總結的方式
課時安排
兩課時(疏通一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本文所體現(xiàn)的雜記類散文因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法。
教學內容
一、第1段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
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 者 認 真 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xiàn)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據(jù)。
二、第2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
略寫前洞(不到二十個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 處設 比:① 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 前洞“ 記游者甚眾 ”與 后洞“ 來而記之者已少 ”、“其 至又 加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通過這些對比,下文轉入議論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筆。
三、文章第三段有幾層意思?怎樣評價作者在文中所闡述的道理?
提示:
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接著以古人作為立論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再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它對比;然后 精辟地 闡述了宏偉的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既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也強調了“力、物”這兩個客 觀條 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能辯證地看問題;最后又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這既是 本段 的中心,也 是 全文的主旨。作者在這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這些道理,對于我們的治學、從事工作,無疑都有啟發(fā)作用。
四、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引申出來的?
提示:
作者認為治學不應該輕信盲從,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jīng)過自己大腦的認真思考辨析,然后謹慎地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揚棄那些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是很可貴的。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lián)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lián)想到“謬其傳”者之眾,自然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邏輯十分嚴密。
五、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lián)系呼應的?記游時寫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況,對后邊的議論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
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兩個部分之間用了過渡句(第二段的最后幾句,第三段開頭一句),使文章前后銜接,過渡自然。二是兩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記游時寫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況,正是處處為議論部分埋下很好的伏筆,使議論有依據(jù),三是記游與議論這兩部分之間,游山與治學處世這兩類事情之間,內在聯(lián)系緊密,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圍繞這一 共同 點來 展 開議論。記游,處處為說理埋下伏筆;議論,句句與記敘遙相呼應。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從而深刻表現(xiàn)了文章的主題。
完成課后練習(略)
【游褒禪山記簡單教案】相關文章:
《游褒禪山記》教案02-17
游褒禪山記的教案10-12
《游褒禪山記》教學教案12-30
游褒禪山記優(yōu)秀的教案10-12
《游褒禪山記》教案模板10-12
《游褒禪山記》教學教案10-08
游褒禪山記教學教案10-08
《游褒禪山記》教案15篇10-07
游褒禪山記教案(精選10篇)12-26
游褒禪山記教學方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