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教案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

時間:2024-05-27 16:22:1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1

  詳細介紹: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實物圖,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除法的的第二種分法.

  2.能夠看一幅圖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進一步掌握第二種分東西的方法一份一份分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認真觀察、分析數(shù)量關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

  進一步理解第二種分法的的含義.

  教學難點

  看一幅圖列相應的除法算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教師拍手4下,問:老師拍了幾下?

  2.請學生以老師拍的'次數(shù)為一份,拍出2個4、5個4.

  3.教師再次拍5個2后,問:誰聽出來了,老師一共拍了多少下?一份是幾下?拍了相同的幾份?

  二、探究新知

  1.講解例6

 。1)直接出示例6的圖

  (2)問:通過看圖,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生:一共有8個蘋果;每2個蘋果為一份;這道題是要我們求出:一共有8個蘋果,每2個蘋果為一份,可以分成幾份?]

 。3)要求:按照每2個蘋果一份,在書上畫一畫,再把書上的空格填完.

 。4)指名匯報例6

 。5)想:(今天學習的知識與上節(jié)課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只想不回答.

  2.講解例7

 。1)出示例7實物圖,問:通過看圖,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自己按要求在書上畫一畫,并把書上的空格填完.

 。3)指名匯報

  (4)教師重點講解:12塊餅干,每3塊一份,分成了4份.這時,我們就說:12里面有4個3.

  (5)誰能仿照這個例子說一說,例6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在例6中,因為有8個蘋果,每2個一份,分成了4份.所以還可以說,8里面有4個2.)

  3.歸納對比

  我們今天學習這兩道題與上節(jié)課學習題目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ㄏ嗤c:

 。1)分東西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在一份一份的分;

  (2)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是相同的,都表示總數(shù)里包含著幾個一份的數(shù).

  不同點:

  (1)這節(jié)課學習的題目比上節(jié)課要難了;

  (2)上節(jié)課時,一份數(shù)、份數(shù)和總數(shù)題目中都是直接給出的,這節(jié)課要通過看圖先知道一份是幾,然后再畫一畫,才能求出總數(shù)里包含著幾個一份的數(shù).)

  三、鞏固發(fā)展

  1.先圈一圈,再在□里填上數(shù).

  124=□

  □個☆,每□個一份,分成了□份.

  12里面有□個4.

  2.

  __________6里面有□個2.

  3.自己根據(jù)自己的水平完成P45、1-4

 。1)

  表示有□個,每□個表示有□個,每□個

  一份,分成了□份.一份,分成了□份.

 。2)

  84=□105=□

  (3)先圈一圈,再在□里填上數(shù).

  □里面有□個□□里面有□個□

  (4)

  6里面有□個312里面有□個□

  四、歸納質疑

  1.比較今天所學習的知識與上節(jié)課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

  2.上節(jié)課與今天學習的知識都是第二種分東西的方法,第二種分東西的方法與第一種分東西的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五、布置作業(yè)(略)

  板書設計

  表內除法---第二種分法(二)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情感與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shù)學事實。

  3、解決問題:通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估測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教具:學生尺、課件。

  學具:學生尺一把,小方塊一個,三角形學具一個、方格紙一張。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小朋友,我們又見面了,能小朋友一起學習數(shù)學知識,老師感到非常高興,你們高興嗎?咱們接觸時間不多,彼此還不太了解。小朋友你們看看,老師和大家有什么不同?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數(shù)學故事,想聽嗎?

 。úシ判〔每p的故事)

  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裝做不知道)

  2、噢,原來是這么回事啊,老裁縫的一拃和小裁縫的一拃是不一樣的,量出的結果也不同?磥碓跍y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有統(tǒng)一的工具,F(xiàn)在我們一般用什么來量長度?

  三、探索實踐,建構新知

  1.認識尺。

  小朋友都有學生尺,(指著尺)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觀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有數(shù))有哪些數(shù)?讀一讀。

  還有呢?

 。ㄉ河芯)這些線都一樣長嗎?有的——長,有的——短,這些長短不一的線是刻度。

  每條長刻度下面都對著一個數(shù)?潭0表示起點。(這是刻度1,這是刻度5)

  細心的小朋友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字母)(板書: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書: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今天咱們就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認識)

  2.認識厘米。

  (1)看這把放大的尺,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瞧,(課件演示1厘米長度)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長?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嗎?

  自己說說是從刻度幾到刻度幾的長度是1厘米。

  還有誰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3—4人)指名說一說。(師注意糾正第一個學生: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是幾厘米。)學生說的同時,教師在投影上指出來。

 。ㄍR粫䞍海┠銈冇袥]有發(fā)現(xiàn),每相鄰兩個數(shù)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指著課件)

  (2)1厘米到底有多長,咱們用小手來比劃比劃?

  這個小正方體每條邊的長正好都是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輕輕拿住它,手指不能動,哦,輕輕抽開它,瞧,兩個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厘米。自己試一試。

  把你比劃出的1厘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動,再拿一看。

 。3)好,放下手,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再用手比劃比劃,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劃得準不準。

 。4)小朋友都能比劃出1厘米了,找找咱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學生說到的第一第二個教師拿出尺幫他量一量。)

  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你們有沒有留意到,咱們手指的寬度大約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認識幾厘米。

  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為什么認為它是2厘米?(如果學生說不出來,師自己說。)

  有2個1厘米,就是2厘米。

  還有誰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學生回答,2個)

  伸出小手比劃出2厘米。

  小朋友比劃得挺準確的,你還能找到幾厘米?指著尺子說給同桌聽聽。

 。▽W生說了3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3個1厘米是3厘米。

  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

  ①(都從0開始)你們?yōu)槭裁炊紡目潭?開始?

 、冢ú皇菑0開始的)你數(shù)得真仔細,從刻度8到刻度15是7厘米。(數(shù)一數(shù))還有誰也找到8厘米了?哪種方法更好?

 、郏ㄕ业亩痰模┻有誰找得長一些?

  看來,從刻度0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我們一般都從刻度0開始看起,這樣非常方便!

 。6)看,這枝鉛筆長幾厘米?你是怎么看的?線段呢?

  (7)剛才小朋友認識了1厘米,還知道看幾厘米時一般從尺的刻度0開始,F(xiàn)在厘米和尺是咱們的好朋友了嗎?和咱們的好朋友唱首歌,怎么樣?請出咱們的好朋友。(師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課間活動:唱《找朋友》

 。◣熍e起cm卡片)還把它送回去。(示意學生放回抽屜)

  咱們認識了直尺、厘米,現(xiàn)在和好朋友玩?zhèn)闖關游戲好嗎?

  5、第一關:量一量。(課件出示)

 。1)準備好了嗎?(停一下)

  (出示學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這條最長的邊是幾厘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朋友說說。

  誰想上來量。

 。]有對準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朋友這樣量,你有什么意見?

  (一般把刻度0對準線段的.一個端,看另一個端對準幾就是幾厘米。)

 。2)(師舉起紙)再量一量方格紙的長邊是幾厘米,比比看,誰量得又快又準。

 。ǚ磐幔瑤熾S意把尺往方格紙上一放。)尺子這樣擺行不行?尺要放平

  小朋友覺得在量長度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ò鍟毫浚簩史牌健#

 。3)再來量一量手掌寬和一拃長。(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寬時要五指并攏,從最寬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這個手掌寬大約是幾厘米?說說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嗎?(更接近幾厘米?)可以說大約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點點呢?接近幾厘米可以說大約幾厘米。

 。4)你能像圖上這樣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約是幾厘米嗎?

  自己量一量,寫下來。(師下去指導學生量)

  這就是咱們身上的尺,每個小朋友手不一樣,量出的結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縫和小裁縫,他們的一拃也不同,咱們要記住自己身上的尺。讀一讀,記一記。

  真棒,恭喜你們順利闖過第一關,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你們。(課件演示)(耶。┫旅孢M入第二關。

  6、第二關,畫一畫。

 。1)畫一條長4厘米的線段。(切換視頻)

  畫完后,自己量一量,檢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

  誰想畫看?一邊畫一邊說。

  這是放大的4厘米,真正的4厘米只有這么長。(指著學生作業(yè))

 。2)再畫一條比它長3厘米的線段。你畫了多長?

  同桌交換,互相量量,畫對的,給他畫一個五角星,夸夸他。

  7、第三關估一估。

  小朋友真能干,順利闖過第二關,放個鞭炮慶祝一下。(耶)有沒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戰(zhàn)?

 。1)小朋友還記得第一關量的身上的尺了嗎?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寬、一拃長、食指寬)記住身上的尺了嗎?

  咱們來做個游戲好嗎?比眼力。

  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屜里。

  (等學生收拾好,注意力都集中后,再開始)

  估一估這塊橡皮大約有多長?

  說說你是怎么估計的。(指名回答)(板書學生答案)

  小朋友,你們看他會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剛才量過的東西幫自己估計,真會動腦筋。

 。ㄒ部梢越柚鷮1厘米或2厘米的認識進行估計。)

  老師幫小朋友量一量?(板書正確答案:6厘米)(指名學生回答)

  一般前后相差不超過2厘米的,比較接近的都稱得上是估計高手。是估計高手的請舉手,真棒。

 。2)小朋友們,你們都會估計了嗎?沒有尺,可以怎么辦?用這樣的方法自己試一試,好嗎?

  咱們估計2個,(出示課件表格)估計自己的中指長和數(shù)學術封面短邊的長,把估計的結果填在這2個括號里。

  小朋友估計得怎么樣呢?拿出尺來量一量。

 。ò褜W生作業(yè)放到投影上)看他估計得怎么樣?(如果相差遠:沒關系,咱們剛估計了2個,以后多觀察,估計能力會越來越強。

  這次估計得比較接近,是估計高手的站起來,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自己。

  小朋友,咱們第三關也過了,(課件演示放禮花)耶!

  四、全課,拓展延伸

  今天咱們和誰交了朋友?這個新朋友能幫我們干什么?(量物體長度)

  小朋友都量了什么的長度?你還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給老師幫幫忙,量量教室的長好不好?怎么了?

  看來,用厘米做單位是量一些比較——(短)的物體。

  量比較長的物體還要用到其他的長度單位。還想再繼續(xù)研究嗎?

  課后: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3

  教學目標:

  1.借助情境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入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和的計算。

  2.借助相同加數(shù)連加的計算,體會乘法的意義。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幾個相同的數(shù)相加的學習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根據(jù)圖意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體會乘法的意義,體現(xiàn)算法多樣化。教學方法:談話法,講授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課本、電腦,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魔術表演嗎?

  生:喜歡。

  師: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術表演吧。

  (出示主題圖)

  二、新授,解決問題。

  1、初步感知畫面。

  師:多神奇的魔術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學們這里會也藏著很多奇妙的數(shù)學知識,不信大家仔細的觀察一下。

  2、提問題。

  師:小朋友觀察得很仔細請你們接著看圖,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學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條魚?一共有多少個燈籠?

  3、解決問題。

  師:小朋友們很了不起,提出了這么多有價值的數(shù)學問題,誰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生:2+2+2=6(朵)

  第二題:4+4+4+4=16(條)

  第三題:3+3+3+3+3+3=15(個)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幾個算式,你發(fā)現(xiàn)有什么特點?生:都是連加

  生1:加數(shù)相同。

  師:對每一題的加數(shù)都相同。2+2+2是幾個2相加?

  生:3個2相加,(依次說出后幾個算式。)

  師:請同學說一說20串燈籠的個數(shù),怎么寫算式?

  生動手寫:3+3+3+3??

  師:你覺得寫起來怎么樣?

  生:很麻煩。

  師:怎么就不麻煩了?

  生:用乘法。

  師:你真愛學習。這個內容我們在下節(jié)課里學。

  三、鞏固練習

  1、出示圖:生說,師判斷

  2、出示圖:師說題意,生填寫,集體訂正。

  四、小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知道了什么?你覺得自己的.表現(xiàn)怎么樣?

  五、布置作業(yè)。

  提前預習下一課。

  板書設計:乘法的初步認識。

  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上,引出多種不用的解決方法,然后著重認識幾個幾連加。引導學生充分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這樣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2課題體驗相同加數(shù)連加

  課型:練習課。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4

  教學內容:

  1、 探索長方體的特征

  2、探索正方體的特征。

  3、引出認識五邊形和六邊形。

  教學目標:

  1、借助觀察、操作,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能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認識五邊形和六邊形。

  2、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過程,發(fā)展空間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3、 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欣賞圖形美,培養(yǎng)愛護鳥類、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具準備:

  長方形鳥巢(能把每條邊都剪下來、左右兩個面是正方形的)、五邊形鳥巢、六邊形鳥巢、一個長方形留著豎著用、

  教學過程:

  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溫暖的春天來了,小鳥也出來了。大家看(課件)。有了良好的環(huán)境和溫暖舒適的巢穴,小鳥高興地似乎在唧唧喳喳的叫著。所以,我們要保護環(huán)境,還要給小鳥做一個溫暖舒適的巢,為小鳥的生活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老師就為小鳥做了幾個小巢,我們一起來看這個鳥巢。

 。ㄒ唬╅L方形。

  1、探索長方形的邊特征。

 。1)你知道這個鳥巢都是用那些圖形的紙卡做出來的嗎?(長方形的、正方形的)

 。2)是嗎?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更清楚,老師把這個鳥巢每一面的紙卡拆下來,你們好好觀察觀察。(把鳥巢拆開,把每一個面都貼在黑板上)

 。3)好,先看這個面,他是什么圖形的?(長方形的)

  (4)對,這就是我們以前認識的長方形,可是長方形的身上還藏著許多的小秘密,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先來找他的邊的秘密。板書:長方形的特征

 。5)拿出長方形,你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或者用手折一折的方法,來找出長方形邊的特點。小組四人邊量或折邊記錄,看長方形的邊究竟有什么特征!如果你是量的就請記錄到量1的表格中,如果你是折的,就請記錄到折2的空里。開始!【生操作、交流】

 。6)誰來交流你們組找到的有關邊的特征?【長方形的這條邊和這條邊相等,一樣長,這條邊和這條邊相等】【你們組是用什么方法得出這樣的結論的?】【量的】【把你們組是怎么量的展示一下】【這條邊長20厘米,這條邊也長20厘米。這條邊是15厘米,這條邊也是15厘米】

 。7)是不是他們組的長方形湊巧有這個現(xiàn)象呢?還有誰是用測量的方法的呢?【你來展示你們組是怎樣測量的】【這條邊長15厘米,這條邊也長15厘米,這條邊是12厘米,這條邊也是12厘米】【所以,它們倆一樣長】

  (8)看來,這個特征應該是真的。那么還有用折的方法嗎?【我們組使用折一折的方法】【你們組是怎樣做的】【我們是先把他們倆對折,他們倆一樣長,再把它們倆對折,也是一樣長】【嗯,如果像這樣,叫這兩條邊完全重合,那說明這兩條邊是相等的,而這兩條邊呢,也是完全重合,就是相等】。

 。9)和他們組發(fā)現(xiàn)的是一樣的特征的舉手!看來經過好幾個組的驗證,這個特征是真的。

  (10)對,我們用不同的方法總結了一個規(guī)律:長方形的這兩條邊相等,這兩條邊也相等!經過自己動手所得出的結論同學們一定記憶非常深刻,對嗎?

  (11)剛才我們找到了幾組相等的.邊?【2組】

 。12)這兩條邊就好像我們倆這樣,我們這是?臉對著臉!對,叫做相對!那么他們叫做什么樣的邊?【對邊】

 。13)真聰明!所以說,長方形邊的特征就是【對邊相等】板書:對邊相等。

  2、認識長方形的長和寬。

 。1)我們來給這四條邊起個名字。來,看這組對邊和這組對邊,哪一組比較長?

 。2)對,這一組較長的對邊叫做長方形的長。板書:長這一組較短的對邊叫做長方形的寬。

  板書:寬

 。3)長方形有幾條長?板書:【2條】。幾條寬?板書:【2條】。

  3、找出長方形的長和寬。

 。1)你能指出黑板的長嗎?你能指出黑板的寬嗎?

  (2)你能找到這個長方形的長嗎?寬呢?

 。3)看來不是橫著的這個邊就是長。重點要看誰更長!

  4、探索長方形角的特征。

 。1)長方形有幾個角呢?那么長方形的這四個角又會有什么特征呢?【都是直角】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著像】

 。3)嗯,有依據(jù)的猜測和估計是可以的。那么,要看看我們估量的是不是準確,我們就要用什么文具來幫忙驗證長方形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對,三角板上的直角】【那還等什么?小組開始吧!】

 。4)長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嗎?誰來演示你們組的的測量過程!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5

  用乘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內容:

  課本P31頁例4,練習七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使學生進一步感知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樂趣。

  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引導學生探索解決乘除兩步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索解決乘除兩步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主題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今天,讓我們一起到兒童商場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題圖。

  問:你們瞧,這個柜臺里有什么?

  學生觀察主題圖后回答。

  【設計意圖】:把學生帶入商場,身臨其境,提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學例4。

  (1)、出示情境圖:從他們的議論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學生觀察情境圖,找出里面的數(shù)學問題。

  (3)、小明想買5輛小汽車。,應該付多少錢?

  引導學生得出:12÷3=4(元)是求1輛小汽車多少錢。因為要知道小明買5輛小汽車應付多少錢,必須要先知道1輛小汽車多少錢。

  (4)、鼓勵學生再提出問題。

  2、小結: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把探索知識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匯報的形式,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提供選擇的`空間,引發(fā)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拓展應用

  引導學生完成練習七第1題。問:要完成這道題必須先知道什么?

  引導學生完成第2題。

  教師巡視。指名匯報并說說是怎樣想的。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實際問題。

  四、課堂總結。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3頁例1。

  【教學目標】

  1.會進行時、分、秒之間的簡單換算。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和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德育教育。

  【教學重點】

  時、分、秒之間的換算。

  【教學準備】

  課件,答題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同學們,我們學過哪些時間單位?(時、分、秒)關于時、分、秒的知識你都知道些什么?(學生自由說,針對性地板書1時=60分,1分=60秒)

  對于時、分、秒,同學們積累了這么多的知識,真能干!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用一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教學新課教學例1

  (1)了解跑得快慢與時間長短的關系

  教師:同學們,喜歡看比賽嗎?烏龜、兔子和小狗它們三個要進行一場跑步比賽。瞧,比賽開始了。

  課件播放:第一次比賽情景,并出示比賽成績表。烏龜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教師:誰得了第一?為什么?

  小結:誰跑得快,誰用的時間就少。當時間的單位統(tǒng)一時,我們很容易看出誰用的時間少,誰跑得快。

 。2)時、分、秒之間的換算

  教師: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氣,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們三個又進行了一次比賽。

  課件播放:第二次比賽的情景:小兔中途睡著了。

  教師:同學們,猜一猜,它們誰跑得快,可能最先到達終點呢?(學生自由說,教師結合情景進行德育教育)

  教師:到底誰跑得快?聽聽它們自己是怎么說的。

  烏龜:我跑了1時。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

  教師:聽了它們的.話,到底誰跑得快呢?好比較嗎?你能想出辦法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誰跑得快嗎?

 。3)組織交流匯報

  教師:誰來說給大家聽?

  學生:1時=60分,120秒里面有兩個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烏龜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教師:還有其他的算法嗎?

  小結:當時間的單位不統(tǒng)一時,我們不容易直接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如果把單位換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較出它們的大小了。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12頁課堂活動第2題。

 。2)判斷對錯。

 、2分7秒=27秒

  ②1時25分=125分

 、90分=1時30分

  (3)比一比。

  ①誰跳得快?在( )里畫?。小紅跳100下繩用了40秒。( )小蘭跳100下繩用了1分5秒。( )

 、谡l拍得快?在( )里畫?。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剛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壅l踢得快?在( )里畫?。小麗踢100個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個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績,請給他們排名次。姓名小剛小紅小麗小明小勇時間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課堂總結

  教師:今天你學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7

  一、復習引入課題:

  1、上學期我們一起認識了四個描述方向的方位詞語,誰來說說是哪幾個詞?

  學生說一說。

  2、在生活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辨認這些方向的呢?

  學生做一做。

  3、在地圖上我們又是怎樣確定位置的呢?

  教師課件展示四個方向,學生看一看。

  4、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辨認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教師引語:同學們真棒!為了獎勵你們,老師準備帶大家到笑笑的學校去參觀。

  教師課件展示學校及周圍建筑物圖。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從畫面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一下,然后與同桌交流一下,最后老師要請同學們向全班匯報。

  3、學生匯報觀察到的信息。教師將匯報到的建筑物貼片貼在黑板上。

  4、怎樣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教師將另外的四個方向統(tǒng)一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5、請同學們用描述方向的八個詞來說一說笑笑學校四周的建筑物。

  教師課件展示題,讓學生說一說。

  三、制作方向板:

  1、教師展示方向板,學生觀看。

  2、教師指導方向板的制作方法:拿出一張正方形紙,先上下對折,再左右對折,最后把紙攤開后再對角對折。在出現(xiàn)的八條折痕上標出八個方向。

  3、同學交流誰的方向板做得好,誰的需要改進。

  四、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里辨認八個方向。

  2、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方向分別是哪位同學。

  五、實踐綜合應用:

  1、教師課件展示中國地圖,學生觀察。

  2、請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北京、吉林、上海、四川和自己的家鄉(xiāng)。

  3、完成書上第23頁的第1題。

  4、學生看書第23頁第2題,說一說圖中建筑物的方向。

  5、教師課件展示圖片,學生做游戲:說一說小烏龜?shù)闹車臄?shù)字各在小烏龜?shù)氖裁捶较颉?/p>

  6、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說一說校園內各方向分別有些什么。

  六、全課小結:

  1、除了今天在課堂上學習的關于方向的例子,你們在生活中還了解到哪些和方向有關的知識或者例子嗎?

  2、說說你在今天的課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認為自己哪些地方表現(xiàn)最棒?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七、作業(yè):

  請同學們根據(jù)今天學習的知識和自己每天放學回家所走的'路線,設計出自己的回家路線圖。

  教學反思:

  1、我以“參觀笑笑的學!睘橐樱越鉀Q“笑笑學校的四周有哪些建筑”為導線,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形成能力。

  2、教學設計時我積極關注學生的認知背景和生活經驗,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了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情境,引起學生高度的興趣和注意力。

  3、為了對生活中的數(shù)學進行提升、建模,抽象出數(shù)學的規(guī)律、方法,我在體驗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一個制作方向板的練習。

  4、在“說說你的周圍什么方向上有哪些同學”的過程中,我請相鄰的的同學說方向,從而讓學生感知方向的相對性,知道以不同的事物為中心,同一事物會處在不同的方向上。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8

  設計說明

  本設計注重讓學生經歷“觀察算式——回憶運算順序——規(guī)劃計算步驟——按順序進行計算——反思并積累體會”的過程,一方面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解題思路和過程,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運算順序規(guī)定的合理性。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運算順序,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能力。

  1、注重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解題思路和過程。

  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用兩步計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礎,因此本設計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組織學生充分表述解題的思路,在學生理解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基礎上,結合分步算式與綜合算式幫助學生理解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通過設置沖突引導學生理解運算順序規(guī)定的合理性。

  在引導學生解決例2時,仍然注重讓學生用語言表述解題思路,再列出算式。由于例2含有兩級運算,因此學生列出的算式會呈現(xiàn)幾種不同情況,由學生的解答入手,抓住沖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討論,進一步體會規(guī)定保證結果唯一及追求數(shù)學表達簡潔的目的,使學生深入理解運算順序規(guī)定的合理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出示計算題。

  (1)用豎式計算:45+37= 90-48=

  (2)指名板演,并說出用豎式計算加法和減法時應注意什么。

  2、出示口算題。

  (1)口算下面各題。

  2+4+3= 30+40+20= 2+30+5=

  70-30-20= 17-7-5= 14-9-2=

  (2)引導學生思考:連加、連減算式要按怎樣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3、引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那么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又該怎樣計算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沒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學習同級的混合運算奠定基礎。

  自主探究,總結同級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

  1、出示教材47頁例1主題圖。

  (1)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主題圖,說一說圖中的同學們在做什么。

  (學生觀察,互相交流)

  (2)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

  (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數(shù)學信息)

  2、引導學生思考:要求“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必須要知道什么條件?

  3、引導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式解答。

  4、全班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1)小組討論這道題的計算方法。

  (2)每組派代表展示算法,并匯報計算方法。

  預設

  生1:因為要求閱覽室下午有多少人,就要先求中午時閱覽室有多少人,所以先列式計算53-24=29(人),中午有29人,再加上下午來的38人,就可以求出下午一共有29+38=67(人)。

  生2:要求閱覽室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中午時閱覽室有多少人,再加上下午來的人數(shù),就是下午閱覽室的人數(shù),列綜合算式是53-24+38=67(人)。

  (3)引導學生比較兩種解法,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匯報。

  生3:不同點是第一個算式是分步計算;第二個算式是綜合算式。相同點是都先算減法,再算加法。

  5、引導學生根據(jù)題意理解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6、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時,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9

  課題:

  十幾減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計算十幾減9的減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計算方法。

  2、在加強直觀教學的同時,注意從具體到抽象,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運用加減法的關系計算十幾減9。

  教學難點

  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教師挑選幾位學生進行“找伙伴”游戲(具體過程參考探究活動)

  二、學習新課。

  1、教學例1。

  師:數(shù)字娃娃們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來到了果園摘蘋果,一共摘了9個紅蘋果,2個青蘋果。它們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你們能幫他們算一算嗎?

  隨后教師先后出示9個紅蘋果和2個青蘋果,再出示集合圖。

  學生討論: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怎樣列式?(因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所以用加法)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9+2=11。

  師:蘋果的總數(shù)是多少?如果數(shù)字娃娃們吃掉了9個,還剩幾個?

  隨后出示11個蘋果圖,教師一邊把11個蘋果畫上集合圈,把9個紅蘋果畫上虛線圈。

  學生討論: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因為要從11個蘋果中去掉9個,所以用減法)師: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1-9=

  師:11-9的.計算我們沒有學過,怎樣算?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把你怎樣想的說一說。

  可能有以下討論結果:

 。1)從圖上看出從11個蘋果里去掉9個,還剩2個蘋果。

 。2)因為9加2得11,所以11減9等于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減1再減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減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矗11-9=10-9+1)

  師: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一個問題的解決,可能會有許多方法。同學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出的這些方法都是對的。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研究第(2)種計算方法。

  請同學們觀察左圖和加法算式,右圖和減法算式,想一想:蘋果的總數(shù)都是11個,其中一部分是9個紅蘋果,另一部分是2個青蘋果。為什么一個用加法,另一個用減法解答呢?(左圖是把兩部分合起來,求總數(shù)。所以用加法。右圖是從總數(shù)里去掉一部分數(shù),求另一部分數(shù)。所以用減法)

  根據(jù)加法和減法的關系,又學過9+2=11,那么在計算11減9時可以怎樣想呢?(想:9加幾得11,9加2得11,11減9得2)同時教師板書得數(shù)“2”。

  指名復述想的過程。

  讀算式:9+2=11,11—9=2。

  2、教學例2。

  師: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共有12朵花,去掉9朵,還剩幾朵)怎樣列式?

  師:得多少?怎樣想的?(9加3得12,12減9得3)同時板書得數(shù)“3”。

  師: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共有14個圓,去掉9個,還剩幾個?)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后,板書:14-9=

  師:得多少?怎樣想的?(9加5得14,14減9得5)同時板書得數(shù)“5”。

  讀算式:12-9=3,14-9=5。

  3、教學例3。

  讓學生在桌上擺一擺(先擺13個五角星,用手勢表示去掉9個,還剩幾個?),說一說(說出算式,并說出想的過程),算一算(學生說算式,教師板書:13-9=4)

  同樣方法學習:16-9=7。

  4、教學例4。

  讓學生看教科書,先獨立在□里填數(shù),教師行間指導,然后訂正,并指定學生說出是怎么想的。同時板書算式:15-9=617-9=818-9=9

  5、小結。

  教師指著減法算式,提問: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是什么?(十幾減9)

  教師板書:十幾減9。

  師:這些減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減數(shù)都是十幾的數(shù),減數(shù)都是9)

  怎樣計算這些題目呢?(在做十幾減9的減法題時,可以想9加幾得被減數(shù),這題就得幾)這種方法就是想加算減,今后學習中還要用到。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10

  第1課時

  教學內容

  課本p90、91例1、例2及練習二十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

  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4、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謎引入!拔矣幸粋好朋友,嘀噠嘀噠的不停的走,叫我學習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幫手”。這是什么?鐘表可以告訴我們什么?(時間)你能說出你自己的一些作息時間嗎?(教師板書)

  看來同學們都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時或用幾時半表示時間,還有些同學能用8:10的形式來表示時間。

  同學們,你們又知道現(xiàn)在是幾時嗎?(出示現(xiàn)在的時間鐘面),師: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時間。(板書課題)

  2、認識鐘面。觀察鐘面,通過上學期的學習,我們知道鐘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說一說。

  二、新知。

  學習指導:

  1、認識時間:分

  (1)引導學生觀察分針。(演示分針走1小格)

  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分。

 。2)一邊演示,一邊提問:

  A、分針指著1是幾分?為什么?(一個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針指著4是幾分?為什么?

  C、分針指著7是幾分?為什么?

  D、分針指著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幾分呢?為什么?這里剛好是經過了幾個時呢?

  2、認識時。

  鐘面演示:移動時針,讓學生說出走到幾時了,要注意引導。得出結論:時針從一個數(shù)字走到下一個數(shù)字經過的時間是1時。認識:1時=60分。

  3、認識時間。

 。1)教學例1第一個鐘面。(兩種表示方法在上學期已學過,寫9時25分時,9:25)

 。2)看鐘面寫時間。(在此讓學生注意在寫9時25分時,要在兩點后面加一個“0”寫作:“3:05”)。

  三、動的手實踐、鞏固新知。

  1、教師拔鐘,學生說時間。

  2、兩個同學為一小組,一個同學拔鐘,另一個同學說時間。

  3、教師說時間,學生拔鐘。

  四、教學效果測評

  1、寫出鐘面上的時間

  2、連一連

  3、完成練習二十三1、2

  第2課時

  教學內容:

  課本p92例3及練習二十三4—6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體會和判斷兩個時刻之間經過了哪些時刻。

  2、鞏固所學的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3、合理安排時間。

  教學重點:

  判斷兩個時刻之間經過了哪些時刻。

  教學難點:

  判斷時間的合理性。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鐘面上一共有()個大格,每個大格分成()個小格。鐘面上一共有()個小格。

  2、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1分。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1小時。時針走1小時,分針正好走(),是()小時。()分=()時。

  3、填一填

  一節(jié)課是()分,課間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時。

  4、根據(jù)“小公雞和小豬的故事”寫時間

  學生認真的'看鐘面上的時間,寫一寫;

  二、引出新知

  1、談話揭示課題:讓我們運用這些時間的知識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時間問題。

  2、學習指導:

  出示例3,主題圖:

  (1)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鍛煉身體;

  明明說:我做完作業(yè)才去踢球。小伙伴說:10:30,我們還要一起去看木偶劇。

  9:00————明明說:做完作業(yè)啦!

  提問: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個時間去踢球?(7:459:1510:50)

 。2)小組討論后,集體分析。

 。3)驗證答案。

 。4)小結:解決這類問題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樣解答,最后驗證解答是否正確。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習二十三4、5、6,逐題分析,集體訂正。

  四、課堂檢測:

  小紅周六的作息表:

  1:40—2:10看書2:10—2:50做數(shù)學作業(yè)2:50—3:30做語文作業(yè)

  3:30—5:00鍛煉5:00—6:10看電視

 。1)2:30的時候小紅在做什么?

 。2)4:00的時候小紅在做什么?

 。3)5:20的時候小紅在做什么?

 。4)小紅做什么的時間最長?做什么的時間最短?

  五、總結與拓展

  1、說說這節(jié)課的收獲。

  2、請你回家統(tǒng)計你和爸爸、媽媽一天的時間安排。

  第3課時練習課

  教學內容:

  課本練習二十三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認識時間的方法,正確地讀寫鐘面時間,進一步明確“1時=60分”;

  2、進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時間。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正確迅速的讀時間;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地在鐘面上撥時間,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時間。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通過兩天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么?今天老師要考考大家,給大家設了5個關卡,有信心過關嗎?

  二、闖關游戲

  1、第一關:認一認鐘面上的時間,說一說,寫一寫。

  2、第二關:畫出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

  3、第三關:根據(jù)時針判斷時刻。

  4、第四關:簡單的時間計算,寫出相應的時間。

  5、第五關:把時間與相應的活動連起來。練習生活說說自己的作息時間。

  三、課堂小結

  關于時間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四、練習

  完成練習二十三7、8、9、10、11,逐題完成,集體訂正。爸爸、媽媽一天的時間安排!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辨認方向》是北師大版數(shù)學教材第四冊第三單元“方向與路線”第一節(jié)的內容,辨認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是在學生已經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本上進行教學的。能正確辨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方向,用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現(xiàn)實的活動情境,增加參與、體驗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數(shù)學活動中去。在活動中體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數(shù)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基于以上認識,按照新課標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這一理念,我確立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位置,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2、體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數(shù)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3、借助辨認方向的活動,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我確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

  1、給定一個方向,能辨認其余七個方向。

  2、會用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難點:正確辨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方向。

  三、說教學方式、學習方式

  根據(jù)教材的特點,我采用以學生活動為主導取向的“活動建構式”教學方式。學生通過一系列既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又具有實踐性的活動建構新知,讓數(shù)學學習真正成為師生互動交流的一個過程展示。在教學中,我采用動態(tài)的、多元的評價方式。如:激勵性的語言,獎小星星 等。

  四、教學準備:

  掛圖 方向板

  五、教學流程

  根據(jù)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游戲導入 引發(fā)興趣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讓學生做和老師相反的動作,比如老師說,我說東向東轉,學生就說,我說西向西轉。這樣的設計,把枯燥的數(shù)學知識貫穿在小學生喜歡的游戲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為主動探究新知聚集動力。

  第二環(huán)節(jié):實踐探究 激趣解疑

  1、老師用微機出示教材主題圖,先請學生說一說:看平面圖的方法,然后同桌交流:以學校為中心,郵局、商店、醫(yī)院、體育館分別在學校的哪個方向?

  2、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圖書館在學校的哪個方向?學生的說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說,圖書館在學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說,圖書館在學校的西面。教師可以借機提出疑慮:“圖書館又不會走,怎么一會兒在這,一會兒在那兒呢?圖書館到底在學校的哪個方向?你們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圖書館在學校的西面和北面之間的位置,并鼓勵學生自己給西、北之間的方向起名字,從而了解到生活中的西北方向。

  3、接著,老師請學生交流動物園、少年宮、電影院的所在方向,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東南、東北、西南等方向。

  以上教學活動中“看平面圖辨認方向”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自己找學校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場所,既復習了已有的方向知識,又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老師讓學生觀察圖書館、動物園、少年宮、電影院的方向,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給新認識的方向起名字,讓學生親身經歷了認識生活中客觀事物的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知識,注重了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第三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生活 玩中強化

  1、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組織學生制作方向板,并利用方向板找教室的方向,然后把找到的方向和同桌說一說,指一指,再交流一下教室的各個方向有什么。最后,讓學生把小組合作探究的情況跟全班交流。

  2、在學生基本了解教室的方向后,教師組織學生玩《反應快》的游戲,如:向東南點點頭,向西北招招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東南和西北相對,東北和西南相對等。

  3、教材P21有一幅《中國地圖》,在觀看中國地圖時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安徽省在祖國的方向并完成這一頁的練習。

  4、在練習之后,再組織同桌玩《小交警》的`游戲,并讓學生說說鶴崗的各個方向有哪些熟悉的景物和建筑。

  以上教學從靜態(tài)的大環(huán)境中分成相對集中的同桌之間相互學習,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學生彼此合作、交流,形成“動態(tài)的集體力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由學生愛玩、愛動、喜歡游戲的特點,設計了《小交警》的活動是實際方向的練習,集趣味、能力于一體,達到玩中學,玩中練的目的。借助數(shù)學語言表達和交流教室的空間方位,體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數(shù)學的內在價值。

  第四環(huán)節(jié):動手操作 促進內化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請學生當小設計師幫小區(qū)搞設計。老師讓學生把課前發(fā)的場館圖片拿出來,自己擺一擺,說一說每個場館分別在小區(qū)的哪個方向。

  目的是讓學生知道,方向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課上的學習很不夠,需要學生在生活中多實踐,多應用,才能掌握。

  第五環(huán)節(jié):師生整理 體驗收獲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主要讓學生談兩點:

  1、談收獲,讓學生說一說這節(jié)課學會了什么。

  2、讓學生自我評價,比如,問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嗎?

  這樣,既注重了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又關注了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

  六、教學反思

  1、通過本節(jié)課教學,讓我進一步理解了“學習生活中的數(shù)學”這一課改理念,數(shù)學知識一旦讓學生體會到它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便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課上在師生、生生、師生與文本的交往中參與教學全過程,最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有效地實現(xiàn)了本節(jié)課所要追求的教育價值。

  2、經歷學習過程比只要結果要精彩的多

  上課時,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親身參與學習過程。在活動中我發(fā)掘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讓每個孩子都體驗到學習新知的成功與快樂。

  另外,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方向板辨認教室里的方向時,有的學生手里的方向板隨著身體的轉動而轉動,如果在教學時我給學生做一做示范或讓學生先交流一下使用方向板的方法,就不會出現(xiàn)學生身體動,手中方向板也在動,不能找準方向的問題。看來教師導的作用也不能忽視,而且要引導的恰到好處。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讓我真切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實際意義,也更深切的領悟到了新課程“師生共同發(fā)展”的內涵。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的統(tǒng)計活動中,經歷數(shù)據(jù)的調查,收集和整理過程,并能根據(jù)數(shù)據(jù)回答一些問題。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的重要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道四季的劃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節(jié)。

  教學重點:

  1、對數(shù)據(jù)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

  2、用方塊統(tǒng)計圖表示統(tǒng)計結果。

  3、采用不同的'調查方法。

  4、比較、分析、判斷,提出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

  1、采用不同的調查方法。

  2、能對調查的時間做出合理的推斷。

  教具準備:

  1、在小黑板上寫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備掛在黑板上使用。

  2、日歷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今天是幾月幾日?有今天過生日的同學嗎?

  2、明明今天過生日,他帶來了生日蛋糕和我們共同分享,我們一起為他唱個《生日歌》,好嗎?

  3、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嗎?誰來說說?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學生日在什么季節(jié)?該怎么辦呢?

  二、玩中學

  1、說一說。

  說一說你的生日是幾月幾日?你知道是什么季節(jié)嗎?

  2、分一分。

  哪幾個月是春季?哪幾個月是夏季?哪幾個月是秋季?哪幾個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1)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匯報討論結果。

  (3、說一說你有什么好方法記住四季的劃分?

  3、調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調查同學們的出生季節(jié)。

  (2)小組交流:怎樣收集和整理調查得到的數(shù)據(jù)?

  4、涂一涂。

  在統(tǒng)計表格中涂色,整理數(shù)據(jù)。

  5、說一說。

  (1)哪個季節(jié)過生日的同學最多?

  (2)夏季和冬季過生日的同學有幾名?

  (3)如果你們班某個同學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個季節(jié)過生日。

  (4)從圖中你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

  三、全課小結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統(tǒng)計的作用可大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需要用統(tǒng)計呢?

  四、布置作業(yè)

  1、調查一下你們村里,有多少學生讀小學、初中、高中、大學。

  2、一個季度有多少個月?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13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經歷數(shù)據(jù)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體驗統(tǒng)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并會用統(tǒng)計表來表示數(shù)據(jù)整理的結果。

  2. 使學生在學習統(tǒng)計的過程中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能從統(tǒng)計的角度提出并解決與數(shù)據(jù)信息有關的問題。

  3. 使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積極的學習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識。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前兩天咱們剛剛開了運動會,喜歡看運動會嗎?咱們今天再去看一場特殊的運動會,好嗎?(出示動物運動會的場景圖)仔細看看這幅圖,你看到了什么?

  談話: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提出很多問題,如:有哪些動物參加了運動會,它們各有幾只?有哪些比賽項目?

  【說明:創(chuàng)設學生喜愛的動物運動會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學生的認知基礎與本課教學目標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二、 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 嘗試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問題。

  談話:同學們剛才提出了很多問題,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一起數(shù)一數(shù),把數(shù)出的結果記錄在這樣的統(tǒng)計表里(拿出課前發(fā)給學生的空白表格)。

  反饋,組織學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統(tǒng)計表,如:

  狗

  猴

  長跑

  5只

  6只

  8只

  狗

  兔

  猴

  跳高

  長跑

  一共

  5只

  2只

  6只

  5只

  8只

  13只

  反饋:先請完成第一張統(tǒng)計表的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是統(tǒng)計了哪些動物的數(shù)量?是怎樣想的?

  提問:他統(tǒng)計的動物的數(shù)量對嗎?這張表格有問題嗎?(動物的數(shù)量是對的,但從他的統(tǒng)計結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動物)

  反饋:我們再請完成第二張統(tǒng)計表的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統(tǒng)計的,怎樣想的?

  提問:他統(tǒng)計的結果對嗎?你認為他的這張表格怎么樣?有沒有問題?(學生可能認為這樣統(tǒng)計是對的)

  激疑:我們來看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動物嗎?不對吧,我怎么覺得是26只呢?咱們一起算一算,好嗎?(把統(tǒng)計表里的幾個數(shù)都加起來,算出結果是26只)

  學生會提出算動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數(shù)與跳高、長跑的動物只數(shù)相加,因為參加跳高和長跑比賽的動物中就有狗、兔、猴,這樣加就加重了。

  提問:想一想,怎樣統(tǒng)計才比較合適呢?(把它們分開)

  引導:是的。可以把它們分開統(tǒng)計,按什么標準來分呢?請大家先在小組里討論討論。

  學生討論后,組織交流,明確:可以按動物的種類分,統(tǒng)計各種動物有多少只,也可以按比賽項目分,統(tǒng)計參加各種比賽的動物有多少只。

  【說明:這節(jié)課研究的問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事物進行分類整理,需要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統(tǒng)計。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把具體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解決,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原有的統(tǒng)計方法已經不能滿足解決問題的需要,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過程中來。】

  2. 再次統(tǒng)計,解決問題。

  談話: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先統(tǒng)計各種動物有多少只,再統(tǒng)計參加各種比賽的動物有多少只,好嗎?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列表統(tǒng)計呢?

  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列表方案,出示相應的統(tǒng)計表。

  要求:請小朋友按剛才討論的方法分類整理,把結果填在表格里。

  反饋:哪個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統(tǒng)計表拿上來給大家介紹介紹?(學生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自己的表格)

  狗

  兔

  猴

  長跑

  5只

  2只

  6只

  13只

  跳高

  長跑

  一共

  5只

  8只

  13只

  交流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調整統(tǒng)計表的,為什么要這樣做?

  提問:觀察兩張統(tǒng)計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導:是的,第一張表是按動物種類統(tǒng)計的,第二張表是按運動項目統(tǒng)計的。怎樣才能讓人一眼就看清楚每張表格是按什么標準進行統(tǒng)計的呢?

  學生交流后,小結:為了使統(tǒng)計表所表達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欄,注明表中每個項目的意思(課件演示修改統(tǒng)計表的過程)。像這張表格,是按動物的種類進行統(tǒng)計的,第一行表示各種動物的名稱,就寫上動物種類,第二行是每種動物的只數(shù),就寫上只數(shù),后面的每個數(shù)就不要再寫單位了。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動物,習慣上放在數(shù)據(jù)的前面,用合計表示。

  師生共同修改第二張表格。

  3. 觀察統(tǒng)計表。

  提問:通過小朋友自己的努力,我們出色地完成了動物運動會的統(tǒng)計任務?戳私y(tǒng)計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說明: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局限于讓學生掌握簡單的統(tǒng)計方法,而是著眼于讓學生經歷從嘗試失敗到成功的過程。學生在不斷探索并完善統(tǒng)計方法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了分類統(tǒng)計的必要性和實際作用。讓學生根據(jù)統(tǒng)計表進行簡單的分析,既能增強對統(tǒng)計結果進行分析的意識和能力,又能從整體上體會統(tǒng)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三、 拓展應用

  1. 做想想做做第1題。

  小組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2. 做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兩個統(tǒng)計表,并組織交流。

  【說明:教材安排了豐富的統(tǒng)計活動,可以根據(jù)教學時間和教學需要靈活處理。】

  四、 全課總結(略)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14

  【教學內容】

  教科書106~107頁整理與復習及練習二十一1~4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梳理學生本單元所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2、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進一步熟練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梳理

  教師:小朋友們,這個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都有哪些收獲呢、請你們翻書整理第70到105頁的知識,解決下面這些問題。

  課件展示問題:什么是平均分、怎樣用乘法口訣求商、你能解決哪些乘除法問題、

  學生帶著問題翻書整理。

  教師:請你們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組內交流,教師抽取一組全班交流。

  學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學生2:我們學習了除法,知道除法就是平均分。

 。▽W生只需理解除法的意義就可以了,不用很規(guī)范、嚴格)

  學生3:我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叫什么,除號前面的數(shù)叫被除數(shù),除號后面的數(shù)叫除數(shù),等號后面的數(shù)是商。

  學生4:我還知道除號的來歷。

  學生5:我知道怎樣計算除法,根據(jù)除數(shù)和被除數(shù)想乘法口訣求商。

  學生6:我認識了倍,會解決有關倍的問題。

  學生7:我還能用除法解決生活中許多平均分的`問題。

  教師:小朋友們很會整理知識,那你們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嗎、

  學生:能。

  二、基礎練習

  1、出示106頁第1題,復習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過程

  教師指導審題:小朋友們,題目要求我們寫什么算式、

  學生審題后回答:除法算式。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哪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寫的除法算式、

  學生1:12÷3=4。

  教師:為什么呢、學生1:因為一共有12個西瓜,平均分成3份,要求每一份是多少,所以用12除以3表示每份有幾個西瓜。

  學生2:12表示分的西瓜總數(shù),3表示分成的份數(shù),4表示每份有4個西瓜。

  教師:你能說說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稱嗎、

  學生:12是被除數(shù),3是除數(shù),4是商。

  學生3:我的算式是12÷4=3,我想一共有12個西瓜,每份4個,一共可以分成幾份呢、三四十二,所以可以分成3份。

  教師: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稱叫什么、

  學生3:12是被除數(shù),4是除數(shù),3是商。

  2、完成106頁第2題,進一步熟練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獨立完成,集體評議。

  教師:48除以6為什么商8呢、

  學生:48÷6等于幾呢、我想幾乘6等于48,乘法口訣六八四十八,所以商為8。

  再讓學生說說27除以9為什么商3。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二十一第1題

  學生先動手用小棒擺一擺,再列出算式算一算。

  學生1: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6根。列式是24÷4=6,24代表被分的總數(shù),4代表分的份數(shù),6代表每份6根。

  學生2:24根小棒,每8根分成一份,可以分3份。列式是24÷8=3,24代表被分的總數(shù),8代表每份8根,3代表24里面有這樣的3份。

  學生3:第一排擺32根小棒,第二排擺4根小棒,第一排擺的小棒根數(shù)是第二排的8倍。因為求第一排小棒根數(shù)是第二排的幾倍,就是求32里面有幾個4,因為四八三十二,所以32里面有8個4,所以32是4的8倍。

  2、練習二十一第2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評議。

  3、練習二十一第3題

  教師:小朋友寄過信嗎、今天我們要把幾封信投遞到對應的郵筒里。(課件展示)第一個郵筒表示什么、

  學生:3的倍數(shù)。教師:第二個郵筒表示什么、

  學生:8的倍數(shù)。教師:會投遞信嗎、自己在書上借助直尺和鉛筆連一連。

  4、練習二十一第4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課堂講評。

  四、教學反思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15

  詳細介紹:教學目標

 。ㄒ唬┦箤W生正確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的方法.

  (二)通過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ㄈ┡囵B(yǎng)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及書寫工整、規(guī)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的方法.

  難點:正確計算連減式題.

  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土暅蕚

  1.板演(指名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演算):

  2.在兩名學生板演的同時,其他學生口算下面的題,抽問其中一道連加、一道連減的口算過程,從而復習連加、連減運算按從左往右的順序進行計算.

  20+40+30=10+40+20=3+20+6=

  70-20-40=80-50-10=65-5-20=

  訂正板演,兩名學生分別說一說計算過程,大家檢查計算是否正確.然后觀察一下,兩道加法題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第一個加法算式兩個加數(shù)的和也就是第二個加法算式中的第一個加數(shù).如果把這兩道加法題連在一起寫,就是一道連加題.今天我們就要學習連加、連減用豎式計算.出示課題“連加、連減”.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128+34+23=

  啟發(fā)提問:

 。1)連加式題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2)用豎式怎樣計算?

  相鄰的兩位同學互相說一說,然后自己動筆試著做一做(如果有條件,每人一塊小紙黑板,每人在紙黑板上做).

  在學生自己試算過程中,教師行間巡視,找出幾種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下面幾種情況,先出示正確的算法,即

  大家進行評議,公認這種算法是正確的.然后出現(xiàn)下面兩種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算法(如果班里學生沒有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就不必提出,以免誤導).讓學生說一說錯在哪里.

  性提問:

  (1)計算連加式題,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計算連加兩步式題,應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礎上得出:

  計算連加式題時,先把前兩個數(shù)相加,再加第三個數(shù).要注意計算第二步時,是把第一步計算的結果加上第三個數(shù),還要注意每一個計算過程中,不要抄錯數(shù).

  教師介紹簡便寫法.為了書寫簡便,我們可以把兩個豎式連起來寫.即

  提問:這種寫法和原來的寫法有什么不同?簡便在什么地方?

  教師同學的意見,得出:這種把算式連起來寫的方法,不僅可以少寫一個“62”,比較簡便,同時可以避免計算過程中抄錯數(shù)的錯誤,使計算正確、迅速.

  做一做:46+25+17=

  要求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做,先分步書寫,再用簡便方法書寫.指名一個同學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訂正.

  2.出示例252-20-18=

  啟發(fā)性提問:

 。1)這是一道什么樣的兩步式題?

 。2)你能根據(jù)剛才研究的連加兩步式題,推想出連減兩步式題的計算方法嗎?同學們試一試在小黑板上做一做.

  教師通過行間巡視,可能發(fā)現(xiàn)有以下三種情況,教師先出示第(1)(2)種.

  通過學生評議,兩種算法都是正確的',而第(2)種是用簡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種算法.

  讓學生說一說這道題錯在哪里.第一步計算對了,問題出在第二步是退位減法,而這位同學沒有退位,造成計算錯誤.大家要吸取他的教訓.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出:在計算兩步式題時,遇到哪一步可以用口算,就不必寫豎式.如上面這道題,第一步可以用口算,就可以不寫豎式(把第一步豎式用虛線框起來).做一做:84-26-30=

  由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試做,指名一個學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訂正.教師還可以了解一下哪些學生直接用簡便方法書寫,而且一次做對;哪些同學還用兩個豎式做;哪些同學只寫了第一步豎式,第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結果.對最后一類同學可以提出表揚.

  性提問:

 。1)計算連減式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計算連減兩步式題,應注意什么?

 。ㄈ╈柟谭答

  1.基本練習

  可以讓學生直接在書上填寫.

  2.對比性練習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54+26+15=90-58-24=

  直接在書上第2頁做,可以列兩個豎式,也可以用簡便寫法.

 。2)口算下面各題.(書上第2頁,直接在書上寫得數(shù))

  7+59+20=72-6-40=

  3.趣味性練習(練習一第1題)

  把每行的三個數(shù)加起來把練習一的第1題,如上圖那樣,把每行三個數(shù)的旁邊畫一個括號,把得數(shù)填在括號里.

  4.課后練習

  練習一的第1題和第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口算兩位數(shù)加減一位數(shù)和整十數(shù)及筆算兩位數(shù)加減兩位數(shù),以及口算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節(jié)課的新知識就是,讓學生學會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式題.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一重點.

  教學過程的設計充分利用舊知識,引導學生探索主動獲取新知識.教學一開始,安排兩道有聯(lián)系的加法算式進行板演,第一個加法算式中的得數(shù)就是第二個算式中的一個加數(shù),就為學生探索連加法怎樣用兩個豎式進行計算打下了基礎.兩道例題都是放手先讓學生試算,在此基礎上,全班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出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以及計算中應注意的問題.這樣安排,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本節(jié)課的練習除了邊講邊練外,最后安排了有層次的集中練習,并進行及時反饋,表揚用簡便寫法及結合口算算得正確的同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文10-30

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教案教案02-01

小學二年級教案數(shù)學最新12-21

小學二年級教案數(shù)學優(yōu)質12-21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的教案10-09

小學數(shù)學教案模板數(shù)學小學教案模板范文04-13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1-25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趣味教案10-08

給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