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井游記》教案設(shè)計 推薦度:
- 《滿井游記 》教案 推薦度:
- 《滿井游記》教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滿井游記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xiàn)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jìn)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xué)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yīng)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滿井游記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整體感知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萬歷二十(1592)就中了進(jìn)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xué),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明神宗萬歷二十六(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jìn)京。他只好收斂起游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升為國子監(jiān)助教。本文就寫于這一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國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興。文章的第一段,就寫了這種欲游不能的苦惱。早春二月,乍暖還寒,這對北方人來說本不足為奇,但對一個在江南長大的人來說,卻是不可忍受的。作者從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節(jié)后,余寒猶厲”則是他親身的感受和體驗了。一個“余”字,一個“猶”字,兩相映襯,把寒流不肯罷去的情狀描述無遺。那么,其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極其簡練的語言來描繪:“凍風(fēng)時作,作則飛沙走礫!辈徽f“寒風(fēng)”“冷風(fēng)”而說“凍風(fēng)”,意在說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對“燕地寒”的敏感。這樣惡劣的天氣,只好“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從“每冒風(fēng)馳行,未百步輒返”來看,作者不知做過多少次嘗試,都無奈而歸。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郊游的所見所感。“欲出不得”的壓抑并沒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頭,反而激發(fā)了他出游的熱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數(shù)友”,如脫籠之鳥,飛出城門,來到郊外。但見長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曠遼遠(yuǎn),一派生機。作者寫景,主要寫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以及游人的歡欣,魚鳥的“悠然自得”。其中寫水寫山的部分是重點。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畫,“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繪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鮮妍明媚”畫出春山之態(tài)。然后,分別用兩個長句作喻,水如新開之鏡,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動。寫柳條突出其“將舒未舒”的姿態(tài),寫麥田說其“淺鬣寸許”,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寫人雖寥寥數(shù)語,卻頗為傳神!叭,而歌者,紅裝而蹇者”,將品茶、飲酒、騎驢觀賞諸畫面合為一組鏡頭,雖曰“未盛”,已是熱鬧非凡。更有曬太陽的鳥,吸水戲浪的魚,它們的快樂不亞于游人,仿佛羽毛鱗鰭之間“皆有喜氣”。最后作者總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边@一句回應(yīng)首段,是對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對“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議論作結(jié),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興趣!安荒芤杂螇櫴隆,這是對那些熱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無意于在政治上進(jìn)取。何況他現(xiàn)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dāng)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拔┐斯僖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坝嘀螌⒆源耸,惡能無記?”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寫出了《永州八記》;袁宏道也許再沒有重游滿井,因為第二八月,他就告假回鄉(xiāng),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以后雖又出仕,終非所愿,僅四十二歲病逝。
二、問題研討
1、郊田之外未始無春:一個孤獨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畫龍點睛之筆。這句話看似為作者不經(jīng)意之談,是在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實則大有深意。袁宏道25歲中進(jìn)士,不受官,請假歸家,又與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縱情山水,訪師問學(xué),可見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記散文,也充滿了疏放不羈的精神,是對大自然的熱愛,是對官場的厭倦,是個性的張揚和抒發(fā)。他是一個漫步郊原的孤獨者,“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遺落世事,在與自然風(fēng)物的對話中,感受自由的可貴。
2、白描的筆法。
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如寫水為“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fēng)”。這種表現(xiàn)方法,沒有夸張、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卻鮮明如畫。
3、擬人的寫法。
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xiàn)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如他說蘇州虎丘“如冶女艷妝”(《上方》),寫杭州西湖為“山色如娥,花光如頰”(《初至西湖記》)。在《滿井游記》中這種寫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現(xiàn)方法雖然很常見,但袁宏道運用起來自有他的新奇之處。在這篇游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如上文分析過的寫水寫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為“脫籠之鵠”。這些比喻都很恰當(dāng),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練習(xí)說明
一、這篇游記寫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fù)蘇的特點。如“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fēng)”一句,寫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韻。熟讀課文,試找出幾處這樣的景物描寫,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設(shè)題目的是讓學(xué)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體會本文寫景的特點。
文中這樣的景物描寫還有幾處,如“土膏微潤”,寫冬去春來大地解凍復(fù)蘇的情景,簡練而傳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寫天氣轉(zhuǎn)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麥田淺鬣寸許”,寫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準(zhǔn)確而生動。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無不滲透了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對自然界重新煥發(fā)生機的欣賞和贊美。
二、本文在記敘描寫中多處運用比喻,比如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你能從文中再找出幾例嗎?結(jié)合上下文體會其表達(dá)效果。
本題目的是讓學(xué)生注意課文中比喻句的用法,體會其恰切生動的表達(dá)效果。
文中這樣的比喻句還有幾處,如“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如“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
三、下列三組短語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飾關(guān)系,可譯成“的”;有的表示限定關(guān)系,可譯成“以”;有的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試加以辨析,并說說這些用法現(xiàn)在是否還在用。
設(shè)題目的是讓學(xué)生注意課文中助詞“之”的用法,體會它在結(jié)構(gòu)或語氣上的作用,并作一些古今對比,加深印象。
一室之內(nèi)郊田之外(表示限定關(guān)系,可譯為“以”。這種用法現(xiàn)在的書面語中還常用,如“四海之內(nèi)”“國門之外”。)
脫籠之鵠曝沙之鳥(表示修飾關(guān)系,可譯為“的”。這種用法現(xiàn)在的書面語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語中,如“驚弓之鳥”“一丘之貉”。以上兩種,也都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但主要起結(jié)構(gòu)作用。)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這種用法現(xiàn)在已不用。)
教學(xué)建議
一、學(xué)習(xí)本文,應(yīng)重點引導(dǎo)學(xué)生把握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fēng)格,并結(jié)合完成課后練習(xí),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dá)效果。教學(xué)中,可以以提問的方式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解說或訂正。
二、袁宏道的山水游記更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游山玩水的愉悅心情,這與唐宋時代的游記重寄托重理念的寫法完全不同。可將本文與本單元前幾篇課文作比較閱讀,體會它們的不同特點。袁宏道的游記散文現(xiàn)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興趣的同學(xué)可以找來選本作擴展。
三、組織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風(fēng)格寫一篇游記,要求語言簡練,寫出獨特的感受。
【滿井游記教案】相關(guān)文章:
《滿井游記 》教案03-07
《滿井游記》教案11-27
滿鐵圖書館,沈陽滿鐵圖書館02-10
情滿中秋作文03-06
春滿校園作文02-19
《西游記》教案02-24
井柏然經(jīng)典語錄11-06
井控工作總結(jié)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