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孝文本紀讀后感
司馬遷以孝文為“善人”,“仁人”,蓋以其自用甚儉,不務奢華以先天下,不治工程以勞民,以德化南越,和親匈奴而安天下,不用兵而養(yǎng)百姓,待下以“仁”不以“刑”。
《孝文本紀》讀后感1
司馬遷以孝文為“善人”,“仁人”,蓋以其自用甚儉,不務奢華以先天下,不治工程以勞民,以德化南越,和親匈奴而安天下,不用兵而養(yǎng)百姓,待下以“仁”不以“刑”。
夫此等善政之出也,蓋其緣與孝文之出于代王者耶?抑其時行黃老也哉?
司馬遷之“惜”也,不出于文字而自現;騿柶“惜”者何?其必曰:惜乎仁君之少而暴君之多也。
孝文本紀讀后感2
看了孝文本紀。感覺孝文帝此人最大的特點是謹慎、寬仁、謙讓,接近完美。
他經常說的話是:“寡人不佞,不足以稱宗廟。”“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圣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謂天下何?其安之。”“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虛懷若谷,謙讓之至。
做的事是:廢除連坐法和肉刑、減輕刑罰;提倡農耕,免農田租稅;取消修建露臺的打算;遣列侯之國;罷衛(wèi)將軍軍;遺詔要求簡化哀悼禮儀,后宮夫人以下直至少使,全都讓他們回娘家;等等,則是體現了文帝對百姓的仁愛、寬厚,以國家、百姓的安寧為重。
對比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四處立碑,歌功頌德;不惜巨資派人入海求仙、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隨意殺戮無辜等等,反差巨大。與秦二世的殘暴苛虐相比更是天壤之別。
孝文帝當政后行事的謹慎和對百姓的寬仁體諒,估計與他在呂太后執(zhí)政期間在民間體會到的疾苦有關?梢妼φ嬲娜瞬艁碚f,挫折與磨難真的是人生財富啊。
讀《孝文本紀》有感3
“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
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爲省,毋煩民。”
這是從昨天讀的《史記·孝文本紀》中摘錄的一段。這段文本說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孝文帝想建造一個露臺,于是找人來尋價,聽說需要百金。他覺得貴于是就不造了。第二件事是他衣著簡單,平時就穿綈(tí)做的衣服。
并且要求他寵幸的妃子也要衣著樸素,物用從簡。第三件事是說他死后安葬在霸陵,墓里面都用瓦器,沒使用金銀銅錫等貴重金屬做陪葬品。素聞漢室崇尚敦樸節(jié)儉,與民休息,孝文皇帝生死以效,才成就了漢孝武皇帝時的繁榮。
這段文字在今天也有很大的借鑑意義。我覺得,做官的、經商的有時閒有還是都看看《史記》,哪怕僅僅借鑑一點點,我們的社會都會更加有效率。這恐怕也就是讀歷史最現實的意義,司馬光用四個字概括了這點,叫“資治通鑒”。
【孝文本紀讀后感】相關文章:
項羽本紀讀后感03-23
《項羽本紀》讀后感04-21
《史記—五帝本紀》讀后感11-11
二十四孝故事讀后感 24孝的故事讀后感11-17
孝的沉思作文05-29
孝優(yōu)秀作文03-02
關于孝的作文11-24
孝的小學作文12-18
孝小學作文09-20
孝小學作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