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氏春秋讀后感 推薦度:
- 呂氏春秋讀后感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呂氏春秋讀后感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這是《呂氏春秋》的書面語,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淼膮问洗呵镒x后感:
呂氏春秋讀后感【1】
《呂氏春秋》是戰(zhàn)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目的是為建立統(tǒng)一的封建中央集權(quán)制尋找理論根據(jù),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tǒng)一六國前夜。
讀《呂氏春秋》這本書前查資料中對呂不韋這個人物很感興趣,很想了解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能夠組織編撰出《呂氏春秋》這本流傳千古的書籍。
當然資料中有些事民間傳聞,有些是史料記載,但對呂不韋還是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我認為呂不韋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商人,做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凡事不講情面只計較利益,為此可以不擇手段。
如前期發(fā)現(xiàn)質(zhì)于趙國的秦貴族子楚“奇貨可居”。
于是決心進行政治投機,出謀出資支持這位“秦諸庶孽孫”取得王位繼承權(quán)。
子楚即位,是為秦莊襄王,呂不韋任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洛陽10萬戶,其政治投資獲得回報。
3年后,秦莊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立為王,這就是后來的秦始皇。
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雖然史書上的記載只有短短幾句話,但我感覺可以根據(jù)呂不韋的出身、性格等因素想象出他在取得這些“成績”的過程中的做法和所用的手段,
不過盡管手段毒辣,但在當時呂不韋在秦國專權(quán)12年期間,對外采用了“遠交近攻”策略,對內(nèi)則大力發(fā)展商業(yè),大大增強了秦國國力,使秦國的貿(mào)易繁榮,并使秦國軍威大振,統(tǒng)一戰(zhàn)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期。
應(yīng)當說,秦實現(xiàn)統(tǒng)一,在呂不韋專權(quán)時大勢已定。
后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quán)的秦王朝建立,呂不韋是當之無愧的奠基者之一。
不過正是因為他的厲害,給自己埋下了禍患,他很清楚,新皇登基的時候就是他的死期,所以他也不得不反。
當然他本人也有當皇帝的野心。
呂不韋相當皇帝的野心我覺得很多地方都能體現(xiàn)出來,比如他為相期間,門下食客三千人,家仆萬人,
這么大肆的招攬門客不是有異心么!還有民間關(guān)于秦始皇血統(tǒng)的傳說,傳聞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我覺得呂不韋就是想借此丑化秦始皇,還有就是提高他自己的地位,其心思昭然若揭。
《呂氏春秋》的編撰我覺得也并非是呂不韋在同一前就為統(tǒng)一后的秦國著想,而是他要提升他在民間的影響力,為了他當皇帝取得民間思想文化上的支持,就是為了他專政取得一個合理的說法。
如《呂氏春秋》主張興“義兵”,“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著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眾,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懷寵》),《呂氏春秋》認為,一味地反對戰(zhàn)爭是沒有意義,并且是不對的,正義的戰(zhàn)爭,即“攻無道而伐不義”的戰(zhàn)爭,不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還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
這實際是為秦國進行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辯護。
還有關(guān)于天子的,如《謹聽》中“今周室既災(zāi),而天子已絕,亂莫大于無天子。
《執(zhí)一》中“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zhí)一,所以摶之也。
一則治,兩則亂。
就是為了給秦國天子一個合理的說法,從而達到統(tǒng)一天下的目的,這些還可以說是呂不韋為了秦國著想,但是《呂氏春秋》中虛靜無為的說法,卻說為君之道的也要無為而治。
它說:“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事,故能使眾智也。
智反無能,故能使眾能也。
能執(zhí)無為,故能使眾為也。
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所執(zhí)也。
還有《呂氏春秋》中“無為而無不為”的主張,它說:“大圣無事而干官盡能。
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佚于治事。
《呂氏春秋》認為這種表面的“無為”,才能達到“事省而國治”的目的。
這些卻是呂不韋他自己專政而找的堂而皇之的借口!甚至可以說是架空皇帝的權(quán)利進一步講為了他登上皇位而做的“媒體宣傳”。
我給呂不韋的評價就是:為秦國統(tǒng)一大業(yè)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是英雄;專政12年甚至野心勃勃想為皇可謂梟雄;還有他的經(jīng)商才能和遠大的目光都是令人欽佩的。
《呂氏春秋》這部著作歷史評價眾說紛紜,而我看完后也對古人的智慧欽佩不已,感受和想法也很多,但是最大的感受和最想寫出來的就是對呂不韋的一些個人看法。
寫這些并非是否定《呂氏春秋》,而是對它的組織編撰者寫出自己的看法。
呂氏春秋讀后感【2】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自漢武帝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把一個有著合理內(nèi)核,同時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學說定于一尊,自此而后,
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于儒學,儒家學說中優(yōu)秀因素得以發(fā)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出現(xiàn)于先秦諸子晚期,針對當時的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內(nèi)核,可以說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
比如關(guān)于君臣關(guān)系、親子關(guān)系方面,儒家主張忠與孝,幾乎是無條件的服從,少有下對上的矯正和叛離,其實,想一想,這合理嗎?現(xiàn)實嗎?科學嗎?
儒家根本不講科學不科學,完全是舊對新、老對少、君對臣、親對子的一邊倒,體現(xiàn)其腐朽、頑固的一面。
咱們再看看《呂氏春秋》是怎么說的吧。
“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有始覽/第一》)
在總體上堅持臣對君的服從,子對父的服從的情況下,又提出了要有個是非曲直,要有原則。
什么原則呢?
“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干澤涸漁,則龜龍不往。”
也就是說,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極端,你把鳥巢毀壞,把鳥蛋都拿走,那鳳凰不會再來,你把動物全部殺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殺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來了,你竭澤而漁,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龜神龍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極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擁戴你了,甚至會走向反面。
所以,要堅持,“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
這是對于儒家思想的一個很好的矯正。
引申一下,對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樣,臣民(國民)也應(yīng)采取同樣的態(tài)度,政府雖強,以白為黑,民可以不服;官員雖尊,以黑為白,民有權(quán)不服從。
這就把群眾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證。
當然,這也是始皇帝不喜歡呂不韋的原因啊。
其實呂不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大學問家,《呂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書。
【呂氏春秋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呂氏春秋讀后感12-06
呂氏春秋兩則教學教案10-08
《呂氏春秋兩則》教學教案范文10-08
呂氏春秋讀后感心得體會11-29
童年讀后感 讀后感童年的讀后感01-03
《青銅葵花》經(jīng)典讀后感 青銅葵花讀后感讀后感02-15
經(jīng)讀后感 讀后感悟05-29
論語讀后感_讀后感05-15
《窮人》讀后感窮人,讀后感11-29
論語讀后感 《論語》讀后感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