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推薦度:
-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推薦度:
-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集合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
初識龍應臺,源于雜志上的一篇專訪,言語中透著犀利和批判。那個拒絕馬領導任命,讓他回去看書的龍應臺,那個總是在邊緣充當觀察者的龍應臺,那個辭官回家?guī)Ш⒆拥凝垜_……她留給我深刻的印象并不是她作為女人的角色,而是一個睿智的學者形象!队H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學者、批評家、觀察家這些頭銜之前,她更多的是一位母親,一位與普通女人無異的,慈愛、嘮叨、渴望與孩子交流,卻又在孩子的成長中感受著疏離和失落的母親形象。
書源自于母子之間三年的書信往來,共三十五封,每一封都感情真摯,發(fā)人深省。安德烈的觀念現(xiàn)在看來與當下的我們并無差異,渴望獨立的人格,對前途的茫然,對政治事件的批判,對東西方文化的感知,對父輩觀點的質(zhì)疑等等。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向母親提出這樣的疑問,她會如何回答我,也許根本沒有提出的一天。他們正在老去,而他們所經(jīng)歷的也許比龍應臺更多,感觸更深但卻無法用準確的言語表達,而對孩子的關(guān)切與教導就變成了枯燥的說教,或者是野蠻的強制。安德烈是幸運的,她有一個睿智的學者母親,可以將自己的思考化作一封封書信;蛟S,這些書信的`意義在于,她寫出了許多人想到卻道不明的思考。
書中母子間對于各種事物的討論,頗有爭鋒相對的意味,也許正是需要這種相對才能讓隔離的兩代人相對的邁出步子,向了解靠近。安德烈如此幸運,他的媽媽愿意放下中國人所強調(diào)的身段,來與他對話;愿意放開中國人所強調(diào)的母親的權(quán)力,來與他對話;愿意試圖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與他對話,甚至愿意因為他不同意而不去做讓自己覺得應該是由母親這個身份來做的事情。
一遍遍的閱讀也使我一遍遍地思考。在家里,沒有知識分子的說理和教條,也絕不是走溫馨的母女與父女路線,更像最近播得很火的那則中國移動廣告,除卻最后那句“不是離不開手機,是離不開你”的煽情橋段。更多時候,是隱藏在說笑和打鬧外衣下的交流。
正如龍應臺在序言中感慨的那樣“人生哪有恒長的廝守”。是的,漫長的人生旅途注定了分離飄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在往死亡邁近,人所追求的,是過程的圓滿幸福,盡管在歷史的長河里是多么的短暫,真正如滄海一粟,虛無縹緲。而對我而言,更多的體會,是現(xiàn)在無論如何是感受不到的。而我能做的,只有閉上眼睛來幸福想象。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2
這些書信最初的愿望是龍應臺想借此走入十八歲的兒子的內(nèi)心世界;因為她發(fā)現(xiàn),她和兒子,幾乎已經(jīng)無話可說。那個曾讓她擁抱,讓她親吻,讓她牽手,讓她牽腸掛肚、頭發(fā)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個冷冷的看著她,愛她卻不喜歡她的安德烈。她無法忍受和兒子成為了這樣有愛、但卻彼此不認識不了解不喜歡的人。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兩代人之間,還是異國的兩代人之間,而且是好長時間沒有生活在一起的異國的兩代人之間,其實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哪里去了?可愛的安安哪里去了?小鳥長大了,總會要單飛的;翅膀硬了,自然也就不那么溫順。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問,小雞仔長大了,它金燦燦、毛茸茸的.樣子哪里去了?我鬢發(fā)蒼蒼了,二十歲的青春容顏哪里去了?
答曰,隨時間去了。
父母終歸就是父母。是那個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響他的人;是那個怕他饑,憂他寒,為他千里擔憂的人;是那個愿意為他付出太多太多,以他的快樂為自己最大的快樂。
孩子終歸是孩子。是那個感恩父母的無私奉獻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個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來報答父母的三春暉的人。他真切的愿望是,等有一天我長大了,要讓父母因為我而更加幸福。
但父母沒法強求自己一定會成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們沒法強求何一個人成為自己的知己一樣。因為年齡,父母不會熱衷于同樣的事情,因為經(jīng)歷,你走過的路他還沒有起步。所以孩子自有他們興趣相投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有靈犀的知己。而對于父母,卻是從全心依賴到慢慢分離,交集越來越少,觀念愈發(fā)迥異。小鳥長大了會單飛,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獵,孩子長大要獨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來難免會不可思議。父母只是那個巢,而不可能是它飛行的旅伴。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終要成就的是——“我之為我”。
所以不要試圖清晰孩子的每一個念頭,不要追問他還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秘密,否則就會陷入一種愛得深太想問,但知道問了會換來抗拒和逃離的傷感境地。
雖然這本書講述的是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故事,但是我想我們身為老師,那些可愛的學生不正相當于我們的孩子么,拿出一顆對待自己孩子的心,我想孩子們會健康成長,我們也會一點點蛻變!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親愛的安德烈》由36封電子家書所組成,新穎別致地構(gòu)建出了一個兩代人溝通、了解的平臺。 父母與孩子應是如何溝通的?本書給予了無數(shù)被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父子、母子啟示與感動。兩代人的思想差異和與時代相應的價值觀又是怎么樣的?在這本書中集結(jié)了你想要的所有答案,提供了兩代人溝通的全新思維和方法。
在那一封封家書中,我看到東西方孩子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書中的安德烈擁有他所崇尚的青年人應有的生活。他愛喝酒,經(jīng)常與朋友開Party聊天;他愛踢球,每周有三個下午踢球,周末還會去當一幫小鬼的教練;他愛旅行,享受自己的畢業(yè)旅行......讀書在他們而言只占一小部分,但他們不是放任無止境地玩,只是愛玩并懂得玩。他也會思考類似"華氏.9.11"的問題,但他輕松地承認自己與朋友的看法終究是膚淺的。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一個月又會有多少時間深入思考那些富含哲理的問題?我想,如果能有五分鐘就不錯了。在他年輕卻并不輕狂的青春態(tài)度上,我對他是十分崇拜的。雖然我們更看重學習,但我們的生活也并不枯燥。我們依然可以專注于我們的'興趣,擁有可以令我們?nèi)耐度,盡情燃燒的東西。
我看到了東西方人對待孩子的不同觀念。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這樣的結(jié)論,被龍應臺吃驚地得以證實了。其實,孩子也需要肯 定與尊重,他們渴望像大人一樣,得到平等的對待。孩子的“獨立宣言”是值得父母批準的,這樣的家庭政策無疑是拉近父母與子女的最好方式。
讓我們試著與父母溝通,也許在飯桌上、在回家的路上抑或是一起看電視的時候,這不僅僅是心情的敘述,更是心靈的慰藉。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
這本書還是我初中的時候讀的,當時是我爺爺買給我的,因為我爺爺是個老教師,最喜歡讓我看書,小時候覺得爺爺好煩啊,老是要我背古詩什么的,現(xiàn)在很感謝爺爺了,給我買了那么多書,很多書我其實沒有怎么認真看,因為提不起興趣,講實話,龍應臺的人生三書我全部都認真看完了,完全是自己要看的那種,她,很吸引我。
《親愛的安德烈》首先很奇特,至少當時書讀的不多的我是這樣認為的,是龍應臺與安德烈的書信往來,所以很真實很自然。當時的安德烈十八歲。我覺得她屬實是一位很成功的母親以及教育者。“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十八歲,十八歲的安德烈是個成年人了,他的生活充滿樂趣,他喝酒、聊天、開派對、旅行……身為母親的龍應臺,很想走進兒子的內(nèi)心,去重新認識這樣一個成年人。
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人生價值,談愛情觀,也會談抽煙問題……有爭論,有認同,有時會吵起來,我覺得有趣極了,我當時羨慕極了這樣的母子關(guān)系。但是現(xiàn)在我不羨慕,因為現(xiàn)在我十八歲,我成年了我長大了,我回頭去看我的成長歷程,我的母親也是一位極棒的母親,從小到大給了我很大的尊重,給了我絕對的自由,并且在一些不能放任的方面對我絕對嚴格。越長大越覺得母親真不容易。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一段話,我深深地喜歡著。人生如果是鋪滿荊棘的曲折小道,充滿了泥濘和坎坷,那么父母就像是系在我們身上的安全繩,不論我們?nèi)ネ翁,都守在我們身邊?戳诉@本書,當時年少,更多的是對安德烈的羨慕,如今回首,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恩。我十分感恩我的母親,她很偉大,溫柔似水,教會我太多溫暖的東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
再次翻開龍應臺的書,沒想到竟是我讀大二的時候。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讀過她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等幾篇小短文,當時只覺得她的文章與自己平時讀得名著大不一樣,文章很有股霸氣。一直就理所當然的以為作者是位先生,一位思想深刻的先生。沒想到這次讀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才發(fā)現(xiàn)她不僅是位女士,而且還是位和普天下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飽含深情的媽媽。
《親》是由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些讀者的來信。龍應臺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于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當時買這本書,我是被封面上介紹的,這本書讓許多“親子”由熟悉的陌生人變得能互相理解而觸動。當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我周圍人與他們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明明都深愛對方,卻無法表達,無處述說。結(jié)果都這樣僵持著渡過,然后揮手,帶著對彼此的誤解,走進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無數(shù)人都正在經(jīng)歷,或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事。我不想讓這樣的遺憾繼續(xù),我也想通過這本書讀懂我的`父母,讀懂我們的關(guān)系。
沒想到,我已打開這本書,得到的卻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在信里的交談,那么陳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交談,他們的通信中,也許有過爭執(zhí),也許有過分歧,但他們始終愿意試著去理解彼此。我和書里的讀者一樣,真的很羨慕他們這種關(guān)系。我自己也曾給父親寫過幾封信,可惜他太忙,沒時間回信,所以,我們對彼此的理解,也沒能加深。而現(xiàn)在看見別人做成功了曾經(jīng)自己沒做成功的事。我出了些許的嫉妒,便是由衷的感動。
想想父母遲早會老去,自己遲早會長大。但我們卻也許都再不能走進彼此的內(nèi)心。我也許到老,都不會知道我的父母,他們年輕時有怎樣的理想,他們是否也曾想去沙漠看看?他們又是如何把我們拉扯大,是否也曾灰心喪氣?而他們又是如何接受自己正在老去的事實,會不會害怕?他們又是否會也在試圖理解我們,試圖走近我們的心?
我想時間不會重來,而我們有深愛對方,那為什么不試試再多打幾個電話,多寫幾封信。我已決定,開始提筆寫信。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
說一句“我愛你”或是“我想你了”到底難不難?
對深愛的人說“我愛你”,對分別已久的朋友說“我想你了”,大多數(shù)人都應該做得到。那么對父母呢?對父母說“我愛你”“我想你了”也這么容易嗎?
小時候爸爸出差回來的時候總是會問我:“想不想爸爸?”
然后我就會說:“想啊!
“真想還是假想?”
“真想!
這樣類似的對話在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應該出現(xiàn)過。但似乎孩子越長大,就越不會向父母表達愛和思念了。不會表達并不是不愛,而是像龍應臺感覺到的一樣,“愛”,卻不一定“喜歡”。
有些時候特別希望自己永遠是一個三歲的孩子,這樣爸爸就不會變老,媽媽也不會變老,我們之間的距離也不會拉遠了。雖然我和爸爸媽媽的關(guān)系一直都挺融洽,也會經(jīng)常的溝通,但在有些方面還是會有隔閡。
我長大了,所有和我一樣的孩子都長大了。雖長大了的孩子對于父母來說還是孩子,但這些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抱負,自己的朋友圈,這些都是父母無法跨越無法進入的。甚至當他們摔倒的時候,都不再需要父母的安慰和攙扶。
于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一點一點趨于平淡。加上孩子和父母是完全不同的兩代人,看待問題的眼光不一樣,興趣愛好也不一樣,必定會更加疏遠。
龍應臺出生于臺灣上世紀50年代,來自一個漁村。她的兒子是臺灣和德國混血的80后,生活在德國。如此不同的兩代人進行對話,他們討論的話題涉及面很廣,比如:族群問題和身份認同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個體權(quán)利、價值取向和職業(yè)規(guī)劃、流行文化和藝術(shù)鑒賞、生活習慣、個性發(fā)展、衰老、死亡以及戀愛問題等等,母子之間互相交流、溝通,貫穿其中的是關(guān)懷和愛。
從他們的信件里,我看到龍應臺在認真地了解、認識兒子,同時也在努力解釋自己。在一些話題的討論中,她多次提到大陸見聞,說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飯館里,16歲的從甘肅山溝小村里出來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個月賺兩百多塊,寄回去養(yǎng)她父母。當安德烈說不知道將來要做什么的時候,龍應臺就問:“安德烈,那16歲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嗎?
從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間的差異。他們長于理性思考,而我們重情感抒發(fā)。我們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們不會思考,也不會想去思考。當然在一些問題上,安德烈跟我們一樣顧慮、煩惱!皨專阋宄邮芤粋事實,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我?guī)缀醮_定不太可能有你們的成就,你會失望嗎?”龍應臺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要你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父母和子女之間需要的是互相的溝通和理解。但是還有很多的父母并不愿意和孩子溝通,也沒有想要體貼了解孩子內(nèi)心想法的欲望,只是一味的拿著大人的架子。也有很多的孩子對父母不尊敬,凡事也不會去體貼父母的想法。不論是交流,是溝通,還是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都是互相的,是雙向的。我們不可以一味的要求父母來理解我們,要求父母來關(guān)心我們,來愛我們,我們也應該嘗試著去了解他們,體貼他們的.想法。因為我們已經(jīng)長大了。我們不再是小孩子,我們不應該任性,而應該理性的思考問題;蛟S長大了的孩子不能像小時候一樣向父母表達出自己的愛和想念,但是我們可以用互相之間的理解和支持來表達。
不管孩子處在什么樣的地位,在別人眼中是一個怎樣的人,父母永遠會給予孩子最不求回報的愛。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難,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堅強的后盾,最忠誠的朋友。這種無私的愛只有父母才可以給。
我永遠的朋友,一輩子的支持和依靠,我希望你們能夠一切安好。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
陸陸續(xù)續(xù)的終于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
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去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薄队H愛的安德烈》
如今的世界中,多少人被金錢沖昏了頭,迷失了自己,將自己交付于貪婪。他們只有著虛浮的心,追求著物質(zhì),恐懼著百年之后必然的結(jié)果,卻未曾想過,化成風沙,愛依舊可以存在,桃花依舊,西風依舊,流水依舊,而物質(zhì),卻不復存在。
只是,他倆,他和她,卻沉下心來,將自己心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寄給對方。熟悉的字跡,熟悉的溫度,熟悉的措辭,飛過海峽兩岸,飛過萬水千山,釀成了醇厚的味道,不烈,不沖,不橫,只有平淡,卻透出芬芳。琥珀色的文字,不經(jīng)意間,已然攜了時間的顏色,淡墨濃暈,鋪開在畫卷之上,將兩代人之間十幾年的代溝一筆勾銷,只留有心靈與心靈之間平等的交流。像是十幾年前親手埋下的時間膠囊,十幾年后又親手打開,泛黃的紙張,模糊的字跡,而彼此的心靈卻依然清晰。
他是她當年埋下的時間膠囊,她是他未來的模子,一點一劃,刻下了他們之間相似的靈魂。
他們仿佛已經(jīng)習慣了,一個星期的某個時候,一定會坐下來,在不同的燈光下,用不同的信紙,書寫著相通的內(nèi)容——自己所經(jīng)歷的事與感悟。寫好后,投進不同的'郵筒,然后,心底留了一個日期,那是對方信紙抵達的日期。就算再如何忙碌,也始終會在心底留下一個小小的角落,塞下一個小小的日期。
他們稱之為約定。
他們是朋友,是可以談論一切的朋友。他們也是親人,身體中,流著一半相似的血液。
他們之問的關(guān)系,我們稱之為——母子。
世界上最親密的兩種關(guān)系之一。
母親一生傳奇的色彩,使她更易接受新興事物——比如她混血的兒子,他跳躍的思維和奇特的生活方式。兇為首先,她是一個母親,其次,她才是一個社會教育家,學者。
他們之間的家書,是平等的母與子的交流。他們有很多可以聊的,天南地北,山高草盛,都是他們筆下的內(nèi)容。他們交換著思想,交流著文化,用自己的所有,去換對方的所有。
他們的背后,是愛。母子情,支撐著他們一路走過。
忽然憶起,書的名字很溫潤,不復母親文章的犀利與辛辣,叫做《親愛的安德烈》。
母與子,龍應臺與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9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讓我知道了龍應臺那個年代的貧窮,那樣的生活,那樣的環(huán)境,那樣的落后,是我無法想象的。而安德烈這一代,及我們只一代,這是另一個世界。這個時代,與時尚接軌:瘋狂地聽音樂,無止地跳舞,拼命地玩耍,這些與龍應臺那一代截然不同。而這樣的差異,會選擇的人總是站在安德烈的那一年代,殊不知,當人們的生活,文化隨著時間逐漸提高時,往往會丟棄一些原始的東西,被金錢所束縛而變得殘忍。而那被丟棄的東西,正是龍應臺那時所普遍擁有的單純與互助,F(xiàn)在的人們,在利益的誘惑下,友誼、親情變得一文不值,而身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又是否看清什么呢?還是在享受著販賣心靈后得到的物質(zhì)呢?也許,我們能期望某一天在我們享受物質(zhì)時,回頭想想逝去的心靈。
也許,我和安德烈是同一代,一個新新時代,懂的快樂,玩耍和音樂的時代。在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偉大理想。我們不是只懂玩的叛逆少年,我們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向往,所以也請?zhí)煜碌母改改芾斫馕覀儯瑒e總用“輕狂”指責我們,別總用“清狂”批評我們,別總用“不行”給我們下死刑。在信中龍應臺寫過這樣一句話: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上的荊棘。這句話然我感受很深,是呀,人生的荊棘太多,困難太多,每一個困難都需要花上你大多時間去克服去打敗,而在人生的時間中就給自由的,玩耍的卻所剩無幾,畢竟這個社會殘酷。雖然我還是一個初中生,但只屬于小學生的自由,我卻無法在享受,也許這正是龍應臺在信中所說的“寂寞無比”。
信中,安德烈說自己是一個百分百的混蛋,我的想法和龍應臺一樣,我并不認為他是混蛋。人活在這個世上,總有一些有優(yōu)點,不能因為他人在受苦自己在享受而自貶。其中,安德烈與龍應臺都寫了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安德烈因為面對道德而厭惡自己,但我認為只管這樣厭惡自己是沒有用。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條件優(yōu)越時,不該更加努力地生活著,用更好的方法幫助他們嗎?畢竟他們的貧窮鄙視自己造成的,我們不必厭惡自己。同樣,既然意識到這一點了,就應該讓自己節(jié)省一點,不浪費東西和金錢,就給需要幫助的人。此外,我們在吃穿住行,也是給自己一個良好的條件去掙金錢和愛心,所以我們需要心存善心并付出行。
在關(guān)于人際關(guān)系方面的感受,我不會像安德烈一樣去煩惱,而是堅決地支持自己的想法。在權(quán)威的世界里,人際關(guān)系仿佛顯得很重要,它可以將你從山峰摔到低谷,也許會讓你一炮而紅,所以,掌握好人際關(guān)系很重要。對每一個人都露出微笑,面對那樣的“英語老師”我們大不用消極的方式去反抗,我們可以與那樣的權(quán)威坐下來溝通,解決好所在問題,而不是將那無謂的反抗化作讓自己受傷的一把劍。至于那對于我來說還很遙遠的愛情,在龍應臺的話中,我也找到了最好的詮釋: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肩并肩立在船頭的,淺酌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的人。對于愛情,也許我還想得很簡單,但這句話卻和我想的一樣,愛情不需要?菔癄,滄海桑田,只需平平淡淡地“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書中,何必要糾結(jié)于“左”“右”之分呢?就如菲利普所說的,極左跟極右,就像站在一個圓圈上,看起來是在兩個相反的方向走,其實最后會碰頭的。在我看來,只要做出的決定對人民對國家有好處,都可采用,不必計較誰好誰壞。有時候,今天的問題用一種方式解決,明天用另一種。也許,支持“左”“右”之分的人都是為人民好,那不如將左右結(jié)合,即可“左”也可“右”,既能解決政治問題,也可擺平爭吵,豈不萬事大吉,皆大歡喜?有時候,不需要問到底,探個透,適中也是一種解決方法。對于那些有爭議的問題,若你看后解決不了什么,那你不如當做看了一本故事書,不用無風起浪的分出勝負。要知道,有些問題就是這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
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的書信集,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我本是抱著不情愿去看這本書,當看到1/4時,忽然間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徹悟,書中對孩子與父母的描寫,那種無比新奇而又見解獨到的教育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書中的安德烈對生活充滿樂趣,幾乎天天聽歌、開派對、旅行等等這些我們中國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再來看看我們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沒完沒了的課內(nèi)與課外作業(yè)等等等等。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媽媽來安慰他,成功時,親朋好友都為他送去衷心祝賀;但我們?nèi)〉贸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甚至與家長的期望還相差許多,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距。
這本書中隨處可見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安德烈是土生土長的德國青年,除了出生在臺灣,其他方面已經(jīng)很難同中國扯上關(guān)系。在這樣一個德國青年的眼里,臺灣是這樣的:“我不關(guān)心臺灣的過去,不關(guān)心淡水河的魚蝦是如何滅絕的,不關(guān)心在一個不民主的地區(qū)人們?nèi)绾螢闋幦∶裰鞫,我也不關(guān)心德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將以什么為以后生活的憑依,我只關(guān)心自己每天是不是開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蔽蚁脒@樣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國,不用問一定會被父母一通斥責然后令其痛改前非。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這就是龍應臺的兒子?臺北文化局局長、國際知名教授的兒子?我原以為龍應臺會像平常家長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卻說:“他是一個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我無權(quán)強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談!边@種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我們的父母的口中說出。我覺得安德烈對MM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讓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從書中我還看到了要認識一個真實的'世界,雖然我們有自己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但不能忽視的是,中國只是世界上20xx多個獨立的國家之一,所謂外國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而是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N個國家的統(tǒng)稱,它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我們要學會放眼世界,學會認識我們大家共同的地球。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1
當合上《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時,我總有種想再讀一遍的想法!队H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是一人為人母的中年女人和她已成年的兒子通了3年的36封信。通信的時間,總讓我感慨。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這是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安德烈寫信的初衷。而一開始,安德烈,這個完全不想與母親交談的人,完全是為了賺稿費,才寫信的'。因此,他們倆就抱著不同的心態(tài)通信著。即使安德烈不是真正想寫信,但龍應臺卻想走進兒子的內(nèi)心,想讓安德烈與自己的關(guān)系得到緩解,想認真研究自己的兒子。然而,母親細膩的言語,也讓安德烈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安德烈到最后,通信的目地僅僅是為了與母親交談。當然,他們彼此認識了對方。
龍應臺有的地方,讓我感觸很深,面對著自己兒子的不耐煩、不想說,她并沒有以逼迫的方式去做。即使自己的幾行文字只能換來兒子的三言兩語,但她仍舊字字引導,希望安德烈能多說一點。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兒子。這是何等偉大的母愛啊。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yōu)榱宋覀兏冻隽撕芏。自己就算日日夜夜汗流浹背,操心不已,但為了孩子,又有何怨言?如何孝敬父母,使他們舒心,我們都知道。端一杯茶,捶一下背,說一句話,等等。但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又有誰能時刻想到這些,并經(jīng)常去做。而父母對我們的關(guān)心,我們卻會把它當做嘮叨,當做耳旁風,不去理會,有時還嫌煩,與父母頂嘴。我們長大了,只顧著與朋友玩,只顧著去享受自己的美好時光,卻總是遺忘了撫養(yǎng)我們長大,為我們擔心的父母,他們正在漸漸老去,一日不如一日。我們能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就是像兒時一樣,常陪陪他們,多在他們身邊,與他們聊聊天。
想到這兒,我不禁為自己有時因心情不舒暢,而惹父母生氣,讓他們傷心的事感到羞愧。從此以往,我將時刻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多體諒父母的難處,理解父母的用心,并多多地去幫他們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爭取不讓父母擔心。
《親愛的安德烈》中,讓我看到了母愛的呈現(xiàn)。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一個不論你身在何處,卻長伴與你的家。父母,多偉大。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
陸陸續(xù)續(xù)的最后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狀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樣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十分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取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唯美的網(wǎng)名
中國人之因此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能夠剝奪他的發(fā)奮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
“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弊罱易x了龍應臺和他的大兒子安德烈合著的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封面的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位知性、貼心的母親和一個睿智幽默、天真爛漫的十八歲男孩,它也同時喚起我對生活的思考。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色彩,自由和樂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要放幾首音樂;在放學后,他可以和幾個哥們?nèi)タХ瑞^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在閑暇的.日子里,他還會和好友開派對或去旅行……再來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
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是十萬八千里。更重要的是,安德烈有一位能寬容他、理解他的好母親。龍應臺深知自己和兒子之間有一堵無形的墻,但她沒有越過這堵墻,而是透過墻上的窗戶來仔細觀察自己的兒子,并重新認識他?墒俏覀兊母改改?一心只追求成績,卻忽視了我們內(nèi)心的感受。當我們成功時,父母總是覺得理所當然、不足為奇,殊不知成功是由淚和汗換來的;當我們失敗時,父母滿是責備,卻不知我們心里的委屈和痛苦。
之后,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造成東西方生活觀念差異那么大?后來,我才知道,是生活的態(tài)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寫道,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們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學習,為工作,四處奔波,每天都活在恐懼之中,無法靜下心來去思考生活。而在西方,人們總是熱愛自然,熱愛鄉(xiāng)村,熱愛閑適自在的生活。
他們?yōu)榱松疃。他們可以一下午都呆在酒吧或咖啡廳里和朋友聊天,消磨時光,從而體會生活的樂趣。相比之下,我們活得更辛苦,我們體會不到生活的滋味,漸漸地,我們就會失去原有的真而變得麻木。
因此,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年代里,我們應該放下身上的包袱,還自己一份純真,來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熱愛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4
《親愛的安德烈》細細品讀此書,發(fā)覺其少了一分《傳雷家書》的嚴肅,多了一分眷戀,多了一抹親情。這樣的書,令人愛不釋手。年齡、國藉、環(huán)境、文化背景,這一道道難越的障礙下,卻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卻是36封書信散文,卻是理性與感性的碰撞,卻是東西文化的差異的體現(xiàn)。
他們在自由散漫的氣氛里討論著城鄉(xiāng)差距,討論著歐洲與中國的人人思維與集體思維,討論著種族認同及歸屬,討論著理性的香港是否有文化。可以他在她面前抽煙,可以在她對面述說戀愛與學校的苦惱,可以忘記這令人厭煩的輩份關(guān)系,進行一次次的心與心的交流。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能擁有一位可以傾聽你的心聲的母親,足矣。安德列是何其幸運,有一個努力進入他世界的母親,能在二十幾歲的年紀體會親情與人生的大愛。
這是許多人一生都不會有的,他們不知連結(jié)的重要性,只能例行公事般的交往,只能在電話里進行那寥寥無幾的問候,只能用那與生俱來的本能去愛對方,去愛一個你并不認識,只是在一個屋檐下相處了十多年的一個陌路人。這樣的'愛,是我們期待的嗎?
作為輕狂桀驁的零零后,我們用最新的手機,穿最潮的衣服,聽最燃的音樂,自以為早已站在世界的最高點,自以為這是屬于我們的時代,飄飄然的我們想飛上天與太陽肩并肩,卻忘了是誰一直在拼盡全力將我們頂?shù)饺缃竦母叨,獲得當下的一切。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我們與父母永遠都有連結(jié),自呱呱落地時,臍帶便是那有形的絲線,將弱小的我們與父母相連;如今,我們長大成人,卻對父母的落后嗤之以鼻。再深的代溝也可以消除!龍應臺與安德列相隔那么遠都能重新相擁,只是相隔幾十年的我們很快便能連結(jié)。去打一通兩分鐘的電話,去發(fā)一條“我愛你”的短信,去錄一個有著我們笑臉的視頻,去那凍結(jié)在長年累月的沉默里的隱忍內(nèi)斂的愛。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我們也能在最初的大碰撞和沖擊中探索到令人懷念的親情,能重新握住那寬厚的大手,令人心安,能重新依偎在她的懷里,能吃著她做的小菜,像小時候那樣,拉著她不斷地叫著:“媽咪,我愛你!”
在這36封書信里,龍應臺認識了人生第一個十八歲的人,而安德列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在這36封信中,有那娓娓道來時的鞭辟入里的精妙絕倫,有思考,有感動,有震撼,有探討。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有你在我身旁,聽我講著那雞毛蒜皮的小事。一生足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
這段時間讀了幾本書,印象最深刻,最喜歡的是龍應臺女士的《親愛的安德烈》。
看這本書時,心情是激動的,因為我和龍應臺一樣,想要了解我十六歲的女兒,即將成人的她,在想些什么,今后想要干什么,這個世界在她眼里究竟是怎樣的。
龍應臺女士寫這本書的初衷,也是想了解自己十八歲的兒子,這個已經(jīng)成年的兒子,已經(jīng)不再是自己熟悉的、可愛的小男孩“安安”,而是變成了一個棱角分明,有點“冷”的陌生人。為了了解自己的兒子,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以書信的方式,歷時三年寫成這本書。
這本書帶給我許多的驚喜,雖然龍應臺女士和我母親同齡,而且她和兒子生活的背景更國際化,臺灣、香港、德國,她們接觸到的世界更廣闊,所以她們談話的內(nèi)容更豐富,涉及親情、愛情、價值、國家、歷史、政治等方方面面。但書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母子之間通過書信表達的愛與關(guān)切,是最打動我的。
做為一個有著十六歲女兒的母親,我也渴望和女兒的交流,我們也愛著彼此,但就像書中說的,我們不會交流,不懂表達。吵架成了我們之間溝通最多的方式。
這本書涵蓋了太多的東西,讓我了解到了臺灣、香港、德國種。種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我驚奇于龍應臺女士的敢說,對時事、對政壇敢于批評。也驚異于安德烈的思想豐富,對國家、對價值觀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而我和女兒,在這方面欠缺的太多,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貌似信息極其開放多元的時代,可我們在談論什么,在思考什么呢?
我們談論的.最多的是學習、功課、考大學,可看完了《親愛的安德烈》,涉及這方面的話題,他們幾乎沒有討論。他們討論的事太豐富、太多元,他們思考人生、思考政治、思考人性?晌覀兡?有多久沒有思考了,看抖音、刷韓劇的我們,簡直就是井底之蛙,只看見自己頭頂?shù)囊恍∑炜眨恢肋@個世界有多么遼闊,多么精彩。
看完這本書,我反思了很多,雖然我們因為生活的環(huán)境和自己的學識經(jīng)歷有限,導致目前這種膚淺的生活,貧瘠的思想,但只要認識到了,什么時候都不晚。
多讀書,多寫字,對女兒多了解多溝通,把她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讓我們不要生活在思想的沙漠里,一點點改變,一點點深入了解生命的真相。
從今天開始,試著去聽女兒喜歡的音樂,哪怕覺得很吵,也要聽完。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2-05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2-15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5-31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2-20
《親愛的安德烈》名著讀后感02-06
《親愛的安德烈》高中讀后感03-26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2-15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600字04-03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00字03-14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