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習錄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習錄讀后感1
澄問操存舍亡章。
曰: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此雖就常人心說,學者亦須是知得心之本體,亦元是如此,則操存功夫始沒病痛。不可便謂出為亡,入為存。若論本體,元是無出無入的。若論出入,則其思慮運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無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謂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雖終日應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謂之放,斯謂之亡。
又曰:出入亦只是動靜,動靜無端,豈有鄉(xiāng)邪?
我的理解就是心其實一直都在,進出的是由心發(fā)出的意,意是心的派生物,具有心的屬性,但不等同于心。如果心被后天的習染蒙蔽,出去的意就會逐物,就變成了心為物役。如果心沒被后天的習染蒙蔽,它所存在的就是天理。操則存是過程,也就是不斷的擦拭后天的習染,讓明德顯現(xiàn)。舍則亡是當我們放棄了擦拭明德,先天美好的.本性不再顯現(xiàn),也就滅亡了。
很多人把心放出去的時候,放到了好幾個事物上,也就形成了我們說的三心二意。儒家提倡放在一個事物上就是專注。我認為收放心就是指收放一個意。比方說我看見一輛跑車在我面前經過,我的心放在了跑車上,想著這輛跑車真漂亮,當跑車在我面前消失的時候,我的心要從跑車上面收回來。然后又看到一位美女,心想的這位美女真漂亮,當美女從我身邊走過消失的時候,我的心還要從美女身上收回來。放在跑車上的心和放在美女身上的心是放出的一個心,但我如果不把放在跑車上的心收回來,又把心放在了美女身上,我的心就分出了兩個。這樣的話,一天當中就會把心放在無數(shù)個地方,晚上回家就會特別的疲憊。經常感覺一天也沒干啥呀,為什么會這么累?今天一天我的身體是沒干什么,但我的思想,我心發(fā)出的意放在了很多的東西身上,沒有收回來。是因為心累,結果導致了身累。師父教我們把心收回來就是讓我們每一天把放出的心收回來,晚上靜坐思心的時候讓心完整的休息。
定心不是心不動,是保持在明德的狀態(tài)下把心放出去,讓它隨著天理運動,這樣心和性就是一個頻率了。
傳習錄讀后感2
先生曰:“為學大病在好名!
侃曰:“從前歲自謂此病已輕,此來精察,乃知全未。豈必務外為人,只聞譽而喜,聞毀而悶,即是此病發(fā)來!
曰:“最是。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實不稱名,生猶可補,沒則無及矣!氖迨鵁o聞’,是不聞道,非無聲聞也?鬃釉疲骸锹勔,非達也!部弦源送耍俊
——《傳習錄》
我以前就好名,當時還不知道學習和修身的區(qū)別。不管做什么總是喜歡被看見,被夸贊。聊天兒的時候也喜歡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讓自己顯得與別人不同,F(xiàn)在好名依然存在,只是隱藏的更深了。不會像以前鋒芒畢露,但還是會“聞譽而喜,聞毀而悶”。貌似這種情況在絕大部分人的身上都有體現(xiàn),主要還是太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往深處來講,是因為自己的內心沒有力量,需要別人的認同才能給自己傳達這種自信。實際上自信是自己給自己的,不是別人認為你行你就行,而是你認為你行你才行。
王陽明說要想克服這種好名就要務實,我理解的務實就是要有志向,也可以說是終身為之奮斗的目標。也就是說當你忙起來的時候,心就沒有功夫去好名了。如果你覺得時間緊迫,不抓緊努力,就離目標越來越遠的時候,你就更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了。反過來講你有好名之心,就是你閑的。就像你在干活的.時候,心在干活上,別人看見你干活,夸獎你的時候,你是聽不見的。如果當你干活的時候,別人一夸你干得有多好、有多努力的時候,你就洋洋得意,就說明你的心沒有在干活上。
人雖然不要好名,但要愛惜自己的名聲。要讓自己的行為對得起自己的名聲,發(fā)現(xiàn)哪里不對的時候,要馬上的去改正。不能等到自己死去的時候別人來評價,那時候就沒有改正的機會了。不追求出名,但是要修身。儒家通過修身去達到“君子不言利,而利在其中”。如果在五十歲知天命的年紀,還不想著去尋道修身,那這輩子是白活了。
傳習錄讀后感3
一日,論為學工夫。先生曰:教人為學,不可執(zhí)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雖曰何思何慮非初學時事,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誠,只思一個天理,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矣!秱髁曚洝
這里的學不是學習,是修身。這里面王陽明講為學的時候,第一個問題就是不能偏執(zhí)。我自身是存在這個問題的。有的時候明知道自己這么做不妥,但依然會為了面子而去做,甚至一錯再錯。還有時候是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的'勸解聽不進去一意孤行。
一整段說的修行的過程都與自己非常吻合,感覺好像就是在說自己一樣。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心靜不下來,想要的東西特別的多,總是心為物役。天理和人欲在一起打仗的時候,人欲90%以上都會戰(zhàn)勝天理。用心猿意馬來比喻非常的恰當,像猿猴一樣上下亂跳,像馬一樣奔跑,一跑就沒影,走神嚴重。用修心初級三步曲的第一步靜坐思心最管用。當心靜下來之后就容易喜好這種狀態(tài),想在這種狀態(tài)里不出來,就容易變成喜靜厭動?墒侨寮沂侨胧赖膶W問,不是老哥自己一個人修行。一旦遇到事情的時候,心又開始泛起波瀾,從靜的狀態(tài)里出來。所以單獨練打坐靜心是沒什么用的。
王陽明說出了陽明心學當中非常重要的四個字省察克治,簡單的說就是事上磨煉。他把后天對心的習染比喻成了盜賊,他的一句名言也是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把天理和人欲之間的斗爭比喻成了貓和老鼠,也就是說,人欲的天敵是天理。天理必須要戰(zhàn)勝人欲,而且要斬釘截鐵,不可姑息。自己距離斬釘截鐵、不可姑息的境界差的太遠,只能慢慢修煉,不敢間斷。
傳習錄讀后感4
問“子夏門人問交”章。
先生曰:“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張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
——《傳習錄》
我覺得王陽明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正是體現(xiàn)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年輕時候的交友哲學和成熟之后的交友哲學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我們想要的結果不一樣。年輕的時候喜歡特立獨行,喜歡與別人不一樣,喜歡個性,所以交朋友也是完全靠自己的喜好來評斷。王陽明這個回答是基于對人性的了解,因為年紀輕所以容易沖動,“對”不是我們去做事情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儒家提倡不問喜不喜歡,但問應不應該?赡昙o輕輕的時候,他的行事準則完全是反的,先問喜不喜歡,再問應不應該。如果不喜歡,這件事情應該干他也不干。如果喜歡,這件事不應該干,他也會冒著風險去干。因為這就是年輕。王陽明年輕的時候經歷過五溺時代,他更能清楚自己的喜好所帶來的結果。所以他說子夏的話是對的。
可人總是要長大的,當人逐漸成熟的時候,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同了,我們想要的結果就不是光問喜不喜歡了。就像成家之后,你去超市買東西,只有100塊錢,你看到了自己特別喜歡的東西,但是你還要買菜,那你選擇買菜還是買你喜歡的東西?買菜一定是更重要的,這就是應該,因為年齡的關系,他排在了喜歡的前面。所以當人處在這個年齡階段的時候,他交朋友的方式也就不一樣了。子張的交友原則“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就更重要了。我們在社會上奮斗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資源,社會資源是離不開人際關系的。
不能說自己喜歡跟誰交朋友,就跟誰交朋友。你需要去想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可以為對方帶來什么。如果你光想著和對方交朋友去利用他,他肯定也不會和你交朋友的。如果你對不如你的人包容不了,比你行的也不會包容你。那就真的變成高不成低不就了,怎么還能有人脈資源,你的人生怎么能走向成功?所以王陽明說子張的觀點也是對的。
用不同的階段去看待人際關系,這才是儒家說的中庸。人是活的,關系是活的,如果我們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定義在一個標準范圍內,那這個社會還有什么可發(fā)展的未來?社會的成長是伴隨著人的成長不斷進步的。儒家提倡漸修,從小到大需要我們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的去改變自己。正因為人生有這種不確定的因素,我們才可以在挑戰(zhàn)中成長。
傳習錄讀后感5
陽明先生大名早有耳聞,后世學者對他推崇備至,潛心研究他陽明心學之人也不在少數(shù)。自公司開展朗誦活動以來,始讀陽明先生《傳習錄》,目前已讀2章,記錄感悟如下:
陽明先生的心學認為世間存在一種天理,天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中。而人的內心存在一種良知,良知與天理是合一的。人類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良知,并依照良知來行事。而同時,知和行又是合一的,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為表里,是為知行合一。另外,如果不去“行”,也不能認識“知”,更也不能真正的認識良知。因此,把陽明先生的學說概括成一句通俗的話就是:做人做事憑良知。
這里就會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人為什么要時時處處依照良知行事?存天理、致良知的.意義為何?對陽明先生來說,也許這并不是問題,因為他從12歲起就立志做圣人,他認為致良知就能夠達到圣人的境界。那對于我等沒有做圣人理想的普通人來說,為何要依良知行事呢?我想,此意義應該在于,致良知可以給我們一個更加美滿的人生。也就是能讓我們獲得更加長久和穩(wěn)定的幸福。人可以拒絕成功、拒絕為圣,但我想不會有人拒絕幸福吧。
陽明先生認為天理的對立面就是人欲。人欲讓我們去追求金錢、名利、美色,人欲唆使人不勞而獲,懶惰、傲慢。與此同時,金錢、名利、美色這些欲望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而且是越追求越覺得缺,越追求越痛苦。而依照良知來生活,勤奮、感恩、自律、助人、為善等行為,則可以讓人的內心越來越平靜,從而體會到喜悅和幸福。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與人欲斗爭,就需要克己。當克己成為一種習慣,人慢慢的不再被欲望所戰(zhàn)勝的時候,內心的良知會越來越清晰。而人欲的力量會越來越減弱。最終可以找到內心的光明。
陽明先生的學說很高深,我的理解很粗淺。但他的學說對我的影響很大,因為他的思想可以讓人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同時,他的思想強調實踐,強調只看不做、只想不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我學習了他的部分思想后,感到整個人的內心充實、踏實、平靜了許多。開始更多地去關注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正確,是不是符合本心,而不再更多的關注自己得到了什么,結果會如何。自己的理想也變成了要成為一個無愧于心的人,而也就逐漸不再患得患失、迷茫困苦。
這本書讓我找到內心的核心價值體系,并依此指導自己的人生,相信繼續(xù)讀下去、反復讀下去會有更多的收獲。
傳習錄讀后感6
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精’字從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誠意之功,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誠身之功,無二說也。”——《傳習錄》
儒家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边@里說的“惟一”就是指人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要想達到“惟一”就要做到“惟精”。王陽明用大米舉例,要想得到潔白的大米,這個過程都是“惟精”,得到潔白的大米,這個結果是“惟一”。從《大學》的角度來講,“止于至善”是“惟一”,“明明德”是“惟精”。從修身的角度來講,明德是“惟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惟精”。后邊提到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些都是“惟精”,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做到“惟一”。廣博地學習、審慎地提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辨析、堅定地奉行,這些都是方法論。這五點都做到了,才有可能達到“惟一”。
從我自己來講就沒做到。以前覺得自己博學還可以,這幾天看師父每天發(fā)的修身格言365的引言出處,就知道自己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審問”就是要問自己是什么?還要問自己為什么?明確這個是不是自己真想要的。要清楚自己在這件事情當中的情欲念。最后如果清楚了,那么就要堅定的去執(zhí)行。
“惟一”就是主一,可以往更深的理解就是我們人生最后的目標其實都是一個。要想達到這個目標,你一生當中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惟精”,這些所有的事情只有一個標準,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偶爾的實現(xiàn)中庸并不能叫“惟精”,也達不到“惟一”。必須需要一生當中所有的事情都要保證中庸之道,才有可能達到“惟一”。一生篤行中庸之道就是“惟精”,所以“惟精”就是“惟一”。
傳習錄讀后感7
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上養(yǎng)來。后儒不明格物之說,見圣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傳習錄》
當一段時間學習不長進的時候,我也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以前我給自己的回答是“還是不想”。我覺得自己的回答貌似有一些道理,王陽明的回答則更究竟,就是你找不到學習的本源是什么。
我們看到大樹的樣子,絕對不是它是小樹時,我們想到長大后的樣子。就像我們看現(xiàn)在的自己,你不會在幾歲時能想到今天的樣子。我理解就是生長的力量在一點點的改變著我們。“為學”也是有一種力量的,王陽明講這個力量就是修心。我反思自己,為學的.目的是不是修心?目前來看本源是這個,只不過有時忘記了。雖然也在時刻提醒自己,但還是經常逐物。就是為學之心不真切。
如果對為學著急,就沒心思想別的,只能一門心思放在為學上。王陽明曾說過“主一”,方法是持敬。如果對為學不持有一個敬畏心,做事不專注,就會出現(xiàn)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然后自己還后悔,悔過又精進兩天,又重回懶散狀態(tài)。就這樣來來回回反復。我以前總是這樣,意識到自己偷懶的時候就立志,沒幾天就忘了,想起來又立志,就是古人說的“無知者常立志”,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根本上用功,控制情緒,向未發(fā)之中前進。
傳習錄讀后感8
老師授教:遇事練心!練心,需要我們擴大自己的意識接受范圍,我們的意識心是小的,當我們遇到工作及家庭帶來的煩惱,下意識覺得心煩,難解決,人生好難,為什么我命那么苦悶。那也許是不是試著化解下我們的意識呢?這里讓我想到了知而不隨,知道我遇事難,但不要一天到晚苦悶在真難啊,這事會發(fā)展成如何如何的境地,難的我吃飯想睡覺想,所以我們吃飯不香睡眠不好身體也就不好了。
其實這些都是意識心所產生的的一些列后果,那么為了我們自己活的更好,可否做到知而不隨,即知道但并不繼續(xù)意識下去,不去想一直深究造成多大后果或一直想著難難難而是盡自己的能力去解救困境的自己,然而要不要過多去想最后能不能解決?不要想!就只是做把過程做好,因為事情本身已經發(fā)生,最壞不過結果,你盡力解救最壞也不過是這個,對了,該來的總會來,我們要知而不隨,不然很容易浪費情緒。
因為我們的意識觀念決定了每一個細節(jié),細節(jié)改變事物的發(fā)展。由此讓我們的心變大,大到本心出現(xiàn),能讓我們的意識退出,對的是退出,化掉,而不是對抗!對抗是什么,老師說,堅持也是對抗,致良知時,腦子里連續(xù)劇不斷,總是算著時間多久了,為了我能堅持下去,下意識的我會去對抗這些念念,堅持自己能把致良知時間拖長。當事情的發(fā)生讓我自己不舒服了那要如何呢?
其實,這些感受只是一種存在,什么存在?一時的存在!一時的東西不是真實的`,只有我們心大了能化之,幾次化掉之后,隨著自然的發(fā)生,把自己意識順沒了,私欲能被化之,做到了順其自然!
這次的陽明心學讓我從不敢接觸到內心接受,最重要的就是劉老師說的把良知活成生活的狀態(tài),做大了自己即能造福集體吧。目前只能從我的小集體—家中練心得智慧。
很喜歡老師說的,發(fā)光作鹽這句話。鹽其實是好東西,無法缺少,但是它又很普通的存在于每家每戶,而且當菜不好吃的時候,還會抱怨鹽放多了,為什么不去說這個菜本身不行需要鹽來提味呢?所以我們本身能作為鹽的話,是不是能自我提味?且低調的存在?如今社會的大環(huán)境,致于我們的是一顆顆虛浮的心,處處是攀比處處是競爭,存在是無法改變,所以可以自我充實,充實就是增值,充實之謂美,充實了自帶光環(huán),做大自己,做鹽吧!
傳習錄讀后感9
問:“程子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文霞鎼郏床坏弥^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難言,須是諸君自體認出來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fā)生,亦只有個漸,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陽生,必自一陽生,而后漸漸至于六陽,若無一陽之生,豈有六陽?陰亦然。惟有漸,所以便有個發(fā)端處;惟其有個發(fā)端處,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發(fā)端處;抽芽然后發(fā)干,發(fā)干然后生枝生葉,然后是生生不息。若無芽,何以有干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面有個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無根何從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意發(fā)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愛物,便是發(fā)干、生枝、生葉。墨氏兼愛無差等,將自家父子兄弟與途人一般看,便自沒了發(fā)端處,不抽芽,便知得他無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謂之仁?孝弟為仁之本,卻是仁理從里面發(fā)生出來!薄秱髁曚洝
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一段,我曾經也有過類似的問題。儒家提倡“民胞物與”和“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是一個意思,那和墨子的兼愛又有何區(qū)別?我以前把一體和無差別等同了,但一體不一定是無差別。一個整體當中也是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區(qū)別的。樹最重要的部分是樹根,然后是樹干,然后是樹枝,最后是樹葉。愛是所有的愛的統(tǒng)稱,它包括對父母的愛,對他人的愛,對事物的愛。儒家為什么凡事都喜歡拿“孝”做比喻?因為我們選擇不了我們的父母,這是天注定的。既然是天注定的,那么這個關系就要靠著天理來維持。也就是我們最重要的關系,這個關系人人都有,我們不是孫悟空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洞髮W》里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奔词故菒垡彩且幸粋出發(fā)點的,這個出發(fā)點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只有做到對父母的愛才可以向外擴展。墨子提倡的愛是無差別的`愛,人人都一樣,這本身就違反人性。我對馬路邊老人家的愛,和對我父親的愛,不可能一樣。所以我們的愛是一體的,但因為關系的不同,重要度不同,愛也是有等差的。就像身體里面頭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四肢,所以修行就要從對父母的孝開始。
傳習錄讀后感10
心學不容易學!
我看很多給它評論員的文章:這一切的發(fā)生會不會是這種—理解不了你,我也不知道碰到同樣的事也不知道要怎么處理,所以反過來試圖用你給出的答案來解釋它,作為另一種形式的控制。就像我打不過你,反過來找理由找借口來說服自己,得出結論你很強。這不是學習心學。
你打算創(chuàng)業(yè),很多人會說,整不成!只有你自己會說我是對的。你相信誰?一些二貨肯定會說我肯定要選擇我自己認為對的。那還要學心學作甚。你的內心肯定是:我認為是對的,還沒有證明過,他們說的卻有很大的概率發(fā)生,決策的時候,賭會占很多的。這個時候心學才會上場:想明白我做的初心,原始動力,別人會不會也需要這份動力,要用什么樣的手段,讓別人認識到這份動力,接受這份動力。這個過程涉及多少的精力,多少的人,你愿不愿花這些精力時間去處理這些,到第二天早上你采取的做法,才會搞懂你到底是致那一塊良知。不做好好上班,做那就開始。這就是知行合一。很難對吧?
有時候,我們會碰到政策,就是上面想讓你這么干,但是和你實際不結合。想哪樣干肯定死,不那么干,你會死,這分鐘你用用致良知的理論來,就是不干,你來試試,不一定完完全全致良知,不一定都不聽從自己的內心。那個對我有益,我可能就會采取它。這個過程看到內心是這么覺得,現(xiàn)實你又必須那樣,學問功夫就在這里,致良知不容易。
結合上面兩個:做還是不做,干還是不干。做有做的理,不做有不做的,干有干的理,不干有不干的理,這些理它都不在心外,是你決定要做還是要干。你心想干你腦子就會找出要干的理,你心想做就會找出要做的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那,什么對呢?我是做對還是不干對?這里所說的`對是達到心理的預期,你去做了,也達到心理的預期,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無物;你去做了,沒有達到預期,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錯也是一個反饋),卻不符合天理。您看,又撤出天理來啰,心學不好學!
生有涯,知無涯。
用畢生的精力去追逐王陽明的心學,也追逐不到,是因為這個學問是他的。但我追逐我的內心,總會有那么一兩個能指導我,救我,那我就聽從它吧。這才是學心學。
最后:你說古人厲害還是我們厲害。我說是我們厲害,生活就是比以前好啊,這不是說明我們更厲害些嗎?你若學完傳習錄,你去找心理咨詢師,你會發(fā)覺,心理咨詢比傳習錄有效,快,更能達到目的……事物已經發(fā)展,你還想用500年前的東西來pk?就像我用槍,你用木棍,你怠啊
傳習錄讀后感11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過看當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兒>>才知道有這么厲害一個人物的。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學主張“知行合一”,說“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張“致良知”,說良知既天理,不學而知,不慮而能,為吾心所固有。陽明心學強調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反對迷信權依傍書本,有平民意識,對明后期哲學和文藝影響巨大。王陽明鎮(zhèn)壓過農民起義和平定“宸壕之亂”,也是一位軍事天才。
王陽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側筑室攻讀,創(chuàng)辦陽明書院,別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皞髁暋币辉~源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今天讀到<<答顧東橋書>>一章,書中提出了修養(yǎng)的三個層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學知利行,賢人之事","困知勉行,學者之事"。意思就是說天生就知道,生來就能實踐,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學習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順利實踐,是賢人才能做的事;艱難的獲得知識,勉強的用于實踐,是學者的事情。
像我這樣普通的人,就是艱難的獲得的知識都是很難到達的。也許和我們的教育制度有關吧,雖然四書五經的名字掛在嘴邊,但是沒有系統(tǒng)的看過一本。真正學習傳統(tǒng)的'國學也是三十以后才開始的,今年我已經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點皮毛。看古籍很枯燥,水平太低,原文看不懂,要結合注釋。來興趣的時候,就看幾眼,不高興的時候,就丟一邊。現(xiàn)在的社會各種各樣的誘惑太多,看書的時間是越來越少。偶爾看到了一點古人的觀點,感覺受益匪淺,知識還是精華好啊。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國學論道版塊,感覺相見恨晚,先拋個磚頭,露一小臉。
傳習錄讀后感12
《傳習錄》開篇是徐愛的序言,從這里就能看出徐愛是發(fā)自內心的覺得王陽明和陽明心學的偉大。我用偉大這個詞,因為我覺得王陽明和陽明心學都能配得上。徐愛把自己從開始的質疑到后來的堅信,再到把世人對陽明心學的誤解,說成是“本末倒置”。這些都能看出,徐愛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是逐漸打破迷惑的。他把自己對陽明心學的理解比喻成“未能窺其藩籬”,一是自謙,二是說陽明心學確實高深。又說了當世的'一些人斷章取義和舍本逐末,所以才把平日私底下記錄的和先生的談話內容拿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相互參證。
后世很多人把徐愛比喻成顏回,可見徐愛在王陽明弟子當中的重要性。連徐愛自己都說對于陽明心學只曉得一點點,雖有謙虛成分,但我認為說的是真實情況。他把王陽明對《大學》的理解,用“驚駭”兩字來表明。說明朱本大學已經在當時的人們心中扎根落地了。對于新接觸的人來講,王陽明對《大學》的理解更像一種叛逆直流。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可能會驚訝,驚訝的途中很多人就避開了。認為這是歪理邪說。只有一些對真理認真的人才會去思考,王陽明為什么會這么說。這讓我想起了《中庸》里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首先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去接受新鮮的事物和未知的學術;然后再提出疑問,為什么會這么說?自己謹慎地去思考,從當中去分辨學說的正確與否,如果不相信就馬上停止,如果相信就堅定奉行。
徐愛用簡短的幾句話介紹了王陽明的生平,并說王陽明在龍場中“處困養(yǎng)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處困養(yǎng)靜”是修行,是心態(tài)。在這種心態(tài)下,惟精惟一的功夫已經可以達到圣人的境界,他的這種“大中”實際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陽明心學的“致良知”。
徐愛還說了兩點,第一點是有一些人驕傲自大,總覺得自己的那一套是對的,對別人的學說嗤之以鼻,以點帶面或聽風就是雨,有句話叫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這些人可不覺得他們沒有調查,反而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非常了解了。這就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第二點是用牝牡驪黃的典故指出當世一些學者的本末倒置。我認為徐愛說的本末倒置是指當時的人過于關注了學問,而沒有關注學問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過于關注書本知識,而沒有關注背后的真理。
可能是這些原因,徐愛才把和先生的日常對話拿出來,應該有正本清源的用意。
【傳習錄讀后感】相關文章:
《傳習錄》讀后感05-01
《傳習錄》讀后感(精選16篇)07-25
童年讀后感 讀后感童年的讀后感01-03
論語讀后感 《論語》讀后感11-05
《窮人》讀后感窮人,讀后感11-29
《盼》讀后感盼讀后感03-28
生命生命讀后感_讀后感04-19
哈姆雷特讀后感關于哈姆雷特的讀后感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