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1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結(jié)晶,是一份讓人受益匪淺的文化寶藏。讀過之后,我對學習態(tài)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有人說“態(tài)度決定性格”,我覺得“態(tài)度決定學習的一切”。因此,我認為,學習要有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tài)度。我們在學習上要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么,要正視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習中除了正視自己的'無知,秉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學習外,還應將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也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快樂在于練習,因此除了重視“學”,我們更要追求“習”!傲暋本褪窃凇皩W”的基礎上加以應用,也就是實踐?鬃訋ьI著弟子周游列國時一邊學習一邊應用知識,他們將知識應用起來應該是有個人學習的目的。作為學生,我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去享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和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前幾天,天空中出現(xiàn)美麗的魚鱗云,我從學到的地理知識懂得,“魚鱗云”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的一種天氣現(xiàn)象,說明天氣將轉(zhuǎn)晴,并且在未來兩三天都是好天氣。果然接下來一連幾天都是晴天。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
在學習中我還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爸t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所體現(xiàn)的不僅是個人修養(yǎng),還是在學習上的一個態(tài)度和一種風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泵總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欣賞并學習別人好的方面是謙虛的基本!疤撔氖谷诉M步”這不僅在個人體現(xiàn),一個國家在國際上也應有這種態(tài)度?鬃拥睦碚撾m在古代產(chǎn)生,可在現(xiàn)在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略有夸張,但這并不妨礙《論語》對我們的影響。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首要任務,端正學習態(tài)度有利于我們的學習,我們只有做到正視自己的無知,才會踏踏實實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知識后我們還要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知識的成就感,在繼續(xù)學習中保持一種謙虛的態(tài)度,做到學無止境。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2
有一個問題曾困惑我很久,我知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但當我遇到一些對你不友好甚至傷害你的人,我卻不知何對待他們。
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確實,以怨報怨是一種很不理智的行為,就算從自私的角度想,我堅決不會讓自己這么做。
小時候曾受很多電視劇中男女主角以德報怨的做法熏陶,被他們的大慈大悲所感動,決定自己也要當一個大善人。但是真正做到以德報怨,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很難很難非得道高僧也辦不到的事,不是跟什么過不去,只因跟自己心里憋的那口氣過不去。
最近我從《論語》中讀到一句話“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薄耙灾眻笤埂保桌戏蜃舆@句話如醍醐灌頂,解決了困惑我多年的問題,原來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已為我們解決人際交往中的問題提供了完美的答案了。
以德報怨,這是一種很崇高的品德,但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因為我們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凡夫俗子。連孔老夫子這樣的大圣人也說要“以直報怨”,可見,“以直報怨”應該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人際交往中的準則。
夫子的學生說“以德報怨”,夫子大不贊成,反問到“何以報德”?意思是,你把“德”都用去報答那些損害你利益的人,那么你還應該用什么比“德”更“德”的行為去報答那些對你施予恩惠的人呢?顯然不合道理,這種行為對那些真正對你好的人也極不公平。崇尚以“禮”治國的.孔子,提出“以直報怨”,這既不是以怨報怨,也不是以德報怨。“直”,意思我理解為“正直”,講道理。對于那些對我們有偏見或損害我們利益的人,我們應該和他們講道理,做到“對事不對人”,以正直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既不奉承,也不妥協(xié),勇敢地維護我們正當?shù)睦妗?/p>
“以直報怨”,多么明智的做法,相信現(xiàn)在我們很多人對于這個問題,也想不出這種完美的答案?吹竭@里,不得不佩服孔老夫子的大智慧了。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3
《論語》作為儒家經(jīng)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著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對現(xiàn)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yǎng)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喂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qū)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zhì)上的供養(yǎng),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馑际呛⒆有⒕锤改,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币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笨鬃诱f:“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备改付枷M优茸约簭,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nèi)粲羞^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xù)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chǎn)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4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并在適當?shù)臅r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歡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鬃右簧鸁釔蹖W習,并且樂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還刻苦鉆研十分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歡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于學習的方法?鬃釉诤偷茏拥慕徽勚卸嗵幪峒皩W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薄皽毓识拢軌驗閹熞。”與此同時,孔子還異常強調(diào)學思結(jié)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jié)合,不能偏廢。
關于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鬃诱f:“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币馑际钦f,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jié)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后的一點感受,經(jīng)過這次學習我才明白自我的知識面是多么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guī)煛钡母杏X。今后,我必須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我的文學修養(yǎng)。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5
《論語》是一部舉世聞名的國學經(jīng)典,許多人崇尚它“和為貴”的處世哲學,而我,則更迷戀它對理想的追隨。
確實,整部《論語》都隱約的從禮儀、為政、學習等方面體現(xiàn)著對理想的追求。在《論語》里,有一大段還特別描述了它。子路、曾皙、冉求、公西華和老師——孔子在談理想。子路搶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給我一個很大的國家,但兵荒馬亂、禮樂崩壞,我用三五年的時間,就能把敵人趕走,而且人人都舉止高尚,成為一個禮儀之邦。冉求在老師叫他之后慢慢地說道:給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戰(zhàn)爭,給我三年時間,我就能把國家重歸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變成禮儀之邦。他們的態(tài)度可謂一個比一個謙遜,到了公西華,他說他只想做一個幫助實行禮儀的道士。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專心彈琴的曾皙,只聽琴聲漸輕,“當”一聲,樂曲結(jié)束,曾皙坐了起來,說道:在萬物復蘇的春季,我?guī)吓笥、妻子還有一群孩子,到剛開凍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著歌回家。這時,一直不發(fā)話的老師說:“我同意曾皙的觀點!崩蠋熕较吕镉謱υf:“他們?nèi)齻人的理想太不切實際: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個禮儀之邦;冉求雖說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個國家,有人民群眾,有政府;公西華只是想做一個道士,但禮儀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點,最重要的是,他傾聽了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
是啊,我記得蘋果之父——喬布斯說過: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追隨人的內(nèi)心心靈和直覺的'勇氣,因為心靈會告訴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現(xiàn)在,許多人很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們都在為別人而活,F(xiàn)在還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著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不應該只有一顆冰冷的心。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這時,你會全身上下都充滿了能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你會很快樂。所以,就請你停下疾行的腳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那份純真、那份快樂,去尋找真正的理想吧!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6
《論語》是一部啟迪人心的經(jīng)典著作。它像一朵瑰麗的花,芳香而持久;它像一顆明亮的星星,閃耀著幾千年,這不是真的。即使是第一次見到《論語》的年輕一代,讀了之后也懂得很多
通過閱讀《論語》,我了解了交朋友的方式?鬃诱f:“三友有益,三友有害:友直,友懂,友聞多,益;友開,友柔,友易學,友有害!笔堑模粋好朋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字典。在與他溝通的過程中,你總能得到有益的幫助:當你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時,好朋友廣博的知識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的`選擇;當你取得成就和成功時,好朋友的壞話可以讓你清醒;當你有缺點、犯錯誤時,好朋友的直言不諱可以教你修補漏洞,壞朋友就像泥沼和泥潭。與他們交往會使你不知不覺地陷入其中,你越是深陷其中,傷害就越大!薄墩撜Z》讓我明白,交友的方式是要小心,善于交友,樂于交友,不要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交友。
通過閱讀《論語》,我了解了心靈的方式。在《論語》中有一句對白:“司馬牛有曰:‘人皆有兄弟,我無兄弟!弊舷颊f:“商人說天上有生命,有財富。君子有禮而不失,待人有禮。全世界都是兄弟。為什么紳士沒有兄弟?”這句話我有一個道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它們,而不是糾纏它們,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地,這只會加重痛苦;我們應該盡力彌補這種遺憾。這就是《論語》告訴我的生活方式。
通過閱讀《論語》,我了解了生活方式。兒子在四川說:“時間就這樣飛逝!日日夜夜!笔堑,在哲學家看來,奔騰的江河不僅是一種自然存在,更是一個不可阻擋、不可阻擋的時代?鬃油魉畤@了口氣,同時也向自己、向?qū)W生、向后代描述了這樣一條人生道路:“我有五分之一,我愿意學習,三十分之三十,四十分之四十,不分迷茫,五十分之五十,六十分之服從,七十分之七十,心甘情愿,不超過當下!比松壽E并不適合我們每一個人,但我們可以以此為參照來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認清人生目標,珍惜時間和努力工作,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首先,我要珍惜時間和努力學習,抓住白天和黑夜。
當然,《論語》教了我很多東西,比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義之道只是紙短墨淺。我怎么能說得清楚。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聽,書房里傳來一陣悅耳的讀書聲,這是我在讀《論語》!墩撜Z》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學生根據(jù)孔子的言行編寫成的一本書。
當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就專門設立了一項特別課程——經(jīng)典導讀課。拿到經(jīng)典導讀書后,我就翻閱起來,不經(jīng)意中我看到了《論語》,那時我只知道有本書叫《論語》,并不知其中的內(nèi)容。但我們導讀書上的《論語》沒有解釋,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讀,還想學校為什么要讓我們讀那么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突然看到茶幾上有一本《論語》,便悄悄把它翻開,咦,書里居然有原文、有注釋、有譯文,還有圣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從此以后,我開始喜歡讀《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里講了許多道理,比如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笨鬃诱f復習學過的知識的同時,有新發(fā)現(xiàn),新收獲,就可以當老師了。爸爸媽媽和老師們經(jīng)常對我們說“溫故而知新”,讓我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要經(jīng)常復習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他們大概也是從《論語》中受到的啟發(fā)吧!再比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笨鬃诱f學習但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缺乏信心。有時候我遇上了難題,就有了畏難情緒,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尋求幫助,還很急躁。每當這時媽媽就會提醒我說“你忘了孔子的話了嗎?”一經(jīng)提醒我會慢慢平靜下來,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居然經(jīng)常會把難題給解開了,每當我解決難題之后都會從心里佩服孔子,怪不得人們會尊稱他為“圣人”,他說得可真對呀!孔子還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笨鬃痈嬖V我們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同學之間往往會因為誤解而發(fā)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從我讀了這一句以后,與同學之間發(fā)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我會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誤會別人了,還是不要這么小氣吧。就這樣,慢慢氣就消了,又和同學一起快樂地玩耍了。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每句簡短的話里卻蘊藏著豐富的內(nèi)容和深刻的道理,體現(xiàn)了圣人偉大的智慧!我越來越喜歡讀《論語》了,我還要繼續(xù)讀下去!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8
小時候,我們大家都學過《論語》十則。雖然叫十則,但是《論語》可不光十則。他總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偉大的孔子?鬃用,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墩撜Z》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這一篇主要是闡述讀書與做人的關系,強調(diào)嚴于利己,仁愛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墩撜Z》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兩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而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diào)人應當言行一致,千萬不能空談浮言,心中不一。這種踏實態(tài)度和質(zhì)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環(huán)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內(nèi)容。
而《論語》的第二篇主要是講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這一篇里,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鬃诱J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guī)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孔子還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篇里面提到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边@句論語讓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學習到新的知識,這些新知識能擴大我的知識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復習前面學過的知識,并且用心體會有自己的理解和領悟。那么,我就能不斷進步了。知識積累豐富了,那么學習就能進步了。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9
關于《論語》,從小學就開始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等,寫小學、初中、高中時,為了增加所謂的文采也會偶爾文縐縐的賦上一句:“孔子曰:……”而知其文,卻誤讀其義。不知今日才知是該慶幸還是自悔。不管怎么樣,少落人笑柄,總不會太負十年寒窗之苦。
曾經(jīng)有人大罵孔子之時,或許罪證之一便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望文生義理解成“百姓應該任其自由發(fā)展,不可讓其有太多學識。”乍一看,好像真的是這樣,沒什么問題,但我們知道古時候有很多的通假字,其要表達之意,若僅此字面意思,目不識丁之人都能理解,那么幾千年來,歷代文人墨客對其的推崇敬仰與深究,是否太過迂腐或資質(zhì)平庸呢?庸人悲哀之處,或許就在于不自知。荀子《勸學》中有名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在《大戴禮記·勸學》中則是:“鍥而舍之,朽木不知,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此處的'“知”,同“折”是通用的。而“折”字,放到原句中,整合起來的意思便有壓迫和強迫之意。至于“由”字,在文中,是否就理解成放任自由,這里不能恭謙的說值得考究,因為必須考究。郭店簡《尊德義》的解讀是:民可使導之。將“由”字,理解成“導”。這樣的解讀更為貼切,作啟迪之意,因此,原句的意思應該是:老百姓只能去引導,而不能強迫或者壓制。
如果這是,愚民思想,那么我想問,什么樣的思想才是不愚民的呢?孔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若是望文生義之解,則當是: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鬃尤舯磉_的是這個意思,那么尊其為圣賢的人們是不是都是傻子?“隱”字或許理解為通“檃”更為貼切!皺a”字的原始意義為使曲木變直的工具,取其矯正之一,因此,父子互隱的意思是父親兒子互相矯正。如果一開始誤讀或者錯度情有可原,那么對孔子關于“諍子”的言論——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之類的言論視而不見,那便不得不懷疑其有惡意陷害之嫌疑,或者是對無知的自我嘲諷。
慶幸之至,我還年輕,慶幸之至,我還有時間。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10
《論語》作為儒家經(jīng)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著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對現(xiàn)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yǎng)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喂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qū)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zhì)上的供養(yǎng),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nèi)粲羞^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xù)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chǎn)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11
論語,是記錄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可以感受到他兼濟天下人的仁愛之心,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shù)匾?guī)范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稱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世界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無美不備的《論語》的倫理思想核心是“仁”!叭省边@個詞在孔子以前已廣泛使用,但作為哲學范疇的提出,是從孔子開始的。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準則。所以《論語》說孔子很少談功利、天命,最推崇、最贊許的是仁。
“仁”字在《論語》中出現(xiàn)百次以上,但是,對于仁的確切含義,《論語》中并沒有純定義式的界說,常常是根據(jù)提問人的不同情況而隨問作答,每次講解并不完全一致。如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禮人。”這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是仁。具體做法是不合于禮的東西不看,不合于禮的話不聽,不合于禮的話不說,不合于禮的事不做。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弊迂晢枺骸叭绻腥四軓V泛地把好處給人民而且能夠周濟大眾,這個人怎么樣?可能算是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一定是圣人了!堯舜大概還做不到哩!仁人要做到:自己想樹立的也幫助別人樹立,自己想達到的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夠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了。”這表明,孔子所講的仁,有對己、對人兩個方面的基本含義。對己就是“克己復禮”,即克制自己,使視聽言動都合乎禮,一旦做到了這點,天下人都會稱許你是個仁者。“克己”不僅是消極意義的自我克制,還包含積極意義的自覺實踐。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nèi)心定力與信念以及對天下人的仁愛之心。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xiàn)所有理想的基礎,重要在于那一個“仁”字。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12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出自《論語》,這是我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每當讀起這些,我都會贊嘆經(jīng)典的中國文化。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的意思是:如果我們(nèi)齻人一起走在路上,他們身上必定有值得我效仿的地方,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教導我們虛心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品質(zhì),看見別人比自己強的時候,要向他學習;看見別人做得不好的'時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缺點。
如果我們沒有虛心精神,自己只顧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聽別人的意見,那我們就不會進步,只能停留在原地,時間一長,你就會退步,成功的幾率會越來越小,失敗的幾率會越來越大,這樣一來,你也跟一兩歲小孩沒什么兩樣了。
這樣的道理,都是《論語》這本書教給我的!墩撜Z》這本書是一些簡短的句子合成的,但這簡短的句子卻深含了意義深刻的道理,告訴我們該怎么去做,怎么去面對。但有些話,卻要結(jié)合實際來理解。
比如說,《論語》里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钡囊馑际,當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父親去世后,要觀察他的行為,若是他還堅持父親在世時的行為準則,就可以稱他為一個有孝心的人。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diào)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歷史在發(fā)展,人們的言行舉止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后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你的父母如果是一個小偷,按照這個道理,你要繼承父母,做一個小偷,那這一定是好的嗎?不是的,因為你繼承的是壞的,不善的,這樣對自己不好,對自己的家庭也不好。
對自己不好的是,你可能因此會進監(jiān)獄、坐牢,和一些壞人關在一起。這樣,你有可能會變得更壞,做更多壞事。
對自己家庭不好的是:一,你的家人會非常傷心,漸漸跟你疏遠,不再跟你在一起了。二,你的孩子有可能會跟你一樣做一個小偷,這樣下來,你的子子孫孫都會變成小偷。
所以,我們要多看書,多知道更多的知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這樣我們就可以少犯錯誤,更快進步了!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1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孔子留給后人的思想,他的言傳身教被弟子所記錄下來,形成了最有名的《論語》。每每誦讀它,都能教人反省和深思。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最喜歡的是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則對我啟發(fā)很大。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在時常在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為人處世的時候,有沒有盡心去幫助朋友,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特別是在我們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很快的解決,包括友誼,我悟到:在生活中誠心誠意對待朋友,有困難盡力幫助,這樣的自己會很感到很充足也很愉悅;在工作上,我時常反思自己在上課時,有沒有把重難點講清,有沒有關注學生,學生有沒有掌握知識,有沒有及時給予學生鼓勵,當發(fā)現(xiàn)學生還學不懂時,我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備課沒有認真,授課時沒講清楚,表達的方式是否準確,在課后輔導學生時,是否做到耐心細致講解;在學習時我也時常反思,不管是校外培訓還是校內(nèi)教研,還是導師指導,在這些過程中我都能虛心學習,并多鉆研復習,爭取做一名合格的老師。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那個年代什么都很慢,古人們的人生也在慢慢規(guī)劃,正如孔子所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guī)矩。”每到人生的一個階段就做這個階段該做的事,而到了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很多人急于成功,忽略了做學問的樂趣,也沒有了古時悠閑的生活意境,每天匆忙的奔走在路上,幸福感卻沒有因此提升,快樂少了。
孔子留給后人的思想還有很多,現(xiàn)在,讓我們不妨慢下來好好品讀孔子留給我們的思想,雖然有些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xiàn)在的思想,但經(jīng)典永不會過期,值得我們誦讀。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14
一只蝴蝶飛到我身旁,我好奇地想要抓住它,正要伸手,蝴蝶卻飛走了。不知不覺中,時光回到了20xx年9月1日的清晨,我和媽媽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學習《論語》。經(jīng)過近一年的努力,我學完了《論語》,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君子”。
我喜歡《論語》里的孔子,一個長相并不出眾,但很有文化的君子?鬃拥娜寮宜枷,充滿智慧,教會了我如何成為一位謙謙君子。《論語》中記載了孔子留下的許多經(jīng)典句子,每個句子里都蘊含著許多哲理,其中我最喜歡:“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边@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那么就沒什么值得肯定的了。在我們班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做清潔時,同學們卻發(fā)現(xiàn)班里沒有掃把了,班長說:“我去買吧,你們等等我!蓖瑢W們相信了,但直到第二天,班長仍然沒有把掃把買回來,有位同學忍不住問班長,班長大笑著說:“你們真信哪?我騙你們的.!”同學們這才知道被班長騙了,從此,大家都知道了班長是個不守信的人,改選時大家再也不推薦他了。
我非常喜歡《論語》,《論語》中有非常多的智慧,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薄墩撜Z》里談到,君子的為人處世法則:禮、義、仁、智、信、溫、良、恭、儉、讓。《論語》還教會我們,交朋友的原則:“益者三有,損者三有。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拉矣!蔽冶阏者@這樣的方法去交朋友,并傳播這種方法!墩撜Z》還教會我們善思,我便多多思考,并將其發(fā)揚光大。從《論語》中,我還認識了富有卻尊敬師長,把老師當父母的子貢,認識了十分孝順的曾子……
《論語》中還有一些被人們錯誤理解的話,比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但眾人只記住了“父母在,不遠游。”好像遠游的兒女都不孝順了似的。這句話的完整意思是:父母在時,兒女盡量別遠出,如果必須出去的話,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所處的方向位置,免得父母擔憂。
雖然我把《論語》學完了,但是他書中的知識我還沒有學透,我要用一輩子去學習、練習《論語》里的智慧,爭取成為大家公認的第七十三位“賢人”。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15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這本書是孔子的學生及再傳弟子所編纂的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著名的《四書》之一。
我第一次接觸到《論語》時,剛滿10歲,那時我的學習成績中等。為此,我的父母很為我的前途擔憂,但我那時卻滿不在乎。
一次暑假,我來到阿姨家“度假”,本想在阿姨家痛痛快快的玩一下,可沒想到阿姨聽了爸爸的訴說后,竟把我給“禁足”了,每天不是讓我寫作業(yè)就是看書,可我一門心思想著玩,哪里是在看書。所以只要阿姨不在,我就不寫作業(yè),在那里玩。當阿姨發(fā)現(xiàn)了我的計劃后,并沒有處罰我,而是把她剛買的《論語》遞給了我,并且還有一本“翻譯書”,就這樣,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論語》。因為我不懂文言詞語的意思,所以帶著孩子特有的好奇心,認真的看了下去。就這樣越學越覺得有意思。漸漸地我愛上了《論語》。我發(fā)現(xiàn)了其中許多的奧妙。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弊x懂這則論語后,我明白了學習的正確方法,也知道了我學習成績不高的原因。又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則論語_也是談學習方法的。它告訴了我學與思的關系: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兒無所得;只是空想?yún)s不去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而我最喜歡的卻是“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币簿褪沁@則《論語》讓我明白了什么是智慧,明白了某些道理就是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不要不懂裝懂。不懂要敢于請教別人。這才是智慧的選擇。
現(xiàn)在學校開展了“經(jīng)典誦讀”活動,參加這一活動后,我能更好的.理解《論語》精神。是《論語》教會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端正了我的學習態(tài)度。把我從學習成績的“低谷”拉了上來,也是它讓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是它讓我知道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薄ⅰ澳R之,誨人不倦!薄ⅰ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其實世上并沒有聰明與愚笨之分,我們感覺的聰明與愚笨僅僅是我們的心理感覺而已。一個好的學習方法,或許是你走向成功的關鍵,也許你沒有發(fā)現(xiàn),沒有察覺。那你現(xiàn)在從頭開始,好好地讀讀《論語》吧,里面有很多關于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的經(jīng)典名言或許會對你大有裨益。
孔子《論語》讀后感范文16
《論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部偉大的作品,也是世界上公認的一部充滿智慧的書籍。明朝確定以《論語》作為教輔書,也奠定了《論語》在中國文人心中的低位。《論語》對于中國人民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僅僅教會人的德行的養(yǎng)成,還告訴人們怎么看待功名,怎么做好教育等,對人們的各方各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質(zhì)樸凝練是《論語》的一大特點,用一些簡單的例子去說明深刻的'道理,讓人回味無窮,百讀而不厭其煩。
提到《論語》,我們不得不先說了一下,什么是“仁德”?這是春秋和平時期備受君主們所喜愛的,他們主張以孔子的仁德治理國家。這是一部告訴如何去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怎么去提高道德修養(yǎng),“仁”是施政的根本宗旨!叭收笔鞘裁矗咳收蛨(zhí)政者應該關心民生,善待自己的百姓,真正做民為根本,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滅亡都是因為“不仁”,對百姓苛捐雜稅,人民名不聊生。這些不懂得仁政對于統(tǒng)治的重要性的統(tǒng)治者當然會退出歷史舞臺,無可爭辯。做人,做事,執(zhí)政不僅僅需要“仁”之外,你還得“忠”“孝”“義”“信”,歷史上但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必被人唾棄,遺臭萬年。所有《論語》對人們的啟發(fā)不僅僅是某一方面,而是具有深邃的影響力。
不得不說的是,對于教育,孔子可謂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摒棄了貴族才有權(quán)利去學習的這種陋習,而是宣揚人人都可學習,都可成才,所謂有教無類。他一生弟子3000人,足以看出他對于教育有教無類身體力行,并且各行各業(yè)都有出色弟子。孔子先進的教育理念一直沿用到今日,對于學習習慣,“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于獨立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睙o處不體現(xiàn)出了孔子對學習的的理解,做學問不僅僅要溫習,還要學會獨立思考。
孔子被美國作家愛慕生譽為“哲學上的華盛頓”,歷經(jīng)幾千年仍舊,足以可見這部東方的“圣經(jīng)”的魅力,也可以看出《論語》對于世界的影響力。熟讀像《論語》這樣的經(jīng)典,并且傳承下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做的事情。
【孔子《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翻譯孔子語錄論語11-07
論語關于孔子的語錄大全07-15
論語讀后感 《論語》讀后感11-05
孔子的語錄02-28
論語的語錄11-13
論語讀后感09-09
《論語》讀后感07-27
《論語心得》讀后感09-03
論語讀后感簡短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