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爺爺奶奶的故事課程觀摩報告
講述爺爺奶奶的故事。
—一堂《品德與社會》新課觀摩
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小學高年級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以它全新的面貌進入全國30多個國家級課改實驗區(qū)。為使這門新課更具有時效性、針對性及地域的實用性,全國“十五”規(guī)劃國家重點課題分課題“小學綜合教材開發(fā)與實驗研究”開題論證暨實驗交流會日前在北京舉行。會上,記者觀摩了一堂由北京市垂楊柳學區(qū)解立新老師給小學三年級學生上的《品德與社會》課。
一上課,全身透著朝氣的年輕女教師解立新,微笑著給學生出了一個“腦筋急轉彎”題:“早上四只腳,中午兩只腳,晚上三只腳”。學生很快猜出了答案:“人”。解立新就勢說道:“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每個家庭都有老人,老師上節(jié)課布置的作業(yè),請同學們回家采訪自己爺爺、奶奶年輕時的故事,不知同學們準備得怎么樣了?”
話音剛落,學生們爭先恐后舉起了手。一位男生走到講臺前,大聲朗讀起自己的“采訪”稿,介紹當木匠的爺爺。又一位梳著“妞妞辮”的女生滿懷深情地向全班講述了在東交民巷糧庫縫麻袋的姥姥的工作經(jīng)歷。有的學生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當志愿軍爺爺?shù)囊欢螒?zhàn)斗“片段”。幾位學生對祖輩的“采訪”,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學生眼中流露出對祖輩滿懷敬意的愛的目光,讓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緣于生活的很普通的道理:愛是因為了解。
對于學生成功的“采訪”,解立新給予了及時的表揚與鼓勵。隨后,她又向學生提出:“你從什么地方看出爺爺、奶奶老了?”學生紛紛從自己親眼看到、觀察到的生活體驗中詮釋了對“老”的認識:臉上有皺紋、頭發(fā)白了、牙齒越來越少了、拿不了重物、走不動路了……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解立新進一步從容貌、體態(tài)、行動等方面對“老”這個概念進行了小結,然后引出了“爺爺、奶奶為社會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在他們晚年時,書中的小伙伴是怎樣孝順爺爺、奶奶的?請把書翻到第78頁,看圖說一說”的教學內容;卮鹜陼械膯栴},解立新又把話題拉回到現(xiàn)實中,并請同學分組討論——我們能為自己的爺爺、奶奶做些什么?
討論的氣氛很熱烈,幾分鐘后學生舉手踴躍發(fā)言。
學生發(fā)言后,解立新播放了一段學校為本校離退休老教師辦實事的錄像片,片中重點介紹了學校退休老教師王奶奶。王奶奶80多歲了,孤身一人,是學區(qū)、學校的領導把王奶奶送進敬老院的。她在敬老院快樂地安度晚年,學校的老師和學生經(jīng)常去看望她!奥犝f12月6日是王奶奶的生日,如果那天我們去看望王奶奶,能幫她做點什么?”幾個同學異口同聲地答道:“給奶奶開個生日‘派對!’“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于是,設計怎樣的一個生日“派對”再次成為學生分組討論的話題。七八分鐘后,老師選擇舉手人數(shù)最多的小組上臺宣讀方案,并當場進行小品表演。學生們稚氣的“臺詞”,并不純熟的演技,博得了師生們的陣陣掌聲和開懷大笑。最后,解立新用“我們經(jīng)常把老人比做夕陽。讓我們祝愿爺爺、奶奶像夕陽一樣紅艷、燦爛!”這句話,結束了這堂《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怎樣才是正確的上法,怎樣一堂課才算是好課,誰也說不清。解立新老師在探索,我們大家都在探索。記者這里記述的,只是一堂原汁原味的《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實況,究竟如何,還得大家品評。
【爺爺奶奶的故事課程觀摩報告】相關文章:
課程調研報告09-07
課程實習報告05-31
課程設計報告03-29
課程教育報告11-13
課程調研報告通用03-16
課程實踐報告范文06-19
單片機課程報告03-28
勞動烹飪課程實施報告01-14
勞動課程實施報告12-11
觀摩課觀摩心得體會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