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學習方法

心理學框架

時間:2022-10-05 23:49:12 學習方法 我要投稿

心理學框架

  心理學框架是如何的,以下的心理學框架相關文章,歡迎瀏覽。

  普通心理學的框架分析【1】

  普通心理學

  一.心理學概述

  (一)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認知過程;情緒情感與意志;能力和人格;

  (二)心理學研究方法:

  1)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對表現(xiàn)心理現(xiàn)象的外部活動進行有系統(tǒng)的,有計劃的觀察,從中發(fā)現(xiàn)心理現(xiàn)象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在實驗心理學P23頁,將觀察法分為:自然觀察法,個案觀察法和調查研究法;并涉及到一項觀察方法:無干擾觀察法。)

  觀察法的特點:直接性和描述性;

  2)實驗法: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xiàn)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叫實驗法。

  實驗法分為:自然實驗(現(xiàn)場實驗)和實驗室實驗;

  3)測驗法:采用經過標準化的測驗(量表)的形式來測量心理品質。

  使用心理測驗要注意信度和效度兩個基本要求

  4)調查法:用提問的方式(問卷提問/訪問提問),要求被調查者就某個問題或某些問題回答自己的想法。一般分為問卷條查和訪問調查。

  5)個案法:通過對某個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fā)現(xiàn)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xiàn)象的原因。(這種方法是由醫(yī)療實踐中的問診法發(fā)展而來的)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個體,缺乏代表性。

  (三)主要的心理學流派:

  1)構造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馮特,鐵欽納,主張心理學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并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三種元素,并強調內省方法。

  2)機能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爾。也主張研究意識,但強調意識的作用與功能。

  3)行為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華生,斯金納,班杜拉。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實驗法。

  4)格式塔心理學:代表人物,韋特海默,柯勒,考夫卡,溫勒。主張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完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理論主要來源于治療精神病的臨床經驗,強調心理學研究無意識現(xiàn)象。(霍妮也和精神分析有關)

  6)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馬斯洛,羅杰斯。重視人格,強調人的本質是好的,強調自我實現(xiàn)。

  7)認知心理學:代表人物,皮亞杰,奈塞爾,重視對認知過程的研究,把人看成是認知加工的系統(tǒng)。

  二.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一)神經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

  1)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tǒng)結構和機能的單位,(腦內處理信息的單位卻是神經回路)他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傳遞信息。神經元的組成:胞體,樹突和軸突三部分。(膠質細胞的作用帶著看一下)

  功能分類: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和中間神經元

  注意比較:神經沖動在同一細胞內的傳導的電位變化:神經元內部電流是由外“正”內“負”轉變到外“負”內“正”。而腦內神經元信號的傳遞方式主要是:以化學物質為媒介的突觸傳遞。

  2)突觸:一個神經元和另一個神經元彼此結出的部位。

  作用:使神經沖動從一個神經元傳遞到與它臨近的另一個神經元。

  結構:突觸前成分,突觸間隙,突觸后成分。

  3)周圍神經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

  周圍神經系統(tǒng):由三部分組成:脊神經;腦神經;植物性神經(交感和副交感神經)。

  中樞神經系統(tǒng):包括脊髓和腦;

  脊髓:中央是灰質,外面是白質;

  其作用:腦和周圍神經的橋梁;可以完成一些簡單的反射活動,如膝跳反射。

  腦干:包括,延腦,橋腦,中腦;

  延腦----生命中樞,與有機體的基本生命活動密切關系,支配呼吸,排泄,吞咽等。

  橋腦----與調節(jié)睡眠有關。

  中腦----視聽反射中樞,隨意運動。

  間腦:

  丘腦----中繼站,接受是所有來自感官的信息并傳入皮層(除嗅覺外)。

  下丘腦----調節(jié)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皮下中樞,控制內分泌,調節(jié)情緒。

  小腦----維持平衡和協(xié)調動作。

  邊緣系統(tǒng)(比腦干,丘腦,下丘腦,小腦出現(xiàn)得更晚些)--與本能活動和記憶有關;其中,海馬在記憶中有重要作用;

  (口訣:中視聽,丘中繼,橋睡眠,邊本能記憶)

  (二)大腦皮層及其機能

  1)大腦皮層感覺區(qū)及其機能:大腦初級感覺區(qū)分為:視覺區(qū)(枕葉),聽覺區(qū)(顳葉),機體感覺區(qū)(左右交叉,上下倒置,身體各部位投射面積取決于它們在機能方面的重要程度,比如手,舌的投射面積比較大);

  2)大腦皮層運動區(qū)及其功能: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3)大腦皮層言語區(qū)及其機能:言語區(qū)主要定位于大腦左半球。

  其中布洛卡區(qū)(左半球額葉的后下方),這個區(qū)域受損引發(fā)說話不流利,運動性失語癥,因而形成電報式言語;威爾尼克區(qū)(在顳葉上方,靠近枕葉處),:這個區(qū)域損傷導致聽覺性失語癥。角回,這個區(qū)域損傷將導致語義性失語癥,導致聽得動別人說話,但看不懂文字材料表達的意思。

  聯(lián)合區(qū):不接受任何感覺系統(tǒng)的直接輸入,范圍廣,功能聯(lián)合的腦區(qū):感覺聯(lián)合區(qū)、運動聯(lián)合區(qū)和前額聯(lián)合區(qū),也是進化較晚的一個腦區(qū)。

  4)大腦兩半球單側化優(yōu)勢:從結構上說,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質多于右半球。

  起源于割裂腦實驗,大腦的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語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負責言語、閱讀、書寫、數(shù)學運算和邏輯推理。右半球則主要負責知覺物體的空間關系、情緒、欣賞音樂和藝術。

  (三)腦機能學說

  1)定位說:開始于加爾和斯柏茲姆的“顱相說”,真正的定位說開始于失語癥人的臨床研究。

  1825年,波伊勞德提出語言定位于大腦額葉。大腦行使的具體功能各自定位于大腦的某一區(qū)域。

  2)整體說:弗羅倫斯實驗采用局部毀損法。后來拉什里提出了總體活動原則和均勢原理;

  均勢原理:大腦皮層的各個部位是以均等的程度對學習發(fā)生作用的。

  總體活動原則:大腦是以整體發(fā)生活動的,學習的效率和受損傷的部位無關,與受損傷的面積大小成反比;

  3)機能系統(tǒng)說:魯利亞把腦分成三個相互緊密聯(lián)系的機能系統(tǒng);

 、俚谝粰C能系統(tǒng)即調節(jié)激活與維持覺醒狀態(tài)的機能系統(tǒng),也叫動力系統(tǒng)。

  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腦皮層的一般覺醒狀態(tài),提高它的興奮性和感受性,并實現(xiàn)對行為的自我調節(jié)。

 、诘诙䴔C能系統(tǒng)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儲存的系統(tǒng)。

  其基本作用是接受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對它們進行加工,并把它們保存下來。

 、鄣谌龣C能系統(tǒng)也叫行為調節(jié)系統(tǒng),是編制行為程序、調節(jié)和控制行為的系統(tǒng)。

  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調節(jié)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反應。

  4)機能模塊說:認為大腦在結構和功能上是由高度專門化并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的,這些模塊之間復雜而巧妙地結合是實現(xiàn)各種復雜而精細的認知功能的基礎。

  三.注意與意識

  (一)意識與無意識

  1)意識的含義:意識就心理狀態(tài)而言,意味著清醒警覺注意集中;

  意識就行為水平而言,意味著受意愿支配的行為;

  意識就心理內容而言,意味著可以用言語報告出的行為;

  意識就哲學層面上,一種與物質相對立的精神實體;

  意識是一種覺知,一種高級心理官能,一種心理狀態(tài);

  2)意識的種類:見華中師范大學綠寶書

  3)意識的功能:對客體的觀察和覺知:通過限制人們的注意,減少不斷涌入的刺激能量;

  使人們依據(jù)知覺組織規(guī)律,將連續(xù)不斷的經驗化為為客體和事件;

  使人們能夠利用過去的記憶對現(xiàn)時輸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斷和正確行為。

  對主體的控制和調節(jié):

  幫助人們生存和構建社會文化:

  4)睡眠與夢:清醒時β波,安靜或休息狀態(tài)時α波,在睡眠狀態(tài),主要是△波

  睡眠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混合的、頻率和波幅都較低的腦電波。持續(xù)10分鐘。

  第二階段:出現(xiàn)“睡眠錠”(即是一種短暫爆發(fā)的腦電波)腦電波。持續(xù)20分鐘。

  第三階段:腦電波的頻率會繼續(xù)降低,波幅變大,出現(xiàn)△波,有時會有“睡眠錠”波。持續(xù)40分鐘。

  第四階段:稱深度睡眠,個體肌肉近一步放松,身體功能的各項指標變慢,夢游、夢囈、尿床等發(fā)生在此。

  更大更慢的純△波,睡眠者很難被喚醒。

  (第三階段,第四階段的睡眠常被稱作”慢波睡眠”)

  快速眼動睡眠(REM):在此時,個體在清醒狀態(tài)時的腦電活動很相似,△波消失,高頻率、低波幅的腦電波出現(xiàn)。睡眠者的眼球開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動,而且通常伴隨著夢境。第一次出現(xiàn)10分鐘,以后逐漸增加。

  睡眠的功能:功能恢復理論認為:睡眠使一天的大腦和身體得到休息修正和恢復;

  生態(tài)學理論認為:睡眠的目的是減少能量的消耗和避免受到傷害;

  進化論:是生存過程中長期演化而成的,為了維持生存需要;

  夢:

  精神分析的觀點:弗洛伊德和榮格認為夢是潛意識過程的顯現(xiàn),是通向潛意識的最可靠的路徑;蛘哒f,夢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沖動和愿望以改變的形式出現(xiàn)在意識中,這些沖動和愿望主要是人本能的反映。

  生理學的觀點:霍布森認為夢的本質是我們對腦的隨機神經活動的主觀體驗。這些活動是為了維持神經系統(tǒng)的正常。

  認知觀點:夢擔負著一定的認知功能。在睡眠中,認知系統(tǒng)依然對儲存的知識進行檢索、排序、整合、鞏固等,這些活動的一部分會進入意識,稱為夢境。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義:注意是指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具有兩個特點: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是指在某一瞬間,心理活動或意識選擇了某個對象而離開其他對象;

  集中性:當心理活動或意識指向了某個對象的時候,他們便會在這個對象上集中起來;

  2)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使對信息進行選擇,另外也是完成信息處理的重要條件,保證了對物體更清晰地認識,更準確地反映和更可控有序的行為;

  選擇功能;保持功能;對活動的調節(jié)和監(jiān)督功能(華中師范大學普通心理學P63)

  3)注意的種類:

  不隨意注意:指事先沒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不隨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自身的特點;人本身的狀態(tài);

  隨意注意:指事先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隨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對注意目的和任務的依從性;

  對興趣的依從性;

  對活動組織的依從性;

  對過去經驗的依從性;

  對人格的依從性;

  隨意后注意:由預定目的,但不需要一致努力的注意.

  選擇性注意:是個體在同時呈現(xiàn)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刺激中選擇一種進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例如:雙耳分聽試驗;

  持續(xù)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在某個認識客體或活動上,也叫注意的穩(wěn)定性。例如:學生上課的45分鐘內必須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與教學活動有關的對象上;

  分配性注意:個體在同一時間內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刺激進行注意,或將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動中。例如:學生一邊聽講課一邊記筆記;

  (三)注意的生理機制和外部表現(xiàn):

  1)注意的生理機制:

  朝向反射(定向反射):情景的新異性引起一種復雜而又特殊的反射。它是注意的最初生理機制。

  腦干網狀結構:其激活作用使大腦處于覺醒狀態(tài),沒有激活就不可能注意;

  邊緣系統(tǒng):人選擇一些信息而離開另一些信息是和腦的更高級部分:邊緣系統(tǒng)和大腦皮層的功能相聯(lián)系的;

  大腦皮層:注意產生的最高部位;

  2)注意的外部表現(xiàn):

  適應性運動:有關感覺器官朝向刺激物;

  無關活動的停止: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時,無關活動會暫時停止;

  呼吸運動的變化:呼吸變得輕微緩慢,甚至出現(xiàn)暫時暫停的現(xiàn)象;

  (四)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廣度:在同一時間一個人所能清晰把握的注意對象的數(shù)量;

  2)注意的穩(wěn)定性:指注意在一對象上保持時間的長短。分為狹義的穩(wěn)定性和廣義的穩(wěn)定性;

  狹義的穩(wěn)定性:指保持在某一事物上的時間,比如,認真看書。

  廣義的穩(wěn)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動上的時間,比如,學生上課聽課,一會兒聽老師講,一會兒記筆記,一會兒思考問題。

  3)注意的分配

  指在進行幾種活動時,注意同時指向不同的對象,比如一邊吃飯一邊看書;

  4)注意的轉移

  根據(jù)新任務的需要,主動及時地將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與分心不同,分心是被動的。

  (五)注意的認知理論

  1)注意選擇的認知理論

  注意的過濾器理論:Broadbent提出的,人類面臨大量的信息,但個體的神經系統(tǒng)在同一時間內對信息處理的能力是極有限的,需要過濾器調節(jié),從而使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不致負擔過重,過濾器按照“全或無”的原則工作,接通一個通道,通過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得到進一步的加工,其他通道則被阻斷,信息不能通過,暫時存儲在短時記憶中,并迅速衰退;

  衰減器理論:特瑞斯曼提出。

  當信息通過過濾裝置時,非追隨耳的信息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并沒有完全消失,如果非追隨耳的信息對人有重要意義,他們的激活閾限很低,雖然通過過濾裝置衰減了,但仍然容易被人們接受,并對此進行進一步的加工。(雞尾酒會現(xiàn)象)

  后期選擇模型:德尤奇提出。

  認為所有輸入信息在進入過濾裝置或衰減裝置之前都已受到充分的分析,按后才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因而對信息的選擇發(fā)生在加工后期的反應階段。

  2)注意的認知理論

  認知資源理論:認為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對刺激的識別需要占有認知資源,而且刺激越復雜,加工任務越復雜所需要占有的認知資源也就越多,當認知資源完全被占有時,新的信息講得不到加工。

  該理論還認為,輸入的刺激本身并不會自動的占有認知資源,而是在認知系統(tǒng)內,存在一個資源分配的機制,可以受我們控制,這樣可以把認知資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雙加工理論:是由謝夫林提出的。

  認為人的信息加工自動化加工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其中,受意識控制的加工是需要注意參與的,受認知資源限制的,但在大量的練習之后可以轉變成自動化加工,控制加工是較慢的,以系列方式起作用,具有彈性;而自動化加工,不受認知資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參與,一旦形成就難以予以改變,加工是快速的,以平行方式進行,但缺少彈性。

  四.感覺

  (一)感覺概述

  1)感覺的含義: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比如我們看到顏色,聽到聲音,問到氣味等。

  2)感覺的種類:(略)不重要

  3)感覺的測量:絕對感覺閾限:是指剛剛能引起機體感覺的最小刺激量。

  絕對感受性:人的感官感覺察這種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別閾限:對兩個同類刺激物,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的最小差異量。也叫最小可覺差JND.

  德國的韋伯對此研究發(fā)現(xiàn)了韋伯定律:K=△I/I(只使用于中等強度的刺激)

  費希納對數(shù)定律:在韋伯率的基礎上,假設任何感覺的大小都可以在閾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覺察來決定(該假設以被否定)

  P=KlgI(同樣只使用于中等強度的刺激)

  史蒂文斯冪定律:心理量并不隨刺激量的對數(shù)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冪函數(shù)

  P=KIn 對能量分布較大的感覺通道,成方指數(shù)很低;而能量分布較小的感覺通道成方函數(shù)的指數(shù)較高。其中n<1時和費希納對數(shù)定律相似。

  n>1時心理量的增長會快于物理量的增長,與費希納定律相反,但卻具有實際的心理意義,即人對有害刺激感覺敏感性的增加快于物理刺激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保護意義。

  4)感覺現(xiàn)象(不太重要)

  聯(lián)覺:是指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現(xiàn)象,聯(lián)覺的形式很多,最突出的是顏色聯(lián)覺,色覺可以引起溫度覺,所謂暖色冷色即由此而來;色覺還可以引起輕重的感覺,如淡而鮮艷的顏色的家具,給人以輕巧的感覺;

  感覺適應: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續(xù)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持續(xù)作用,導致對刺激的感受性的變化,結果可以是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

  后像:刺激物對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覺現(xiàn)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個短暫時間,這種現(xiàn)象叫做后像。分為正后像和負后像;正后像:后像的品質與刺激物相同;

  負后像:后像的品質和刺激物相反。

  感覺對比——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對某個部位的強刺激會抑制其他臨近部位的反應,不同部位的反應差別被加強的現(xiàn)象。

  感覺的空間積累——感受器不同部位同時受到刺激所產生的、因反應整合在一起而改變了感受性的現(xiàn)象。

  感覺的空間融合——感受器把對同時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應聯(lián)合起來而產生單一感覺印象的現(xiàn)象。

  (二)視覺

  1)視覺的含義:

  任何感覺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引起視覺的刺激是光,而光的本質是電磁波,對人眼兒說的可見光只是電磁輻射中狹窄的區(qū)域380-780nm。刺激物除了少數(shù)光源,大部分都是反射光,因此我們接受的刺激由光源的特性和反射物體表面決定。視覺中光波的波長,強度,純度分別決定了視覺的色調,亮度,飽和度;

  2)視覺現(xiàn)象:

  視覺對比:光刺激在空間上的分布不同引起的視覺經驗,可分為明暗對比和顏色對比兩種;

  明暗對比是由光強在空間上的不同分不引起的。某個物體反射的光亮相同,但由于物體的明度不同,導致產生不同的明度經驗。

  顏色對比:物體顏色受到周圍顏色的影響而朝向背景顏色的補色方向變化。比如:同時對比:注視藍色背景上的小塊灰色紙片幾分鐘,會感覺到灰色的紙片呈黃色。放在黃色背景上的正方形則略帶藍色。繼時對比:比如在灰色背景上放一種顏色紙片,注視短時間后再撤走紙片,或先注視紙片再插入灰色背景,你就會在灰色背景上看到原來顏色的補色。(分為:亮度對比;色調對比;飽和度對比,其中主要是色調對比)

  顏色適應:在顏色刺激作用下,所造成的對該顏色的感受性發(fā)生變化。例如:在太陽下觀察物體的顏色,而突然改為在白熾燈下觀察物體的顏色,開始時,一開始,室內的物體都帶有白熾燈的黃色,當適應一段時間后,室內照明趨向白色,對物體的顏色感覺,也恢復到了日光下物體原來的顏色。(個人覺得適應所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也就是一個過程;而對比的時間比較短,也許一會兒就能感覺出對比現(xiàn)象)

  普肯耶現(xiàn)象:當人們從錐體視覺向棒體視覺轉變時,人眼對光譜的最大感受性將向短波方向移動,因而,出現(xiàn)了明度不同的變化。比如,在陽光照射下,紅花比藍花可能顯得更亮,但當夜幕降臨時,藍花似乎比紅花更亮些。

  顏色混合:色光混合:是不同波長的光線同時作用于眼睛,在視覺系統(tǒng)中實現(xiàn)的混合,是加色法;

  顏料混合:是將兩種顏料混合之后,作用于感覺系統(tǒng)引起的。

  馬赫帶:人們在明暗變化的邊界上常常在亮區(qū)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qū)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用側抑制解釋:是指相鄰的感受器之間能夠相互抑制的現(xiàn)象)

  視覺適應:刺激物持續(xù)作用引起感受性的變化,可分為暗適應和明適應兩種

  暗適應: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時間過程,需要時間較長約30~40分鐘。一開始是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共同作用的,后來只有桿體細胞發(fā)生作用。(紅色護目鏡,保護暗適應,因為桿體細胞對紅色不敏感。)

  明適應:照明開始或有暗處轉入明處時視覺感受性下降的時間過程,過程進行很快,約5分鐘就可完成。

  后像:刺激物對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覺現(xiàn)象不立即消失,而保留一個短暫的時間

  根據(jù)后像品質與刺激物的異同,可分為正后像和負后像

  閃光融合:斷續(xù)的閃光由于頻率增加,人們會得到融合的感覺(如日光燈、顯示器)

  3)視覺的生理基礎

  視覺的生理機制包括折光機制、感覺機制、傳導機制、中樞機制。

  眼球的結構: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內容物。眼球外面還有三對眼肌,分別受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支配。

  眼球壁分三層:外層為鞏膜(眼白)和角膜(屈光作用);

  中層為虹膜、睫狀肌和脈絡膜;

  內層是網膜(感光)和部分視神經。

  眼球內容物包括晶體、房水和玻璃體。都是屈光介質。

  網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層,分為外層的錐體細胞和棒體細胞;中間的雙極細胞;內層的神經節(jié)細胞。

  棒體細胞和錐體細胞不同點:

  a.形態(tài)上具有明顯的區(qū)別。一個是棒狀一個是椎狀。

  b.在網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網膜上對光最敏感的區(qū)域中央窩只有錐體細胞沒有棒體細胞;離開中央窩棒體細胞逐漸增多,在16o-20o度處最多。在網膜的邊緣只有少量的錐體細胞。在中央窩附近,有一個對光不敏感的區(qū)域叫盲點,來自視網膜的視神經節(jié)細胞的神經纖維在這里聚合成視神經。

  c.功能不同。棒體細胞是夜視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條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體的明、暗;錐體細胞是晝視器官,在中等和強的照明條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體的細節(jié)和顏色。

  4)視覺理論:

  ①三色說: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假定視網膜有三種不同的感受器,每種感受器只對光譜的一個特殊成分敏感(分別對紅綠藍三種顏色敏感)。當他們分別受到不同波長的光刺激時,就產生不同的顏色經驗。但是這個理論無法解釋紅綠色盲。

 、趯α⑦^程理論:黑林提出了四色論,這是對立過程理論的前身,黑林認為:視網膜存在著三對視素:黑-白視素、紅-綠視素、黃-藍視素。他們在光的刺激下表現(xiàn)為對抗的過程,即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赫爾維奇和詹米遜用心理物理學方法證實了黑林的對立過程理論。發(fā)現(xiàn)了三種對立細胞:黑白、紅綠、黃藍。其中黑白細胞與明度有關,紅綠和黃藍細胞與顏色編碼有關。注:該理論能解釋視覺后象。

  (三)聽覺

  1)聽覺的含義:音調,音響,音色取決于頻率,振幅,波形;

  聽覺是人通過聽覺器官對外界聲音刺激的反應,是僅次于視覺的重要感覺。

  聲波是聽覺的適宜刺激,它由物體振動產生。聲波的物理性質包括頻率、振幅和波形,而這三種特性反應到聽覺上就是音調、音響和音色。人耳能接受的振動頻率為16Hz-20000Hz,而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區(qū)域。

  2)聽覺現(xiàn)象

  ①聽覺疲勞與喪失:在聲音刺激長時間連續(xù)作用之后,聽覺感受性會顯著降低;這種疲勞如果累計長時間,最終會導致聽力降低或永久性聽力喪失。

 、诼犛X混合與掩蔽:兩個聲音同時到達耳朵相混合時,由于兩個聲音的頻率、振幅不同,混合的結果業(yè)不同。如果兩個聲音強度大致相同,頻率相差較大則產生混合音;如果兩個聲音強度相差較大,則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個較強的聲音,即發(fā)生聲音的掩蔽。

  掩蔽分為:純音掩蔽;噪音對純音的掩蔽;純音和噪音對語音的掩蔽;

  與掩蔽音頻率接近,受到的掩蔽作用大;低頻掩蔽音對高頻聲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頻掩蔽音對低頻聲音的掩蔽作用;掩蔽音強度提高,掩蔽作用加強;當掩蔽音強度很小時,掩蔽作用覆蓋的頻率范圍小,掩蔽音強度增加,掩蔽作用覆蓋的頻率作用范圍增大。

  3)聽覺的生理基礎

  耳的構造和功能:人耳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組成

  外耳:外耳廓、耳道?收集聲音

  中耳:一膜(鼓膜)、兩窗(卵圓窗、正圓窗)、三骨(錘骨、砧骨、鐙骨)?機械振動被傳遞到內耳淋巴液,這是聲音的生理傳導途徑

  內耳:前庭器官、耳蝸?實現(xiàn)能量轉換

  4)聽覺理論

  Ⅰ頻率理論:也叫電話理論。是1886年,物理學家羅•費爾提出來的。

  該理論認為:內耳的基底膜是和鐙骨以相同的頻率發(fā)生振動的,且振動的數(shù)量與聲音原有頻率相適應,如果我們聽到一個低頻的聲音時,連接卵圓窗的鐙骨的振動次數(shù)較少,從而基底膜的振動次數(shù)也較少,反之,則鐙骨和基底膜都發(fā)生較快的振動。該理論只能解釋振動頻率小于1000Hz的振動。

  Ⅱ共鳴理論:也叫位置理論。是赫爾姆霍茨提出。

  該理論認為:由于基底膜的橫纖維長短不同,靠近窩底較窄,靠近窩頂較寬,就像一把豎琴,可以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發(fā)生共鳴,當聲音頻率較低時,長纖維與之共鳴,當頻率較高時,短纖維與之產生共鳴。該理論適合于解釋頻率大于500Hz的振動。

 、笮胁ɡ碚摚荷韺W家馮•貝克西發(fā)展了共鳴理論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論-行波理論。

  該理論認為:當聲音傳入耳時,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窩底開始,向窩頂傳遞,且振幅也隨之逐漸增大,隨著外來聲音頻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當聲音頻率較低時,最大振幅靠近窩頂,當頻率較高時最大振幅靠近窩底。只能解釋頻率大于500Hz的振動。

  Ⅳ神經齊射理論:韋弗爾提出的。認為,當聲音振動頻率小于400H時,聽神經個別纖維的發(fā)放頻率是和聲音頻率相對應的,但當聲音頻率大于400Hz時,個別聽神經纖維單獨對其做出反應,神經纖維將按齊射原則工作,從而可反應頻率較高的聲音。適合于解釋頻率小于5000Hz的振動。

  (四)其他感覺

  1)嗅覺:有氣味的氣體物質作用于鼻腔上部粘膜中的嗅細胞,產生神經興奮

  適應會使嗅覺感受性明顯下降。

  2)味覺

  味覺:溶于水的化學物質被舌面的味蕾感應(37℃對甜味最易覺察)

  人的味覺有酸、甜、苦、咸,味覺的適應和對比作用都很明顯

  3)觸覺(膚覺:包括觸覺,冷覺,溫覺,痛覺)

  觸壓覺:非均勻分布的壓力在皮膚上引起的感覺,分為觸覺和壓覺兩種。人能分辨皮膚上兩個點的最小距離較兩點辨別閾限。

  觸覺:外界刺激接觸皮膚表面,使皮膚輕微變形

  壓覺:外界刺激使皮膚明顯變形

  4)動覺:(內部感覺包括:平衡覺:平衡覺的感覺器官在內耳的前庭器官。它包括半規(guī)管和前庭兩部分。半規(guī)管是反映身體旋轉運動的器官,前庭是反應直線加速或減速的器官;動覺;)

  動覺:也叫運動覺,反應身體各部分位置、運動以及肌肉緊張程度

  5)內臟感覺

  內臟感覺:也叫機能覺,由內臟的活動作用于臟器壁上的感受器產生,如饑餓,飽脹,惡心,疼痛等。

  這種感覺性質不確定,缺乏準確定位,所以也叫“黑暗”感覺。

  五.知覺

  (一)知覺概述

  1)知覺的含義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各個屬性,各個部分的整體的總和的反映。

  知覺過程包括:覺察,分辨,確認。

  知覺和感覺的區(qū)別于聯(lián)系:

  聯(lián)系:①知覺和感覺都是人腦對當前客觀事物的反映,即都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時,在人腦中產生的對當前客觀事物的反映。

 、诟杏X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而知覺是對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沒有對事物個別屬性反映的感覺,也就沒有對事物整體屬性反映的知覺,感覺是知覺的基礎與有機組成部分,知覺是感覺的深入與發(fā)展。

  區(qū)別:①感覺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間的活動,產生依賴于客觀事物的物理特性和感覺器官的生理活動。相同的刺激將產生相同的感覺。

  知覺是建立在生理機制基礎上的純粹的生理活動,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進行整合與解釋的心理活動過程。處處表現(xiàn)出人主觀因素的參與。

 、诟杏X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而知覺是對事物不同部分,不同屬性及其相互關系的整體的綜合的反映。

  ③從感覺和知覺的生理機制來看,感覺是單個分析器活動的結果,而知覺比感覺復雜,是多個分析器協(xié)同工作,對復雜刺激以及復雜刺激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綜合的結果。

  2)知覺的組織原則

  關于視野中的哪些成分容易結合為一個圖形的問題,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圖形的組織原則:

 、汆徑裕嚎臻g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

 、谙嗨菩裕阂曇爸邢嗨频某煞秩菀捉M成圖形

 、蹖ΨQ性:在視野中,對稱的部分容易組成圖形

 、芰己眠B續(xù):具有良好連續(xù)的事物,容易組成圖形

 、莨餐\:當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運動或變化時,人們容易將其知覺為統(tǒng)一圖形

 、薹忾]:視野中封閉的線段容易組成圖形

  ⑦線條朝向:視野中同朝向的線條容易組成圖形

 、嗪唵涡裕阂曇爸芯哂泻唵谓Y構的部分,容易組成圖形

  (二)知覺的特性

  1)知覺的理解性:在知覺過程中,人們并不是被動的將知覺對象的特征登記下來,而以過去知識經驗為依據(jù),力求對其做出某種解釋,使其具有一定的意義。

  2)知覺的整體性:依據(jù)個體自己的知識經驗,將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多種屬性整合為統(tǒng)一整體的過程。

  整體優(yōu)先:整體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

  3)知覺的選擇性:根據(jù)當前的需要,將客觀事物有選擇的作為知覺對象,進行加工的過程。

  P.S.什么是知覺,知覺的對象與背景的關系怎樣?(見課后習題整理筆記)

  4)知覺恒常性:指知覺映像在一定范圍內,并不隨知覺條件的改變而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特性的過程。

  條件:知覺恒常性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視覺線索有重要作用。

  分類:①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顏色恒常性。

  其中:大小知覺恒常性:大小距離不變假設:α=A/D α:視網膜中視像的大小;A:物體的大小;D:物體與眼睛的距離。(S=I*D其中S:知覺中物體大小;I:視網膜上的視像;D:知覺中物體的距離;)

 、陬伾愠P裕褐溉瞬灰蚬庹諚l件是物體表面的顏色改變而對其顏色知覺保持不變的心理傾向;例如:我們用不太飽和的黃光照射藍色色盤,我們看到的不是灰色,而是飽和度較小的藍色;正如室內的家具在不同燈光照下,他的顏色相對保持不變一樣;

 、勖鞫群愠P裕涸谡彰鳁l件改變時,物體的相對明度或視亮度保持不變。例如,白墻在陽光和月色下看,都是白色的;而煤塊在陽光和月色下看,都是黑色的。可見,我們看到的物體明度或視亮度并不取決于照明的條件,而是取決于物體表面的反射系數(shù)。

 、苄誀詈愠P裕(很簡單)

  (三)空間知覺

  1)形狀知覺:形狀知覺是視覺、觸覺、動覺協(xié)同活動的結果。

  主觀輪廓(錯覺輪廓):當客觀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變化時,人們在一片同質的視野中也能看到輪廓。

  (視覺系統(tǒng)對原始特征:如點,線條,角度,朝向,運動等的檢測是自動的,無需意識的努力。對圖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視覺系統(tǒng)的特征監(jiān)測器來完成的。普心,北師大P142)

  圖形識別要求人們對符合特征進行加工,這種加工有序列搜索的特點。

  眼動有兩類:微動?維持視覺映像,避免局部適應。

  跳動?搜索、轉移、調正。

  2)大小知覺

  大小——距離不變假設:我們知覺的物體的大小與物體在網膜上投影的大小有關系,人們在知覺物體時,似乎不自覺的解決了大小與距離的關系,即:物體的大小=網膜投影的大小*物體與眼睛的距離。S=I*D其中S:知覺中物體大小;I:視網膜上的視像;D:知覺中物體的距離;

  鄰近物體的大小能對對象物體起到對比作用,使我們知覺到的物體大小不相同,比如:被小圓包圍的中圓,看上去比大圓包圍的中圓要大。(見錯覺)

  體態(tài)變化與大小知覺,當觀察者仰視或俯視時,知覺大小都縮小了。

  3)深度知覺

  肌肉線索(生理線索):生理上的變化引起的線索有調節(jié)和輻合兩種調節(jié):水晶體的形狀由于距離的變化而變化

  輻合:眼睛隨著距離的改變而將視軸匯聚在被注視的物體上,是一種雙眼機能。

  單眼線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線索,包括:對象重疊(遮擋)、線條透視、空氣透視、相對高度、紋理梯度(結構級差)、運動視差(飛機降落時的感覺)與運動透視(火車上近出物體移動快,方向相反;遠處物體移動慢,方向相同;)

  雙眼線索:雙眼視差,當物體的視像落在兩眼網膜的對應部位時,人們看到單一物體;

  當視像落在非對應部位而差別不大時,人們將看到深度與距離;

  兩眼視差進一步加大,人們將看到雙像。(當距離超過1300m,兩眼視軸平行,對距離判斷失效)

  人們知覺物體距離與深度,主要依賴雙眼視差。

  4)方位知覺

  方位知覺:人對物體空間關系位置和對自己在空間所處位置的知覺

 、僖曈X的方向定位——人靠視覺信息確定客體及自身的位置關系,判斷上下左右前后。當人用眼睛環(huán)視周圍環(huán)境時,物體就在視網膜上形成了不同的投影。物體在視網膜上投影的相對位置不同提供了空間方位的信號。

 、诼犛X的方位定向——人利用聽分析器知覺聲源的方向,以及在其他信息作用下與經驗相聯(lián)系來知覺聲音的距離。同視覺一樣,聽覺也分為單耳線索和雙耳線索。(注:具體規(guī)律參考實心“音籠實驗”)

  聽覺定向的幾個規(guī)律:(1)對來自人體左右兩側的聲音容易分辨,從不相互混淆;

  (2)頭部中切面上的聲音容易混淆;

  (3)如果以兩耳連線的中點為頂點做一圓錐,那么從這圓錐上個點發(fā)出的聲音容易混淆,入誤前為后,誤上為下等。

  雙耳線索:時間差,強度差,周相差來判斷聲源方向;

  單耳線索:單耳線索雖然不能判斷聲源的方向,但是能判斷聲源的遠近;

  (四)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

  1)時間知覺(額葉在時間知覺中起重要作用)

  時間知覺是對客觀物質現(xiàn)象連續(xù)性和順序性的反應;時間知覺包括,對時間的分辨,對時間的確認,對持續(xù)時間的估計,對時間的預測

  影響時間知覺的因素:(1)感覺通道的性質:聽覺的時間知覺最好,觸覺次之,視覺最差;

  (2)一定時間內事情發(fā)生的越多,性質越復雜,傾向于把時間知覺的越短;

  (3)興趣與態(tài)度:人們面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覺得時間過得快;對厭惡、無所謂的事情,覺得時間過得慢;

  與空間知覺相比,時間知覺有兩個不同點:(1)時間知覺并非有固定的刺激引起;

  (2)時間知覺沒有提供線索的感覺器官;

  時間知覺的依據(jù):(1)外在標尺:自然界周期性變化和其他客觀的自然現(xiàn)象;

  (2)內在標尺:人體內部有節(jié)律的生理過程,如,心跳,呼吸;

  借助計時工具;

  2)運動知覺

  運動知覺:包括真動知覺和似動知覺;

  (1)真動知覺:是指物體以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從一處向另一處做連續(xù)的位移時,而產生知覺;

  網像運動系統(tǒng):當一個運動著的物體移動過網膜時,它將依次刺激視網膜上一系列的感受器,并使相鄰感受器受到連續(xù)的激發(fā),從而提供物體運動的信息;

  頭眼運動系統(tǒng):人們不僅接受來自網膜映像流的視覺信息,還接收來自中樞動作指令的非視覺信息,這兩種信息匯合在一起,共同決定人們對物體運動的知覺;

  (2)似動知覺:在一定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將靜止的物體知覺為運動或將沒有連續(xù)位移的物體知覺為連續(xù)運動的現(xiàn)象;

 、賱泳斑\動:指當兩個物體以一定的時間間隔和空間間隔相繼呈現(xiàn)時,人們知覺到原來兩個靜止的物體連續(xù)運動的現(xiàn)象;

 、谡T導運動:由于物體自身的運動,從而引起周圍靜止物體運動的現(xiàn)象;

 、圩灾鬟\動:注視黑暗中一個靜止的光點,注視片刻后會覺得光點在來回移動的現(xiàn)象;

 、苓\動后效(瀑布效應):注視朝著一個方向運動的物體片刻后,再回頭看靜止的物體,覺得物體朝相反方向運動的現(xiàn)象;

  (五)知覺的信息加工

  1)自下而上的加工(數(shù)據(jù)驅動):指知覺依賴于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進行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驅動):指知覺依賴于已經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信息進行的加工;

  知覺中,已有的非感覺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覺信息就越少,從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優(yōu)勢;反之,非感覺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賴感覺信息,從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優(yōu)勢。

  2)模式識別理論:

 、倌0逭f

  在人的長時記憶中,儲存著各式各樣的過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復本。這些袖珍副本即稱作模板,它們與外部的模式有一對一的對應關系;當一個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時,刺激信息得到編碼并與已儲存的各種模板進行比較,然后作出決定,看哪一個模板與刺激有最佳匹配,就把這個刺激確認為與那個模板相同。這樣模式就得到識別了。

 、谠驼f

  在記憶中儲存的不是與外部模式有一對一關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在識別過程中,即外部刺激與原型相比較,不需要嚴格的準確匹配,只需近似即可。

  ③特征說

  特征說認為,模式可分解為特征。在模式識別過程中,首先要對刺激的特征進行分析,抽取刺激的有關特征,然后將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與長時記憶中的各種刺激的特征進行比較,一旦獲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識別了。

  (六)錯覺

  1)錯覺的含義:是在特定條件下,對事物必然產生的具有固定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覺;

  2)錯覺的種類:大小錯覺:

  性狀方向錯覺:“根愛馮拉”

  3)錯覺產生的原因:眼動理論:周圍輪廓改變了眼動方向和范圍,造成取樣誤差。

  (傳出準備性假說):由神經中樞給眼肌發(fā)出不適當運動指令造成的。

  神經抑制作用理論:視網膜側抑制過程改變了由兩個彼此接近的輪廓所刺激的細胞活動,是神經興奮分布的中心發(fā)生變化。

  深度加工和常性誤用理論:將知覺恒常性誤用于錯覺,并強調深度線索在錯覺中的作用(認知加工觀點)

  六.記憶

  (一)記憶概述

  1)記憶的含義

  記憶是通過識記,保持,再現(xiàn)等方式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zhèn)體經驗的心理過程;

  記憶不同于感知覺:1)感知覺是對當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反映;而記憶是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

  2)記憶具有能動性:表現(xiàn)在①人們對外界輸入的信息能進行主動的編碼,只有編碼后的信息才能被人們記住。

 、谌藗儗ν饨缧畔⒌慕邮芫哂羞x擇性,只有那些對人有意義的信息,人們才會有意識地去記憶。

 、塾洃浺蕾囉谝延械闹R結構,只有當新獲得的知識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只是才能得到鞏固。

  2)記憶的過程:

  編碼階段:人們在信息處理時,將外界信息的物理特性轉化為另一種抽象的形式,以便于存儲在記憶之中,供需要時提取之用的心理表征過程;

  存儲階段:將編碼后的信息,以一定的形式存儲于記憶之中,已備需要時提取的過程;

  提取階段:將存儲于記憶中的信息提取出來,并加以應用的過程;

  3)記憶的種類:

  圖爾溫將長時記憶分類:

  情景記憶:人們根據(jù)時空關系對某個事件的記憶

  語義記憶:人們對一般知識和規(guī)律的記憶,與特殊的地點、時間無關

  根據(jù)是否受意識控制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外顯記憶:指在意識的控制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yè)產生的有意識的影響

  內隱記憶:指個體在無法意識的情況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yè)產生的無意識的影響

  根據(jù)信息保持時間長短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感覺記憶: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覺信息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保存下來

  短時記憶:感覺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保持時間大約為5秒到2分鐘

  長時記憶:指信息經過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頭腦中長時間保留下來

  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

  程序性記憶:指如何做事情的技能記憶,利用時不需意識參與

  陳述性記憶:指對有關事實和事件的記憶,他可以通過語言傳授而一次性獲得

  4)記憶的神經生理機制:

  (1)記憶的腦機能定位:①非定位說:拉胥里,認為記憶是整個大腦皮層活動的結果,和大腦的各個部位都有聯(lián)系,不是皮層上某個特殊部位的技能;

 、诙ㄎ徽f:認為記憶是由腦的特定部位產生的,大腦許多部位均與特定的記憶功能相聯(lián)系。

  ③SPI理論:存在5中主要的記憶或記憶系統(tǒng):程序記憶系統(tǒng);知覺表征系統(tǒng);語意記憶系統(tǒng);初級記憶系統(tǒng);情景記憶系統(tǒng);

  這些系統(tǒng)的編碼是串行的;存儲是并行的;提取是獨立的;

  (2)記憶的細胞機制:①反響回路說:指在神經系統(tǒng)中皮層和皮層下組織之間存在某種閉合的神經環(huán)路,當外界刺激作用于環(huán)路的某一部分,回路便產生神經沖動,當刺激停止后,這種沖動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繼續(xù)在回路中往返傳遞一段時間。(短時記憶的生理基礎)

 、谕挥|結構說:在刺激的持續(xù)作用下,可以是神經元的突出發(fā)生變化,如,軸突末梢增大,樹突增多,變長等。(長時記憶的生理基礎)

  ③長時增強作用:在海馬內的一種神經通路中,存在著一系列高頻動作電位,能使該通路的突觸活動增加;海馬是長時記憶的暫時性儲存場所。利用長時程增強機制,海馬能對新習得的信息進行為期數(shù)小時乃至數(shù)周的加工,然后再將這種信息傳輸?shù)酱竽X皮層。如海馬受損,新記憶的存儲會發(fā)生困難。

  (3)記憶的生物化學機制:①核糖核酸說:認為RNA,DNA時記憶的化學分子載體;

 、诩に睾陀洃洠耗承┘に乜梢杂绊懹洃浀谋3;

  (二)感覺記憶

  1)感覺記憶的含義

  感覺記憶是記憶系統(tǒng)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進一步加工前的暫時登記,是記憶系統(tǒng)的開始階段,感覺記憶是指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覺信息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保存下來的記憶,是人類信息加工的第一個階段;

  2)感覺記憶的信息加工

  感覺記憶的信息編碼方式有:圖像記憶和聲像記憶。

  其中涉及到了整體報告法、局部報告法:都是由斯柏林進行實驗的,局部報告發(fā)得出,圖像感覺記憶的平均個數(shù)為9個,聲像感覺記憶的個數(shù)為5個,但保持時間稍長于圖像感覺記憶;

  3)感覺記憶的特征

  感覺記憶中的信息完全按照刺激的物理特性進行編碼,且以感知順序進行登記,具有鮮明的形象性;

  感覺記憶的保持時間十分短暫;

  感覺記憶的容量由感覺器官的生理解剖特點決定,幾乎所有進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記;

  (三)短時記憶與工作記憶

  1)短時記憶的含義:短時記憶是指保持時間不超過一分鐘的記憶;是從感覺記憶過渡到長時記憶的過渡階段;(短時記憶的遺忘是由于干擾引起的,而不是消退)

  2)段時記憶的信息加工:影響短時記憶編碼的因素有:覺醒狀態(tài);組塊;加工深度;

  3)短時記憶的存儲于提。

  短時記憶的存儲:主要以言語聽覺形式編碼,有少量的視覺編碼。

  短時記憶的提取:完全系列掃描;

  復述:復述分為機械復述與精細復述;

  機械復述:是對短時記憶中的信息不斷得進行簡單的重復;

  精細復述:將短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分析使之與已有經驗建立起聯(lián)系的方法。

  4)短時記憶的特征:

  短時記憶的保持時間比較短,5--20s,最長不超過一分鐘;

  短時記憶的記憶容量可以被人們意識到;

  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個組塊;

  短時記憶經過復述可以進入長時記憶;

  5)工作記憶:是指在完成當前任務是,起作用的處于工作狀態(tài)的短時記憶;

  (四)長時記憶

  1)長時記憶的含義

  長時記憶:是指信息經過充分的加工,在頭腦中長時間保存的記憶;保存時間1分鐘甚至終生;

  2)長時記憶的信息加工

  信息編碼:語意編碼;

  表象編碼;

  以語言的特點為中介進行的編碼;

  主觀組織;

  影響長時記憶編碼的因素:編碼時的意識狀態(tài);加工深度;

  3)長時記憶的信息存儲于提取

  在儲存階段,已保持的經驗會發(fā)生質和量兩方面的變化

  量的變化:(1)記憶恢復:學習某種材料后間隔一段時間所測量到的保持量,比立即測量的成績更高;

  (2)識記的保持量隨時間的推移而趨于減少;

  質的變化:(1)記憶的內容比原來識記的內容更簡略更概括;

  (2)保持的內容比原來識記的內容更完整更合理

  (3)原識記內容中的某些特點更加突出夸張,甚至歪曲,是指更有特色,離奇;

  儲存的條件與方法:

  組織有效的復習:復習要及時;按照遺忘曲線先緊后松正確分配復習時間,分散復習筆記中復習效果好;閱讀與重現(xiàn)交替進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響,中間部分加強復習

  利用外部記憶手段:筆記、卡片、提綱等

  注意腦的健康和用腦衛(wèi)生:營養(yǎng)、蛋白質、吸毒、酒精、腦外傷

  長時記憶的信息提取有兩種基本形式,再認和回憶,再認比回憶更簡單、容易。

  再認: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呈現(xiàn)時,仍然能識別與確認的心理過程;

  影響再認的因素:學習材料的性質與數(shù)量;

  時間間隔;

  思維活動的積極性;

  個體的期待;

  人格特征;

  回憶:人們過去經歷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頭腦中重新出現(xiàn)的過程。

  回憶以聯(lián)想為基礎,聯(lián)想有幾個規(guī)律:接近律:在時間空間接近的事物容易形成聯(lián)想,如天安門想到人們大會堂;

  相似律:外形或性質相似的事物容易形成聯(lián)想,如提到春天,會使你想到生機,繁榮;

  對比律:事物間相反特征也容易形成聯(lián)想,如由白想到黑;

  因果律:事物間的因果關系也容易產生聯(lián)想,如看到烏云密布,就會想到下雨。

  舌尖現(xiàn)象:話到嘴邊說不出來,一種多因緊張引起的提取失敗,此時可以再認但回憶不起來。

  4)長時記憶的特征:①記憶容量無限

  ②信息保持時間長

  (五)遺忘

  1)遺忘的含義:遺忘是指記憶的內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時有困難。

  能再認不能回憶叫不完全遺忘;不能再認也不能回憶叫完全遺忘;一時不能再認或重現(xiàn)叫臨時性遺忘;永久不能再認或回憶叫永久性遺忘。

  2)遺忘曲線: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艾賓浩斯采用大量的無意義音節(jié)字表作為記憶實驗的材料,實驗采用重學法,也叫節(jié)省法。

  在識記后的短時間內遺忘得比較快比較多,以后逐漸緩慢,到了相當時間,幾乎不再遺忘?梢哉f遺忘的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呈負加速型。

  3)遺忘理論

 、偎ネ苏f——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衰弱,以至最后消退(適合于解釋感覺記憶和短時記憶)

 、诟蓴_說——遺忘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所致

  前攝抑制:先學習的材料對后學習材料的識記和回憶過程的干擾

  倒攝抑制:后學習的材料對先學習材料的識記和回憶過程的干擾

  ③壓抑說——遺忘是由于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壓抑結束,記憶能恢復

  ④提取失敗——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我們之所以對一些事情想不起來,是因為我們在提取有關信息的時候沒有找到適當?shù)奶崛【索。

  4)遺忘的影響因素

  識記材料的性質與數(shù)量:一般認為,對熟悉動作或形象材料遺忘得慢,在學習程度相等的情況下,識記的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越少,忘得較慢;

  系列位置效應:分為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學習程度:低度學習的材料容易遺忘,而過渡學習的材料比恰能背誦的材料記憶效果好一些;

  識記者的態(tài)度:識記者對識記材料的需要興趣,對遺忘的快慢也有影響;

  七.思維

  (一)思維概述

  1)思維的含義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間接的和概括地反映;是借助于語言,表象,動作實現(xiàn)的,能揭示事物本質特征和內部規(guī)律的理性認識過程;

  2)思維的特征:

  間接性是指人們能夠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解和把握未曾直接感知過的事物,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推測事物過去的發(fā)展進程,了解事物現(xiàn)實發(fā)展的本質,以及預測事物未來的發(fā)展;

  概括性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將同一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征抽取出來加以概括;

  第二層含義是指,將多次感知的事物間的聯(lián)系和關系加以概括,以得出事物間內在聯(lián)系的結論;

  改組性:思維指向事物的新特性和新關系,這需要人們對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不斷進行更新和改組。

  3)思維的種類

  (略)

  4)思維的過程: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

  分析:是指在頭腦中將事物整體分解為部分,或將整體所包含的事物的各個屬性,各個部分,各個特征分離開來的過程;

  綜合:是指在頭腦中將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屬性,各個特征綜合起來,以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與聯(lián)系,形成一個整體的過程;綜合是通過對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特征的分析實現(xiàn)的,因此分析是綜合的基礎;

  比較:是指在思想上把各種對象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及其關系,比較是以分析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對象的部分特征區(qū)別開來才能進行比較,同時比較還需要確定現(xiàn)象或對象間的關系,因此又是一個綜合的過程;

  抽象:是指在思想上將不同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征抽取出來,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特征的過程;

  概括:是指將抽取出來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征綜合起來,以推廣到同類事務中去的過程;

  (二)概念

  1)概念的定義

  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的反映;

  2)概念的種類:

  (略)注意合取概念與析取概念

  3)概念的形成

  (1)概念的形成有兩種學說:

  Ⅰ假設檢驗說:

  是由布魯納提出的,認為概念的形成過程就是不斷地提出假設與驗證假設的過程,被試根據(jù)提供的材料的分析以及主試的反饋提出種種假設,當某個假設備檢驗為正確后,概念便形成了;

 、騼入[學說:里伯提出的

  認為某些抽象概念的復雜結構,是在無意識的內隱學習中獲得的,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被試依賴于一些屬性在無意識中頻次的累計,來區(qū)別概念的相關屬性與無關屬性的。

  (2)概念形成的策略:同時性掃描:根據(jù)第一個肯定實例所包含的所有屬性,提出多個部分假設,在選取一定的實例后,根據(jù)主試的反饋,同時對多個部分假設進行檢驗;

  繼時性掃描:在已形成的多個部分假設的基礎上,根據(jù)主試的反饋,每次只檢驗一個假設,當假設被檢驗為正確時,則保留該假設,否則,則采用另一個假設;

  冒險性聚焦:將第一個肯定實例所包涵的所有屬性,看作是未知概念的相關屬性,每次改變焦點卡上一個以上的屬性;

  保守性聚焦:將第一個肯定實例所包涵的所有屬性,看作是未知概念的相關屬性,但每次只改變焦點卡上的一個屬性。

  4)概念的掌握

  人類個體通過語言工具,從成人那里繼承由概念所負載的人類歷史的知識和經驗。個體學會這些歷史成果的過程,稱為概念的掌握。其具體過程,粗略地可分為下列三級水平:

  ①對直接印象的概括是最初級的概括

 、趯κ挛锞唧w特征的概括是幼兒概念掌握的特點

 、蹖κ挛锏囊话闾卣鞯母爬ㄊ墙橛趯κ挛锏耐獠刻卣骱统橄髮傩灾g的一級概括

  (三)推理

  1)推理的含義

  歸納推理:從具體事物或現(xiàn)象中歸納出一般規(guī)律;

  演繹推理:根據(jù)一般原理推出新結論的思維活動

  2)推理的種類

  歸納推理:從具體事物或現(xiàn)象中歸納出一般規(guī)律。

  演繹推理:根據(jù)一般原理推出新結論。

  (1)三段論推理

  三段論推理:由兩個假定真實的前提和一個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這兩個前提的結論所組成。e.g.凡是學生都有學號

  李文是學生

  所以李文有學號

  其中,居于結論賓語位置的是(學號)大詞;位于結論主語位置的是(李文)小詞;只出現(xiàn)在前提而不出現(xiàn)在結論的稱為(學生)中詞;

  關于三段論推理出現(xiàn)不正確的結論的解釋有:

 、傥涞挛炙拐J為前提出現(xiàn)形式所造成的氣氛是造成推理錯誤的原因,這就是氣氛效應,即兩個特稱的前提容易得出特稱的結論,兩個全稱的前提容易得出全稱的結論,兩個肯定的前提容易得出肯定的結論,兩個否定的前提,容易得出否定的結論;

 、诓槠章J為人們錯誤的解釋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錯誤;

  ③約翰遜•萊爾德認為推理錯誤是由于人們傾向于在前提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一個心理模型,而忽略創(chuàng)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

  (2)線性推理

  線性推理又稱關系推理,在這種推理中,所給與的兩個前提說明了三個邏輯項之間的可傳遞性的關系。

  (3)條件推理

  條件推理:人們利用條件性命題進行的推理。

  人們在條件推理中,存在一種對規(guī)則進行證實的傾向,而很少去證偽他們。

  例子:北師大,普心P268。

  (四)問題解決

  1)問題解決的含義(大腦額葉對問題解決有重要作用)

  問題解決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標,通過運用各種認知技能和活動,經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階段,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

  問題空間:由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共同定義

  初始狀態(tài)——已開始的不完全的信息或令人不滿意的狀況

  操作——為了從初始狀態(tài)邁向目標狀態(tài),你可能采取的步驟

  目標狀態(tài)——你希望獲得的信息或狀態(tài)

  問題解決:在問題空間下,經由思考與推理而達到目的的心理歷程,也就是尋找一條空間內從始到末的通路。

  2)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

  問題解決得具體心理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

  3)問題解決的策略

  算法策略:在問題空間中隨機搜索所有可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直至選擇一種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采用算法策略可以保證問題的解決,但是卻需要大量的嘗試。

  啟發(fā)法:是人根據(jù)一定的經驗,在問題空間內進行較少的搜索,以達到問題解決的一種方法。啟發(fā)法不能保證問題解決的成功,

  但這種方法比較省力。它有以下幾種策略:

  ①手段——目的分析:將需要達到問題的目標狀態(tài)分成若干子目標,通過實現(xiàn)一系列子目標最終達到總的目標。但是有時為了達到目標,不得不暫時擴大目標狀態(tài)與初始狀態(tài)的差異,以便最終達到目標;

 、谀嫦蛩阉鳎壕褪菑膯栴}的目標狀態(tài)開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狀態(tài)的通路或方法;

  ③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狀態(tài)和目標狀態(tài)的距離,以達到問題解決的一種方法。

  專家與新手的區(qū)別:(1)知識數(shù)量上的差異

  (2)只是組織方式上的差異

  4)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08年已考大題)

  情境(知識表征方式),動機,功能固著,定勢,情緒,策略,人際關系

  (五)創(chuàng)造性思維

  1)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含義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以新穎獨特的方式解決問題,并產生出新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心理過程;

  2)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特征(用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來衡量創(chuàng)造性)

  新穎性(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本質的特征);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積極參與;聚合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相結合的產物;靈感狀態(tài);

  靈感是指人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中,某種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產生的心理狀態(tài)。

  3)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基本過程

  準備期:搜集各種相關資料和信息以及積累相關知識經驗,為創(chuàng)作做好準備;

  醞釀期:在已積累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問題和資料進行深入地思考的時期;

  豁朗期:產生新思想,新形象產生的時期;

  驗證期:對新思想進行檢驗補充和修正,使其趨于完善的時期;

  4)影響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因素

  醞釀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醞釀經過長時期緊張的思索,休息片刻后,突然找到答案;

  社會因素與創(chuàng)造性;他人的評估與觀看限制人的創(chuàng)造性,民主,平等的開放性社會,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

  另外,學校教育因素,家庭因素,個性因素等也都對創(chuàng)造性有影響;

  (六)表象

  1)表象的含義:表象是指客觀事物不在面前時,在頭腦中產生的關于事物的形象;

  2)表象的特征:直觀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能動性;是從感知覺過渡到思維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3)表象的種類:

 、俑鶕(jù)創(chuàng)造性程度,劃分為記憶表象和想象表象

  ②根據(jù)形成的主要感覺通道,劃分為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動覺表象、嗅覺表象、味覺表象、觸覺表象

 、鄹鶕(jù)對象范圍和概括程度,劃分為個別表象和一般表象

 、艽碳ねV购螅X中保持的異常清晰、鮮明的表象成為遺覺象

  4)表象理論:

  基本表象理論:認為人們對信息的存儲,是將視覺材料和言語材料轉化為表象而存儲于記憶系統(tǒng)之中的,表象是信息編碼的基本方式之一;

  雙重編碼理論:提出同時存在表象編碼和言語符號兩種信息編碼和存儲系統(tǒng)的假設,表象碼適合于加工具體的信息,言語碼適合于加工抽象的信息;表象碼的加工是空間的,言語碼的加工是有序加工;

  5)表象在思維中的作用

  ①表象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礎,并有利于對事物進行概括,表象離開了具體的事物,擺脫了感知覺的限制,因而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感性基礎,表象還是從感知覺過渡到思維的過渡階段;

  ②表象可以促進問題解決;

  (七)想象

  1)想象的含義:

  想象是在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2)想象的種類

  無意想象:無目的不自覺產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有目的自覺的想象。它又可分為:再造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和幻想

  其中:再造想象:根據(jù)言語描述或圖樣示意,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新形象

  創(chuàng)造想象:根據(jù)一定目的、任務,在人腦中獨立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幻想:指向未來并與個人愿望相聯(lián)系的想象

  3)想象的功能

 、傧胂缶哂蓄A見的作用,它能預見活動的結果,指導人們活動進行的方向

 、谙胂蟮男路f性、形象性是人們創(chuàng)造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巯胂缶哂醒a充知識經驗的作用,補充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苣承┬枰荒艿玫綄嶋H滿足時,可以利用想象得到代替滿足

 、菹胂髮C體的生理活動過程有調節(jié)作用,能改變人體外周部分的技能活動過程

  八.言語

  (一)言語概述

  1)言語的含義

  言語是人們利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思想情感和與他人交流的活動過程;

  2)言語的功能

  交際功能;調節(jié)功能;創(chuàng)造性功能;思維功能;

  3)言語的種類

  邏輯結構圖:

  言語活動

  / \

  外部言語 內部言語

  /  \

  口頭言語 書面言語

  / \

  對話   獨白

  言語分為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

  內部言語的特點是:簡略性;隱蔽性;

  外部言語又分為:獨白言語;對話言語;書面言語;

  其中對話言語的特點:情境性;簡略性;反應性;合作性

  獨白言語的特點:獨白言語是一個人獨自進行的言語活動;

  開展性;

  有計劃有準備的言語活動;

  書面言語:有計劃的言語;隨意性;

  (二)言語活動的中樞機制

  語言主要是左半球功能,但右半球也有重要作用。

  其中其主要作用的有左半球額葉的布洛卡區(qū),顳葉上回的威爾尼克區(qū),以及頂枕葉的角回;

  1)言語運動中樞(布洛卡區(qū))

  位置:第三額葉回后部、靠近大腦外側裂處的一個小區(qū)。

  布洛卡區(qū)病變引起的失語癥稱為運動性失語癥或表達性失語癥;患這種失語癥的病人,閱讀書寫理解不受影響,但發(fā)音困難,說話緩慢費力,他們的話語是一種吞吞吐吐,電報式的言語;

  2)言語聽覺中樞(威爾尼克區(qū))

  位置:大腦左半球顳葉顳上回處。

  功能:①分辨語音

 、谛纬烧Z義和語言的接受有密切聯(lián)系

  威爾尼克區(qū)損傷引起接受性失語癥(聽覺性失語癥)能聽到語音,但不能辨別出語義或者對語義做出錯誤的估計;病人說話語音語法都正常,但話語沒意義,幾乎不能提供任何信息。

  3)言語視覺中樞(角回)

  位置:威爾尼克區(qū)上方,頂—枕葉交界處

  功能:實現(xiàn)視覺與聽覺的跨通道聯(lián)合,能將書面語與口語互相轉換;

  癥狀:①語義性失語癥。病人能說話,理解口語,但是不理解書面語;

  ②視—聽失語癥,不能理解詞語含義,喪失了正確匹配的能力。

  (三)言語感知和理解

  1)言語感知

  也叫語音知覺,是指對語音的識別過程;

  2)言語理解

  是指在感知語言的物質外殼的基礎上,通過一個人的過去經驗,對語義加以理解的過程;

  3)句子理解

  是指在字詞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對組成句子各成分的的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獲得句子語義的過程;

  4)語篇理解(推理,語境,圖式這三個因素較為重要)

  是指在字詞理解和句子理解的基礎上,通過運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文本意義的過程;

  5)影響言語理解的因素:語境;語言知識的作用;句子與課文結構;個人的特定生活經驗

  注:音位是能夠區(qū)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

  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單位,是詞的組成要素;

  詞是在語言中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單位;

  句子是可以獨立表達比較完整語義的語言結構單位;

  九.情緒和情感

  (一)情緒和情感概述

  1)情緒和情感的含義

  情緒和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和相應的行為反應,情緒是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心理活動,是人們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反映;

  情緒和情感由主觀體驗,外部表現(xiàn),生理喚醒三種成分組成;

  2)情緒與情感的功能

  適應功能;動機功能;信號功能;組織功能;

  3)情緒與情感的關系

  區(qū)別:情緒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會性,情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是原始的;而情感是人類所獨有的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性;

  就人類個體而言,情緒發(fā)展在先,情感體驗在后;

  與情感相比,情緒不穩(wěn)定;

  情緒的外顯性和情感的內在性;

  聯(lián)系:情感離不開情緒,穩(wěn)定的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情感的表達離不開情緒,離開情緒的情感是不存在的;

  情緒離不開情感,情緒的變化往往反映著情感的深度,情緒的產生往往包含著情感;

  (二)情緒和情感的種類

  情緒的維度理論:三維理論:馮特:愉快--不愉快;激動--平靜;緊張--松弛;

  施羅伯格: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絕;激活水平;

  普朗切克:強度;相似性;兩極性;

  四維理論:伊扎德:緊張度;愉快度;激動度;確信度;

  1)情緒的種類:(注意羅素的情緒環(huán)型模式)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緒可分為基本情緒和復合情緒;

  心境:心境是一種深入的,比較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具有彌散性,并不是對某一事物的特定體驗,而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主體對事物態(tài)度的體驗;

  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短暫的,爆發(fā)性的情緒狀態(tài),常伴有明顯的外部行為表現(xiàn)和生理狀態(tài)的變化,往往出現(xiàn)意識狹窄現(xiàn)象;

  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緊張和危急狀況下產生的情緒狀態(tài),有三個階段,驚覺,阻抗,衰竭;會出現(xiàn)如肌肉緊張,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

  2)情感的種類:

  道德感:是指依據(jù)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標準在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舉止,思想言論時產生的情感體驗;

  理智感:對認識活動成就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

  美感:是依據(jù)一定的審美標準,對事物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

  (三)表情

  1)表情的含義

  情緒和情感是一種內部的主觀經驗,但它們發(fā)生時,又總是伴隨著某種外部表現(xiàn),這些與情緒、情感有關的外部表現(xiàn)就叫做情感的表達(emotion expression),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表情。

  2)表情的種類

  面部表情;

  姿態(tài)表情:身體表情,手勢表情;

  語調表情;

  (四)情緒的腦中樞機制

  邊緣系統(tǒng):整合情緒體驗的重要區(qū)域;

  網狀結構系統(tǒng):與喚醒,激活有關;

  杏仁核:與產生恐懼情緒體驗有關;

  下丘腦:愉快中樞;

  大腦皮層:是情緒最高調節(jié)和控制機構;其中,正情緒時大腦左半球出現(xiàn)較多的腦電位活動,而負情緒時右半球出現(xiàn)較多的電位活動。

  (五)情緒理論

  1)早期的情緒理論

  (1)詹姆斯蘭格理論:認為情緒的產生是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活動的產物,即外界情緒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反應,而生理反應進一步導致了情緒體驗的產生。詹姆斯認為,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覺知,在他看來,是先有機體的生理變化,而后才由情緒體驗的產生,比如,哭泣是悲傷的原因,顫栗是恐懼的原因。蘭格認為,情緒是內臟器官活動的結果,強調與血管變化的關系;詹姆斯蘭格理論,看到了情緒與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但是他們片面強調了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在情緒產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忽略了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

  (2)坎農巴德理論

  認為情緒產生的中心不是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而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丘腦;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覺器官,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經過丘腦的信息加工,分別向上傳遞至大腦皮層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向下傳遞至肌肉骨骼產生生理反應,情緒體驗和生理反應同時發(fā)生;

  2)情緒的認知理論

  (1)阿諾德的情緒的評定--興奮理論

  該理論主要內容有兩方面:一.認為情緒刺激必須通過認知評價以后才能引起一定情緒;          二.強調大腦皮層的興奮在情緒產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該理論的主要內容: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經內導神經傳遞至丘腦,并進而傳遞至大腦皮層,在大腦皮層中對刺激情景進行評估,并產生特殊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經外導神經,傳遞至丘腦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并進而傳遞至肌肉骨骼與內臟,產生生理反應,機體的生理反應進一步反饋至大腦皮層,進行再次評估,使純粹的認知經驗,轉化為被感受到的情緒;

  (2)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定理論

  認為情緒是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情緒的活動中,個體不僅僅反映環(huán)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造成的影響,同時還主動調節(jié)自己對環(huán)境刺激的反應,即對環(huán)境知覺到有意或有害的反應,因此需要不斷的評價環(huán)境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系,這種評價分為:初評價,次評價,再評價三階段;

  (3)沙赫特的二因素理論

  情緒產生的必要條件是:體驗到強烈的生理喚醒,另外對生理狀態(tài)的變化進行認知性喚醒;

  情緒的產生是:環(huán)境因素,認知過程,生理狀態(tài)三者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

  (4)伊扎德動機分化理論

  伊扎德的動機分化理論,以情緒為核心,人格結構為基礎來論述情緒的性質與功能的,該理論認為,情緒是人格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是人格系統(tǒng)的動力核心,情緒和行為,認知等人格子系統(tǒng)建立聯(lián)系,實現(xiàn)情緒和其他子系統(tǒng)相互作用;

  十.動機需要與意志

  (一)動機概述

  1)動機的含義

  動機是指引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動力或內部心理過程(不是心理活動的結果而是內部心理過程);

  2)動機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維持和調整功能;

  3)生理動機和社會動機

  根據(jù)動機的性質,人們的動機可分為生理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

  生理性動機:也稱驅力,它以有機體自身的生物學需要為基礎,例如:饑、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欲、睡眠、排泄等

  社會性動機:以人的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礎

  興趣: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以認識或探索外界的需要為基礎

  成就動機:人們希望從事對他有重要意義的、有困難的、挑戰(zhàn)性的活動,取得優(yōu)異結果和成績,并能超過他人

  權力動機:人們具有的某種支配和影響他人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內在驅力

  交往動機:愿意歸屬團體,喜歡與人交往,希望得到關心、友誼、支持、合作與贊賞

  4)動機與行為效率的關系

  動機和行為的關系異常復雜,只有了解一個人的動機,才能比較準確地揭示其行為,并對行為做出比較準確地預測與控制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它表示動機與工作效率的關系。(詳細見動機理論內容)

  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不是一種線性關系,而是倒U形曲線。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①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

 、趧訖C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

 、墼陔y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5)動機理論

  (1)本能論

  人類的行為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由遺傳固定下來的一種不學而能得行為模式,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本能論認為,有機體生來就具有某種特定的,預先程序化的行為傾向;本能論是由詹姆斯和麥獨孤提出的,其中詹姆斯認為,人的行為是依賴于本能所指引的,人除了具有和動物一樣的生物本能,還具有社會本能,如社交,愛等;

  麥獨孤系統(tǒng)提出了本能理論,認為人的所有行為都是以本能為基礎的,本能是人類一切行為和思想的基本源泉與基本動力,本能具有能量,行為,目標三成分構成,認為人類具有好奇心,逃避等本能;

  (2)驅力理論

  驅力這一概念最早是由伍德沃斯提出來的,是個體由于生理需要而產生的一種緊張狀態(tài),激發(fā)和促使個體的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機體緊張,從而恢復有機體的平衡狀態(tài)。

  驅力理論是由Hull系統(tǒng)提出的,認為有機體由于某種生物需要而促發(fā)一種強烈的喚醒狀態(tài),這就是驅力,這種未分化的驅力為機體的隨機活動提供能量,當某種隨機活動達到消除驅力緊張這一目的時,隨機活動便停止;強調學習和經驗在驅力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驅力的公式P=H*D其中P:有效行為潛能;H:習慣強度;D:驅力;

  (3)喚醒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們總是被喚醒,并維持生理激活的一種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個體偏愛中等強度的刺激,因為它能引起最佳的喚醒水平;對喚醒水平的偏愛,是決定個體行為的一個因素;

  感覺被剝奪的人渴望刺激,再強烈的光線與噪音作用下會主動地降低喚醒水平;

  喚醒理論的三原理:人們偏愛最佳的喚醒水平,不太高,不太低,高了則減少刺激,低了則增加刺激;簡化原理,重復進行刺激,能使喚醒水平降低;個體經驗對偏愛有影響;

  (4)誘因理論

  誘因是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具有激發(fā)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

  誘因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驅力理論的修改公式:P=H*D*K其中K,就是誘因;

  誘因與驅力分不開,是由外在目標所激發(fā)的,只有當轉化為內在需要時,才能推動個體的行為;

  以下為認知理論

  (5)期待價值理論(羅特)

  認為個體做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取決于:該行為所能實現(xiàn)的目標,以及實現(xiàn)該目標對個體價值的期望;

  (6)歸因理論

  韋納的歸因理論,將人的歸因傾向分為三個緯度,控制點,可控性,穩(wěn)定性;其中,控制點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可控性分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穩(wěn)定性分為穩(wěn)定的和不穩(wěn)定的,比如能力是內在的,穩(wěn)定的,不可控的;運氣是外在的,不穩(wěn)定的,不可控的;

  認為當新的結果與過去的結果不一致時,個體一般歸因于不穩(wěn)定的因素,如,運氣,努力;

  當新的結果與過去的結果一致時,個體一般歸因于穩(wěn)定的因素,如,能力,難度等;

  同時發(fā)現(xiàn),人們的歸因還會使人出現(xiàn)情緒反應,比如將失敗歸因于內部的因素,則會產生內疚,羞愧等;當將成功歸因于內部因素時,則會產生滿意,自豪等;

  (7)成就目標理論(尼科爾斯和德韋克)

  認為評價成功存在三種標準,一種是任務標準,一種是他人標準,還有一種是自我標準;

  其中任務標準是看自己是否達到了活動的要求;

  他人標準是看自己是否比別人做得更好;

  自我標準是看自己是否比以前做得更好;

  因此個體對成就目標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掌握目標,另一種是成績目標;

  掌握目標(往往采取積極主動的行為):是希望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使用任務標準和自我標準;

  成績目標(往往具有較高的焦慮水平,遇到困難容易退縮):是以獲得一個好名次,好成績?yōu)槟繕?使用他人標準;

  (8)自我決定理論

  德西的自我決定理論: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認為自我決定是一種涉及經驗選擇的人類機能品質;人們行為的決定因素是由于自我決定,而不是強化序列,驅力等其他任何力量;

  認為人們形成了解釋信息的不同因果取向,包括個人取向和非個人取向;個人取向將自己知覺為行為的原因又叫自主取向,非個人取向指個體的行為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又叫控制取向。因此,將人們的行為分為,自我決定和非自我決定,自我決定的特點是設計和選擇行為,行為在于滿足個體的需要,非自我決定是沒有真正的選擇,是由外在刺激控制的,無動機的;

  (9)自我功效理論

  認為個體的行為受先行因素和結果因素的影響,強化就是結果因素,班杜拉,將強化分為:

  自我強化:根據(jù)一定的評價標準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和監(jiān)督而進行的強化;

  直接強化:利用外界因素進行的強化;

  替代強化:通過觀察榜樣與他人的行為而進行的強化;

  但班杜拉認為,個體做出某種行為并不是由于隨后的強化,而是由于認識到了強化和行為之間的關系,而形成的對下一強化的期待,這里的期待就是先行因素,但這里的期待不是結果期待。結果期待是個體對某一行為會導致的某一結果的推測,而效能期待是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從事某種活動的主觀判斷;

  (二)需要

  1)需要的含義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反映對內部環(huán)境和外部生活條件的穩(wěn)定的要求;

  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

  2)需要的種類

  按起源分可分為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

  自然需要:也稱生物學需要,此類需要由有機體內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狀態(tài)引起,對有機體維持生命、延續(xù)后代有重要意義(對照生理性動機的概念看——MJ注)

  社會需要:人類特有的需要,反映了人類社會的要求,對維持人類社會生活、推動社會進步有重要作用

  按指向的對象可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質需要:指向社會物質產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指向社會精神產品的需要;

  3)需要的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和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偕淼男枰

 、诎踩男枰   』拘枨(缺失需要)

 、蹥w屬和愛的需要

 、茏鹬氐男枰   5.認知需要

  ⑤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6.審美需要   成長需求

  7.自我實現(xiàn)需要

  8.超越需要

  該理論認為,需要的層次越低,力量也就越強,潛力也就越大;在高級需要出現(xiàn)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只有在低級需要滿足或部分滿足之后,高級需要才可能出現(xiàn);所有生物都有對食物和水的需要,但只有人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就個體發(fā)展中,高級需要出現(xiàn)的比較晚;低級需要直接關系到個體生存,也叫缺失需要,當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個體會出現(xiàn)直接的生命危急和意外,而高級需要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必需的,但可以促進個體健康成長,因此也叫成長需要;高級需要比低級需要要復雜,因此需要較好的外部生活條件;

  (三)意志

  1)意志的含義

  意志是個體自覺地確定行動目的,并根據(jù)目的來支配和調節(jié)行為,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xiàn)目標的心理活動過程;

  2)意志的特征

  (1)意志多于克服困難相聯(lián)系;

  (2)意志是個體有目的的,自覺的行為;

  (3)隨意運動是意志行動的基礎;

  3)意志行為過程

  意志行動過程分為:準備階段和執(zhí)行階段;

  準備階段包括:在思想上權衡行動的動機;確定行動的目的;選擇行動的方法;做出行動的決定;

  執(zhí)行階段:是指執(zhí)行所作出的決定,其中意志的強弱表現(xiàn)在,是否堅持預定的目的和計劃好了的行為程序,阻止不利于達到目標的各種行動;

  4)意志行動過程中的動機沖突

  沖突:意志行動中人們有兩個以上目標,而這些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xiàn),因而引起了意志行動中的動機斗爭

  人的意志行動通常表現(xiàn)為對某些事物的接近或回避,根據(jù)這一特點,可把沖突分成以下四種類型:

  接近——接近型沖突:兩利相權取其重;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回避——回避型沖突:兩害相權取其輕;活去呢,還是死著,這是一個問題。

  接近——回避型沖突:Every coin has its 2 sides;辯證地看問題

  多重接近——回避型沖突:選擇性障礙的原因其實和泛焦慮障礙沒什么兩樣;

  5)意志品質

  獨立性;自制力;堅定性;果斷性;

  十一.能力

  (一)能力概述

  1)能力的含義

  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

  2)能力,才能和天才

  才能:人們要完成某種活動,往往不是只依靠一種能力,而是依靠多種能力的結合,這些能力相互聯(lián)系保證了活動的順利進行,這些結合在一起的能力就是才能;

  天才:天才是能力的高度發(fā)展,是能力的獨特結合;

  能力: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

  3)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

  知識是人們掌握的關于人類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歷史經驗,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管表征,知識有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人們可以運用知識來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知識是能力基本結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技能是通過練習獲得的動作方式和動作系統(tǒng);

  能力是人們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條件,包括順利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心理條件;

  能力是預示著個體在未來可能達到的成就水平,而知識技能是個體已經達到的成就水平;

  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前提,也是掌握知識技能的結果;

  從生理機制上來說:知識和技能形成的生理機制是形成暫時的神經聯(lián)系和動力定型,而能力形成的神經基礎是在暫時神經聯(lián)系形成和鞏固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某種特征;

  從概括化的內容和結果看,知識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應過程中,相應經驗的概括化結果;技能是在行為方式的聯(lián)系和鞏固過程中,相應行為方式的概括化結果;能力調節(jié)行為和活動的相應心理過程的概括化結果。

  從形成和發(fā)展上的特點上來看,知識技能是隨一個人的不斷實踐和知識積累而不斷增加的,而能力是有其逐漸形成,發(fā)展,衰退或相對停滯的過程的;

  從遷移范圍來看,知識技能的遷移范圍小,能力的遷移范圍大;

  從簡單的個體比較來看,知識技能相同的人,能力不一定相同;而能力相同的人,知識技能也不一定相同;

  因此,總體來說,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表現(xiàn)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能力是在知識技能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二)能力的種類與結構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3)社交能力,操作能力和認知能力

  (4)晶體能力和流體能力

  (三)智力理論

  1)智力因素說

  (1)獨立因素理論,是由桑代克提出的,認為人的能力是由許多獨立的元素和成分構成的,能力的發(fā)展只是單個能力的發(fā)展,不同的能力和因素間彼此沒有關系;

  (2)二因素理論,是由Spearman提出的,認為人的能力是由G因素(一般能力)和S因素(特殊能力)構成的,G因素是人的基本心理潛能,是決定個體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而S因素是保證人們完成某種特定工作所必須具備的;

  一般能力決定了不同智力作業(yè)之間具有相關,而特殊因素決定了作業(yè)成績之間不完全的相關;

  在完成任何一種都作業(yè)時都有G因素和S因素的共同參與,某種G因素和許多S因素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智力;

  (3)群因素理論:瑟斯頓:計算,記憶,推理,語詞流暢,語詞理解,空間知覺,知覺速度;

  加德納:音樂,空間,言語,人際,內省,邏輯數(shù)學,身體運動;

  2)智力結構理論

  (1)阜南的智力層次理論:智力結構是按照層次排列的,最高層是G因素;第二層是兩大因素群,一個是教育言語方面的因素,另一個是機械操作方面的因素;第三層是小因素群,包括:言語,數(shù)量,用手操作,空間信息等;第四層是特殊因素群,即各種各樣的特殊能力;

  (2)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理論:將智力成分劃分為:內容(5),操作(5),產物(6),共150種智力;

  3)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論

  (1)斯騰伯格的三元結構理論

  成分亞理論:元成分,對執(zhí)行過程進行計劃和監(jiān)控,并對結果進行評價;操作成分,接受元成分的命令,執(zhí)行各種操作任務,并提供信息反饋;知識獲得成分,學會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學會如何解決新問題;

  經驗亞理論:在經驗水平上,考察智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特別是處理新情境的能力和自動化加工的能力;

  情境亞理論:主要在于說明智力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應當前環(huán)境,改造現(xiàn)實環(huán)境,選擇更適合的環(huán)境的能力;

  (2)PASS理論(計劃-喚醒-同時性-繼時性)

  該理論有三個部分組成:注意-喚醒系統(tǒng);

  編碼-加工系統(tǒng);

  計劃系統(tǒng),最高系統(tǒng);

  (四)智力發(fā)展的差異(07年已考)

  1)智力發(fā)展的一般趨勢

  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某些智力發(fā)展的最終要時期,3,4歲到12,13歲,發(fā)展最快,智力發(fā)展的速度幾乎與年齡等速;人的智力在18--25歲達到頂峰;成年期是智力發(fā)展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進入老年期以后,流體智力逐漸衰退,但晶體智力仍然不斷增加,智力高的發(fā)展快,到達高峰晚,智力低的發(fā)展慢,到的高峰時間早;

  2)智力發(fā)展的差異性

  智力結構的差異:有的人善于想象,有的人善于記憶,有的人善于思維;;

  智力發(fā)展早晚的差異:有的人智力發(fā)展比較早,而有的人則大器晚成;

  智力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智力的發(fā)展水平呈正態(tài)分布,兩頭小,中間大,智力極高的人和智力十分低下的人都十分少,智力中等的人較多;

  性別的差異:一般男生邏輯推理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好,女生言語能力比較好;

  3)影響智力發(fā)展的因素

  (1)遺傳因素:實驗表明血緣關系接近的人在智力發(fā)展水平上的確有接近的趨勢,這說明了遺傳因素對智力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

  (2)環(huán)境與教育因素(1)產前環(huán)境:母親的身體狀況,年齡,營養(yǎng),用藥等都會影響胎兒的智力;

  (2)早期兒童經驗:豐富的環(huán)境刺激有助于兒童智力的發(fā)展;

  (3)學校教育:在學校中,課堂教學的正確組織,課外活動都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fā)展;

  遺傳因素是智力發(fā)展的背景,決定了個體的智力發(fā)展可能的范圍,而后天環(huán)境與教育因素決定了智力將落在這一范圍的哪一個點上;

  (3)實踐活動的影響:智力的發(fā)展是建立在不斷的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4)主觀能動性:智力的提高離不開主觀努力,即人的自覺能動性,一個刻苦學習,積極向上的人的智力具有發(fā)展的可能性;

  總之,智力是在先天環(huán)境因素的基礎上,在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下,通過后天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一定的活動而不斷發(fā)展起來的;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義

  人格是構成人的思想,情感,行為的特有的統(tǒng)合模式,是一個人區(qū)別于其他人的穩(wěn)定而統(tǒng)一的心理品質;

  人格由氣質,性格,自我調控系統(tǒng)構成;

  氣質:個體心理活動的穩(wěn)定的動力特征,包括:心理過程的強度;心理過程的速度和穩(wěn)定性,心理過程的指向性;

  性格:是在對現(xiàn)實的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xiàn)出來的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征;

  自我調控系統(tǒng):分為自我認知:對自己的洞察與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

  自我體驗: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表現(xiàn);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表現(xiàn),是實現(xiàn)自我自我意識調節(jié)的左后環(huán)節(jié);

  2)人格的特征

  (1)統(tǒng)合性:統(tǒng)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2)獨特性: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成熟和環(huán)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3)穩(wěn)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稱人格,但隨著自身和環(huán)境的成熟和改變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變化。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會決定某些人的命運。

  (二)人格理論

  1)人格特質理論

  (1)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

  將人格的特質分為:共同特質:是指在某一社會文化形態(tài)下,大多數(shù)人或一個群體所共同擁有的相同的特質;

  個人特質:是個人身上所獨有的特質;

  另外,又將個人特質分為--首要特質:是一個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質;

  中心特質:構成個人獨特性的幾個重要的特質,一般有5--10個;

  次要特質:一些不重要的特質,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表現(xiàn)出來的特質;

  (2)卡特爾的個人特質理論(因素分析法)

  將人格特質分為: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16PF量表);

  表面特質:是指能從外部行為能直接觀察出來的特質;

  根源特質:是相互聯(lián)系而又以共同原因為基礎的特質;

  并且又區(qū)分出了:體質特質是由先天生物因素決定的特質;

  環(huán)境特質是由后天環(huán)境因素決定的特質;

  動力特質:具有動力特征的特質;

  能力特質:反映知覺的運動方面差異性特質;

  氣質特質:反映一個人情緒反應速度與強度方面的特質;

  (3)艾森克的三因素理論:

  外傾性:表現(xiàn)為內外向的差異;

  神經質:表現(xiàn)為情緒穩(wěn)定性的差異;

  精神質:人格特征的光明或陰暗;

  (4)七因素理論(特里根)

  正價;負價;正情緒性;負情緒性;因襲性;宜人性;可靠性;

  2)人格類型理論

  (1)單一類型理論:T型人格理論:T型人個具有好刺激,愛冒險的人格特征;

  T型人格理論將人格類型分為T+和T-型人格;當冒險行為朝向健康積極方向發(fā)展則為T+型人格,比如賽車,登山,攀巖等;當朝消極,破壞性方向發(fā)展則為T-行人格,比如吸毒,犯罪等;

  對立類型理論:

  (2)A-B型人格類型理論:A型人格的人性情急躁,成就欲高,外向;

  B型人格的人不溫不火,容易滿足,內斂;

  (3)內-外向人格理論:榮格根據(jù)人的興趣和關注點指向內還是外,將人分為內向和外向型,內向人格的個體善于自我剖析,深思熟慮,交往面窄;

  外向人格的個體情感外露,善于交往;

  3)人格的大五理論(OCEAN):塔佩斯等用詞匯方法對卡特爾的特質進行再分析,探究出最穩(wěn)定的五個因素,將人格分為:外傾性,開放性,宜人性,責任心,神經質;

  4)精神分析人格理論

  (見發(fā)展心理學)

  (三)氣質

  1)氣質的含義

  氣質:指個體心理活動的穩(wěn)定的動力特征:包括,心理過程的強度;心理過程的速度與穩(wěn)定性;心理過程的指向性;

  2)氣質的類型:主要有以下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向性;可塑性;情緒興奮性;反應敏捷性;

  3)氣質的理論:

  (1)巴甫洛夫的神經活動類型說

  根據(jù)神經細胞工作能力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強度,興奮和抑制過程的一致性程度,興奮和抑制過程轉換的快慢難易,將氣質分為:強,平衡,靈活(活潑型)多血質;

  強,平衡,遲緩(安靜型)黏液質;

  強,不平衡(沖動型)膽汁質;

  弱型(抑制型)抑郁質;

  (2)體液說:多血質;

  黏液質;

  膽汁質;

  抑郁質;

  (3)體形說:克瑞奇米爾的理論:根據(jù)人的體形分為:

  矮胖型:外向,易動感情,躁郁氣質;

  瘦長型:內向,不善言語,分裂氣質;

  強壯型:認真固執(zhí),理解遲鈍,黏著氣質;

  謝爾頓:外胚葉型:內臟緊張型,情感豐富,善于社交;

  中胚葉型:身體緊張型,愛運動,有自信;

  內培葉型:頭腦緊張型,善思考,不善言語;

  (4)血型說:A型:內向,保守,缺乏果斷性;

  B型:外向,積極,善交際;

  O型:膽大,好勝,積極進取;

  A-B型:兼有A,B型的特征;

  (5)激素說:(看書上)

  (四)性格

  1)性格的含義:是在對現(xiàn)實的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xiàn)出來的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征;

  2)性格的特征:(“態(tài)”“意”“情”“理”)四種性格特征相互聯(lián)系,結合為獨特的統(tǒng)一體,也就是一個人的性格

  態(tài)度特征——人對客觀現(xiàn)實的影響總是以一定的態(tài)度給與反應

  意志特征——人在對自己行為的自覺調節(jié)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緒特征——人在情緒活動時強度、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和主導心境等方面表現(xiàn)的性格特征

  理智特征——人在認知過程中的性格特征;

  3)性格的類型

  4)性格與氣質的關系

  區(qū)別:氣質是個體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與性格相比較,受先天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因此改變起來比較慢,比較難;而性格多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因此改變起來比較快,比較容易;氣質是個體行為的動力特征,與行為的內容無關,因此沒有好壞善惡之分;而性格涉及行為的內容,表現(xiàn)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因此具有好壞善惡之分;

  聯(lián)系:(1)氣質可以影響性格的動態(tài),可以給性格涂上一層獨特的色彩;

  (2)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和掩蓋氣質,是指符合社會實踐的需要;

  (3)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樣的性格特征,相同氣質類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5)認知風格

  (1)場獨立型--場依存型

  場獨立型:個體在信息加工時,對內在的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心理分化水平較高,在與他人交往時,很少能體察入微;

  場依存型:個體在信息加工時,對外在的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心理分化水平低,在與他人交往時,能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2)沉思型--沖動型

  沉思型:反應速度慢,但精確性高;

  沖動型:反應速度快,但精確性差;

  (3)同時性加工--繼時性加工

  繼時性加工:個體在解決問題時,能一步一步地分析問題,每一個步驟只考慮一種假設或屬性,提出的假設在時間上具有明顯的先后順序,當一種假設成立后才檢驗第二個假設,解決問題就像鏈條一樣,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直到找到問題的答案;

  同時性加工:個體在解決問題時,采用寬視野的態(tài)度,同時考慮多種假設,兼顧各種可能,采用發(fā)散性思維;

  (五)影響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的因素(08年考過大題)

  1)生物環(huán)境因素

  雙生子研究是研究人格遺傳因素的最好方法。同卵雙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們之間的任何差異都可以歸結為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異卵雙胞胎基因不同,但在環(huán)境上有許多相似性,因此也提供了環(huán)境控制的可能性。

  人格是在遺傳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的。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隨人格特質的不同而異。

  2)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員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的方向發(fā)展,這種相似性反過來維系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對人格的影響力因文化而異。

  3)家庭環(huán)境因素

  家庭是“人類性格的工廠”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點在于探討家庭的差異和不同教養(yǎng)方式對人格發(fā)展和人格差異的影響。

  教養(yǎng)方式主要有:權威性、放縱性、民主性

  4)早期童年經驗

  人格發(fā)展確實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但是早期經驗不能單獨對人格起作用,它與其他因素共同決定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

  5)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是人格社會化的主要場所。教師對學生人格發(fā)展具有導向作用,而同伴對人格發(fā)展具有“棄惡揚善”的作用。

  6)自然物力因素

  自然環(huán)境對人格不起決定作用,但在不同物力環(huán)境中,人可以表現(xiàn)出不同的行為特點。

  7)自我調控因素

  對人格產生影響的上述諸多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調控系統(tǒng)就是人格發(fā)展的內部因素。

  《生活心理學》——框架效應【2】

  框架效應

  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想要避免因框架效應而導致的判斷或行為錯誤,就必須充分了解各種“框架”形成的原因。

  (1)觀察的角度不同,導致產生框架效應。對于同一種現(xiàn)象,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視角,形成不同的判斷,導致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2)經驗不同,導致產生框架效應。經驗既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的事物或現(xiàn)象,同時也為我們獲取信息設定了某些局限性,個體傾向于以固有經驗形成的框架去選擇信息、解讀信息。

  了解了框架效應極其形成原因,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通過理智思考,努力避免框架效應造成的不良影響。首先,要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就不會偏執(zhí)一隅,發(fā)生類似“兩小兒辯日”這樣的事情。

  其次,要跳出問題看問題。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要相對問題有一個全面了解和把握,不妨多征求一下意見和建議,嘗試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再次,積累足夠豐富的經驗。經驗太少,容易使人固執(zhí),只有經驗足夠豐富,才能輕松駕馭問題,避免框架效應的影響。

  參照點

  經常聽到一句諺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同一種狀態(tài)之所以同時擁有“不足”和“有余”兩種價值評價,是因為選擇了不同的參照點。

  個體判斷與決策必須時時借助某些參照信息方能作出,對于某一孤立事物或現(xiàn)象,很難做出判斷。只有看見過大象的人,才知道螞蟻有多小;只有經歷過風雨的人,才會格外珍惜風雨過后的彩虹。

  有比較,才有鑒別。人類的這種認知方式已成為一種認知習慣,一種無需意志努力的自動化行為。“兩小兒辯日”中,一小兒引以為據(jù)的“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的現(xiàn)象,便是由于個體在知覺過程中運用了不同參照點導致的。

  心理學上將上述現(xiàn)象稱為“月亮錯覺”。早在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蘭斯特就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假設個體看到的對象大小不僅依賴于對象在視網膜上的大小,而且還依賴于視覺對象周圍環(huán)境的大小。

  如果周圍環(huán)境或參照物提供的空間較小,那么處在其中的對象就顯得大,反之則小。顯然,處在地平線處的太陽或月亮所處的空間環(huán)境,由于地平線的限制,不如在天空頂部來得開闊。因此,在開闊的天空頂部的太陽或月亮就顯得較小。

【心理學框架】相關文章:

教育心理學框架10-26

基礎心理學知識框架07-28

普通心理學知識框架10-26

普通心理學知識框架圖10-05

普通心理學框架邏輯圖02-06

中考作文框架素材10-05

實施方案框架10-05

開題報告論文框架09-30

英語圖表作文的框架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