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諸子百家中的名家
名家是先秦時(shí)期“諸子百家”的學(xué)派之一。一起來看看的諸子百家中的名家相關(guān)介紹吧。
諸子百家之名家
名家是先秦時(shí)期“諸子百家”的學(xué)派之一
名家” 以辯論名實(shí)問題為中心,并且以善辯成名的一個(gè)學(xué)派,又稱“辯者”、“刑(形)名家”。
按,“名”就是指稱事物的名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概念”;“實(shí)”就是“名”所指稱的事物。
名家之所以被稱為“名家”,就是因?yàn)樗麄兺瑯邮窃?ldquo;思以其道易天下”的過程中,為了播其聲,揚(yáng)其道,釋其理,最先圍繞“刑名”問題,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稱;以后逐漸從“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實(shí)”研究。
圍繞“名”和“實(shí)”的關(guān)系問題,展開論辯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但由于他們的研究方法奇特,按漢代司馬談所言,是“控名指實(shí)”,“參伍不失”,因此,雖然名家擅長論辯,但其論辯又流于“苛察繳繞”,疙疙瘩瘩,詭譎奇異,所以歷史上一直名聲不好。
歷物十事
以主張世間萬事萬物皆是“合同異”的惠施曾說出以下十個(gè)命題,而天下辯者更以此與惠施相應(yīng),終身無窮。
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
二:無厚不可積也,其可千里。
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六:南方無窮而有窮。
七:今日適越而昔來。
八:連環(huán)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十:泛愛萬物,天下一體也。
合同異
合同異之辯所謂“合同異”,即認(rèn)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
該派以宋國人惠施為代表。
惠施提出著名的“歷物十事”,即“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等十個(gè)命題,也就是我們今天同物不同號(hào),同號(hào)不同物的主張。
離堅(jiān)白
所謂“離堅(jiān)白”,即認(rèn)為一塊石頭,用眼只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jiān)”,用手只能感覺其“堅(jiān)”而不覺其“白”。
因此“堅(jiān)”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
該派以趙國人公孫龍為代表,“白馬非馬”“堅(jiān)白石二”等命題由其提出。
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可乎?”曰:“可。”
“白馬非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馬者,所以命形也。
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也。
不可謂無馬者,非馬也?有白馬為有馬,白之非馬,何也?”
曰:“求馬,黃、黑馬皆可致。
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
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
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
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yīng)有馬,而不可以應(yīng)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曰:“以馬之有色為非馬,天下非有無色之馬也。
天下無馬,可乎?”
曰:“馬固有色,故有白馬。
使馬無色,有馬如已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
白馬者,馬與白也;馬與白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
曰:“馬未與白為馬,白未與馬為白。
合馬與白,復(fù)名白馬,是相與以不相與為名,未可。
故曰:白馬非馬,未可。”
曰:“以有白馬為有馬,謂有白馬為有黃馬,可乎?”曰:“未可。
”曰:“以有馬為異有黃馬,是異黃馬于馬也。
異黃馬于馬,是以黃馬為非馬。
以黃馬為非馬,而以白馬為有馬;此飛者入池,而棺槨異處;此天下之悖言亂辭也。”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者,離白之謂也。
是離者有白馬不可謂有馬也。
故所以為有馬者,獨(dú)以馬為有馬耳,非有白馬為有馬。
故其為有馬也,不可以謂馬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
白馬者,言定所白也。
定所白者,非白也。
馬者無去取于色,故黃、黑皆所以應(yīng)。
白馬者,有去取于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馬獨(dú)可以應(yīng)耳。
無去者非有去也。
故曰:白馬非馬。
指物論
《指物論》乃公孫龍子的認(rèn)識(shí)論,篇中討論了認(rèn)識(shí)的特點(diǎn)以及認(rèn)識(shí)與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
其為文以同一詞兼表不同概念,判斷中常省略主詞,推理中又常省略前提、隱藏結(jié)論;其結(jié)構(gòu)則為提出論題、自我辯駁、自我答辯。
由於其辭曲折,其論詭譎,致使全篇晦澀難懂,遂成千古之謎。
原文: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謂指乎?指也者, 天下之所無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
以天下之所有,為天下之所無,未可。”
“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也。
不可謂指者,非指也。
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者,非有非指也。
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天下無指者,生於物之各有名,不為指也。
不為指而謂之指,是兼不為指。
以有不為指之無不為指,未可”。
“且指者天下之所兼,天下無指者,物不可謂無指也。
不可謂無指者,非有非指也。
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
指非非指也,指與物非指也。
使天下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天下無物,誰徑謂指?天下有指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徑謂無物非指?且夫指固自為非指,奚待於物而乃與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