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鋸鍋匠的隨筆散文
“鋸鍋嘍——鋸盆嘍——鋸鍋嘍——鋸盆嘍——”兒時在大街小巷里一聽到這樣的吆喝聲,便知道這是鋸鍋匠來了。從記事起,我就認(rèn)識了鋸鍋匠。
提起鋸鍋匠歷史淵源來,我也不知道其究竟起源于何年何月,只聽說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鋸鍋匠,專門修補鑄鐵鍋和大缸陶器和粗細(xì)瓷器之匠人,就是千百年來延續(xù)著的一種手工維修行當(dāng),走村串鄉(xiāng),游走于大街小巷,以鋸裂璺漏水的鑄鐵鍋、缸、盆為業(yè),維持生計,養(yǎng)家糊口。千百年來,這個行當(dāng)長盛不衰,尤其是在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鋸鍋匠著著實實地紅火了一陣子。
紅火的原因,是因為在二十世紀(jì)六七十年代以前,各家各戶大都使用大鑄鐵鍋做飯,有時不小心,用力過大就會鏟漏了鍋,燒火時忘添水燒干了鍋是常事,慌亂中再急著倒上涼水,鍋就會炸裂成璺,而不能用了;居家過日子,哪家的盆盆罐罐都很多,且大多都是用泥土燒制而成的,用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打碎了,有時讓孩子給摔碎了。在那個經(jīng)濟匱乏的年代,掙一分錢都不容易,買口新鍋負(fù)擔(dān)較重。那時的人窮慣了,都很過日子,就連打碎的盆兒、缸兒、罐兒,也左端祥右端詳,看著碎得很輕,有的只是裂了一道紋,扔掉就覺得怪可惜的,一般都不舍得扔掉的,不到非買新的時候,誰也不肯花錢買新的,都是花幾毛錢修補修補湊合著用。張三家是這樣,李四家也是這樣,這樣一來,鋸鍋、鋸盆、鋸罐、鋸缸、鋸甕的鋸鍋匠自然就多了起來,所以這個行當(dāng)很是興隆。
鋸鍋匠來了,只要他放開了喉嚨“鋸鍋嘍——鋸盆嘍——”那么一嗓子吆喝,各家各戶的女主人就會從家門口探出頭來,一看是“箍路子”來了,就趕緊回家去取要鋸的盆盆罐罐,待“箍路子”師傅把盛工具的車子放好,圍上油布似的腰布,各家各戶就把要鋸的盆盆罐罐都拿來了,有的還會搭訕著:“師傅好長時間沒來了,俺家的盆打壞了,一直等著您來鋸呢!”鋸鍋匠忙說:“正趕上秋忙,在家忙活了些日子!庇械囊步由狭嗽挷纾骸澳忓佷彽谜婧,俺家的鍋鋸了好幾年了,還一直用著呢!”鋸鍋匠笑道:“只要不嫌棄就行!
話說著,鋸鍋匠就按先來后到的順序,瞇縫著眼,一一端詳著要鋸的盆罐什么的,損壞的程度,用大號或小號的鋸子,用鋸子的數(shù)量,以每個鋸子多少錢,核算出總共多少錢,雙方再談好價錢,大約什么時間來取,鋸鍋匠就開始鋸鍋、鋸盆了。
鋸鍋匠坐在馬扎子上,兩手把腰布往膝蓋處一扯當(dāng)作圍裙,先用小刷子把要鋸的盆、罐刷干凈,用繩子捆綁好,再用兩腿夾緊,開始用搖鉆在盆罐上鉆眼,一般在裂紋兩邊平行地鉆兩個眼,再從上到下計算著豎著鉆眼,鉆好了眼,就用小鐵錘順著眼輕輕地釘進去,再往鋸子眼和裂縫處抹上石灰什么的,防止漏水,按照這樣的程序,一會工夫,一個個盆盆罐罐就鋸好了,就算修舊如新了。
鋸鍋匠,在我老家通常都叫“箍路子”。在離我老家五里的村子里有個鋸鍋匠,常常到我老家的門前鋸鍋、鋸缸、鋸盆。“叮呤當(dāng)啷……叮呤當(dāng)啷……”“鋦盆、鋦鍋、鋦大缸嘍——鋦盆、鋦鍋、鋦大缸嘍——”隨著那清脆的小銅鑼聲響,村口由遠(yuǎn)及近傳來了鋦鍋匠一陣陣嘹亮的吆喝聲!颁|鍋匠來啦!鋦鍋匠來啦!”街上玩耍的孩子們歡喜地呼叫著、奔跑著、追逐著……
只見剛剛走進莊挑著擔(dān)子的鋦鍋匠,不過五十來歲,中等身材,一身破舊的粗布衣,膝蓋、臀部、肩膀上的補丁分外顯眼,頭上戴著一頂古銅色氈帽,周圍卷起的帽檐兒都破了邊兒,黝黑的臉膛上布滿了深深的皺紋,像即將干枯的樹皮一樣,顯現(xiàn)著歲月的滄桑。鋦鍋匠笑呵呵地挑著工具箱走來,扁擔(dān)顫悠悠的,“咯吱咯吱”唱著小曲兒。前邊的柜子有四層屜,裝著各種工具,后面的柜子裝有火爐風(fēng)箱;兩個工具箱隨著扁擔(dān)的顫悠而顫悠著。木板條上掛著兩條細(xì)長的銅鏈子,吊著一個小鉛錘兒和一面小銅鑼兒?赡苁且蛩L得矮的緣故,人們都叫他“小箍路子”,以至于大多人都不知道他姓甚名誰,就知道那個“荊家的小箍路子”。我記得,這個“小箍路子”與眾“箍路子”不同的是,自己將小推車改裝成了工具車,車兩邊固定兩個很規(guī)正的工具箱,把工具打理得整齊有序,給我的第一印象,他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小箍路子”。
這個“小箍路子”叫起來太順口了,我其實感到了一種特別的親切感。他是出了名的手藝好,他鋸的盆盆罐罐幾乎人人都說好。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很聰明、很隨和的手藝人,風(fēng)趣幽默,能說會道的,見什么人說什么話。他一邊鋸著鍋盆,一邊跟我祖母這些大人們拉著家常,我聽了雖似懂非懂,但卻令我很是敬佩。他還時常跟我們這些孩子們開開玩笑、說說笑話,引逗得我和小伙伴們都哈哈大笑起來,郎朗的笑聲,打破了村子沉寂的長空。有時還會給我們講段精彩的故事,把我們引入故事的世界里,雖然現(xiàn)在故事的名字和大多情節(jié)都忘記了,而他講故事的神態(tài)卻清晰如昨,F(xiàn)在想來,這個“小箍路子”是有心之人,他在利用那“三寸不爛之舌”拉著家常,說著幽默風(fēng)趣的故事,看似說的是生意之外的“題外話”,實則是取悅于鄉(xiāng)村百姓,拉著生意,因此可以這么說,這個“小箍路子”可不是一般的鋸鍋匠。以至于過去幾十年了,我仍清晰地記得這個“荊家的小箍路子”的模樣。
鋸鍋匠這個行當(dāng),是時代的產(chǎn)物。到了上世紀(jì)八十年代,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廚房用具也步入了現(xiàn)代化,各種高檔次飯鍋紛至沓來,瓷制品、塑料制品等代替了原有的泥瓦制品,人們誰還算計幾元錢的東西,打碎了便干脆扔掉買新的,誰還會去請鋸鍋匠給鋸起來?這樣,鋸鍋匠就沒有市場了,延續(xù)了上千年的鋸鍋匠這個行當(dāng),已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最終絕跡了,只在那個時代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模糊的影子……
【鋸鍋匠的隨筆散文】相關(guān)文章:
散文精選經(jīng)典散文隨筆10-26
散文的隨筆11-08
秋韻散文隨筆散文10-26
散文d隨筆06-25
隨筆優(yōu)美散文10-26
寵物隨筆散文10-26
經(jīng)典散文隨筆10-26
清明隨筆散文11-05
拉大鋸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