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賀喜鬧洞房隨筆日志
小時候最喜歡參加別人的婚禮,除了打龍旗吃好飯外,那一套繁文縟節(jié)的典禮還給人以宗教儀式的莊重,眼花繚亂的美感。
婚禮當(dāng)天,主家早早張燈結(jié)彩,請來響器(樂隊)、執(zhí)事(儀仗)和花轎。大門貼上對聯(lián):詩歌杜甫其三句,樂奏周南第一章。時辰一到,三眼銃響,鞭炮齊鳴,五彩繽紛的旗、鑼、傘、扇在前,悠揚動聽的笙、笛、嗩吶隨后,紅藍(lán)兩頂花轎緩緩而行。藍(lán)轎上坐的“公公”,一般是村上頭面人物,紅轎上坐的是新郎倌。浩浩蕩蕩,地動山搖,有半副鑾駕的威風(fēng)。
同時,女方也在緊張地舉行送親儀式。重點是亮嫁妝,把陪送的箱柜布匹擺在門外,以示風(fēng)光。聽到迎親聲,開始“哭嫁”,新郎的丈母娘抱著女兒大哭,有現(xiàn)成的詞兒:“嫁到婆家去吃苦呀,一年四季住茅屋呀,有好身子沒好衣呀,吃糠咽菜難下肚呀……”其實往往不對題,親家明明是財主也得這樣哭。嘴笨的沒詞兒,只會喊叫:“娘的兒呀,可別走呀,挖了娘的心頭肉呀,撕下娘的心肝肉呀……”習(xí)慣叫“哭肉”。
迎親花轎臨門,哭聲戛然而止,母女破涕為笑。新娘內(nèi)穿紅衣綠褲,外著鳳冠霞帔,換上繡花鞋,把舊鞋留在娘家。蓋上蒙頭紅(蓋頭),由伴娘攙著,從紅氈上款款走過,鉆進(jìn)門口的紅轎。新郎換乘藍(lán)轎回程,把“公公”留下喝酒去了。
新娘娶回來,儐相成為喜事的主角,上躥下跳,指手畫腳,一肚子喜歌脫口而出。鼓樂聲中拜天地,儐相唱道:“某月某日大吉祥,天上織女配牛郎,滿院親朋來賀喜,請出新人拜花堂。”拜天地后唱賀禮:某莊她姥姥大禮一萬一(冀南票),她妗子一萬一,某村她大姑九千九,某村她二姨六千六……蒙著蓋頭的新娘,聽一筆拜一下,最后讓新娘從錢筐里抓一大把,帶回洞房。新娘走后,公婆便成為取笑對象,左鄰右舍用鍋底黑給他們抹上花臉,出洋相。據(jù)說因為抹上花臉就得洗,洗與喜諧音。
然后儐相在眾人簇?fù)硐伦哌M(jìn)洞房,用秤桿挑下新娘的蒙頭紅:“秤桿本是圣人留,一行金星光溜溜,俺把此物拿在手,挑起新人紅蓋頭。”這便拉開了鬧洞房的序幕。
那時農(nóng)村寂寞,婚禮和鬧洞房成為一種娛樂活動。洞房鬧三天,三天之內(nèi)不論輩分,堂叔大伯子都可以參加。如果沒有人來鬧、冷冷清清,說明主家沒面子,還得請人來鬧。洞房鬧得亂哄哄,亂作一團(tuán),才算紅火喜慶,叫做“攪粥”。攪粥人有自然形成的高手,有“代表隊”的意思,大家七嘴八舌向新娘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直問得新娘面紅耳赤,哄堂大笑,才算鬧出水平。鬧洞房一直鬧到后半夜,大家才盡興而去,只留下三兩個人“聽窗根”。有時洞房鬧得過分,喜事也會鬧成悲劇。隆堯縣某村鬧洞房,第一個小伙子把新娘壓在身下,第二個第三個相繼撲上去,一直摞了七個大小伙子,最后把新娘憋死了,驚動縣長來村審判定罪。第一個人鬧洞房無罪,第二人肇事判一年,第三人罪加一年,依次加重,最上邊的判了六年。邢臺縣山區(qū)也發(fā)生過一個悲劇,鬧洞房時嫌新郎礙手礙腳,就把他推出門外,綁在一棵柿樹上。大家鬧完洞房才想起他,等趕到樹下,新郎倌已被野狼撕吃了,只剩下一副骨架。
【賀喜鬧洞房隨筆日志】相關(guān)文章:
隨筆日志10-07
情感心情日志隨筆12-28
心靈涅槃日志隨筆10-07
春天的向往隨筆日志10-07
悟在旅途隨筆日志10-07
人生隨筆日志散文10-26
詩意的流浪隨筆日志10-07
今天下雨了日志隨筆10-07
何以笙簫默日志隨筆10-07
染紅我的臉隨筆日志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