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積極工作勵志的散文
生活中會遇困難,工作中也一樣,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去看看那些有關工作中勵志的故事。
東京帝國大學的畢業(yè)生,在索尼公司一直非常受歡迎。
有個叫大賀典雄的帝國大學高材生,是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
他加入索尼公司之后,年輕氣盛、直言不諱,還曾多次與盛田昭夫爭論。
但盛田昭夫喜歡這個敢于獨立思考的年輕人,非常器重他。
可不久,卻出了件出人意料的事,盛田昭夫居然把大賀典雄下放到了生產一線,給一位普通工人當學徒。
這讓很多員工迷惑不解,他們猜測,他一定某次說話過于直接,得罪了盛田昭夫。
還有人為大賀典雄感到不平,但大賀典雄對此只是淡淡一笑,踏踏實實地當他的學徒。
一年后,更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fā)生了,還是學徒工的大賀典雄居然被直接提拔為專業(yè)產品總經理,員工們對此更加百思不得其解。
在一次員工大會上,盛田昭夫為大家揭開了謎團:“要擔任產品總經理,必須要對產品有絕對清楚的了解,這就是我要把大賀典雄下放到基層的原因。
讓我高興的是,大賀典雄在他的崗位上干得不錯。
不過,真正讓我堅定提拔念頭的還是這件事:整整一年,他在又累又臟又卑微的工作環(huán)境下,居然沒有任何的牢騷和抱怨,而且兢兢業(yè)業(yè),甘之若飴。
”
人們終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不由得報以熱烈的掌聲。
5年后,也就是在34歲那年,大賀典雄成為了公司董事會的一員,這在因循守舊的日本企業(yè),簡直是前所未聞的奇跡。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大賀典雄整整一年處在臟累而卑微的工作環(huán)境中,卻沒有任何抱怨?或者說,像大賀典雄那樣,能面對挫折而泰然處之的人,他們究竟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呢?
經過我們分析,這樣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幾種素質:
永遠正視客觀的現(xiàn)實。
他們不追求小說故事里那些一蹴而就的成功,他們接受“年輕人要從基層做起”的現(xiàn)實。
他們也不追求絕對的“公平”——就算一時的收獲抵不上付出,他們也能接受這一切,心甘情愿從頭做起,從基層做起。
他們并不從一開始就給自己定下什么“偉大的目標”,而是一個個現(xiàn)實的目標,通過一步步的努力走向成功。
化解困惑,擅長從具體工作中尋找樂趣。
樂觀的心態(tài),是支撐一個人度過“低谷”的基礎。
可以想象,當大賀典雄被派去做學徒,他一時并不知道盛田昭夫的用意,他肯定也會覺得困惑、不解。
但現(xiàn)實是必須面對的,他該如何度過自己的學徒歲月呢?看起來,大賀典雄一定喜歡自己的工作,一定從學徒的工作中尋找到了樂趣。
畢竟,這是當時其他大學畢業(yè)生一輩子可能都不會碰到的經歷。
也正因為他珍惜這段經歷,在學徒的崗位上也做得風生水起,所以,才更讓盛田昭夫認識到他與眾不同的心理素質和才能。
富有遠見,不計較一時得失。
固然,在這個案例中,大賀典雄是幸運的,他的“不幸”僅僅是盛田昭夫刻意安排的“考驗”。
可實際上,更有無數(shù)“一開始沒那么幸運”的成功者,不計較一時得失,憑著自己強大的堅毅、耐心和積極,從而完成了命運對他們的嚴酷“考驗”。
永遠采取積極的行動。
即使處在“低谷”,他們也不會怨天尤人或是自暴自棄,他們總會“做點什么”,讓自己渡過難關,決不會用嘴上滔滔不絕的抱怨來打發(fā)時間,積極行動是他們惟一的向導。
優(yōu)秀的人,一般都具有上述幾項心理素質,他們不急、不怨,著眼現(xiàn)實,積極行動,努力解決各種問題,用建設性的態(tài)度來看待工作和生活。
他們不會抱怨命運,而是積極改變自己的處境;他們不會抱怨同事、抱怨客戶,而是用健康的方式與人們進行溝通;他們不會抱怨老板、抱怨公司,而是珍惜本職工作給自己提供的學習機會。
他們遇到麻煩、挫折,也會“換一個角度”想問題,從“麻煩”中發(fā)掘快樂和機會。
在我們前面關于小陳能否創(chuàng)業(yè)的案例中,咨詢專家又為小陳講了一個故事,那是關于他幾個事業(yè)有成的朋友的經歷。
其中一個朋友,他開車和專家一起參觀一家企業(yè),卻碰上一路都是交通堵塞,幾乎是寸步難行。
可這位朋友卻說:“北京的交通就是這樣!沒關系,平時我也不開車,坐公司的班車上班,一路上可以閉目養(yǎng)神,還可以聽聽外語。
上次我去美國考察,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口語竟然明顯提高了!這還要感謝北京的堵車呢!”
還有一位朋友是一個企業(yè)的老板,朋友們從來沒有聽見他抱怨。
按理說,他太有抱怨的理由了:行業(yè)的政策變動、諸多合作伙伴的不誠信、員工的失誤等等,都給他帶來很多麻煩。
但他從來不抱怨任何人,而是想辦法,出主意,把每一個考驗和挑戰(zhàn)一一化解,把每一個不足重新調配,盡力做到位。
正是這些不抱怨的人,在朋友、同事之間散發(fā)著迷人的能量,讓別人也感覺心胸開朗、心態(tài)陽光,在工作中充滿著力量。
其實,當一個人真正有自己的理想,就不會再為那些煩瑣的小事怨天尤人;當一個人懂得時間的珍貴,就不會讓抱怨浪費自己的生命,生活中的陽光會灑滿他們生命的每一個角落。
優(yōu)秀的人,絕不讓滿腹牢騷來消耗自己,絕不讓抱怨的思維限制自己。
難道,我們不該學習這樣的人,停止抱怨,接受現(xiàn)實,迎接自己新的職場生活嗎?!
無論如何,如果你還在喋喋不休地抱怨不停,至少可以肯定,你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也很難成為優(yōu)秀的人。
抱怨是職場通病,抱怨是事業(yè)成功大敵。
在職場上,抱怨是一種可怕的傳染病。
經常抱怨的人會變得消極、不思進取。
抱怨其實不僅沒必要,而且很愚蠢,甚至越抱怨越糟糕。
化解抱怨、改變“抱怨性格”、在工作中重新找回自信和快樂……
積極工作勵志的散文二
互聯(lián)網時代,企業(yè)的發(fā)展模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中小型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時間就是金錢。
為了業(yè)務成長,就必須得腳踏實地,把每件事情都落到實處。
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者,懂得如何克服拖延癥將會提高團隊的生產力,工作更加有效率。
這年代,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點拖延癥。
不過,如果還有一種周期性拖延癥患者,他們的癥狀是:幾乎會拖延每一件他們必須得做的事情。
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大約有20%的慢性拖延癥患者。
他們往往會拖到汽車沒油了才會去加油,會因為遲遲不去買票而錯過想看的演出,會因為拖延癥逾期工作項目。
另外,還有一種拖延癥,醫(yī)學上稱無法做出決定的拖延者(decisionalprocrastination),他們往往會不肯做決定,往往要拖到最后一刻才會做決定,或者讓別人替他們做決定。
他們是主動、有意識地、策略型的拖延癥患者。
對付這種慢性拖延癥,這里有4個妙招:
1、拆分整個項目為一個一個小的任務。
拖延癥患者通常會傾向于關注更大、更為宏觀的部分,一個大的項目對于他們來說太為難了。
他們往往會看到整個森林,卻忽略了這樣的事實:森林是由一棵棵樹木構成的。
他們總以為自己能夠搞定所有,但結果往往不是這樣,所以就很容易產生挫敗感。
所以,把整件事情拆解為一個一個目標清晰、明確的、可執(zhí)行的小任務,這樣將更有利于事情的完成。
2、階段性目標或任務完成后小小犒勞一下自己。
鼓勵讓人產生動力。
雖說犒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對你的下一個目標卻有著巨大的鼓勵和推動作用。
每當我們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后,要記得好好的犒勞自己一下。
如果你發(fā)現(xiàn)一件事特別難完成和堅持,那么可以考慮把它和最大的獎勵聯(lián)系起來,這樣可以讓你把注意力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它可能是看最愛的美劇、聽喜歡的音樂、十分鐘的個人時間、玩?zhèn)休閑小游戲、喝咖啡等等。
設置一些心水的獎品,讓它們成為你完成任務的推動力。
任務的難度系數(shù)越大,獎品越好。
俗語說,積習難改。
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神經元模式,神經回路連接得越緊密,行為習慣化的程度越強。
當你在試圖改變一個習慣的時候,記住不要把自己逼得太急,不要完美主義。
習慣形成背后的科學原理告訴我們,一個舊習慣對應著的神經回路是無法一下子就消失的,它可能會反復而頑劣地重復打攪我們的生活,
只能靠新習慣打造更強大的新神經回路,用新的神經回路去戰(zhàn)勝舊習慣,循序漸進,慢慢來就可以了。
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即使你只重要能完成目標的80%,就是成功。
3、公開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決心。
一旦你向其他朋友宣告你要干某件事,你會覺得其他人都在看著你,這樣以免你毅力不足,為自己找借口中途放棄。
你可以社交媒體上發(fā)布自己的目標,和朋友成群結伴一起減肥、跑步,或者公開發(fā)表日記,開始記錄自己的心得。
當然這也適用于團隊作業(yè)。
如果責任太過于分散,反而更容易產生拖延。
最佳的辦法是清晰列出每個人負責哪一部分工作任務、截止日期、公開透明權責分明地落實每一個人身上,并且可以清晰地追蹤整個過程,這樣,每個人的工作都可以獲得公開公正地評估,哪位團隊成員工作出色,對團隊產生價值,一目了然,更容易得到公開地認可,即使是在異地遠程協(xié)作。
4、開始了就不要停下來。
根據(jù)牛頓第一定律:運動的物體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將會一直運動。
做事也一樣。
一旦患上懶癌,就永遠都開始不了了。
所以,當你一旦開始著手一件事情,你就得一直堅持下去,直到完成它。
選擇任務列表中最簡單的事情,逼迫自己現(xiàn)在就開始。
關掉瀏覽器,關閉電子郵件提醒、整個熒幕充斥的只有你要做的那件事情。
就在現(xiàn)在,開始吧!
積極工作勵志的散文三
曾有個月薪三千的女孩子,編的稿件漏洞百出,老板怒拍桌子,她卻回了句:“一個月三千塊工資,你還想怎么樣!”琢磨她這話挺有意思,
就像我們買了件便宜貨,用不了兩天就壞了,于是寬慰自己:就花那么點錢買的東西,你還想怎么樣?當然,她的潛臺詞是,你給我八千,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
但問題是,老板付薪水也是一分錢一分貨,你必須在拿三千工資時,先體現(xiàn)出八千的價值,老板才愿意買單。
當年我剛入職時工資也是三千,但第二個月就漲到了八千。
因為每次老板要的文案,我不僅寫到位了,還會拿出兩個以上的版本讓他挑:一個是按他的要求寫的,其它則是我建議的方案。
當時我沒有去想其中的關竅,只是因為喜歡寫作,就會琢磨怎樣寫會更好;又因為珍惜自己的文字,所以覺得出自我手的文字,都關系我個人的品牌,于是很用心。
在我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帶過二十多個中文研究生后,才發(fā)現(xiàn)這種態(tài)度很稀缺。
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語文的人,竟連自己寫的東西都不愿多看一眼,文字、標點、語法的錯誤觸目驚心,對相關的知識背景一無所知,更別說去關心版式好不好看,配圖美不美了。
他們關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會去考慮這件事。
因為打磨文字所下的功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會“加班”十年,還寫不完一部紅樓。
試問,要做好哪項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來評價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絕不是企業(yè)需要的人才,因為他對工作的態(tài)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舉個例子,我公司附近的麥當勞門口,有個看自行車的大媽,夏天時她都會給所有的車,覆上自己帶來的塑料布。
顧客取車要走時,她還會笑著擰一把濕布,幫你擦擦坐墊,降降溫。
她從來沒有開口,但很多人會主動多給她一塊錢,還連聲道謝。
大媽和其他看車人的區(qū)別,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錢上,差距是一倍;在成就感上,差距無法估算。
我完全了解有些新人的想法:又不想在你這久混,干嘛那么賣力氣?其實,誰會在一家公司干一輩子?在中國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業(yè)不到10%,向更好的企業(yè)、更好的工作邁進,是我們每個人的征程。
不同的是,優(yōu)秀的人在哪里都會墊下堅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成為世界五百強的CEO,應該是每個職場人的向往吧,但對于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
大公司就像蔡京家的廚房,崗位細分到切蔥花都要一個專職的廚娘,你可能老長時間連切肉的大活都沒機會沾手,更遑論學會做一整個包子。
而小公司人力資源緊張,同樣三千工資不可能只讓你切蔥花,所以你必須很快學會做包子,還得會做很多種包子—當然,前提是你愿意學。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進入大公司,慶賀之余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奪目的學生時代,在職場上你還是一個零,有可能變成正數(shù),也有可能變成負數(shù)。
很多人錯把所在機構的強大,當作自己能力的強大—這也是為什么有些離開央視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
白巖松曾說,讓一只狗天天上央視,就能變成名狗。
但要知道,沒了央視的舞臺,不用多久它就會變回土狗。
【積極工作勵志的散文】相關文章:
勵志的散文10-26
勵志散文精選09-30
勵志的散文09-30
勵志哲理散文精選10-26
奮斗勵志的散文10-26
青春勵志的散文10-26
陽光勵志的散文10-26
比較勵志的散文10-26
勵志的散文片段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