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林清玄散文精選在線閱讀
林清玄散文精選摘抄【1】
無論是少年、青年還是已經步入中年,對于林清玄這個名字都并不陌生。
這個臺灣作家的智慧確實滲透了他的每一篇散文,感染了每一顆燈前捧讀的心。
正是林清玄,教會了我們如何用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去面對現(xiàn)實,定義人生。
在他散文中還散發(fā)著淡淡的禪學思想,很值得我們靜下心去賞讀,去思考。
就讓我們走進林清玄那與眾不同的世界中,去感受那一份并非遙不可及的生活智慧,去活出專屬自己的人生吧。
--寫在前面
1、我每次出門旅行,總會隨身攜帶一瓶故鄉(xiāng)的水土,有時候在客域的旅店,把那瓶水土拿出來端詳,就覺得那灰黑色的水土非常美麗,充滿了力量。
故鄉(xiāng)的水土生養(yǎng)我們,使我們長成頂天立地的男兒,即使漂流萬里,在寂寞的異國之夜,也能充滿柔情與壯懷。
那一瓶水土中不僅有著故鄉(xiāng)之愛,還有媽媽的祝福,這祝福綿長悠遠,一直照護著我。
2、風鈴的聲音很美,很悠長,我聽起來一點也不像鈴聲,而是音樂。
風鈴,是風的音樂,使我們在夏日聽著感覺清涼,冬天聽了感到溫暖。
風是沒有形象、沒有色彩、也沒有聲音的,但風鈴使風有了形象,有了色彩,也有了聲音。
對于風,風鈴是覺知、觀察與感動。
每次,我聽著風鈴,感知風的存在,這時就會覺得我們的生命如風一樣地流過,幾乎是難以掌握的,因此我們需要心里的風鈴,來覺知生命的流動、觀察生活的內容、感動于生命與生命的偶然相會。
有了風鈴,風雖然吹過了,還留下美妙的聲音。
有了心的風鈴,生命即使走過了,也會留下動人的痕跡。
每一次起風的時候,每一步歲月的腳步,都會那樣真實地存在。
3、“把煩惱寫在沙灘上”,這是禪者的最重要關鍵,就是“放下”,我們的煩惱是來自執(zhí)著,其實執(zhí)著像是寫在沙上的字,海水一沖就流走了,緣起性空才是一切的實相,能看到這一層,放下就沒有什么難了。
4、愛別離雖然無常,卻也使我們體會到自然之心,知道無常有它的美麗,想一想,這世界上的人為什么大部分都喜歡真花,不愛塑膠花呢?因為真花會萎落,令人感到親切。
在生死輪轉的海岸,我們惜別,但不能不別,這是人最大的困局,然而生命就是時間,兩者都不能逆轉,與其跌跤而怨恨石頭,還不如從今天走路就看腳下,與其被昨日無可換回的愛別離所折磨,還不如回到現(xiàn)在。
5、因緣的散滅不一定會令人落淚,但對于因緣的不舍、執(zhí)著、貪愛,卻必然會使人淚下如海。
無常是時空的必然進程,它迫使我們失去年輕的、珍貴的、戴著光環(huán)的歲月,那是可感嘆遺憾的心情、是無可奈何的。
可是,如果無常是因為人的疏忽而留下慘痛的教訓,則是可痛恨和厭憎的。
6、我們哭著來到這個世界,扮演了種種不同的角色,演出種種虛假的劇本,最后又哭著離開這世界。
每天我走完了黃昏的散步,將歸家的時候,我就懷著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陽的頭發(fā),說一些贊美與感激的話。
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覺不至于墮落。
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凈的智慧。
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
即使生活條件只能像動物那樣,人也不應該活得如動物失去人的有情、從容、溫柔與尊嚴,在中國歷代的憂患悲苦之中,中國人之所以沒有失去本質,實在是來自這個簡單的意念:“人活著,要像個人!”
7、下雨天的時候,我常這樣祈愿:
但愿世間的淚,不會下得像天上的雨那樣滂沱。
但愿天上的雨,不會落得如人間的淚如此污濁。
但愿人人都能有陽光的傘來抵擋生命的風雨。
但愿人人都能因雨水的清洗而成為明凈的人。
智慧開花的人,他的芬芳會彌漫整個世界,不會被時節(jié)范圍所限制。
一個透過內在開展戒、定、慧的品質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飄送人格的芬芳呀!
8、一扇晴窗,在面對時空的流變時飛進來春花,就有春花;飄進來螢火,就有螢火;傳進秋聲,就來了秋聲;侵進冬寒,就有冬寒。
闖進來情愛就有情愛,刺進來憂傷就有憂傷,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們的晴窗,都能讓我們更真切的體驗生命的深味。
9、我相信命理,但我不相信在床腳釘四個銅錢就可以保證婚姻幸福,白頭偕老。
我相信風水,但我不相信掛一個風鈴、擺一個魚缸就可以使人財運亨通、官祿無礙。
我相信人與環(huán)境中有一些神秘的對應關系,但我不相信一個人走路時先跨左腳或右腳就可以使一件事情成功或失敗。
我相信除了人,這世界還有無數(shù)的眾生與我們共同生活,但我不相信燒香拜拜就可以事事平安,年年如意。
我相信人與人間有不可思議的因緣,但我不相信不經過任何努力,善緣就可以成熟。
我相信輪回、因果、業(yè)報能使一個人提升或墮落,但我不相信借助于一個陌生人的算命和改運,就能提升我們,或墮落我們。
10、白玉苦瓜與翠玉白菜都是臺北故宮的鎮(zhèn)館之寶,大小均只能盈握,白玉苦瓜美在玉質,溫潤含蓄;翠玉白菜美在巧思,靈在細致。
“世界上有這么多苦難,唯一的補償是,生活中,小小的歡樂,小小的懸念。
”以撒·辛格如是說道。
11、檸檬花盛開時節(jié),我走過檸檬園,花的濃郁的芬芳總是熏得我迷離。
一切花中,檸檬花是最香甜的,有稠稠的蜜意;但是一切果里,檸檬果又是最酸澀的,其酸勝醋。
這種迷離之感,使我忍不住會附身細細地端詳檸檬花,看著一花五葉的純白中,生起嫩嫩的黃,有的還描著細細的紫色滾邊,讓花的香甜流入我的胸腹。
12、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曇花的美教我如何說呢?是無花堪比倫的,她吐出了美麗的網,絆住我們的眼睛,使我們一秒也不舍得移開。
她的香,如果用別的香來比擬,對曇花都是一種侮辱,二十坪大的花園,全被充溢,香還密密地流出。
13、你也知道流水和月亮的道理嗎?水不停地流逝,卻沒有真正地消失;月圓了又缺,卻一點也沒有消長。
從變化的觀點來看,天地每一眨眼都在變;自不變的觀點看來,萬物與我都是無限的。
在變與不變之間,有情就有傷感,有情就有失落,有情就有悲懷,這些都是由變化所生。
但是,眼睛如果大到如月如天,傷感、失落、悲懷,不就是海邊的貝殼嗎?貝殼已死,卻留下了形狀、顏色與美麗。
這有些像禪師所說的:“心熱如火,眼冷似灰”,對人生的一切,我的心永遠熱情、貼近、注視、感受,但是要化為文字,似乎有一雙冷靜觀照的眼睛,后退、飛遠、平淡地回來看這一切。
14、我們在現(xiàn)實的人生里,凝視、傾聽、沉思,這使我們看、聽、停,再前進,游行在一個浮面的層次。
往往在我們閉上眼睛,形色隱沒時,才看見了。
當言詞沉寂,在辭窮句冥時,才聽見了。
當我們把思想傾空,不思不念時,才清晰了。
有情在無情中,分離在相遇之時,不凡在平凡之內,呀!哪一條河流不是在重山阻隔中找到出路呢?如果理想之情是河流,它就會自由的在山谷中尋路;如果心與心相呼應,就會像掛在樹梢的劍,被有緣的人找到。
人生,復雜而繁瑣。
創(chuàng)作是簡單而偉大的事。
從創(chuàng)作看人生,不要陷入河流,要常想想河邊的風景。
從人生看創(chuàng)作,不要捉住天空,要真正地變成天空。
15、創(chuàng)作者不必夸耀,也不必妄自菲薄,畫家把色彩留給大地,音樂家把聲音留給大地,作家把文字留給大地……因為大地不欺,地無私載,我們才可以真誠的吐露,才值得用一生的力量去完成。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必然有一些東西可以超越局限,穿透生死,就像點燃黑夜的天上星月,那些超越與穿透雖然來自個人的情感,但是如果不予大地相呼應,不與季節(jié)的轉移相和諧,不與日升月沉相契入,就像那玫瑰剪枝,在動剪的剎那,玫瑰已經死亡。
道韻禪心—讀《林清玄散文精選》有感【2】
濟寧市第十五中學 翟保奎
林清玄,是絕對當之愧的文壇驕子,“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沁人心脾,讀來仿若郁金香盛開于胸,妙不可言。
他的這部散文集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溫一壺月光下酒”是各類散文,各蘊哲理,讀來感悟極深、觸動不小。
;第二部分“吾心似秋月”大多論佛講禪,以佛家故事說理剖情、超脫六道;第三部分則更多些與家人的生活瑣事、日常所思。
一篇篇清茗般的散文散發(fā)淡淡幽香,讀罷卻仿若驚雷在耳,回蕩不絕。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我非我”和“因與緣”。
我非我:“這已不是我了,因為無論在外貌、思想、語言都已經完全改變了。
或許,我若在街上遇到十歲的自己,也會茫然地錯身而過。
時空與我,在生命的歷程上起著無限的變化。
”在生物生理上講,新陳代謝從未有一刻停止,我們的機體也在不斷地更新;從思想認知上說,新事物的接觸而影響的價值觀的改變也從來沒有暫停,我們的思想也在不斷的更新。
那么昨日的“我”和今日的“我”雖然明明都是“我”,卻也是不同的“我”。
“我”,時刻在變!本以為世事紛繁,歲月易變,而我們仍可以堅守那份自我,捍衛(wèi)那份真心。
然而,那個“我”卻還是逃不出世界與歲月的包圍,舊時堅守的自我、捍衛(wèi)的真心會被時光打磨,被世界摧毀,卻怎么堅守,如何捍衛(wèi)!原本企圖保護的那個永久不變的歸宿,抑或是孟子所說的“本心”之類,卻是時刻在變,分秒未停。
變,卻無法阻止。
是順應,還是竭力堅守,太過固執(zhí)的守候,又是否有些頑固了呢?或許如今的“我”為這幾句文字而大發(fā)慨嘆,奮筆疾書,揮灑千言,而十年后的“我”卻對這些詞句不屑一顧,蔑視鄙夷,棄置不管!?沒關系,“我”還是“我”;沒辦法,“我”已不再是“我”了。
正如如今的“我”與十歲的“我”一般,那時的“我”和如今的“我”或許“相逢不識”,卻也不是因“塵滿面,鬢如霜”了。
卻何從判斷,哪個“我”才是更好的“我”,更無法言之,哪個“我”才是真正的“我”了。
又或許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真正的‘我’”,因為那個“真正的我”(存在于“現(xiàn)在”這個時空的“我”)總在不停的變化。
又或者那個所謂“真正的我”是還未被時間和世界所改變的“我”嗎?那個才呱呱墜地的“我”才是最本真實質的嗎?可他明明還沒有什么思想吧!這就是那么多詩人詠嘆歌頌小孩子的原因嗎?“我”非“我”,最親近的“自己”都不能依靠了,總覺得這么可怕。
多年后的我,你說呢?
“因”和“緣”。
林清玄這般說:“因”是種子,“緣”是條件,“果”是結局。
前世種“因”,今世逢“緣”,期待得“果”。
他還舉了這個例子來解釋三者關系:“前日埃及金字塔中發(fā)現(xiàn)了一枚三千年前的種子,移出陵墓后救之,予以陽光雨露,經發(fā)芽結果。
埃及許多千年前就已經滅絕的植物都這般重新出現(xiàn)了。
”林清玄先生講:“種子是‘因’,它即在那,若沒有種子為‘因’,‘再現(xiàn)人間的古老物種’這個‘果’也是絕不會有了。
可即使有了‘因’而沒有‘人將其發(fā)現(xiàn)并救之’這個‘緣’,‘果’亦不會有,若是被鼠嚙了或被雨蝕了,這物種恐怕便永無再現(xiàn)之日了。
欲得其‘果’,何其難!”他還舉了一個宋代古人與重生后的友人約定會面的故事作為佐證,相得益彰。
我因此有些感觸,略述小緒。
“因”是前世種下的,難改。
可命運冥冥卻絕非注定,因為有“緣”,“緣”是有今生所為對“因”的再塑和改造。
二者相互作用,錯綜復雜之后,才得今生的“果”。
所以今生哪怕是一次在過平常普通的相遇邂逅,哪怕匆匆一瞥,都是前世的“因”決定的。
哪怕在不引人注意的相遇,又怎知道錢是有怎樣的情愫?今日切齒咒罵的那個或許就是前生的摯友或者戀人也說不定。
我們因此一定要決意善待每一個相遇,每一來自前世的“因”。
要知道,如今的每一次經歷都來之不易,每一份“因”都有它存在的緣由,甚至不知道你今生的誰便是你前世的誰。
因此我們便要善待每一份“因”,用十足的真誠對待。
“因”,是前世來之不易的累積,卻極有可能由于今生的放蕩不羈而寂滅,因為“緣”在手中,在人為,至少極大的在于人為。
“因”來之不易,便不可讓他就那樣無所謂地寂滅,千萬要無比慎重地進行每一次待人接物,因為一舉一動造就的“緣”都無比沉重地作用在那來之不易的“因”上,結出繽紛燦爛各式各樣的“果”。
關于這各種的“果”,無從比較評論它孰壞孰好,嗯,性質不同也不能全盤否定。
今世的“緣”和前世決定的“因”致了今世的“果”,今世的“緣”和“果”又影響了來生的“因”。
“因”和“果”之間千絲萬縷,卻絕非必然;絕非必然,卻千絲萬縷。
佛教叫我們珍惜,珍惜“因”,理性,理性結“緣”,行善,為來世種“善因”,得“善果”于來生(此處的“余”指今生之余或余下來生)。
去珍惜,去領悟,無愧于胸。
有一顆道韻禪心,或許也是極高的境界,不說列子乘風御空,不想老子上天入地似龍一般,不像莊周看破蝶夢,不似釋迦萬人敬仰超脫六道,也應是一種極高境界,或許距離曾伯涵所說的“內圣外王”也應不遠了吧。
【林清玄散文在線閱讀】相關文章:
林清玄散文閱讀10-26
林清玄散文精選閱讀10-05
外國經典散文在線閱讀10-01
林清玄散文精選10-05
林清玄的散文10-26
林清玄精選散文10-05
有關林清玄散文精選10-26
林清玄散文精選推薦09-30
林清玄經典散文片段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