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魂的孤獨隨筆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靈魂的孤獨隨筆3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靈魂的孤獨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靈魂的孤獨隨筆1
標新立異、渴望愛情、期盼傾聽......內(nèi)心經(jīng)歷一次次的洗禮與陣痛,這是成長的煩惱,也是成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在不斷的自我否定和肯定時,人才可能對世界有更深層次的認知,可以容納光明、也可以容納黑暗。在接受著一切的同時,也在嘗試著改變。生活是無法掌控的,只有不斷去經(jīng)歷,才能發(fā)現(xiàn)生命的奧義。
——節(jié)選自《孤獨及孤獨創(chuàng)造出的面影》
孤獨在中國強調(diào)群體的哲學的語境下,一向不是什么好詞。上初中時,便學過一個詞,叫鰥寡孤獨,形容的是四種社會最凄慘的弱勢群體。但是,在西方的語境下,孤獨被賦予了不同的概念,其詞根來自拉丁文soi,意思是太陽。西方哲學中,孤獨描繪的是這樣的一個意象,在茫茫天地中,作為單獨個體的人與太陽相對,有點類似于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意思。
記得去年的這段時間,自己寫了一篇叫《沉默的巴別塔》的隨筆,記述了自己剛進入哲學這塊領域的迷茫與孤獨感。進入華師整整有一年的時間了,這一年的時光過的很慢,我所學習到的知識和經(jīng)歷過的事情遠比本科四年要多很多。一年后的我,已然與一年前全然不同,但那種孤獨感卻愈發(fā)深重了。
記得大二的'時候,因為玩游戲的原因我喜歡上了日本戰(zhàn)國史,特別愛看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作品,還在這塊發(fā)表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論文。大三下時候因為考研考的是哲學,在那之后便很少看日本戰(zhàn)國史的書了。本科大三下之后就已經(jīng)沒有了什么課,加上我住校外,同學之間自然很少來往。畢業(yè)的時候,一位許久不見的熱愛文學的同班同學見我面之后便友情的提醒我可以多涉獵某某作家的作品,不要只看司馬遼太郎的,他是日本右翼作家云云。而此時的我卻已經(jīng)“一只腳邁進了哲學的大門”,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喜歡日本戰(zhàn)國史的我了。
每當我回想起這段往事,總有一種巨大的孤獨感籠罩著我。淺一點的原因是除了極少數(shù)的人之外,每個人印象中停留的總是某一個階段的那個人。而完全不會想到人的成長與變化,就連我也不例外。而深一層的則是體現(xiàn)在對柏拉圖《會飲篇》中的一個隱喻,“人由于背叛了神,被神劈成了兩半,人用一輩子的時間尋找他的另一半,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思考。一個人必須在恰當?shù)臅r間遇到靈魂上完全契合的人,這是多么難以實現(xiàn)的條件?如果能實現(xiàn)的話,那只能說是命中注定,抑或說是純屬偶然。
克里希那穆提有一本名叫《超越孤獨》的書。讀完之后,我感覺到克氏是一個有點危險的人。他給出的超越孤獨的路徑的方法不止是正視孤獨,更是要完全打破權威。完全打破權威,成為一個獨立而又自由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想想就有點恐怖。因為權威提供給我們太多安全感,比如父母,比如老師。如果一旦要打破權威,就意味著自己一個人得去面對這極其強大而又危險的世界。這是多么一件可怖的事情啊。
我日漸感覺到孤獨是一個在我生命與靈魂中困擾著我、也吸引著我的問題,同時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我們被拋入這個世界中,生來孤獨著。我逐漸開始正視孤獨這個概念,而不是害怕它、一味去躲避他。
靈魂的孤獨隨筆2
子夜深深,情夢牽。只為那,在風中曾經(jīng)擁有的一笑,只怪那風吹的太急,又來的太快!傷的心,在子夜里獨自徘徊;風過心涼,花開的季節(jié),錯過了一生的愛戀;今生只能是默默的想念,那曾經(jīng)有你的時間……
明知自己已站在秋天的腳印里,踏著落葉漸行漸遠;可驀然回首,卻不懂自己究竟迷失在了哪段路口!
一段不該發(fā)生的感情,卻莫明其妙的發(fā)生了;可是,最終也莫明其妙的放棄了。時常在想,自己為什么要選擇一條希望渺茫的道路呢?雖然,也擁有諸多朋友的祝福與期待;卻也因此而失去了很多,原本屬于我的快樂。難道是因為你,是你讓我放棄了許多?是你……
思念清冷如霜雪,伴著今夜的圓月。在這個中秋佳節(jié)的深夜,你的身影恍惚又出現(xiàn)我的窗前,一如你的溫柔,還有那一臉淺淡的笑臉。你的眼里的裝的滿是不舍與不忍。今夜的你,是否又要來責怪我的癡心與執(zhí)著?
愛情,對我來說,也許是一個非常奢侈的東西;也許,錯過了你之后的`我,就只能這樣一個人走,走完屬于我自己的人生路;也許,這樣對我來說才是最好的歸宿。沒有真正的感情,就不會有真正的傷痛;至少,對于我,為了一份真摯的感情愿意用生命去換的人來說;這是老天給我最好的安排
“自別后,盼相逢,夜夜魂夢與君同”,你總那樣悄悄地潛入我的夢中,總是在夢里深情的注視著我……夜半夢回,卻發(fā)現(xiàn)無處覓你的蹤影,四處漆黑冰冷,只有一個孤零零的我;原來,我只是在夢中;原來,我只是一個生活在夢境里的我!
多少個這樣的深夜,只能讓淚水浸濕枕巾;多少次,那些清醒的意識被寂寞一再的吞噬;心,一次又一次的,在這樣的深夜里沉淪。
心傷了,唯一的收獲就是,這顆至真至純的愛著你的心,在這樣的歲月里增添了幾許的滄桑;這張本該充滿激情的臉增添了許多的憂郁。這樣的心境,這樣的傷,真的不適合這個年齡的人。
“愛你,難道就是我的宿命?”常常這樣的問自己,只是無法給予任何的答案。為何,總有那流不完的淚相伴;為何,總會有受不完的傷?這種痛與淚的交織,是如此的撕裂著我的心。你問我:“恨你嗎?”我沒有回答,也許有吧!只是愛你的心,已然超越了恨你的界線。
于是,就這樣的深深愛著。那份愛,掩蓋了心中那一點淺淺的恨。放了你,卻忘了把愛收回來;于是,越愛越深,傷得也越來越重。
空洞洞的房間里,只有一顆等待你的心。雖然是一顆很痛很苦的心,但是,卻無怨無悔。即使會傷的更深,也還是一如即往的,為你有一天能夠歸來而等待!沒有煩你,沒有給你添憂,更沒有打擾你,就只是在這里安靜地等待著、等待著……
也知道,這樣的等待很苦,很苦。在等待的時間里,有多少傷心的淚,在不知不覺中滑過我的臉頰;也知道,在等待的過程里,不管時間的長短,對一個等待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煎熬。但是,我卻對你沒有一絲的責備。因為,這樣的煎熬,在你出現(xiàn)的那一刻,就都被一種叫做幸福的東西所完全的替代了!
感傷,是小女人的通;感傷,是小女人的作為;感傷,更是小女人無言的淚珠。而我,卻恰恰又是那一個容易感傷的女人!
此刻夜深深,我的靈魂在暗夜里孤獨的起舞……
靈魂的孤獨隨筆3
孤獨是一種處境,更是一種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真實感受。人類是群居動物,一旦長期獨處,就感到孤單、無助、失落……這絕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難以接受的狀態(tài)。但人們往往還是不得不陷入孤獨。
孤獨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失戀的孤獨、失親的孤獨、身在異鄉(xiāng)的孤獨、被排斥的孤獨、無依無靠的孤獨、失去權錢后的孤獨以及由性格所致不合群的孤獨等等。它的外在標志是獨處,心里感受是落寞。這種孤獨以魯濱遜在荒島上生活了28年的無助感最為典型。當然,這種淺層次的孤獨感將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是容易消除的,消除后繼續(xù)在膚淺中徘徊。
深一層次的孤獨者是思想者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來自外界環(huán)境,而是來自于內(nèi)心的感受,是靈魂的孤獨。因為人的靈魂只有一個,有這種心境人的靈魂又都是頭一無二的,永遠“獨處”的。他們即使面對喧鬧和繁華也孤獨,狂歡后會陷入更加盛大無邊的孤獨,甚至比在荒漠中更甚。這種靈魂又往往缺乏明確的`主張,左顧右盼,不知走向何方,只有找到同道者的時候,孤獨感才能慢慢消失。但這是很難做到的事情,所謂 “知音難覓”就正是指這種情況。有幸尋到知音后將幸福地一同走向前方。
神話電視劇《古劍奇譚》中,有一種叫做“夢幻枝”的植物,能消除人的孤獨。使用方法是:用法術把人催眠后,給睡眠者含上夢幻枝,他就會長眠不醒,在夢中他的一切理想都能實現(xiàn),一切愿望都能滿足,處于快快樂樂的狀態(tài)。但當他醒來之日也就是死亡之時。這種方法即使有,大約也沒人愿意用。它是用虛假而殘酷地方法告別孤獨,更重要的是它不能引導人走向前方。
我們讀書人無論是在環(huán)境上還是心靈上,獨處的時間都要比一般人長得多,會經(jīng)常體會到這種難捱滋味。
但是,這種孤獨也有好的一面:是靈魂生活地展開,它把我們學到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內(nèi)在的整合,實現(xiàn)外來印象的自我消化,拓展豐富了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有時獨自面對事物能獲得許多在書本上得不到的啟示:一次我到山東威海的成山頭旅游,那里的大海礁石很美,最后我把目光停留在佛像上。我長久的注視著大佛的面部表情:那種平靜、恬淡、慈悲、深邃……讓我久久的思索不忍離開,漸漸地使我深深的醒悟、震驚。剎那間,我好像讀懂了好多好多的東西,還有好多好多東西似懂非懂,更有好多好多讀不懂的東西,這是一本深奧的大書,需要慢慢地去研讀、體悟、咀嚼、消化……
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說,獨處可以增加靈魂的深度,不能忍受孤獨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
還有一種孤獨是真正的孤獨,是曲高和寡的孤獨,典型的是尼采式的孤獨。
歷史文化的星空,群星燦爛,那最早出現(xiàn)的,未必是最明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獨地燃燒著,熄滅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達到我們的眼睛。尼采就是這樣一顆星。一百多年前,這位默默無聞的德國哲學家漂泊于南歐的山水之間,他的文字,鐘山水之靈秀,清新而雋永;他的思想,縱橫奔馳,攜雷攜電。然而,這個世界卻把他遺忘了。他的一生都是在孤獨中度過……
尼采在一首詩中寫道:“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彼纳吧砗鬄樗脑娮隽嗽忈。
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一步一步地走向孤獨的。
尼采1844年生于德國,他的祖父是寫有神學著作的虔誠信徒,父親和外祖父都是牧師。1865年,21歲的尼采在波恩大學攻讀了半年神學和古典文學之后,斷然決定放棄神學,專修古典文學。這對于一個牧師世家的子弟來說,是一個反叛。他,得罪了整個家族。
1869年,25歲的尼采在李契爾教授的推薦下,到巴塞爾大學任古典語言學教授。李契爾在推薦信里不無夸耀的說:尼采“將在德國語言學界名列前茅。”尼采的就職演說也令同行嘆服。但這位前程無量的學者不去琢磨柏拉圖古典語言的精妙,而是用“酒神精神”去批判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這使他在德國語言學界被孤立。
接著,他又批判了最好的朋友,德皇威廉一世推崇的大音樂家瓦格納等人,并和其徹底決裂。這次他不是像上兩次那樣只是得罪了某一部分人,而是徹底的被時代放逐了,陷于徹底的孤立。他不斷的走向孤立,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的靈魂注定不得安寧,不斷地摒棄曾經(jīng)推崇的一切,打碎一切偶像,不斷進入新的領域。他總是不斷地在尋找。
他尋找什么呢?他在探索創(chuàng)造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他要重新評估一切價值。這樣的人,在他面前沒有禁區(qū),他向一切傳統(tǒng)思想挑戰(zhàn)。他在真理的險峰上越攀越高,同伴也就越來越少。最后,他將自己逼進了沙漠。他要將自己的全部,連同遇到的一切,都化作烈火和光明,他在為自己的思想而戰(zhàn),他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栗。
對人生和世界有獨特感受的他,當然十分渴望被理解,得到支持和愛?蛇@也是最不容易得到理解、支持和愛的。這一點他自己也非常清楚。尼采說自己是新世紀的“早產(chǎn)兒”,他是在為未來寫作,到那時他會有讀者,會受到贊美,會得到支持和愛。
他果然一語成讖。
他孤獨了一生。孤獨又是一個充滿危險的避難所,長久的孤獨會使人精神沮喪,意志瓦解,會使人病弱、奧傷、屈服,乃至毀滅……尼采自己最后也瘋了。他去世后,他所希望的一切,都來了。
這就是孤獨者。但他們不后悔,這條路永遠斷不了,永遠有人走。
真正的探索者天性是最堅強的。這樣的人精神足夠充實,在沙漠中不會沮喪,反而感覺到孤獨的樂趣;這樣的人精神足夠熱烈,在冰窟中不會凍僵,反而感覺到凜冽的快意。這樣的人雖然不能給人提供萬應不變的現(xiàn)成答案,但他們有探索的真誠和勇氣,反映出探索途中的曲折和悲歡。愛的火焰在那里燃燒,智慧的光芒在那里照耀。他為解決人類面臨的某些重大的根本性問題而激動,他們?yōu)榇藭䦅^斗不息……
【靈魂的孤獨隨筆】相關文章:
靈魂的孤獨隨筆03-17
孤獨的隨筆09-08
靈魂散文隨筆02-25
靈魂的呼喚隨筆散文02-26
靈魂病了隨筆散文02-28
美感靈魂隨筆散文02-28
有趣的靈魂的心情隨筆03-07
誰墮落了我們的靈魂隨筆03-07
守候孤獨的隨筆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