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齊明帝蕭鸞為何絕后
蕭鸞之所以絕后,是因為殺戮太重。
清人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說:“齊高、武子孫,則皆明帝一人所殺,其慘毒自古所未有也。”蕭鸞本是齊高帝蕭道成次兄蕭道生的次子,《南史》稱其:“少孤,高帝撫育過諸子。”蕭道成對這個兄長的兒子視如親生,對特他超過自己的兒子,蕭鸞歷高帝、武帝兩朝,官至仆射,在郁林王蕭昭業(yè)為帝時,為輔政大臣,郁林王無道,(前文《一個演技堪比職業(yè)演員的皇帝》已詳細(xì)說過這個人。)蕭鸞弒殺郁林王,立海陵王蕭昭文為帝,這也是個過度人物,沒過幾個月,蕭鸞便弒殺海陵王,奪位稱帝。
《南史》說:“及郁林廢,西昌侯鸞奉帝篡統(tǒng)。”
從人家手里搶來的東西,自己拿著總歸不那么自信,總是害怕有一天人家會來再把這東西要回去。
這好比東西不是自己掙來的,而是借來的、搶來的,如果不把債主、物主殺掉就不能心安。
齊明帝蕭鸞就是這樣,蕭鸞后來患病,擔(dān)心親屬人少力弱,這種擔(dān)心越來越強(qiáng)烈,以致成為一塊抹不去的心病,所以特別防備顧忌齊高帝蕭道成和武帝蕭賾的子孫。
蕭鸞篡位之前已經(jīng)殺掉了一大批齊高帝與武帝的子孫,現(xiàn)在高帝、武帝的子孫還有十個藩王,他們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入朝拜見齊明帝蕭鸞,明帝見過他們回到宮中后,常常嘆息著說:“我及司徒(蕭鸞的弟弟)諸兒子皆不長,高、武子孫日長大。”心病還要心藥治,對蕭鸞來說,這劑藥卻是殺人。
殺心一起,血流成河,據(jù)《南史子岳傳》,“延興、建武中,凡三誅諸王,每一行事,明帝輒先燒香,嗚咽涕泣,眾以此輒知其夜當(dāng)殺戮也。”
蕭鸞三次大規(guī)模殺戮高、武子孫,殘酷無情,幾近殺絕,清人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統(tǒng)計蕭鸞殺戮的情況,在這場大規(guī)模的殺戮中,蕭道成、蕭鸞父子的后代子、孫及曾孫被殺的有二十九人,懷抱中的嬰兒被殺者還不在其中,慘不忍睹:
“高帝(蕭道成)十九男,除武帝及豫章文獻(xiàn)王嶷,臨川獻(xiàn)文映、長沙威王晃、武陵昭王華、安成恭王暠、始興王鑒已前卒,其余夭亡者凡四人。
此外鄱陽王鏘、桂陽王鑠、江夏王鋒、南平王銳、宜都王鏗、晉西王銶、河?xùn)|王鉉、并出繼道度之衡陽王鈞等,凡八人,皆為蕭鸞所殺。
又殺鉉之子二人。”
“武帝(蕭賾)二十三男,除文惠太子及競陵王子良已前卒,其余夭亡者凡四人,又巴東王子響別自被殺。
此外廬陵王子卿、安陸王子敬、晉安王子懋、隨郡王子隆、建安王子真、西陽王子明、南海王子罕、巴陵王子倫、邵陵王子貞、臨賀王子岳、蜀郡王子文、衡陽王子峻、南康王子琳、湘東王子建、南郡王子夏、并出繼道度為孫之永陽王子珉,共十六人。
文惠太子四男,長即前廢帝郁林王昭業(yè),次及后廢帝海陵王昭文,次巴陵王昭秀,桂陽王昭粲,皆為蕭鸞所殺。
通計高帝之子、孫及曾孫三世為鸞所殺者凡二十九人。
而鏘、鑠等之子,子卿等之子,見于史者獨(dú)有鉉之二子在孩抱中見殺。
其實所殺必不止此數(shù),當(dāng)以其幼稚而略之。”
蕭鸞也知道他這種殺人極為殘忍,每有殺戮,必先焚燒香火,嗚咽流涕。
據(jù)《南史桂陽王鑠傳》,一次,蕭鑠從蕭鸞那里回來,對人說:“吾前日覲王,王流涕嗚咽,而鄱陽、隨郡見誅。
今日見王,王又流涕而有愧色,其在吾邪?”果然這天夜里三更,蕭鑠被毒殺。
蕭鸞一流淚,就有人要流血。
一時間高、武子孫朝不保夕,據(jù)《南史鉉傳》,每次朝見“常鞠躬俯僂,不敢正視直行”。
這些小王大多是少年,人生才剛剛開始。
蕭鸞為了保持自己的政權(quán)穩(wěn)固,實在不必采取如此斬盡殺絕的辦法,而且這也不是辦法。
問題還是出在人上,蕭鸞這個人有問題,不僅在政治上有問題,心理上也有問題。
《南史齊明帝蕭鸞本紀(jì)》說蕭鸞:“性猜忌,亟行殺戮。
信道術(shù),用計數(shù)。
每出行幸,先占利害。
簡于出入,將南則詭言之西,將東則詭言之北,皆不以實,竟不南郊。
初有疾,無輟聽覽,群臣莫知。
及疾篤,敕臺省府署文簿求白魚以為藥,外始知之。
身衣絳衣,服飾皆赤,以為厭勝。”從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蕭鸞的性格特點(diǎn):一是猜忌,急殺;二是信術(shù),多忌;三是詭言,好詐;四是做戲,無誠。
蕭鸞他自己是這樣的性格,必以這樣的心思去揣度別人,雖然每每流淚,良心時有發(fā)現(xiàn),但終不免結(jié)果骨肉相殘。
正如清人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所說:“蓋天良難泯,帝亦動于心所不安也,然其后又卒皆誅死。
然則齊明帝之殘忍慘毒,無復(fù)人理,真禽獸不若矣。”公元498年,蕭鸞病死,年僅四十七歲。
在蕭鸞對骨肉行兇的過程中,有一個幫兇,這個人叫蕭遙光,是蕭鸞親兄長的兒子,每每勸蕭鸞殺盡高、武子孫。
據(jù)《南史蕭遙光傳》:“明帝輔政,唯于遙光共謀議,勸明帝并殺高、武諸子弟,見從。”這個蕭遙光生來殘疾,是個瘸子,當(dāng)初,蕭道成說這個孩子“不堪奉拜祭祀”,要封他的弟弟襲繼爵位,因蕭鸞力諫,方得以繼承爵位。
在崇尚才學(xué)的南齊,諸王個個才高八斗,能書善文,比如據(jù)趙翼《二十二史札記》說:“臨川王映能左右書。
鄱陽王鏘好文章,桂陽王鑠好名理,人稱鄱桂。
江夏王鋒五歲學(xué)鳳尾諾,一學(xué)即工,十歲能屬文,武帝謂其書為第一。”
與眾叔伯、兄弟相比,蕭遙光卻沒什么學(xué)問,何以這么說?有一件事很能說明問題。
蕭鸞的太子蕭寶卷不愿讀書,朝中令大儒蔡仲雄為太子講禮,而蕭遙光卻說:“文義之事,此是士大夫以為伎藝欲求官耳,皇太子何用講為?”以為讀書進(jìn)學(xué)是小技,是用來沽名求官的。
這就是蕭遙光的心理,他從小生活在這樣一種極其崇尚學(xué)問、講求學(xué)問的環(huán)境當(dāng)中,加上其身有殘疾,站不起或站不直的,不能與諸王一起同列朝堂,也不能參加祭祀等集體活動,心理性格不能不受影響,甚至扭曲。
蕭遙光與諸王生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當(dāng)中,多忌諱,特別怕被別人嘲笑,據(jù)《南史蕭遙光傳》:“遙光多忌。
人有餉履者,以為戲己,大被嫌責(zé)。”人家穿雙新鞋,他便以為實在戲弄自己;有一個叫劉繪的人曾在一封信箋上說:“智不及葵。”他也認(rèn)為時諷刺自己。
其實不用別人說什么,在這么一群美目鳳儀,才高八斗的諸王面前,他自己就自慚形穢了。
正是這樣一種環(huán)境造就了蕭遙光,成為這場殺戮的具體策劃者和實施者,殺起自家骨肉來毫不手軟。
據(jù)《南史蕭遙光傳》,蕭遙光“足疾不得同朝列,常乘輿自望賢門入(真諷刺)。
每與明帝久清閑,言畢,帝索香火,明日必有所誅。”又據(jù)趙翼《二十二史札記》,“明帝欲盡殺高、武子孫,乃悉召入尚書省,敕人各量左右自隨,孩抱者乳母隨入。
其夜太醫(yī)煮藥,都水辦棺材數(shù)十具,須三更悉數(shù)殺之。”讀書至此,讓人不寒而栗。
后來,蕭鸞死,東昏侯蕭寶卷繼位,蕭遙光輔佐之,他并不安分,也想效法蕭鸞篡奪皇位。
據(jù)《南史蕭遙光傳》說蕭遙光,“潛結(jié)江祏兄弟,謀自樹立。”結(jié)果事敗被殺。
蕭鸞幾乎殺盡高、武子孫。
他死后,自己的的子孫也都在宮廷殺戮和其他政治事件當(dāng)中悉數(shù)被殺,以至絕后。
蕭鸞有十一個兒子,據(jù)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十一子之中,梁武帝殺其六,東昏殺其一,魏人殺其一,余早夭者二,廢疾無后而善終者一。
然則鸞之子凡成人者皆不良死,蓋鸞之后已絕。”這是天命嗎?應(yīng)該說是因果。
讀書至此,不覺淚下,殺人者“有理”,被殺者“無罪”,雖有理非真理,雖無罪是替罪。
殺人者終被殺,如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所說:“真所謂天理昭彰,報施不爽,凡殺人以利己者,可以觀于此矣”巴陵王蕭子良死時,雖然只有十六歲,也知道這個道理,他對前來殺他的中書舍人茹法亮說:“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昔高帝殘滅劉氏;今日之事,理數(shù)固然。”
【齊明帝蕭鸞為何絕后】相關(guān)文章:
表白被拒絕后的傷感說說11-25
表白被拒絕后的傷感說說01-05
夕陽蕭鼓_隨筆02-15
表白被無情拒絕后的傷感說說01-14
表白被無情拒絕后的傷感說說大全11-22
qq上表白被拒絕后的傷感說說01-14
表白被拒絕后要怎么辦12-31
蕭鼎經(jīng)典語錄語句摘錄10-06
簡歷為何淘汰10-05
不知為何作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