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范文
教學案例及范文【1】
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
這是一所農(nóng)村初中校,這是一個活蹦亂跳的班級,這是一堂臨時接到通知的公開課,這是一名有十幾年教齡的老師,這是一群剛剛接手的學生。
前天,教研組長臨時通知我說今天要開一堂學校的公開課,并說要請攝像師隨堂拍攝。
完了,只有一天的時間準備,太急了!按照教學計劃,我這一堂課要上的應該是八年級上冊《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第二節(jié) 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的第一課時--《南北氣溫的差異》。
公開課倒是上過不少,但面對攝像機還是頭一遭,學生們也是如此,并且時間這么急,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意思。
沒辦法了,只好抓緊時間搜集資料、備課,制作課件。
【案例描述】
課前,同學們紛紛走進多媒體教室,教室后面齊刷刷地坐著一排老師,一前一后擺著兩臺攝像機,這陣勢真的是有點讓人“毛骨聳然”,就連我這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老師都有點腿軟。
事實證明,這兩名“大炮”還是相當有殺傷力的,原本活躍的班級在它們的“火力覆蓋”下變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鴉雀無聲,這讓我費了不少力氣,努力調(diào)動課堂的氣氛,所以也浪費了不少時間。
上課鈴響了,為了活躍課堂的氣氛并順理成章地引入新課,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現(xiàn)在老師有個問題需要大家?guī)蛶兔Α?/p>
這時,學生們滿臉疑惑:老師竟然要我們幫忙?于是,我順勢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寒假來臨,劉星的媽媽準備帶上劉星去北極村感受北國的風光;夏東海準備帶上小雨、小雪到海南旅游。
一家人在討論準備行李的時候犯愁了,該如何準備去兩地旅游的衣物呢?請大家?guī)蛶兔Α?/p>
用這幾個學生非常熟悉的電視角色來導入新課確實很不錯,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紛紛給出了建議,從而打破了剛才的恐懼心理。
其實這個問題我并不要求學生給出準確的答案,只不過想調(diào)動一下氣氛并給學生建立“南北溫差大”的初步印象。
接下來好戲開場:我模仿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大家猜猜看”并進行了搶答,用大屏幕打出幾幅照片并配上文字說明,讓學生猜這是我國的北方或南方,具體是什么地點?課堂氣氛進一步活躍起來,最終,學生們猜出了哈爾濱和海南三亞,這時我順便也引導學生復習了“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qū)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鞏固了舊知識也初步認識了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大的特點。
“同學們,剛剛我們看到的這幾幅圖是真的嗎?我們能不能來驗證一下呢?”學生的胃口被吊了起來,于是,我請同學們打開了“我國1月平均氣溫圖”,指導學生閱讀了本圖的圖例,接著要求學生討論幾個問題:(1)分別讀出廣州、武漢、北京、哈爾濱的氣溫值。
(2)找出1月0℃等溫線的位置并用彩筆描出。
(3)計算?诤湍拥臏夭睢
經(jīng)過了各組的討論之后,我每個小組各抽出一名同學來讀出上面4個城市的氣溫并按照南到北的順序把這4個城市的氣溫寫在黑板上,學生很容易就得出結論:隨著緯度的不斷升高,氣溫逐漸降低。
接著,我又請了一名學生上臺指出了1月0℃等溫線的位置,并說出這條線最彎曲的部分在哪里,學生調(diào)用了上節(jié)課的知識指出最彎曲的部分在橫斷山區(qū),從而復習了地形對氣候的影響這一知識點。
最后,我請一名學生上臺計算出了海口和漠河的溫差是44℃。
經(jīng)過一步步的啟發(fā)和引導,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氣溫分布圖”的能力并最終得出:“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的結論,從而也驗證了上個環(huán)節(jié)中同學們的判斷是正確的,并且知道了造成這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緯度位置的影響。
有了前面的經(jīng)驗,我又要求學生閱讀了“我國7月平均氣溫圖”,并和“1月平均氣溫圖”進行比較,同時按照前面的學習方法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得出了:“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的特點。
最后引導學生得出青藏高原夏季氣溫低的原因是地勢太高造成的。
“同學們,經(jīng)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現(xiàn)在能不能初步知道我國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熱的地方在哪里呢?”這時,有學生說冬季最冷地方在黑龍江,夏季最熱的地方在海南。
為了驗證學生的答案,我引導學生們齊讀了書本的閱讀材料--“我國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熱的地方”,同時要求學生把閱讀材料中出現(xiàn)的地方一一在地圖上標出,并且與學生們探討了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之所以出現(xiàn)在吐魯番的原因。
根據(jù)氣溫的南北差異并結合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實際,我國從南到北劃分了五個溫度帶和一個區(qū),到底是哪些呢,大家看一看書本的地圖--“我國溫度帶的劃分”。
在學生們看圖的時候,我很快在黑板上畫出了中國輪廓圖,說實話這幅板圖一直都讓我引以自豪也是學生們佩服我的一個地方。
接下來,我請了一名學生在我的輪廓圖上填出了這幾個溫度帶的名稱,至此,學生們對本圖有了初步的認識。
接著我又引導學生們認識了這幾個溫度帶在位置排列上的規(guī)律,鞏固了知識。
這時,我又賣了一個關子:唉,這幅圖上有幾條分界線我們似曾相識!于是,我又請了幾名學生在我的輪廓圖上分別標出了:北回歸線、1月0℃等溫線、地勢第一級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至此,學生們深刻地認識了溫度帶的劃分與舊知識的關聯(lián)。
在畫線的時候有個學生用一條直線表示了北回歸線,我馬上在全班同學面前給予糾正,這時同學們都意識到北回歸線應該用虛線來表示,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作圖能力。
為了進一步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我又拋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學校所處的是哪個溫度帶?學生馬上答出是亞熱帶。
接著我又分別要求學生分別說出幾個省級行政區(qū)和地形區(qū)所處的溫度帶名稱。
至此,中國溫度帶的劃分這一幅地圖已深深印入學生的腦海,并且也很好地復習了中國政區(qū)圖和中國地形圖。
不同的溫度帶對人們生產(chǎn)和生活的影響,老師則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不同形式的建筑、不同的運動方式、不同的水果……,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并且得出答案。
至此,本課在老師的引導下,在融洽的氣氛中,學生們通過讀圖、畫圖、討論、計算等方法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最后,老師又引導學生通過分組搶答的方式完成了本課的隨堂練習,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在搶答的過程中,一位平時被學生們稱為“傻子”的同學表現(xiàn)十分積極,所以我又引導學生給予了熱烈的掌聲,可以看得出這位學生滿臉的歡喜,我想,學生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案例反思】
通過這一堂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1、學習生活化的地理,挖掘生活素材,把枯燥的地理知識融入其中。
本課中,“大家?guī)蛶兔?rdquo;和“猜猜看”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氣氛空前活躍。
我想,難怪新課程要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
地理教學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融合是實現(xiàn)新課程目標的有效策略,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學習一些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不僅可以豐富教材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培養(yǎng)良好的地理觀。
2、師生關系的融洽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
新課程強調(diào),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nèi)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而這一切的實現(xiàn)就需要融洽的師生關系。
一堂課,師生若能在輕松活潑中自由交流,激熱討論,那么這堂課就成功了一半,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你了,學習積極性高了,教學效果自然就好了。
3、學生的讀圖和作圖能力要用心去培養(yǎng)。
新課程倡導“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而讀圖和作圖以及應用知識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就是學生非常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能力,所以值得我們用心去培養(yǎng)。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必要手段,在教學中重視地圖教學,幫助每位學生不僅學會讀圖與析圖而且用好地圖,用活地圖,培養(yǎng)學生用圖的習慣與能力,這既是學好地理的關鍵,又是提高學生能力促進終身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4、學生的自信心需要我們?nèi)ケWo和激發(fā)。
“傻子”在搶答中的表現(xiàn)讓我動容,值得我們?nèi)リP愛和保護。
我們常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我們常說“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我想,這就是了。
一個人有了足夠的自信,他將有無窮的力量去面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祝福教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識記A.關于《彷徨》B.“煙靄”等詞語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說創(chuàng)作的社會背景
B.根據(jù)人物描寫和情節(jié)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及對主題的作用
D.倒敘手法(復習)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
1.查找相關資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國社會的狀況
2.讀2——3遍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列表回顧中學課本中所涉及的魯迅的作品、文集、體裁
2.關于彷徨及祝福的創(chuàng)作背景
A.魯迅此時的思想狀況:由吶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歷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運動1919年
二、整體感知,梳理情節(jié)
1.這篇小說所寫的人物有幾個,請大致給他們分類
2.小說采用什么記敘順序
3.以什么為線索
4.這篇小說的敘述的時間跨度有多大,具體地寫了哪幾個地點,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5.給你感受最深之處是什么?說一點理由。
6.列出情節(jié)提綱
明確:
1.祥林嫂
魯四老爺、四嬸、祥林嫂的婆婆.
柳媽
我
(不需很精確,旨在訓練學生理清人物關系的能力)
2.倒敘
3.我的見聞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魯鎮(zhèn)衛(wèi)家山賀家墺
濃縮在舊歷的年底的魯鎮(zhèn)由此輻射
短篇小說的時空安排
6.見板書
三、通過人物描寫分析人物命運與性格
小說通過塑造祥林嫂這個形象來表現(xiàn)主題,那么她有怎樣的命運,表現(xiàn)了她怎樣的性格
1.簡述她的主要生活經(jīng)歷
2.小說主要采用什么描寫方法描寫主人公的,文中有幾處突出的肖象描寫,寫出她什么性格特點,請找出并分析。
“畫眼睛”---要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還是畫她的眼睛----〈我怎樣做起小說來的〉
跳讀三次描寫,比較其異同,體會用肖像變化表現(xiàn)人物命運的變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臉色表黃----生活艱辛
說不清---怕負責任的含混之辭
“我”說不清,始終不否定靈魂的有,表現(xiàn)“我”對幫助祥林嫂擺脫封建迷信毫無力量,甚至沒有勇氣正視祥林嫂提出的問題。
公務員之家:
“我”是具有進步的思想扔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卻“軟弱”“無能”,沒有改良的辦法。
教案點評:
1.此文長達萬余字,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強調(diào)預習,以免課堂上出現(xiàn)空對空的情形。
2.由于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較為陌生,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有必要讓學生聯(lián)系歷史知識弄清。
3.文章較長,知識點多,要學的東西也多,容易雜亂,擬從三個方面實施教學
A.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說的主題,人物形象的意義
4.此文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不少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不甚相同,正好可用來訓練利用上下文推斷詞義的能力
物體的內(nèi)能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物體的內(nèi)能
(2)知道物體內(nèi)能的組成
(3)知道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所學知識推出分子動能的存在,并說明分子動能與溫度的關系,再又分子力說明分子勢能的存在,最后總結出內(nèi)能的概念
分析二:分子勢能在微觀上與分子間距離有關(宏觀上表現(xiàn)為體積),當分子間距離大于平衡距離時,分子力表現(xiàn)為引力,此時增大分子間距離,分子力作負功,分子勢能增加;當分子間距離小于平衡距離時,分子力為斥力,此時減小距離,分子力還是做負功,分子勢能增加;
由此可見分子間距離等于平衡距離時分子勢能最小,但不一定為零,因為分子勢能是相對的.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如上圖所示.
分子勢能可與彈性勢能對比學習,分子相距平衡距離時相當于彈簧的平衡位置,但對比學習時,也要注意兩者的區(qū)別.
分析三:比較兩物體內(nèi)能大小,需要考慮到分子平均動能、分子勢能和分子總個數(shù).分子平均動能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平均動能越大,溫度越低,分子平均動能越小.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宏觀上表現(xiàn)為體積)有關,分子間距離改變(宏觀上表現(xiàn)為體積改變),分子勢能改變,但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體積)的關系比較復雜:
分子間距離增大,分子勢能可能增大,也可能減小,即體積增大,分子勢能可能增大,也可能減小.因此我們不能單從體積的改變上判斷分子勢能如何改變,而是往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分析四:機械能與內(nèi)能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對于同一物體,機械能是由其宏觀運動速度和相對高度決定的,而內(nèi)能是由物體內(nèi)部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和聚集狀態(tài)決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靜止的木塊溫度升高,其機械能不變,而內(nèi)能發(fā)生了改變.
教法建議
建議一:在分析物體內(nèi)能時要充分利用前三節(jié)所學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由舊有知識推導出新知識.
建議二:在講分子勢能時,最好能與彈簧的彈性勢能進行類比學習.
建議三:在區(qū)分機械能與內(nèi)能時,最好能舉例說明.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內(nèi)能的組成,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分別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分子勢能
一、分子動能
溫度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分子平均動能越大.分子平均速度和平均動能是一個宏觀統(tǒng)計概念,溫度越高,分子平均動能越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動能都增大,個別分子動能還有可能減小.
二、分子勢能
由分子間作用力決定的一種能量,與分子間距離有關,宏觀上表現(xiàn)出與物體體積有關.
當分子間距離大于平衡距離時,分子力表現(xiàn)為引力,此時增大分子間距離,分子力作負功,分子勢能增加;當分子間距離小于平衡距離時,分子力為斥力,此時減小距離,分子力還是做負功,分子勢能增加;由此可見分子間距離等于平衡距離時分子勢能最小,但不一定為零,因為分子勢能是相對的.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如圖所示.公務員之家:
三、物體的內(nèi)能
物體內(nèi)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nèi)能.
例1:相同質(zhì)量的0℃水與0℃的冰相比較
A、它們的分子平均動能相等
B、水的分子勢能比冰的分子勢能大
C、水的分子勢能比冰的分子勢能小
D、水的內(nèi)能比冰的內(nèi)能多
答案:ABD
評析:質(zhì)量相同的水和冰,它們的分子個數(shù)相等;溫度相等,所以分子平均動能相等,因此它們總的分子動能相等.由水結成冰,需要釋放能量,所以相同質(zhì)量、溫度的水比冰內(nèi)能多,由于它們總的分子動能相等,所以水比冰的分子勢能大.本題很容易誤認為水結成冰,體積增大,所以內(nèi)能增大.
機械能與內(nèi)能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對于同一物體,機械能是由其宏觀運動速度和相對高度決定的,而內(nèi)能是由物體內(nèi)部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和聚集狀態(tài)決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靜止的木塊溫度升高,其機械能不變,而內(nèi)能發(fā)生了改變.
例2:下面有關機械能和內(nèi)能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機械能大的物體,內(nèi)能一定也大
B、物體做加速運動時,其運動速度越來越大,物體內(nèi)分子平均動能必增大
C、物體降溫時,其機械能必減少
D、摩擦生熱是機械能向內(nèi)能的轉(zhuǎn)化
答案:D
評析:對于機械能和內(nèi)能,它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形式的能,需要從概念上對它們進行區(qū)分.
四、作業(yè)
探究活動
題目:怎樣測量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
組織:分組
方案:查閱資料,設計原理,實際操作
評價:方案的可行性、科學性、可操作性
【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教案教案03-05
關于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教案06-06
環(huán)保教案范文 小班教案環(huán)保教案03-25
小班教案水果教案12-08
質(zhì)量教案示例教案10-07
實用的教案 完整的教案03-07
小班教案《小熊》教案05-29
項鏈教案范文 《項鏈》教案11-16
教案模板小學美術教案10-07
俗世奇教案及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