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菌的教案(通用9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細菌的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細菌的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認識細菌,清楚細菌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明白講衛(wèi)生對身體健康有益。
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意識。
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顯微鏡、音樂《洗手歌》。
表演故事《鬧鬧生病》。
活動過程
一、故事表演:鬧鬧生病
1、全體表演故事《鬧鬧生病》。
2、理解故事,知道細菌的危害。
問題:
鬧鬧認為,吃了橘子肚子就會痛,對嗎?
鬧鬧肚子為什么痛?
二、觀察與發(fā)現細菌
1、用顯微鏡尋找細菌?
教師介紹顯微鏡,請幼兒看下顯微鏡下自己的小手,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問題:
顯微鏡下我們的小手和平時有什么不同?
你發(fā)現細菌了嗎?細菌是什么樣的?
2、生活中找細菌?
教師引導幼兒尋找有細菌地方。
我們生活中的細菌是如何出現的。
三、音樂《洗手歌》
1、讓幼兒明白講衛(wèi)生對身體健康有益。
2、邊唱洗手歌,邊做動作。
活動反思:
衛(wèi)生保健對于小班的孩子非常重要。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使其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其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其身心健康的`基礎。因此,我們在讓幼兒聽聽、說說、看看、玩玩等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在觀察圖畫、參與游戲中進一步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小手,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確洗手的方法,從而激發(fā)幼兒對認識細菌產生關注,了解細菌的危害,并引發(fā)發(fā)現和探索清除細菌的欲望,由此建立起良好的的衛(wèi)生保健常識,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的發(fā)展。
細菌的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識記細菌的結構特點,通過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
2.通過分類、對比等活動培養(yǎng)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認同科學的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菌的形態(tài)、細菌的基本結構及其作用、細菌的特殊結構。
難點:區(qū)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區(qū)別。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圖釘不同放大圖片,意識到細菌是很微小的,細菌除了小還有哪些特點?微小的細菌具有什么樣的結構?通過這幾個問題。順勢引出課題——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
(二)新課講授
1.細菌的形態(tài)
教師描述:十億個細菌堆疊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問:想觀察到這么小的細菌需要借助什么結構呀?(高倍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觀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對細菌不同形態(tài)進行描述,引出細菌的不同形態(tài):球菌、桿菌和螺旋菌。教師講授細菌多是單細胞生物,獨立生活。
過渡:細菌具有不同的類型,但是它們?yōu)槭裁磪s都屬于細菌?
2.細菌的結構
出示細菌結構模型,對照教材上的細菌的結構模式圖,從內到外觀察細菌的結構特點,以小組的形式共同歸納總結出細菌的基本結構。教師板畫,請學生填寫名稱。
(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鞭毛、莢膜。)
通過多媒體播放細菌的運動的視頻,提問:是否所有細菌都具有鞭毛和莢膜?鞭毛和莢膜具有怎樣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幫助細菌進行運動,莢膜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還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
隨后引導學生將細菌與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進行比較,有什么不同?
(細菌雖有DNA集中的區(qū)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沒有葉綠體,不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并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
從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與植物細胞比較,得出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為異養(yǎng)。
(三)鞏固提高
結合著細菌的結構,思考細菌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分解者。)
(四)小結作業(yè)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開放性小結作業(yè):細菌又是怎樣繁殖后代的呢?下節(jié)課一起討論。
細菌的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練習側步走的能力及動作的協調性。
2.提高動作的靈敏度和合作能力。
3.鍛煉幼兒的反應能力,提高他們動作的協調性。
4.了解多運動對身體有好處。
活動準備
皮球若干、大筐四個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幼兒練習單人沿線橫著走。
2.幼兒兩兩結對背對背,兩臂相挽,同時朝一個方向橫著走。
二、基本部分。
1.幼兒兩人一球練習多種玩法,請幼兒各自找個好朋友取球進行分散練習。
2.教師講解游戲規(guī)則和方法:兩只“小螃蟹”面對面或背對背,兩臂相挽,中間夾一個皮球,模仿螃蟹(兩人同時朝一個方向)橫著走。
3.幼兒自由練習,鼓勱幼兒堅持長時間不掉球。
4.討論:有什么方法能夾住球使它不掉下來。
5.幼兒再次嘗試,師個別指導。
6.游戲比賽:幼兒兩兩結伴分為四隊。當老師發(fā)出游戲開始的指令后,各隊第一組幼兒螃蟹夾球走出發(fā),將球運至對面的筐里,馬上返回,接著第二組幼兒出發(fā)。四隊幼兒以速度快組為勝。
三、結束部分。
1.放松活動。
2.收拾材料、場地。
活動拓展
增強難度,在橫向行走路線中增添障礙物供孩子練習。
教學反思
1、大班是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有他特有的年齡特點:有意行為開始發(fā)展;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活動中學會交往;學會與人合作;動作發(fā)展更加完善,體力明顯增強,這一時期幼兒更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引導。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
(1)、對幼兒發(fā)展的反思,幼兒在活動中都能主動參與進來,個別甚至能主動協助老師完成活動;幼兒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得到了鍛煉,孤僻孩子也在活動中玩的很開心、也學會了和他人合作。
(2)、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反思。因為我已經當了他們將近三年的班主任,對他們的經驗水平、學習特點和個性特征都掌握的很清,因此能把我住內容的核心及其發(fā)展線索,能更大限度的促進幼兒發(fā)展。
(3)、對師幼互動的反思。在整個活動中,個別幼兒不知如何和他人合作、只顧自己走、球總是落到地上。我都到身邊解釋和示范。對極個別孩子還降低要求。大部分孩子能配合老師進行活動,總體來說,活動進行順利。
3、對活動效果的評價。整個活動幼兒參與度較高,但對個別發(fā)展較快的幼兒來說,活動相對簡單,因此熱情度度不夠長久。今后活動應考慮到孩子發(fā)展差異,多做一些不同層次的活動。
4、如果讓我重新來上,我會把各個環(huán)節(jié)考慮的更細致,讓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得到提升。
細菌的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辨“對”與“錯”的游戲中初步了解有關眼睛的科學知識,萌發(fā)保護眼睛的意識。
2.理解并能遵守游戲規(guī)則。
3.喜歡并樂意參與規(guī)則性游戲。
4.初步了解預防疾病的方法。
5.引導幼兒樂于交流,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培養(yǎng)幼兒的安全意識。
活動準備:
課件、對錯盒、數字卡片、紙和筆
活動重難點:
重點是了解有關眼睛的知識并懂得保護眼睛;難點是理解并遵守游戲規(guī)則。
活動過程:
一、引發(fā)游戲,了解規(guī)則
1.根據已有經驗回憶眼睛的組成部分。眼睛里面有什么?(眼珠、眼白)外面有什么?(眼皮、眼睫毛)
師:接下來玩的游戲有點難,今天玩什么游戲呢請看大屏幕。(出示眼睛圖片)玩什么游戲呀,玩的是跟眼睛有關的.游戲,你們知不知道眼睛里面有什么?有的小朋友把秘密藏在藏在心里。你說(有眼球)眼睛是什么顏色的?(黑黑的)黑黑的是眼球,那白的呢?你說。(白白的是眼白)我聽到了有人說眼皮,眼皮在哪里?我們摸一摸。那你還知不知道眼睛里的其他的秘密?眉毛,眼睛上面有他的毛,這個地方叫做眉毛,那這個的地方叫什么?眼睫毛,你們知不知道眼睫毛有什么用?防止水流到眼睛里面去。就像雨傘幫你遮擋雨水。防止灰塵進入眼睛,其實我們眼睛上的每一個器官它其實都幫助我們身體健康。
2.介紹游戲規(guī)則、道具及玩法:
師:今天我們就玩一個和眼睛有關的游戲,對對錯錯說眼睛,有的時候對有的時候錯,說的都是眼睛的事情,到底怎么回事我們一起來玩玩。在玩游戲之前,我先來介紹一下兩個道具,第一,在你們的面前,每個人有一座小房子,那個是你的呢?你們指向自己的面前,就是自己的,到底對不對啊我有一個辦法,從左往右,挨個報數報到幾就是你的號碼。好我試試,是不是你們的號碼,老師報到,是你的趕快舉手。0號、五號,12號,七號,誰是七號?請問,兩號的鄰居是誰請舉手。
師:第二個道具,這是一個對一對錯盒,待會玩游戲的時候,如果你覺得這道題是對的,你就把它放到對的,如果你覺得是錯的,就把它放到錯的一面,你們都明白。接下來我要說一句很長很長的話,看你能不能說聽明白,請每個小朋友,把錯的一面翻出來放在自己的房子前,你明白了嗎?聽明白了開始。(幼兒開始)
細菌的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并理解文中的生詞。
2、理解細菌的性質,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過程與方法:
1、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和人物多樣的精神世界。
2、學習品味、欣賞作品的方法,品賞作品的語言特色。
情感與價值:
對自己所生活的時代有清醒的認識,做有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細菌的性質,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2、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和人物多樣的精神世界。
【教學難點】
學習品味、欣賞作品的方法,品賞作品的語言
【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
第一課時
【導入】
假如世界上的細菌導入:假如地球上的細菌全部被消滅,地球將會是什么樣子?今天讓我們走進鄭也夫先生的《細菌的啟示》來尋求答案。
【作者介紹】
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走出囚徒困境》、《代價論》、《信任論》。文革當中,北上黑龍江建設兵團852農場務農,當過農民,八年半后返回北京,后考入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1979年,鄭也夫馬不停蹄,跳躍式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攻讀哲學碩士,八十年代中期,鄭也夫奔赴美國,攻下"丹佛"大學社會學碩士,取得雙碩士。他對社會生活的雜質,仍然不愿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本文是作者2003年5月12日"非典"期間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次精彩的演講。
【層次劃分】
第一部分(第1~11自然段):認識細菌。
第二部分(第12~19自然段):細菌對人類進步觀的挑戰(zhàn)。
【內容分析】
1、世界上的物種有哪五類?
原核細胞生物(其中包括細菌),真核細胞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
2、細菌有哪些性質和特征?
第一,細菌是生物界當之無愧的元老。
第二,細菌無所不在。
第三,細菌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第四,細菌的不可毀滅性。
第五,細菌靠寄生生存。
3、什么是寄生?
所謂寄生就是吃別人,不勞動,不去捕食。
4、分析句子的修辭手法。
什么叫“寄生”?所謂寄生就是吃別人,不勞動,不去捕食。不但不去捕食,并且不必自己消化——先咀嚼,后進入胃腸,經過復雜的化學過程,然后吸收。采取寄生的策略,這些事情統(tǒng)統(tǒng)不干,去打獵去采集去干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兒也不去,就在你體內。你把食物給消化了,它直接吸收到它的身體里。
解析:細菌的特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講到“寄生”這樣抽象的科學概念時,作者用了一種“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好像細菌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還活靈活現,就在你面前似的
5、作者認為對待寄生現象應該持有怎樣的態(tài)度?
對待社會生活中的寄生行為,不要過于激動煩惱,要以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心平氣和的與這些不良行為作漫長的斗爭。
6、這篇演講是如何將抽象、陌生的.科學知識化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述的?
通過講故事、形象比喻、擬人化寫法、形象命名、接通日;涷、通俗的口語表達等手法。
7、談談你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解析:這句話從自謙的口吻與大家互相勉勵,在與社會上存在的寄生現象斗爭中要樹立信心,要有打持久戰(zhàn)的心理準備,要與“寄生蟲”斗爭到底。
【特色探究】
。浮⒈酒葜v的語言表達有何特點?
(1)大量的通俗口語表達,包括通篇為簡潔明快的語言、使用為數不少的傳神的口語詞匯和明快的口語短句。
(2)使用聽眾熟悉的、典雅、貼切乃至傳神的書面詞匯。
。3)因大詞小用和事物間的巧妙聯系等產生風趣幽默感。
。4)由于簡短、明快、風趣、設問、感嘆等,使其充滿對話、交流的語氣。
【小結主題】
。、作者先從細菌的性質與特征談起,談了細菌的古老、重要作用、不可滅、生存策略等問題,從而涉及到人類社會的寄生現象。寄生現象在人類社會同樣古老,要同寄生行為作斗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者讓大家采取“不卑不亢、不瘟不火、不喜不哀”的態(tài)度,是要人們心平氣和地去消滅“寄生蟲”們,幾千年的陋習不可能完全鏟除;同時與寄生行為作斗爭,還有利與人們激起斗志,磨練意志,開動腦筋增加智慧。
2、本文通過介紹細菌的性質與特征,以及生物界中寄生的生存策略,告訴人們對待社會中的寄生行為,不要過于激動煩惱,要以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心平氣和地與這種不良行為作漫長的斗爭。
第二課時
【認知閱讀】
一、復習說明文的常識。
1、說明文的概念: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以知識。
2、總體常識:
對象:介紹事物、闡明事理
特征:區(qū)別于其它事物的本質東西
方法:舉例子、列數字、分類別、作比較、打比方、引用、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摹狀貌等
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語言:準確、嚴密
3、說明文的分類
從對象上: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
從語言上:生動性說明文、平實性說明文
4、說明文的結構:
總分式遞進式
二、檢查字詞
反芻()繁衍()
噴嚏()砥礪()
不卑不亢()不瘟不火()
【理解閱讀】
三、繼續(xù)研讀課文。
。薄⒓毦鷮θ祟惖奶魬(zhàn)表現在哪兒?
。、怎樣理解作者對人類社會中的寄生態(tài)度?
。场⒋罅恳脭底,使本文演講極具雄辯。作者運用數字時有何特點?請舉出具體語句說明。
四、分析說明方法并舉出例子。
舉例子:第4段,舉例說明細菌的數量和質量非?捎^。
列數字:第3段,用數字說明細菌是生物界當之無愧的元老。
分類別:第1段,分類說明五大類生物在地球上的作用。
作比較:第8段,用數字說明細菌的繁殖速度極快。
打比方:第15段,用打比方說明病毒是最簡單的生物。
五、拓展延伸。
假如世界上的細菌被全部消滅,世界將會是什么樣子?請發(fā)揮想象,寫出一段話。
細菌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描述出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2、能說出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技能目標
1、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和設計探究實驗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細菌正反兩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學習,正確認識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重要的生物,了解細菌有利于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教材通過細菌發(fā)現的過程,闡明了科學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這一觀點。通過介紹巴斯德實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科學的新發(fā)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細菌的個體很小,觀察它的形態(tài)需要在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才能觀察到,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讓學生了解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相比較,細菌突出的特征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沒有葉綠體,這就決定了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細菌靠分裂生殖,細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點,使其幾乎無處不在。通過生活實例,讓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重點:細菌的結構特點和營養(yǎng)方式;細菌和人類的關系。
3.教學難點: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探究實驗方案的設計。
教法設想
1.直觀教學法:通過課件的直觀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生物微觀世界,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促進對知識比較全面、比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學方法。
2.目標導向法:圍繞教學目標,步步激疑啟思,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序發(fā)現問題,使學生逐層探索獲取知識。
3.推理法:培養(yǎng)學生學會辨證推理得出結論的方法和能力。使學生學習透過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內涵的方法。
學法指導
1.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解決疑難。通過討論,學生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fā),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同時還可以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對問題的'鉆研精神和訓練語言表達的能力。
2.觀察法: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和步驟;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觀察、發(fā)現問題、解決疑難,培養(yǎng)學生形成敏銳的觀察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3.比較法:通過分析細菌與其他生物之間的異同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對細菌生命現象的認識和理解比單純的觀察更進一步。
教學過程
導入
觀察:(展示腐爛水果的圖片)你熟悉這種情形嗎?你能解釋其原因嗎?
討論交流:細菌,一個同學們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對它了解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談談對細菌的一些認識。
細菌是如何發(fā)現的呢?
閱讀課文:請你閱讀書本p58-p59的相關內容,從中你可以獲取哪些重要信息?
細菌的發(fā)現
1、細菌的發(fā)現:17世紀后葉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你知道常州的品牌牛奶嗎?紅梅牛奶,它是利用什么樣的消毒方法嗎?引出巴氏消毒法,并作簡單介紹。
通過閱讀,你對于科學的發(fā)現有什么新的認識?
科學的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科學的新發(fā)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
細菌的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細菌的發(fā)現史;
2、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
3、細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細菌的生殖。
三、教學難點
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細菌的發(fā)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fā)現了細菌,但認為細菌是自然發(fā)生的。
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用實驗證實了細菌的存在,認為細菌是現有的細菌產生的。
2、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
細菌個體微小,有球狀、桿狀、螺旋狀。
細菌的結構包括基本結構和附屬結構;窘Y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以及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附屬結構包括莢膜和鞭毛,并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有,莢膜對細菌有保護作用,鞭毛可以使細菌在水中運動。
細菌的結構中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因此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是異養(yǎng)。
3、細菌的生殖
細菌通過分裂生殖進行繁殖,也就是一個細菌分成兩個。
當環(huán)境不好時,細菌會變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當度過不良環(huán)境時,芽孢又萌發(fā)成細菌。
六、課后反思
為什么細菌能夠在生物圈中廣泛分布?
細菌的教案 篇8
一、重點:
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
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生殖方式
二、難點:
能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
板書設計示意框圖(第一課時)
第二節(jié):細菌
細菌的發(fā)現:法國人巴斯德,巴氏消毒法
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
1、細菌的形態(tài):桿狀、球狀、螺旋狀
2、細菌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無葉綠體)、未成形細胞核
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
時序
操作過程設計(重點寫怎么教及學法指導,含課練、作業(yè)安排)
一、情境導入:
用生活實例引出細菌的發(fā)現:“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手上如果不洗,就會有許多細菌。那么細菌又是從哪里來的?”
二:課前預習:
細菌個體是不是很微小,人的肉眼看得見嗎?
用什么儀器可以看見細菌?
細菌很小,為什么分布卻十分廣泛?
三、合作探究:
1、提問:“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組討論,了解細菌的發(fā)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思考:
你對科學發(fā)現有什么新的認識?巴斯德要是沒有雄厚的知識基礎,能作出這個簡單而精彩的實驗嗎?并指導學生和自己的學習實際相聯系,使學生認同知識的學習,科學的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道理。
2、細菌的形態(tài)如何:
“細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們能不能看見它?”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利用課件指導學生觀察與思考。指出:“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十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人的肉眼看不見細菌,只有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tài)”。指導學生通過對比幾種不同形態(tài)的`細菌,說出細菌的幾種形態(tài):桿狀、球狀和螺旋狀等。
3、細菌的結構怎樣?它和動植物細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問引入:“細菌有不同的形態(tài),那么這些不同的形態(tài)的細菌其內部結構是不是也不同?”
指導學生觀察課件,觀察順序可由外到內,看各有什么結構?
再將細菌的結構圖與動植物細胞的圖片放在一起,讓學生仔細觀察看有什么不同,觀察順序還是由外到內。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寫。
4、推測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
先復習動物細胞是什么營養(yǎng)方式,細胞是什么營養(yǎng)方式?為什么不同?植物細胞內有葉綠體,能夠自己制造有機物,是自養(yǎng)方式;而動物細胞內無葉綠體,無法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是異養(yǎng)方式。
再對照細菌的細胞結構,根據細胞內有無葉綠體,來推測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再提示學生思考,既然細菌是利用現成的有面物來生活,那么,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它處于什么地位?
5、細菌的生殖方式
提問:細菌非常小,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適宜的水分、溫度、有機物豐富,有的還需要有氧。為什么細菌分布卻十分廣泛,可以說無處不在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觀察圖片,并討論其原因。
播放細菌生死的錄像。提問,讓學生總結出細菌的生殖特點。
細菌是以什么方式進行生殖的?
適宜的時候,多長時間分裂一次?
當環(huán)境不良時,細菌會形成什么結構?
細菌為什么會無處不在?
6、技能訓練:
計算細菌的數目,進行衛(wèi)生習慣的培養(yǎng)。
細菌的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yǎng)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tài)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xù)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xù)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qū)別,明白為什么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質轉化的動態(tài)平衡和自凈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huán)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了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及了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系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qū)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布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點。
。2)關于細菌形態(tài)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
、儆酶弑讹@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tài);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
、诳梢杂蔑@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tài)。
、鄄シ偶毦@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
、芤陨显O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tài)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tài):單細胞個體,從形態(tài)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于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qū)別,所以細菌不屬于植物范圍。
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
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
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于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征,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tài),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fā)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huán)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云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云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huán)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于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
、僦参锸窃鯓又圃煊袡C物獲得營養(yǎng)物質的?
、谥参镏圃煊袡C物的條件是什么?
、奂毦缓~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yǎng)?
經討論后,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yǎng)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yǎng)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qū)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發(fā)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生物體死亡后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huán)的作用,可布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尸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系之前,先讓學生討論。
、偌毦鷮θ祟愂欠穸加泻?
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
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布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范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huán)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制藥業(yè)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細菌的教案】相關文章:
關于細菌小學作文匯總9篇03-19
關于細菌小學作文300字3篇03-19
實用的細菌小學作文300字3篇04-22
【推薦】細菌小學作文300字3篇04-08
有關細菌小學作文300字四篇04-19
關于細菌小學作文錦集八篇03-29
關于細菌小學作文匯總五篇03-23
關于細菌小學作文匯總6篇03-27
實用的細菌小學作文300字4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