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忍住,面對這樣的孩子》讀后感范文
讀了徐小平先生所撰《忍住,面對這樣的孩子》一文后,頗受啟發(fā),文中所述觀點也極為贊同。
一、尊重孩子的興趣。徐先生小兒子的興趣也曾不斷刺激著他的神經(jīng),挑戰(zhàn)他的審美和價值取向,但是,他都忍住了,放棄家長式 的強權(quán)命令,為孩子恭讓出了自由的興趣舞臺。其實,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其興趣和愛好會不斷變遷,只要家長營造出寬松的接納的環(huán)境,絕大多數(shù)孩子自然會朝著正向發(fā)展,并且,越接納孩子就發(fā)展得越好。可惜,很多時候,我們就是沒有忍得住,粗暴地予以干涉,強行培養(yǎng)他的興趣愛好或直接澆滅他內(nèi)心自發(fā)的興趣火花。多么可憐的孩子,在強勢的大人面前,他實在無力反抗,維護自己的興趣和尊嚴。所幸,在女兒的興趣發(fā)展上,我沒有太多的強權(quán)干涉,在她的執(zhí)著堅持下,自己在暗地的搖擺和猶豫中,還是給予了支持;仡^看來,這是多么正確的選擇!細想,有興趣的人生是多么幸福的人生,不僅可以排遣寂寞又可結(jié)交相投的知己。我相信女兒興趣廣泛,善交朋友,這樣的個性今后一定會幫到她,無論對于人生還是事業(yè)都大有裨益。
二 、不急于告訴他們答案。父母希望孩子掌握人生智慧的心情都很迫切,不希望他們走彎路,但孩子的成長有個過程,不可能指望她在18歲時就理解、掌握全部的人生智慧。當他們遇到問題時,不要急于給出答案,幫助他們打開探索的通道,學會思考,才是最重要的。有時,碰壁是必要的,不經(jīng)歷痛苦哪能記住教訓,不經(jīng)歷內(nèi)心的掙扎哪能真正的成長?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教會他們思考,學會承受,比只告訴他們答案有用得多。
三、童年不是為成年做準備的。這話讓我耳目一新,此為哈佛大學前任校長的諍言。如果把18歲之前的人生都叫做童年,過得不快樂,像服刑一樣熬過來,人生的1/4就白活了。這樣長大的孩子,到青年、中年時期能幸福嗎?幸福是一種感知,是一種能力,喪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人生多么悲哀。中國式虎媽把孩子的童年當做通往成功的工具,孩子被逼著往前趕,為獲得某種象征性的榮耀或逃離某種東西而奮斗,即使成功了,內(nèi)心也一定很痛苦,或者說不平靜。那么,有意義嗎?
四、家庭沒大規(guī)矩。一般來說 ,在學校受到了良好的社會教育的孩子,大都能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不會逾越底線。家庭教育管得太嚴,規(guī)矩太多只會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束縛,這樣長大的孩子,大都沒什么出息。沒大沒小、幽默風趣的家庭氣氛更利于孩子與家長的溝通,更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及樂觀豁達性格的塑造,對孩子大有裨益!因此,展平眉頭、放松心情,其實就是家長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以上心得寫給自己,用于自醒自勉。
【《忍住,面對這樣的孩子》讀后感】相關文章:
大班教師教育隨筆有這樣一個孩子09-30
面對的作文02-19
征文:面對11-09
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一年級孩子讀后感12-01
笑著面對困難——讀〈笑著面對生活〉有感06-09
這樣的習慣隨筆03-17
這樣的習慣_隨筆03-17
這樣的我作文03-07
難得這樣作文06-01
(精選)這樣的我作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