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56號教室讀后感精選
《第56號教室的奇跡》講述的是一位美國教師堅守在第56號教室20多年如一日,如何上課,如何培育一屆又一屆學生走向成功的教育故事,應該說每一位教師身在三尺講臺,都有自己的教育故事,也有自己教育的觀念與風格。我看過一些教育類雜志,專著,常津津有味地品味教育者們酸甜苦辣的教育故事,獨辟蹊徑的教育經(jīng)驗。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天讀完的這本《第56號教室的奇跡》在心頭洶涌的是對這位教育者的欽佩與崇敬。他就是雷夫.艾斯奎斯。 雷夫是一個不知疲倦、瘋狂又認真的老師。他總有著奇思妙想,讓孩子積極思考、積極實踐、積極總結經(jīng)驗、總是在積極學習的狀態(tài)里。他的腦子里不光裝著知識,更多的是裝著學生,他想的不僅僅是交給孩子知識,更多的是教給孩子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孩子應對困難積極思考的能力。讀完整本書,我們才能確定他的真正角色,他是一位班主任,又擔任該年級的大部分學科,如語文、數(shù)學、歷史、社會、地理、美術等學科。任教的每一門學科,雷夫都會百分百地投入,總有著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并讓學生真的學有所獲。被雷夫的教學故事感動的同時我悟得了要這樣當教師。
一、教學方法需要時時創(chuàng)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雷夫是一個這樣出色的綜合學科教師。學年結束時,第56號教室的每個學生都能在空白的世界地圖上標示出最少150個國家,談到美國歷史也能滔滔不絕。你也許會想,短短一個學年段學生怎能積累吸收如此之多的知識?是的,雷夫的教學神奇來自他充滿趣味的課堂創(chuàng)新。在學習世界地理時,雷夫與學生玩一種深得孩子喜愛的游戲——“小組積分”。學生先從網(wǎng)站上積累相關知識,課堂上分六人一組答題,答對的組加分,累計加分得獎。各組成員聽到問題以后先討論后回答,這么做可以同時練習“團隊合作”、“傾聽技巧”、以及“協(xié)商讓步”。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訓練,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知識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日益積累起來。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作為語文老師,為了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詩詞,達到教學目的,我們常“不擇手段”地讓學生抄、背、讀、記。時間精力花費不少,學習效果頗微,學生還叫苦連天。雷夫的“小組積分法”告訴我們,我們的教學缺少的不是時間和精力,而是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
二、一位好教師腦子里想的就是怎樣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點燃孩子學習的激情。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了解歷史,雷夫如此教學:為了讓學生對課堂上所介紹的歷史事件有更多的認識,雷夫會在放學后播放與歷史事件相關電影,讀后感《第56號教室讀后感》。在放電影之前,雷夫會提早在教室的“近期上映欄”公布片名,讓孩子開始期待;也會事先講解他們可能看不懂的片段,幫他們做好準備。在影片還沒開始放映之前,孩子們都已經(jīng)準備好要樂在其中了。為了讓學生多角度,更全面地了解一段歷史,雷夫會播放相關記錄片、播放歷史性演說以及讓學生找尋適合自己閱讀的優(yōu)秀歷史小說。雷夫在書中寫到:第56號教室的五年級學生每年都會在學到南北戰(zhàn)爭時,看完肯.伯恩斯的代表作《南北戰(zhàn)爭》。孩子們不僅了解了大量的史實,還學習了演奏該系列中悠揚動人的南北戰(zhàn)爭時期音樂。對兒童而言,優(yōu)質(zhì)的紀錄片能啟迪心靈、增長見聞,并樹立成功典范。雷夫就是用自己一心撲在教學上的專注與執(zhí)著培育著孩子們對歷史的熱愛,點燃孩子學習激情。
三、一間教室就是一個小社會,課堂離不開生活,親身實踐是培養(yǎng)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孩子最終要走進社會的大舞臺,第56號教室被雷夫設計成了一個體驗生活的基地。每位學生都會在開學第一天在教室申請一份工作,如教室管理員、銀行、球具管理員、辦公室信差、店員、警察等各種職業(yè)。孩子們工作,為班級服務并得到月薪,又用工作得來的錢支付使用課桌椅的費用。學生必須每月支付座位的“租金”。如果孩子存到的金額為租金的3倍,就可以買下座位,擁有這個位子的“產(chǎn)權”。有些孩子甚至會刻意攢錢買下同學的座位,然后每月向他們“收租”。孩子們在收入與支出、經(jīng)濟的支配與運作中認識了經(jīng)濟學。雷夫的教育方法是多么的別出心裁,而這種運作方法的親身體驗讓學生是多么受益無窮。
四、好教師就是能大膽與瘋狂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條件。 為了把第56號教室變成演出莎翁劇作的劇場,雷夫精心設計請一位專為世界頂尖搖滾樂團設計燈光的技術人員為教室裝上專業(yè)級舞臺燈光。美術課上,為了帶領孩子們制作萬圣節(jié)面具,雷夫會吩咐妻子到醫(yī)療用品店購買用來固定骨折的強生快干石膏繃帶。這是我們從未敢想的,做面具大多是用硬紙殼來代替。然而做面具的工序又這么復雜。為完成高難度美術作品《美麗的線繩藝術》,雷夫耐心地教給孩子制作作品的每一道程序。他愿意花一個月的時間等待孩子用砂紙磨平制作《美麗的線繩藝術》需要的木板,又用一個星期的時間等待孩子們把木板刷上漂亮的顏色,為了給孩子們準備與木板相同大小的圖案紙,雷夫不惜犧牲自己周末的時間去影印連鎖店花四五個小時給全班孩子復印適宜大小的圖案。最終,孩子們完成了一件能引以為榮,可掛在家中墻上多年的藝術作品。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孩子們展現(xiàn)了耐心與毅力,培養(yǎng)了努力追求卓越的品質(zhì)。 雷夫的教室里有太多的不可思議。56號教室里的故事告訴我們,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有愛才會有不竭的動力,有愛才會有無私的付出和執(zhí)著的追求,有愛才會有成功的教育。擁有愛與智慧就能創(chuàng)造出教育的奇跡。
【第56號教室讀后感】相關文章:
第56號教室讀后感05-23
《第56號教室》讀后感05-23
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后感10-09
《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后感03-21
讀第56號教室奇跡心得體會06-15
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心得體會06-15
《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后感匯總10-09
《第56號教室的奇跡》的讀后感作文10-12
《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書讀后感10-08
第56號教室的奇跡2讀后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