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這本書通篇都在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也可以認為是對原生家庭的再定義。下面我主要談談對依戀關系、同伴群體和自我意識的個人理解。
依戀關系是一切社交關系運轉的基礎。本書中的依戀關系應該是特指子女對父母的依戀,從呱呱墜地時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到后來的歸屬與愛的需要,都可以認為是一種依戀。而對于這種關系父母需要格外警惕,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父母是孩子的駕駛員,想讓孩子去哪就把車開到哪,這樣操控孩子的生活只能適得其反。作為父母,做好副駕駛即可,必要時給予引導和幫助,不要讓他們偏離方向就好。
仔細看來,書中的依戀關系其實還是在強調原生家庭的意義。如果孩子在家里最起碼的生理和安全需要都無法得到滿足,就不用提更高層次的需要了。就如序言中那個女士的經(jīng)歷一樣,她在嬰兒期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內心得不到回應,她漸漸絕望了,不再哭鬧,變成了一個很乖的孩子。長大后,她變成了一個看上去很好的人,處處把別人的感受放在首位,這讓她擁有了很好的人緣。她從未覺得自己有什么問題,可是當她做了媽媽后,問題終于爆發(fā)出來,她發(fā)現(xiàn)自己非常恐懼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
所以在家庭的依戀關系中,放縱型和權威型都不太合適,它們都容易把孩子從這種依戀關系中推出去,推到另一邊所謂的同伴群體中,這樣的后果是很難預測的。因為同伴群體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同伴群體只是在特定時間、特定場合、特定條件下湊在一起的松散群體,沒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容易讓孩子迷失在群體中。同伴群體不等同于朋友,真正的朋友清楚彼此的界限在哪,尊重對方的想法,不會去試圖主導對方的思想;同伴群體則不然,群體中沒有太多的約束,容易使個體失去個性,放棄自我主見來迎合他人,這樣的群體導向就非常危險。
然而令我們擔心的是,校園里邊絕大多數(shù)的同伴群體不是積極向上的,而是以娛樂、游戲、交際圈子為主。有一次,我吃完飯在校園走著,聽到幾個同學在激烈的討論著什么,我以為他們在討論數(shù)學題,湊近一聽,“放大招”“閃現(xiàn)”“平A”這些詞匯讓我愕然,我心想,他們要是把這一半的熱情分給學習該多好啊。還有一次放學回家的路上,我聽到幾個同學在相互炫耀,他的羽絨服多少錢,他的褲子又多少錢,他的那一身值多少錢。這都是啥價值觀啊,讓我不忍直視。這些種種,不由得讓人對絕大多數(shù)同伴群體擔心憂慮。
恰恰在這個時期,孩子還沒有完全的自我意識,很少有自己的主觀思想,更容易被群體極化。如果沒有好的家庭關系與父母引導,很容易讓孩子在沒有自我意識的情況下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發(fā)展道路。
總而言之,把依戀關系這個基礎夯實,才有可能萬丈高樓平地起,站到更高的層次,看到更遠的遠方。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讀后感】相關文章:
每個人,都孤獨10-26
每個女孩都值得被愛隨筆10-08
家長對孩子都寄語02-08
家長都孩子的寄語01-05
每個人的屋頂上都罩著金光隨筆10-07
每個人都重要小學生作文10-08
把機會分給每個孩子教育隨筆10-15
教育隨筆: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08-05
幼兒園教育隨筆之讓每個幼兒都喜歡做早操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