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紅塵無路》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紅塵無路》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本是跟上一本《遙遠(yuǎn)的救世主》一起買的套裝。網(wǎng)上有人說,《救世主》教的是術(shù),《紅塵》教的是道,意思是這本比上一本更接近本質(zhì)?或許是因為太接近本質(zhì)了,所以也沒有被拍成影視作品。
如果一定要評價一下故事的好壞,我覺得這本可能沒有上一本更具備故事性。上一本的沖突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不理解,這種不理解大家都能理解,很具有故事性。而這一本的沖突來自于觀念與觀念之間的不理解,這種不理解是真的不理解,就像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爾一樣,就像人不理解機器、機器也不理解人一樣。
因為沒有了故事性,我也不品評它的故事了,只想說這故事是發(fā)生在理性人之間的理性故事,你在生活中絕不會碰到故事里這些理性的人,因此這故事也絕不會發(fā)生在你身上。我只感慨兩件事,一是中國人的中國話,二是中國人的中國心。
所謂中國人的中國話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語言的宏觀性,二是語言的微觀性。你說實事求是與見路不走,哪一個更好理解?我們當(dāng)然都會覺得是實事求是,畢竟都是寫到重要文件的詞,常聽常提。但我們真的理解什么是實事求是了嗎?
根據(jù)百度百科(因為懶得查字典),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于東漢·班固《漢書·河間獻(xiàn)王傳》,原指根據(jù)實證,求索真知;現(xiàn)多用以按照實際情況辦事,不夸大不縮小。聽上去很簡單的道理,卻并不容易做到,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實事。
書里舉了一個很簡單的做面條的例子。人們常說機器做的不如手搟的,可是為什么?這里面什么才是實事?有人會說這是常識,或者有人會說我就覺得機器做的比手搟的好吃。都可以,都沒錯,但實事是什么?是不是因為機器只會以同一種力度、同一個角度重復(fù)搟面,而人手動作千變?nèi)f化,所以搟出來的面從不同角度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那如果,我發(fā)明了一個搟面機器,可以像人手一樣搟面,是不是就能說,機器做的面條和人手做的一樣好吃?
這里的實事在哪兒?是人手搟的面好吃,還是像人手一樣不同力道搟的面團更有勁性?
或許有的人開始明白了,書里告訴你,所謂實事求是,就是以科學(xué)的眼光看問題,要找到問題中的客觀規(guī)律,再分析怎么做合理。
為此,它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見路不走,整本書由此拉開序幕。
我個人認(rèn)為,見路不走并沒有實事求是好理解,但或許當(dāng)時的創(chuàng)作年代,以及小說的需要,總是要凹點兒新鮮的東西才能讓人看下去。畢竟,如果一開篇,死者面前擺的不是見路不走而是實事求是的字畫,這故事也沒法發(fā)生了。
但見路不走更像是一種勸解,讓你在邁步之前停下來思考一下,這條路到底適不適合我,我要走的究竟是不是這條路?
人們往往會陷入一種自我肯定的誤區(qū)當(dāng)中,會越想越覺得自己有理,越想越覺得自己委屈。但這世界并不是以某一個人為中心的,并不會隨某個人的意志而轉(zhuǎn)移。如果總是以實事求是彪炳自己,或許就會愈加陷入自我肯定的漩渦之中。但是反過來,如果每次都要問問自己是不是見路不走,或許就會開始以審慎的目光重視自己的決定。
你看,一個肯定的實事求是和一個否定的見路不走,表達(dá)的卻是同一個意思,這不得不感慨中國話的宏觀。
再說微觀,我感觸更深。最近幾年的工作就是幫領(lǐng)導(dǎo)寫材料,每個詞都要反復(fù)推敲,每句話都要扣到細(xì)節(jié),區(qū)分推進(jìn)和落實都算小兒科,搞清數(shù)字和數(shù)智才算入門。領(lǐng)導(dǎo)批評你不一定是討厭你,但表揚你也不一定就是肯定你。書中的一個個人精更是將這種咬文嚼字發(fā)揮到極致。一個是小姑娘僅憑老哥的一句“請她指點”就敏捷地意識到她在這其中的角色不配指點一詞,同時馬上找合適的時間地點跟老哥吃飯請教;二是一句“你這還變不變了”化被動為主動,捍衛(wèi)了自己的價值觀。
有時候一句話的分量沒有那么重,有時候一句話又可以值幾十萬美金。這份含蓄和復(fù)雜有時候讓我覺得我都不適合當(dāng)個人?梢约(xì)小到一個詞、一個語氣,甚至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這就是中國話的微觀宇宙。
而中國人的中國心更是微妙,其實最后男主是被誰殺的?最后是被敵人殺死的嗎?如果是,那反而證實了他的身份和價值。在黎明前一夜,在觥籌交錯歡聲笑語的時候,來了這么一下,終于有了點故事的樣子,但也說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
事實上,故事鋪墊到這里,男主不死都不行了,如果男主不死,就證明中國人對自己的信仰不夠堅定,就證明中國人的手段不夠強硬。因這故事從男主視角開展,所以我們知道他是被誤殺的好人。但如果這是從大眾角度開展的故事,那不過是一個漢奸被愛國人士擊斃而已。
這是一個很微妙的結(jié)局,所以不好改編和影視化也是有理由的。這世界容不下有能力卻沒有雄心的人,如果諸葛亮名聲在外卻不被三家任何人所用,那他很快就要去給閻王當(dāng)軍師了,總還是被用上了。
男主想躲開滾滾紅塵,所以不與任何利益集團有瓜葛。他做這一切的緣起只為了明白父母當(dāng)年因何而死,但又因為這非常紅塵的理由,最終又與紅塵有了牽絆。
說實話,這紅塵誰能擺脫呢?男主自然明白,所以無論結(jié)果如何,都是他自己的選擇。中國人的中國心啊,總是有著那股為了理想犧牲自己的勁頭。
【《紅塵無路》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紅塵》讀后感(通用20篇)08-31
俗世紅塵隨筆散文(通用31篇)01-07
童年讀后感 讀后感童年的讀后感01-03
《青銅葵花》經(jīng)典讀后感 青銅葵花讀后感讀后感02-15
論語讀后感_讀后感05-15
經(jīng)讀后感 讀后感悟05-29
《盼》讀后感盼讀后感03-28
生命生命讀后感_讀后感04-19
解密讀后感 《解密》讀后感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