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文章的讀后感 推薦度:
- 魯迅的文章讀后感 推薦度:
- 魯迅文章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魯迅文章讀后感
魯迅文章讀后感【1】
《吶喊》是魯迅第一部小說集,收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作品。自序中,魯迅先生講述了自己的從文歷程:少時家境殷實,后因父親生病,家道中落,看慣人間冷暖,學(xué)洋務(wù),知道了西醫(yī)之學(xué),有感于少時經(jīng)歷,改學(xué)醫(yī),志在醫(yī)人身,后來又有感于國人的麻木不仁,棄醫(yī)從文,望能用文藝改變國人的精神,醫(yī)人心。
雖然說先生自說當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但是也只在夏瑜墳上的花環(huán)處給了人希望,其他的結(jié)局都不甚美好:窮知識分子孔乙己和陳士成都死了,勤勞的單四嫂子的寶兒也死了,一貧如洗的無產(chǎn)階級阿Q被當作革命黨砍了頭,至于狂人日記的主人公,誰知道是真的候補去了還是已經(jīng)下了眾人的肚子。通過這一系列故事,看到了社會的麻木、愚昧:革命不成功,人們也只是看客、談客甚至人血饅頭的買家;即便成功,對民眾的根本也沒有影響,尤其其中又有多少是如阿Q般只是希望得到“我想什么就是什么,喜歡誰就是誰”的權(quán)利?真正的革命者慢慢的也就被紀念所遺忘,對鄉(xiāng)村大眾的影響,更只是“頭發(fā)的故事”。這種鉛云般的麻木愚昧,籠罩著整個社會,厚重的讓人喘不過氣來,只想大喊。通過這種大喊,想來可以驚醒幾個鐵屋中人,把希望留給未來。
辛亥革命從某種意義上并沒有成功,因為其既沒有動搖制度的大眾根基,又沒有開啟民智,旁觀來看,倒像一場鬧劇。
摘錄:
1、“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jīng)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并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xiàn)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2、“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
3、“我感到未嘗經(jīng)驗的無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yīng),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
4、““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zé)o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
5、“在我自己,本以為現(xiàn)在是已經(jīng)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
魯迅文章讀后感【2】
先生的書,與現(xiàn)在這個時代有著不小的隔閡,我們小的時候就被要求閱讀先生的書,卻總覺得晦澀難懂,不僅是他的晦澀的白話文,還有他晦澀的思想,我們總是不歡迎先生的文章,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只是因為考試考這種文章,然而我們又讀不懂他到底想要講什么。前些日子,鬧得沸沸揚揚的,人們還想把先生的文章退出語文教材,小學(xué)、初中的教材被那些人刪刪改改,把先生的文章刪去了。這個浮躁的時代,似乎有些容不下先生這種批判性的,直擊痛處的,揭皮露骨的,如刀鋒冷厲的文章。我們只愿看這個世界在表面上有多么美好,對于那個黑暗面,我們總是捂著眼睛,捂住耳朵,作掩耳盜鈴狀,以為像鴕鳥似的就可以把困難、不足放在那里就能消逝。
我們終究太簡單,思想太淺薄。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華蓋集·雜感》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diào)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diào)和,愿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而感集·小雜感》
有時也覺得寬恕是美德,但立刻也疑心這話是怯漢所發(fā)明,因為他沒有報復(fù)的勇氣;或者倒是卑怯的壞人所創(chuàng)造,因為他貽害于人而怕人來報復(fù),便騙以寬恕的美名。——《魯迅文集》
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在街上轉(zhuǎn),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里轉(zhuǎn),長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轉(zhuǎn),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隨感錄》
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什么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于‘現(xiàn)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兩地書
你看他的文章,赤誠之心,對中國的熱愛,統(tǒng)統(tǒng)在對我們中國人的批評與揭露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美國有寫丑陋的美國人、日本有寫丑陋的日本人,中國有先生寫的丑 陋的中國人,這不是對國人的詆毀,而是面對不足、差距、缺陷,是先生用文學(xué),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理性地、現(xiàn)實地告訴我們,我們還有很多要做好的地方,我們還不夠努力,我們的生活還不夠好,我們的人民過得渾渾噩噩,思想還不夠深度……當我有一天,終于不再厭煩先生晦澀的文字,認認真真地讀他的文字,讀他的思想,讀他對中國青年的熱切盼望,我能發(fā)現(xiàn)他是杰出的、卓越的、偉大的先鋒,心有所悟。他長于敘事,長于用細節(jié)刻畫人物,正如龍應(yīng)臺所說的: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憫。先生自然是偉大的。
對于退出教材,我的看法,自然也是不贊同的。倘若一味逃避著,不去用心閱讀,不去對社會的一切現(xiàn)象進行反思,不去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那終究有什么用呢。我們讀書正是為了此,而不是在學(xué)校里混日子;中藥苦,難道就不喝了嗎,難道醫(yī)不好病嗎;忠言逆耳,難道就不聽了嗎,難道說出之后不能改正嗎;先生文章難,難道就 不讀了嗎,難道沒有指出缺陷不足嗎!都是一個道理的,掩耳盜鈴,鴕鳥埋沙,正是說的這件事。
先生是這個急速發(fā)展的歷史,快餐式文化橫流的時代的剎車,慢慢行駛,調(diào)整好方向再前行。鄭振鐸《悼魯迅》 道:“沒有偉大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和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愿在先生之后時代的青年,能夠擺脫冷氣,像螢火蟲般地發(fā)光,億億個螢火蟲,便能使黑暗的天空照亮,光徹宏宇。那樣,先生,便能看得到了吧。
【魯迅文章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魯迅的文章讀后感02-24
魯迅經(jīng)典文章讀后感10-12
魯迅文章的讀后感04-13
魯迅秋夜原文及賞析魯迅的秋夜賞析及讀后感03-16
正能量文章勵志文章10-26
魯迅的語錄11-23
魯迅的散文10-05
魯迅散文11-13
魯迅雜文精選10-26
魯迅的作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