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 推薦度:
-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 推薦度:
-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高中作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精選7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私的基因》讀后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1
今天讀了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這書第一版于1976年問世,逐漸獲得了很高的關(guān)注,有人盛贊,也有人對它予以毫不留情的抨擊,傳聞是一本會顛覆讀者基本觀念,給予不假思索的人生觀念已重創(chuàng)的書。對我而言,由于有心理預期,所以沒有特別大的沖擊,但是也觸發(fā)了一些新的思考。
如果認真讀完這本書,并且理解一些概率和統(tǒng)計基礎(chǔ)的人,是不會過分地批評它的。我讀的是三十周年珍藏版,有一些增補的內(nèi)容,作者一再強調(diào),“自私”、“目的”、“競爭”這些擬人化的描述,并不是說基因真的像人一樣擁有這些信念,而是從結(jié)果和單純的行為上看,對于不存在人類社會這般復雜文化的生物而言,兩者似乎是等效的。即便是人類,很多天性也可以追溯到進化史上的前人類時期。盡管我認為這樣過于科普的寫作方式有其弊端,但是這不妨礙作者的“洞見”。
自達爾文以后,關(guān)于自然選擇作用的對象有很多競爭的觀點,而基因的維度之所以如此關(guān)鍵,因為它幾乎是唯一代代相傳的相對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不同基因之間通過其宿主或者說“表現(xiàn)型”進行相互作用(我不想用“競爭”這個詞)。也就是說,在特定的背景條件下,哪個基因可以使得其主人有更高的幾率產(chǎn)生更多適應(yīng)性強的后代,那么通過一代代統(tǒng)計學效應(yīng)的累加,它就會繁榮。這就好像傳銷的擴散一樣。限制它的則是與它起不同效果的等位基因,通常情況下它們會形成平衡。這個過程如果擬人化地表述就是:這些基因為了自身更多的存續(xù),而影響甚至操縱著宿主的行為。(是不是聽起來有些驚悚?)
閱讀過程中偶爾會陷入沉思——這種擬人化與其客觀行為的重疊,究竟只是一種巧合,還是說所謂“意圖”這種心理現(xiàn)象不過是一種幻想呢?
《自私的基因》所說的這種觀點,必須放在由代際遺傳而產(chǎn)生的統(tǒng)計上的累計效應(yīng)來理解,如果要用來解釋人類的行為,還要加上所謂“文化基因”(Meme)的維度,但即使這樣,生物性基因在人類行為中依然效果顯著。而這一切,在將來很可能會改變。Crisper這種高效的基因剪輯技術(shù)的出現(xiàn),預示著未來,人類將全面進入基因編輯的時代——一方面是修復成年人的生理損傷,另一方面是編輯嬰兒的基因以實現(xiàn)“超人類”。有人會說,現(xiàn)在這個技術(shù)只是嬰兒期,有一大堆技術(shù)瓶頸,還有繁雜的倫理問題,今天不是連轉(zhuǎn)基因作物都有數(shù)不清的人在批判嗎?但是要知道,它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從根治各種絕癥、遺傳病到改善基因,中間只需要跨過一小步。而且人類從很久以前就開始進行動植物育種,這就是不自覺地在改變基因了,而現(xiàn)在盛行的產(chǎn)前預檢,其實就是篩查并提前清除遺傳病。
表面上看,人類如果不意外滅亡(諸種存在性災(zāi)難果只是導演的臆想,在今后的幾百年中出現(xiàn)的概率不見得很高),那么人類終將贏來一個“基因”時代,而我認為這似乎恰恰是基因時代的終結(jié)。借助道金斯的工具來分析,首先,在一個“超人類”已經(jīng)很普及的社會,生殖遺傳對于基因的延續(xù)來說已經(jīng)不再必須了,基因有了新的“出口”。子代的基因不是從父母處各取1/2了,如果改造得很多的話,那父母和子女間的天然聯(lián)系,就比今天淡了很多,父母自身可能非常長壽,自己的`生命有了更多自由和價值;其次,很可能一個精子加一個卵子的組合模式也不是必須的了,可以從幾個人身上各取一部分基因,或者干脆從基因庫里抽調(diào)大量基因加入進去。這就導致,我是否把自己的基因遺傳給我的后代,對于這些基因本身的繁榮來說已經(jīng)不重要了,一個次大規(guī)模的編輯,完全可以瞬間扭轉(zhuǎn)基因庫中的排行榜;最后,甚至那種原始的遺傳沖動也可能從基因庫中被抹除。
在這種時候,基因庫、遺傳這樣的概念已經(jīng)過時,那基因的時代也就結(jié)束了,那時如果還存在“競爭”,必然是在一些更高層級、更抽象的層面上了,其可能性甚至超出今日想象的邊界。我不愿意簡單地用今天的思維和道德去判斷那樣一個社會,因為這些東西本身就是不斷迭代的。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2
《自私的基因》是本很有趣的書,作者嘗試用基因的自私來解釋世界的種種。
基因是遺傳密碼,是對過去進化的總結(jié)和未來進化的起點。基因是核苷酸構(gòu)成的信息序列,這個序列神奇的決定了你的身高,相貌,性格等等;驈氖芫验_始,不斷分裂復制,復制到所有細胞,根據(jù)基因信息,復制你的心肝脾胃細胞,復制你的腦細胞,復制你的皮膚細胞,二十三對信息序列能包含如此多的信息,所以有時候我想地球真的不是更高級的外星文明控制的嗎?純粹靠自然進化,能出現(xiàn)如此繁雜精妙的系統(tǒng)?
基因不只是遺傳密碼,它還控制了我們的方方面面。首先基因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生存,基因的生存不是個體意義的生存,書中把生物稱之為基因機器,基因生存的方式是復制到更多個體,是信息意義的生存。就是說當基因通過各種方式復制將當前基因機器的基因到其他基因機器,比如子代或者孫代,那么即使當前這個基因機器消亡了,基因卻沒有消亡,在其他基因機器中繼續(xù)繁衍。
那么基因復制的單位是什么呢?這是我以前沒有想通的一部分。對人來說,二十三對基因序列,一半來自于父親,一般來自于母親。那這一般是怎么挑選出來的呢,也就是性細胞的基因怎么來的?基因的'遺傳單位是染色體片段,在形成性細胞的時候,并不是將父母中的某一條染色體完全復制,而是在一對染色體中隨機提取片段,重新組序,這種方式提取的二十三個染色體都來自于父母一方,但跟父母原始的染色體卻有不一樣。所以基因的生存單位并不是個體染色體,而是染色體片段。這樣保證基因的變化。假設(shè)世界上有個基因庫,包括世界上所以生物的基因,那么遺傳過程中基因序列會重新組織,但信息總和還是保持不變,這當然不合適,所以基因會變異,也就是說,整體的基因庫中,總是會有基因消失,又有新的基因產(chǎn)生。
那么什么樣的基因會被選擇呢?就在雌性選擇交尾對象的時候決定,未被選擇的雄性,其基因就得不到復制的機會,如果終身得不到機會,那么這個雄性的特異基因就消亡了。當然這個雄性的兄弟姐妹還包含了它的部分基因,還有機會繼續(xù)復制。問題是雌性如何選擇呢?選擇有利于雌性基因復制能力的雄性,也就是這個雄性要強壯,要有能力獲取更多資源,這樣的基因培養(yǎng)的后代可以在環(huán)境中繼續(xù)獲得基因復制的機會。
在進化過程中,性細胞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變化,有些性細胞個體變小,靈活機動,這就是精子,另外一些細胞為了保證后代的發(fā)育的營養(yǎng),體積越來越大,這就是卵子。卵子由于體積大,雌性需要很大代價形成,因此數(shù)量少。而精子不需要那么多營養(yǎng),所以數(shù)量巨大,雄性能在很短時間生成百萬級量級精子。這樣就導致雄性和磁性兩種完全不同的基因復制策略。雄性的目標是跟更多的雌性交尾,以復制更多的基因到后代。而雌性復制的機會難得,除了生成卵子的代價還有培養(yǎng)后代的代價。因此雌性在選擇雄性的時候會非常審慎,選擇最適合基因拷貝的雄性,同時要求雄性共同撫養(yǎng)后代。雄性和雌性的不同選擇策略最終會達到一種平衡,書中寫的是八分之五的雄性保持忠誠,六分之五的雌性保持忠誠,所有雄性出軌的概率就是高,這是基因天性,不要在抱怨了哦,哈哈。
書中最后一段更有意思,從基因延生到文化的遺傳,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名字覓母,就是文化遺傳單位。基因創(chuàng)造了大腦,大腦為覓母的遺傳提供了基礎(chǔ)。覓母的遺傳跟基因類似,但比基因更快;蜻z傳依賴代記差距,而文化的傳遞可以在一代人中快速傳播。當然文化的遺傳也有生命力的概念,一般來說流行文化都短命,而宗教,宗族文化卻能長久遺傳。
在科技要什么也提到類似觀點,就是說科技是文化的一種,科技的傳遞形成了類似于基因的生命力。
如果我們沉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能看不到真實,而基因,文化,科技或許才是真正決定人類發(fā)展的主線。
總之,自私的基因好書,強烈推薦!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3
“這本書寓意深厚,機敏流露,是在寫得太好了!令人忍不住拍手叫好!”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獲獎?wù)呙愤_華如是評價《自私的基因》。它也被形容為“年輕人的書”,值得我們一看。的確,作者道金斯,作為一位行為生態(tài)學家和生物學家,當然這本書的主題是動物行為。但這本書的重點是講述利他主義。作者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貢獻也在于,把根據(jù)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說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橫生的語言介紹給大家。
作者并沒有將我們?nèi)祟惪醋魇且粋特殊的整體,而是放在了生物這個大整體中,我們都是生存機器——作為運載工具的機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編制的,為的是永久保存所謂基因這種秉性自私的分子。就是我們?nèi)祟愡@種固有的特性,是我們在社會中作出選擇時,都是充滿利他主義的。通過閱讀這本書,作者驚世駭俗地讓我們知道:我們生來是自私的,使我們?nèi)祟惛娴馗Q見了社會關(guān)系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充分的理解之后,我們的政治見解將會重新獲得活力,并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
盡管達爾文的自然選擇進化學說是研究社會行為的關(guān)鍵所系(特別是同孟德爾的遺傳學相結(jié)合時),但卻一直為許多人所忽視。但道金斯對社會學說中這一嶄新工作的主要論題逐一作了介紹:利他和利己行為的概念,遺傳學上的自私的定義,進犯行為的進化,親族學說(包括親子關(guān)系和群居昆蟲的進化),性比率學說;相互利他主義,欺騙行為和性差別的自然選擇。道金斯精通這一基本理論,他胸有成竹,以令人欽佩的清晰文體展示了這一嶄新的工作。
我們可以用書中的原理解釋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象。例如生活中為何有無數(shù)的騙子?知道一點進化論的人會想,既然進化是由低級到高級,那我們的生活也應(yīng)該會一天天的進步,可事實上,人類進化了上百萬年,騙子卻從未消失,而且現(xiàn)代社會反而好象越多。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理查德·道金斯曾舉例在一個物種中有鴿派和鷹派兩種情況,利用數(shù)學分析的結(jié)果是,在正常的群體中,兩中派是并存的。生活中騙子和好人也是一樣;蚴亲运降,其實人性也有自私的一面,一個都是騙子的社會是不穩(wěn)定的,因為大家都不干活,都想騙別人,但一個全是好人的社會一樣是不穩(wěn)定。因為人性自私的一面會驅(qū)使一些人變成騙子,而因為周圍都是好人,所以行騙是很容易的事情,結(jié)果是騙子得到更多的利益,從而驅(qū)動更多的人去變成騙子,直到整個社會很警惕,當騙子變的越來越困難,最后當騙子的收益和付出平衡,這個社會就不會有更多的人再去當騙子,最后好人和騙子形成一個比例,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當然具體分析很復雜,而且這里我們只把人當成利益的動物,實際上人的行為受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結(jié)論卻是正確的,就是騙子不可避免。大家都可能很悲觀,其實我們可以盡可能的減少騙子的數(shù)量,前面說過,當騙子的原因是收益大于付出,如果我們改變環(huán)境,加大懲罰力度,這樣就能減少騙子的數(shù)量,比如外國發(fā)達國家騙子相對比較少,原因就是他們的環(huán)境讓當騙子代價很高。從這個分析我們也能看出,改善社會環(huán)境實際不能主要靠道德,道德在利益面前永遠不可靠。
本人讀完第一遍后,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涉及太多生物、科學的知識,對于我這個文科生來講,太多不明,有許多地方都是囫圇吞棗,必須通過了解其他資料來搞明白,但這樣耗費的時間也較多,所以我在我精度部分想重點研究這本書涉及社會這方面,說白了,就是給我們?nèi)祟惖膯⑹荆约皩ξ覀兩钪幸恍┧伎挤绞降闹笇,并希望通過我們這個讀書演示,不僅能激發(fā)其他人閱讀這本書的欲望,還能影響到他們生活中的思考行為,讓這本書更好領(lǐng)導我們認識自己。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4
生命與文明的最終奧義——題記
閱讀了《自私的基因》一書,我受益匪淺。該書的作者道金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和別具一格的觀點不動聲色地揭露了生命的本質(zhì),回答了人類存在的意義。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一個顛覆我們習慣認知的觀點——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都是基因為了延續(xù)自身所利用的機器。最初,我?guī)е闷嫘暮桶胄虐胍傻?態(tài)度讀了下去,最后才覺得震撼與驚奇。我折服于作者強大的聯(lián)想和滴水不漏的解釋。
道金斯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事實上是一種親代投資,是基因為了延續(xù)自身,控制親代對子代進行撫養(yǎng)。而兩性之愛,則是生物為了用有限的親代投資撫養(yǎng)更多的子女,以保證基因的延續(xù),所以利用異性的親代投資,撫養(yǎng)現(xiàn)有子代。
但是,人類恰恰是自然中標新立異的群體,我們由于文化的因素,不完全受制于基因。我們會收養(yǎng)與我們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孩子,會不顧一切地愛一個人,會在子女的文化教育上付出巨大……我覺得,也許正因為文化,人類才能夠約束自私的本性,人類才有了七情六欲,有了比生存更高的追求,才變得與眾不同。
這本書帶我深入了解了生物的行為動機,基因的強大控制力,人類的生而不凡。我驚嘆自然的精妙,生命的精妙,更驚嘆人類的偉大。它是我生物學習的啟蒙書,讓我終生難忘,終生受益。
人類是自然進化的奇跡。我們因基因而存在,因基因而生活;因文化而不同,因文化而進步。這兩者推動著我們?nèi)祟悘倪^去走向未來,從平原走向頂峰,從當下走向未知的終點……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5
經(jīng)典大作就是不一樣,盡管是幾十年前寫的關(guān)于進化理論的書籍,新的理論和技術(shù)不會出現(xiàn)在里面,但《自私的基因》這本書建立的解釋體系,仍然是強大的。
從我的閱讀記錄來看,我對關(guān)于“本原”問題的好答案有很濃的興趣,《自私的基因》給“為什么各種生物會像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問題提供了一個邏輯自洽且證據(jù)充分的答案。
“自私”在這本書里,只是一種擬人的說法,方便說明而已,我們大可以這樣理解:基因的“自私”性質(zhì),是指它有自發(fā)增加自己數(shù)量的趨勢,就和物體在高處總有下落趨勢、高溫物體自發(fā)向低溫傳熱的性質(zhì)一樣,是物理規(guī)律、化學規(guī)律等。
實際上,全書對進化的一個根本邏輯可以這樣概括:為什么會這樣呢——正常來說,不這樣的都被淘汰了(死掉了)。
從宇宙形成之初,物質(zhì)已經(jīng)存在(比這一部分更深入的問題只能交給物理學家了),此書從這樣的條件開始。在某個條件下,例如壓力、溫度等,某些粒子和另外一些粒子容易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而另外一些,因為不穩(wěn)定,無法形成或者無法維持某種結(jié)構(gòu)——這時,可以把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看作進化了,它們比其他粒子更多,打比方說,假設(shè)原來的宇宙只有H原子和O原子,某種環(huán)境下形成了H20,也形成了H2O2,但H20因為性質(zhì)穩(wěn)定而占很大比例,H2O2很少或者徹底被分解,可以看作H2O前進了一步。
根據(jù)上面的邏輯去演繹,各種各樣的分子機緣巧合之下,碰到了其他分子,形成更穩(wěn)定的分子,各種分子達到了比例穩(wěn)定的狀態(tài),穩(wěn)定的分子不再容易碰到其他分子形成更穩(wěn)定的狀態(tài)了。
有些有機物,可以“復制”自己——據(jù)我的理解,應(yīng)該就是堿基之間的連接與分開吧,也可以對應(yīng)形成氨基酸,進而形成蛋白質(zhì)。這里算是基因吧。有些基因形成的蛋白質(zhì)可以包裹基因分子,因此更穩(wěn)定,它的數(shù)量會逐漸增加。
不同的基因會碰到一起,有時候可以連接在一起,如果連接在一起可以穩(wěn)定,或者形成了互利,形成的保護更好,他們的數(shù)量也會變多(不是它們主觀想要互利,而是自然界只有穩(wěn)定的東西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積累變多的)。漸漸地,基因就變成了基因集合,進而形成生命。
單個基因不一定能分好壞,在不同的集合里,同一個基因就不一定是好是壞。假定草食動物對應(yīng)合適的牙齒和胃由兩個基因管理,碰巧出現(xiàn)了肉食的牙和草食的胃,它們的搭配不好,所以就被淘汰了。作者以賽艇為例說明,劃槳最好以左右平均搭配為好,在一個右手漿手多的環(huán)境,左手漿手的加入更能提高成績。
作者極力避免提到“意識”這東西,更不用說“人”。他把各種各樣的生物歸類為“生存機器”,和當初保護基因分子的蛋白質(zhì)一樣,把“行為”都看作是基因制造的`物質(zhì)的外在表現(xiàn),是基因這個“程序”設(shè)定好的。(當然,他也說了,對行為的控制是遲滯的、延時的)。
這種“基因控制行為”的理論基礎(chǔ),解釋了各種各樣的行為,包括、父母兒女/兄弟姐妹的愛、蟻后“奴役”工蟻、鳥一窩該生幾個蛋等等。即使在個體層面上的利他行為,拋開“意識”對行為的干擾,也可以理解為基因增加自己數(shù)量的手段。這里并不是說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目的性的,而是說不同的行為,包括利他行為,都符合以“每個基因在盡力使自己變多”為基礎(chǔ)的演繹。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6
當斷斷續(xù)續(xù)托了好幾天才把這本書看完的時候,說實話已經(jīng)把一些當時覺得很有趣的東西忘得差不多了,但還是有很多東西值得去寫一片讀后感的,《自私的基因》一書喚起了我對認識自身的渴望,它遠離尋常人生的科學和我們自己密切相聯(lián)。
現(xiàn)代生物學告訴我們,即便是我們的子孫后代,事實上也無法真正延續(xù)我們自己,我們的身體只是一群彼此協(xié)同也勾心斗角的基因組所暫時構(gòu)建以延續(xù)它們自己的機器,在生物界甚至不是構(gòu)成我們自己的.基因組而僅僅是基因,按照有性生殖的模式,我們的子代事實上只能繼承我們基因組的一半,數(shù)代的傳遞之后,我們同子孫之間的親緣關(guān)系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可能就已經(jīng)相差無幾
然而事實上并沒有這么嚴重,因為在人類社會中,代代相傳的更重要的東西是文化傳統(tǒng)和觀念,是它們將人群凝聚在一起。所以道金斯說應(yīng)該通過教育來實現(xiàn)這個公共的理想。
連生物的利他行為,其出發(fā)點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即:幫助別人是為了別人能幫助我。雖然整本書所闡述的觀點很有說服力,語言也比較通俗易懂,但畢竟作為學術(shù)性的東西有點過于純粹,我們可以不完全相信甚至崇拜它,但絕對可以在某處受點啟發(fā),用新的視角去窺探很多也許不曾被注意的東西。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7
《自私的基因》是個很有趣的書名,它激起了我揭開探索生命之旅的好奇心。在沒有遇到這本書之前,我覺得“基因”只是靜靜地呆在人類體內(nèi),并為人的一生而勤勤懇懇工作的小粒子。我也從來沒有想過,基因的性質(zhì)竟然可以用“自私”這樣富有強烈的人類感情色彩的詞語來修飾。
讀罷本書,心中還在深深地驚嘆造物的偉大。在“不朽的螺線圈”這一章里,作者出人意料地提到——我們,不僅僅是人類,包括地球上的千姿百態(tài)的物種都是生存機器。這樣大膽的論點就進一步證明了,基因是自私的這一論點。從人類到大象再到細菌,體內(nèi)的分子基本上都同屬一種類型。我們都是同一種復制基因,即DNA分子的生存機器。而在我個人的主觀理解上,道金斯的理論可以把我們?nèi)祟惖能|體解釋為用于保護基因,為基因的正常運作提供穩(wěn)定環(huán)境的“臭皮囊”。而我們?nèi)祟愒诘厍虻幕顒咏^大多數(shù)都受到基因行為的控制。我的驚嘆在于,原來事實往往比想象更離奇。我們眼中形形色色的生命形式都是DNA所創(chuàng)造,并用來延續(xù)自己的生存和繁衍的機器。我們?nèi)祟愐恢倍甲哉J為自己是地球上的萬物之靈,但往往沒有想到,從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上,我們和大多數(shù)物種一樣,都是自私的DNA的掌控之物。這樣說來,自私應(yīng)該就是生命體的客觀性質(zhì),并非含有貶義的感情色彩。當我們?nèi)祟愖运降叵氩倏卣麄世界的時候,卻未曾想過,生命的幕后還有更加自私而難以干涉的DNA分子在操控著所有物種的進化和發(fā)展。道金斯在內(nèi)容的開始就毫不猶豫地拋出了這個有趣的觀點,賦予了讀者一種新的生物思維,并為后面的生物行為的解釋做下了極其重要的鋪墊。
道金斯認為,基因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因而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單位。既然自然選擇的最普通的形式是指實體的差別性生存,那么,在我看來,基因之所以是自私的就合乎常理了。一個物種要在地球上繁衍和壯大,就不能用我們?nèi)祟惖赖律纤裱摹肮伯a(chǎn)主義”來決定事情。只有那些生存能力強,優(yōu)越的個體才值得種群付出更大的代價將它們保留下來;也只有它們才經(jīng)得起自然選擇的殘酷考驗;也只有它們才有足夠的生命力來為物種繁衍做出貢獻。就拿貓頭鷹的習性來說,很多小型的'貓頭鷹都會生4到6只蛋,而且是先后孵化的,并不像大多數(shù)鳥類那樣同時孵化。因為貓頭鷹的食物比較難捕捉,在哺育期很容易遇到食物不夠的情況。所以為了保持種群的繁衍,貓頭鷹媽媽必須保留其中生命力旺盛的幼兒。也就是說,在不能保全的情況下,寧愿舍棄一些。這樣,后孵化的弟弟妹妹們,就可以被已經(jīng)長成的哥哥姐姐們吃掉。這樣的做法雖然是自私而殘忍的,但是從物種發(fā)展的整體來觀察,卻又是合理的。這就是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也就是基因自私的理由。
無論是我所提及的貓頭鷹的行為習性,還有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生物行為,都可以說明一點:生存機器的行為有一個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具有明顯的目的性。事實上,生存機器都能夠深思熟慮去幫助動物的基因生存下去。在我看來,現(xiàn)在地球上能夠保留而且存活的基因,都是經(jīng)過漫長的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它們都有著適應(yīng)自然的精密編碼程序,甚至還有可能存在超越自然的潛在序列。用一點帶有主觀色彩的形容來說,基因比生物實體更早存活在地球上,它們才是真正的“江湖老手”。各種生存機器從沒有任何思考能力,只是一層保護壁,到人類這種有思維能思考的極其精密的生存機器,都是在DNA分子的操作經(jīng)營下漸漸完成的;蛐袨榈哪康男砸蚨菢O其明確的,可以說為了生存下去,它們是不擇手段的。
在看完整本書,心里多多少少會對人性有點恐懼,原來自私就像是動物的本能一樣潛在在人類的體內(nèi),甚至在很多情況下,自私的行為卻又是合理的。但是我們還是不能忘記一點,在很多時候,人類之所以可以在世界上脫穎而出,人類之所以可以與大部分動物區(qū)別開來,是因為我們有屬于自己的璀璨的文明。我們有道德的約束。所以,在我們了解的生命的本質(zhì)后,還是要保持意識上的清醒,保持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人類的傳統(tǒng)美德;蛟诳陀^上是自私的,但我們可以在主觀意識上改變我們的生活價值觀。和諧發(fā)展始終是這個社會必不可少的元素。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05-17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09-30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范文04-19
《自私的基因》讀后感-高中作文10-05
自私的作文05-20
自私的犀牛作文10-09
認識基因教案模板09-29
對自私的男人經(jīng)典語錄03-28
我不再自私作文01-23
基因孝誠愛征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