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轉(zhuǎn)型》讀后感[1]
說實在,這本書非消閑類、亦非故事類書,我以為會像往常隨便翻翻,看看其中的感興趣的章節(jié)之后,就會撂下的。
我的看書都是隨性而讀,這次板板整整的拿出筆記本,邊做筆記、邊想、邊回顧、邊讀。
首先,追求分數(shù)以外的更重要的東西。
我的理解是教育的價值取向不應該只看分數(shù)。
在這部分里,有三點:1、給學生們裝上自主發(fā)展的發(fā)動機。
文章剖析了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存在的制約學生內(nèi)驅(qū)力的兩點問題,之一是現(xiàn)有學校課程不適合學生個體,學生沒有選擇性;之二是學生們沒有未來方向的引領,缺乏前進的動力。
2、注重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
3、注重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比如:志存高遠、誠信篤行、思想活躍、言行規(guī)范,其中言行規(guī)范我感覺是必須的、首要的。
要想讓這種想法付諸實施,必須讓老師們認同這種價值取向,并且通行過課程改革,將這種價值觀轉(zhuǎn)化為教育行為。
其次,教育的價值追求:讓學生成為他自己。
1、給學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選擇性,讓每一位學生擁有自己的課程。
課程的解釋為: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跑道,并奔跑起來。
尊重某一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一樣的成長方式。
為此,11學校開發(fā)的課程達到數(shù)百,其中百分之九十八是選修課程,必修課程也僅占百分之二。
這么多課程,可謂眼花繚亂,學生們怎么選?中考高考的成績怎么辦?學生怎么才能在眾多的課程與取得好的考試成績之間找到平衡?不為考試而贏得考試的想法真能實現(xiàn)?2、通過不同的實施方式,讓每一門課程發(fā)揮其獨特的價值;3、幫助每一位學生在集體之外成長,我理解為尊重學生的個性。
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注重了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即所謂的“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確實如此,無論跑操、集會,還是……都要求整齊劃一,一旦出現(xiàn)不同的即被視為另類。
我們需要一個胸懷包容學生、尤其富有個性的另類。
再次,教育的另一種詮釋:發(fā)現(xiàn)和喚醒。
1、要有一雙慧眼,識別每一位學生身上的隱藏的潛質(zhì)。
這符合多元智能理論,每位學生都有擅長的地方。
2、在機會里發(fā)現(xiàn)。
在不同領域積極尋找機會開發(fā)學生的天賦,給學生最大的選擇權就是給學生機會。
3、在志趣相投的伙伴中發(fā)現(xiàn);4、寬容并尊重不同個性的學生。
學生迸發(fā)出的個性,需要在尊重的滋養(yǎng)下才能茁壯成長;5、發(fā)現(xiàn)教育的真正力量。
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心靈與心靈的影響。
首先要把教師身上的警察、保姆的成分脫去,其次,讓校園處處都留著學生的印記。
最后,讓育人目標落地,理性思考——全校職工參與——課程支撐——與學校各項工作密切聯(lián)系。
1、明確育人目標;2、讓目標深入人心,通過活動、平臺落實到每一位學生身上;3、育人目標與學校整個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相互支撐。
例如(目標)培養(yǎng)有想法的學生(課程)狂歡節(jié)、潑水節(jié)、戲劇節(jié)……(評價)學分、榮譽稱號、獎學金。
4、育人目標與學校的哥哥關鍵領域聯(lián)系起來,形成有機的系統(tǒng)。
當快看完第一章的時候,已經(jīng)能看得入心了。
很多東西并不陌生,比如校本課程。
有一點,讓我明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會讓人看的更遠。
最近班里將要做的畢業(yè)季課程,這個課程在摸索前行,具體活動實施計劃也有了。
當看完“讓育人目標落地后”,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那就是,班級課程明確怎樣的目標?怎樣和學校的目標相結(jié)合?
學校轉(zhuǎn)型讀后感[2]
變革受到阻礙的原因之一,恐怕是利益的再分配問題。
改革前,各位組織成員的既得利益,每個人是很清楚的,但改革就意味著利益的重新分配。
重新分配的結(jié)果就是,有的人分到了利益,有的人不但沒分到利益,還失去了原有的利益,這樣,改革必然會受到不小的阻力。
聯(lián)想到歷史上很多改革難以推行,心有同感,大多來自原有集團利益的失去。
所以,必須在改革的過程中把蛋糕做大、想好怎么切。
蛋糕大了,分的的利益就多,怎么切,關乎有多少人,能得到多大的蛋糕。
多年前,本地學校曾實行績效制度:從每位老師的工資中扣除一部分,用于獎勵,有的老師能得到遠多于扣除的部分,也有的老師得到低于自己被扣除的部分,更有甚者,有老師一分得不到,工資被白白的扣了,發(fā)到那些成績好的老師身上了。
在權勢之下,雖然老師們表面沒什么,但私下里就很有看法,你想獎勵,你想績效考評,為什么教育部門不自己拿出這部分資金,而非得從老師們的工資中扣除呢?當然這項績效制度最終實行了一段時間后流產(chǎn)了。
所以,改革,必須做大蛋糕,研究切法。
如何做大蛋糕?第一,要發(fā)現(xiàn)資源和需求。
有些資源在有些人的手里是垃圾,放到別人手上就是寶貝。
比如,我曾經(jīng)好幾次上閱覽室淘那些學校發(fā)剩下的教育類雜志,圖書室的老師很誠懇,告訴我說這些書他們也不看,該發(fā)的也都發(fā)完了,放在那里可惜了,盡管來拿了看,而淘到的那些書籍雜志對我來說是一種需要、寶貝。
有些資源過去長期閑置,今日可以把它激活。
比如,原來,學校為了應付上級對學校圖書的檢查而購置的書籍,就這樣閑閑的呆在圖書室,只為上級檢查而用。
而現(xiàn)在,學校為班級在走廊里做了書架,把那些閑置的圖書全部搬到了各班門前的書架上,學生和老師們可以隨時閱讀了。
今年的中考理化生實驗已經(jīng)結(jié)束,考試前的那一周,學校里忙壞了,忙著給學生們安排練習實驗操作,因為實驗考試部分占中考成績的20分,相信各個學校亦是如此。
平時的理化生課堂實驗,因為器材準備什么的非常麻煩,都是老師在講臺上做實驗,學生在下面看。
如果能把實驗器材隨時放在學生身邊,那該多好。
我想,就現(xiàn)在我們學校的這種上課方式,最好的辦法就是能否把理化生的課堂搬到實驗室來上。
因為我們還不能、也很難實現(xiàn)選課走班、建設學科教室,折中的辦法就是理化生課堂放到實驗室上。
即便如此,阻力依然很多。
還有,我本身作為初中數(shù)學學科教師,我用的整套6冊教材,還是我?guī)н^一屆學生之后才攢齊的,別人孩子想借還不敢借,生怕回不來了。
我曾經(jīng)上圖書室找,但沒能找齊;我還希望,能找到高中的教材看看,了解高中教材內(nèi)容,但學校里沒有這塊儲備,因為都會想這是初中學校嘛,要高中教材干嘛?所以,這就是我的需求。
第二,將資源的使用權、調(diào)配權與使用者對接。
這條我深有感觸,多年前,曾經(jīng)在上課中因為沒有“教學用三角板”,跑到校長室找分管前勤業(yè)務的副校長開條,結(jié)果在校長室被校長盤問半天,一怒之下,轉(zhuǎn)身就走,……。
還好,雖被打擊,但教學熱情依然。
試想,有多少老師會在這種制度下被抹殺?現(xiàn)在,學校好多了,各種教學用品,只要老師想用,隨時可到庫房登記取用,比較方便。
以上是在看書過程中觸動內(nèi)心,從而產(chǎn)生的一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