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故事作文素材 推薦度:
- 成語故事作文素材 推薦度:
- 成語故事作文素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成語故事作文素材
成語故事作文素材,在我們寫作文時可以引用成語故事,大家了解多少成語故事呢?以下是文書幫分享的:成語故事作文素材,請積累!
成語故事:鞠躬盡瘁【1】
解釋:指恭敬謹(jǐn)慎,竭盡心力。
鞠躬盡瘁,竭盡所能,貢獻(xiàn)出全部力量。
盡瘁:竭盡勞苦。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成語故事: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xiàn)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
這時,占據(jù)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
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
于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xiàn)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
(參看“三顧茅廬”),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后主”。
諸葛亮繼續(xù)任丞相,并受封為“武鄉(xiāng)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quán),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決。
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lián)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jié)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后顧之憂,然后充實軍備,練兵習(xí)武,積極準(zhǔn)備北伐魏國。
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后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后來流傳的《前出師表》。
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
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fā)動了第二次北伐,當(dāng)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dāng)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
這就是后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后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后兩次出師表,所表現(xiàn)的忠貞氣節(jié),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后出師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
出處: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成語故事:侃侃而談【2】
解釋: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
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
指人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
古時候用來形容人善于交談,有風(fēng)度。
成語故事:
在周朝的等級制度中,大夫是諸侯下面的一個等級。
其中又分為兩等,最高一級稱為卿,即上大夫,其余稱為下大夫。
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個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者。
但他在當(dāng)時的地位僅相當(dāng)于下大夫。
孔子大力宣傳“仁”的學(xué)說,并提出“仁”的執(zhí)行要以“禮”為規(guī)范,極力維護(hù)貴族等級秩序,所以他是一個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
在家鄉(xiāng),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說話,和下大夫說話,他都有不同的舉止和言語。
平時,在家鄉(xiāng)與鄉(xiāng)親們談話,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善辭令的樣子;但在祭祀和朝見的場合,他卻十分善言,只是比較謹(jǐn)慎罷了。
在朝廷上,當(dāng)國君不在場時,與下大夫說話,他言談毫無顧忌,侃侃而談,顯得從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說話,他和顏悅色,十分謙恭;如果國君臨朝,在國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儀去做,小心謹(jǐn)慎,還怕有不妥之處。
應(yīng)該說,孔子提倡的禮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即使從這個時侯來說,也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出處:
《論語·鄉(xiāng)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成語故事:驚弓之鳥【3】
解釋: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
原指以巧制勝,現(xiàn)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反過來說,它啟示我們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
俗話說的“未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也是與做賊心虛恰恰相反的意思。
成語故事:
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見遠(yuǎn)處有一只大雁飛來。
他對魏王說:“我不用箭,只要虛拉弓弦,就可以讓那只飛鳥跌落下來。
魏王聽了,聳肩一笑:“你的射箭技術(shù)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說:“能。
不一會兒,那只大雁飛到了頭頂上空。
只見更羸拉弓扣弦,隨著嘣地一聲弦響,只見大雁先是向高處猛地一竄,隨后在空中無力地?fù)浯驇紫,便一頭栽落下來。
魏王驚奇得半天合不攏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術(shù)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說:“不是我的箭術(shù)高超,而是因為這只大雁身有隱傷。
魏王更奇怪了:“大雁遠(yuǎn)在天邊,你怎么會知道它有隱傷呢?”更羸說:“這只大雁飛得很慢,鳴聲悲涼。
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飛得慢,是因為它體內(nèi)有傷;鳴聲悲,是因為它長久失群。
這只孤雁瘡傷未愈,驚魂不定,所以一聽見尖利的弓弦響聲便驚逃高飛。
由于急拍雙翅,用力過猛,引起舊傷迸裂,才跌落下來的。
出處:
《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戰(zhàn)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成語故事:完璧歸趙【4】
解釋:發(fā)生于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現(xiàn)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
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趙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
這一次怎么這么大方吶?要不答應(yīng)吧,怕秦國興兵來進(jìn)攻,要答應(yīng)吧,又怕上當(dāng)。
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臣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guī)е?lsquo;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里我見機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
”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
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xiàn)給秦王。
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
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后又交給后宮的美女們?nèi)タ础?/p>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
可是寶玉已經(jīng)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一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后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dāng)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愿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
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
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
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
現(xiàn)在寶玉在我的手里。
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么能不算數(shù)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
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dāng)!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
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
現(xiàn)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yīng)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xiàn)上。
秦王說:“好!就這么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
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
至于秦王會把他怎么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后來秦王發(fā)覺這件事,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想發(fā)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zhǔn)備,怕打不贏。
最后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
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
直到今天,人們談起這段故事來,還對藺相如的英勇行為翹大拇指哩。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于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成語故事作文素材】相關(guān)文章:
成語故事作文素材11-14
成語故事作文素材6篇07-11
成語故事作文素材8篇11-14
成語故事作文素材11篇06-28
沒有素材的素材作文10-09
經(jīng)典的作文素材06-24
[高中作文素材摘抄]高中作文素材摘抄04-04
朱自清素材作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