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素材積累作文匯編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素材積累作文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素材積累作文 篇1
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的房間里有著奇怪的裝飾,不論是窗簾上,衣架上還是廚具都掛著紙片,每片紙上都記錄了一些美妙的詞匯,他把紙片放在房間的每個角落,為的是每時每刻都隨時記誦,杰克。倫敦正是這種對語言和素材的不斷積累,才能在寫作時得心應手,寫出象《熱愛生命》、《鐵蹄》這樣膾炙人口的作品。
杰克。倫敦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成功離不開積累”,這對我們是很有啟發(fā)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過程,要想在學習上一蹴而就,成為大學問家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不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勸學中說的“積水成淵,積土成山,積善成德”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有的同學不注意知識的積累,正如人們常說的無志之人常立志,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上,但收獲卻很少。到用時捉襟見時很難解決實際問題。
在日常的學習中我們要注意,多讀、多記、多寫、要有水滴成穿的精神,在閱讀過程中要多積累些知識,努力提高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把知識用于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融會貫通。
正如鄧拓說的,真正所謂成就,就是在前人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沒有積累就什麼也談不上,注重積累,不斷積累才能扎下深厚的學問之根。我們要學習杰克。倫敦持之以恒,長期積累的精神,認真對待我們的學業(yè),掌握一技之長,才能立足于社會。
2、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qū))人。他出身農(nóng)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nóng)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里貧窮,白天給人做雇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墒羌依锔F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锖饩拖氤鰝法子,在貼著鄰家的墻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同鄉(xiāng)有個富翁家中藏書很豐富?锖饩腿ニ易龉,卻不收分文工錢。富翁感到很奇怪,問匡衡為什么?匡衡說:“我不想要工錢,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書都借給我讀,我可就很心滿意足了!备晃搪犃耍凰欠N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從此,匡衡就有了極好的讀書機會。史書上說,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豐富的藏書,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奮努力,終于把他造就成為一位知識學問淵博的學者。當時的讀書人中甚至流傳著這么幾句口碑:“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沒有人能解說《詩經(jīng)》,匡衡恰好來了;匡衡給大家解說了《詩經(jīng)》的疑義,大家開心得都笑起來)!笨梢娝曌u很高。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拜他為師,跟他學習。
素材積累作文 篇2
在我記憶的汪洋大海中,有著許許多多的事情。它們有的讓我回味無窮,有的讓我痛苦不堪……但最讓我開心的就是這個暑假我把我家的“跳棋高手”——媽媽打敗了!那時我笑得是合不攏嘴。
可想想以前,每次下棋媽媽都在我面前耀武揚威:“哈哈,你又輸了!就你這小腦瓜子再苦練十年也和我不是一個檔次!”“啍”有啥了不起,不就一個“家庭跳棋高手”只要我稍一細心就能把你推翻。我心里暗暗使勁。于是,我一有空就和左鄰右舍挑戰(zhàn)挑戰(zhàn)!肮Ψ虿回撚行娜恕币粋月后我的棋藝平地樓臺!我決定在這個炎炎夏日跟 媽媽拼個你死我活。
跳棋大賽即將開始了!媽媽還在無憂無慮地看電視。而我的.心情卻你熱鍋上的螞蟻。我自己默默地鼓勁。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多大的困難我也會克服!
跳棋賽正式開始了!我是個急性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走了一步。媽媽卻慢條斯理地跳了出來。走了幾步后我才發(fā)現(xiàn)媽媽是在給我設陷阱。那時我也管不了什么陷阱不陷阱,只是想一個勁地沖進對方的窩。這時,有幾顆棋子都乘風破浪地沖了進去。正當我高興得笑逐顏開的時候,發(fā)現(xiàn)我剩下的棋被媽媽堵的不能動,如果一顆一顆地走,要慢慢地走20多步啦!都怪我太粗心了。
天啦!這棋還怎么走?開路吧,又怕媽媽趁虛而入;開開路吧,又只能聽天由命。我正在絞盡腦汁想該怎么辦時。我用我的細心發(fā)現(xiàn)了一顆棋能以退的方法逃出陷阱,我立馬跳了出來。接著我趕緊魚貫而出地到達她的窩里。媽媽這時心花怒放,正準備處置我的最后一顆棋。這時,我忙而不亂,把最后一顆棋借用媽媽的橋到了她的窩門口。這時媽媽急得束手無策,而我卻眉笑顏開。
最后,我們各自整理棋。終于,我比媽媽早一步到達。此時,我比中了千萬大獎還高興。我終于把我家的“跳棋高手”——老媽推下臺啦。!
素材積累作文 篇3
理想,你使人的思想堅定,你使人心偉大。(《雨果詩選》)
我們對抱有理想的人是非常尊重的,因為他們的精神產(chǎn)生一種魅力;但是他們還需要有意志,否則理想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巴爾扎克《鄉(xiāng)村醫(yī)生》
理想就是進步的不斷前進中追求的堅定不移的范本。--雨果《莎士比亞》
人類生存的目的是盡最大的努力,使一切存在的事物得到最全面的發(fā)展。--《托爾斯泰》
理想是指路明燈。--托爾斯泰《世界名言錄》
活著不能沒有抱負,不然就會感到空虛!阋赂业厝ド睿灰颖苣切┎豢斓、可怕的東西,不快和可怕都是由于不理解。--高爾基《守夜人》
生活的理想需要廣博的哲理。--《泰戈評傳》
實行起來是有困難的,但是吸引著我的,正說是這個困難本身。--巴爾扎克《鄉(xiāng)村醫(yī)生》
把理想運用到真實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雨果《莎士比亞》
一個人在山頂?shù)臅r候,會下望深淵;等到跌落到深淵以后,人就會仰望天空。--雨果《笑面人》
抽象的理想必須變成具體的觀念;這樣雖然少掉了美,卻更有用;它縮小了,可是變得更好了。--雨果《九三年》
當愿望還在心里的時候,它總是顯得又大又可怕,實現(xiàn)以后,它卻變小了。蒸汽昏暗地四處彌漫著。它一凝結(jié),就不過是一些閃光的水滴。--泰戈爾《犧牲》
當干渴的心沒有希望找到水的時候,它是很容易受海市蜃樓的欺騙,而徒然在一片又一片的沙漠中探尋。--泰戈爾《紅夾竹桃》
無聊的好奇心絕不可能將人們引向?qū)嵲凇?-《泰戈爾評傳》
我們的幻想是我們最逼真的寫照。每個人都隨著自己的性格在夢想著未知的和不可能的事物。--雨果《悲慘世界》
人在幻想中,有時會顯得沉靜到可怕,而又起著強烈的激動;感于幻想的人,往往無視于實際。--雨果《悲慘世界》
無論貧富,一切人或多或少地都被星星弄眩了眼睛,對于粗野的原始性格,這更真切,更親切。一個未受文化熏陶的精神,更容易和夢靠攏。--雨果《海上勞工》
幻想不過是在精神狀態(tài)中的思想,站在睡眠的邊沿上,是意識境域的天然分界。--雨果《海上勞工》
我的一切幻想會燃燒成快樂的光明,我一切愿望將結(jié)成愛的果實。--泰戈爾《吉檀迦利》
我們不依靠任何人登上權(quán)力的寶座,這太高--又太低了。(《雨果傳》)
不管是多么危險的風暴,也不能使他后退,這是因為他很難承認阻力。--雨果《海上勞工》
人是可以沉醉在自己的堅強的意志里的。--雨果《海上勞工》
假若沒有高傲的志氣,軟弱、水性楊花、三心二意、不忠于信誓的.話,則有的只是幸福的完結(jié)和愛情凋殘的恐怖。--羅曼·羅蘭《生與死的搏斗》
我有翅膀。我就向往頂點,我會飛得最高,我的翅膀可以搏擊藍天,可以穿越風暴。--《雨果詩選》
意志是不可戰(zhàn)勝的。--高爾基《意大利童話》
愈是好人,其心靈愈是純潔誠實,他的毅力就愈小,愈近乎病態(tài),生活也愈艱難。孤獨與苦悶--是這些人的命運。--高爾基《讀者》
人在必然世界里有一個有限之極,在希望世界里則有一個無限之極。(《泰戈爾評傳》)
最有把握的希望,往往結(jié)果終于失望;最少希望的事物,反會出人意外地成功。--莎士比亞《終成眷屬》
不論前途如何,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我們都不失去希望:希望是一種美德。--《雨果傳》
人必須像天上的星星。永遠很清楚地看出一切希望和愿望的火光,在地上永遠熄滅,熊熊燃燒著的火光。--高爾基《馬特維·科熱米亞金的一生》
即使渴望落空,感覺到渴望的痛苦依然是甜蜜的。--泰戈爾《情人的禮物》
把希望寄托在一個人身上而活著是危險的。--雨果《笑面人》
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絕望,海綿已經(jīng)吸夠了水,即使大海從它上面流過,也不可能再給它增添一滴水了。--雨果《巴黎圣母院》
對來生不抱希望的人,從此刻起,他已死去。--《羅曼·羅蘭回憶錄》
強烈的欲望如同斑斕的鞭子……--高爾基《俄羅斯童話》
居于一切力量之首的,成為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羅曼·羅蘭回憶錄》)
我想一切胸襟寬廣的人都有雄心大志;但是我所器重的心懷大志的,卻是那些堅定而有信心地走這條道路的人,而不是那些企圖一蹴而就、淺嘗輒止的人。--狄更斯《荒涼山莊》
人,不能沒有一個信仰。--羅曼·羅蘭《愛與死的搏斗》
倘使一個人信奉他所知道的東西,并且不為他所不能確定的東西而煩擾,那么,他對他所知道的東西就會有更加堅定的意念。--馬克·吐溫《冉·達克》
素材積累作文 篇4
一、結(jié)合教材,激發(fā)習作興趣,落實三維目標。
對于剛進入三年級的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是很重要的。我根據(jù)三年級的學段目標,結(jié)合教材的特點,首先把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放在第一位。教材中的習作在編排上努力為學生自由習作提供方便,不規(guī)定習作的題目,一般都提出一個內(nèi)容的范圍,使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可以寫的內(nèi)容。題目由學生自己擬定,學生可以把想寫的寫下來,存題目也行,設題目也行。這個寬泛的條件不再使學生感到寫作的壓力,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樣寫就怎樣寫。另外,我在教學中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如讓學生讀自己的習作,請同學們評價;建立寫作園地,自我欣賞、自我評價;教師口頭,書面評價等形式讓學生感受習作的快樂。其次,我以賞識的眼光看待能表達真情實感,有創(chuàng)意的習作并及時給予肯定,把三維目標落實在習作當中。
二、體驗生活,寫事實。
學生的寫作都需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以往作文題目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平時沒有寫作材料的積累,到了寫的時候感到無話可說,無從下筆,更談不上真實情感。許多小學生一提起寫作文就感到頭疼,要么覺得沒什么可寫,要么心中有話說不出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積累,導致動筆時無米下鍋。針對這一普遍現(xiàn)象,我結(jié)合教材對習作的要求,讓那些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并在評價學生的習作時,既關注結(jié)果,更關注學生寫作材料的積累過程,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進學生通過觀察、調(diào)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例如,我讓學生寫熟悉的小動物,我沒有給學生劃定范圍,更沒有念什么范文,而是讓他們用眼睛去觀察,把觀察到的寫下來。有一個同學寫我喜歡的小花貓,她不僅寫出了小花貓的外形以及習性等,還寫出了與小花貓之間的感情。她寫到,我每天放學回家小花貓都會跑到我的面前用它的頭蹭我的腿,是在歡迎我回來,讓我抱抱它,還不斷地用它的頭拱我的臉,伸出脖子,這是讓我給它抓癢癢,一邊和它說話,它好像能聽懂似的,等抓完癢癢,它就安靜地回它的窩里趴著去了。我把這篇作文讀給大家聽,當讀到小花貓白天睡覺夜晚出來時,,我隨機問學生這是為什么?他們答不出來了。這時,我沒有馬上告訴他們原因,而是讓他們回去做個小調(diào)查或者查資料,過了幾天,同學們把調(diào)查到的告訴了我,我隨機引導學生要注意觀察寫事實。這就是要求每位學生平時多注意觀察、積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使學生對寫作產(chǎn)生了興趣,樂于把自己親眼看到的事寫下來,加強了寫作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三、要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1、天天動筆,多少寫一點的習慣。不少獲獎學生說他們的作文獲獎,歸功于堅持寫日記,時間多則多寫,時間緊則少寫,哪怕少到幾十個字,也從不間斷。這的確是經(jīng)驗之談。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天天動筆,既能使筆頭子練得更靈巧,還能積累許多作文素材。
2、通篇構(gòu)思,寫作文提綱的習慣。寫文章切忌寫了上段還不知道下段寫什么,一定要通篇構(gòu)思,并且用提綱的形式把構(gòu)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來。長期從事寫作的人動筆前也是有提綱,甚至有人把提綱藏在肚子里,名曰腹稿罷了。
3、認真修改的習慣。古訓云,文章不厭百回改,這是寫好文章的金玉良言,如是沒有這個習慣,要寫出好文章幾乎是不可能的。
4、保持文面整潔,書寫力求規(guī)范的習慣。文面整潔和書寫規(guī)范就是作文的儀表,自然是非講究不可的。
素材積累作文 篇5
作文素材積累:孔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编嵭ⅲ骸安恢烧,言不可行也”?装矅ⅲ骸把匀硕恍牛溆嘟K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保ā吨熳诱Z類》)近人蔣伯潛區(qū)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保ā墩Z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wèi)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敝祆湟x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薄墩撜Z》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庇帧墩撜Z·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保ā吨熳诱Z類》)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薄墩f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薄洞蟠鞫Y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币布创苏铝x。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于言而敏于行耳!保ā墩撜Z集注》)
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朱熹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保ā墩撜Z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抖Y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結(jié)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并教樊遲從周道?鬃釉诔姓J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diào)先人事,后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tài)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敝祆洹墩撜Z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鼻迦钤堆薪(jīng)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贝司洫q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xiàn)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于“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準,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準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fā)展,從又一側(cè)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薄稘h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chuàng)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安蛔鳌迸c“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xiàn)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之無有,漠然無所動于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對于我如同天際的浮云。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于“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云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于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tài)度與襟懷。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于學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fā)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謂:發(fā)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抖Y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xiāng)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chuàng)立學說的實現(xiàn)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卑醋至x,文,文采;質(zhì),質(zhì)樸;彬彬,雜半之貌。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余,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zhì)有文。質(zhì)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笨鬃哟搜浴拔摹保负虾醵Y的外在表現(xiàn);“質(zhì)”,指內(nèi)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nèi)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xiàn)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zhì)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于此一則體現(xiàn)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zhì);當不偏不倚,執(zhí)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白釉唬骸菹闹|(zhì),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zhì);殷周之質(zhì),不勝其文;文質(zhì)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墩f文》:“坦,安也!笔幨,廣遠之稱。戚戚,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寿┦枰踉唬骸熬犹苟娜,蕩然無私。小人馳兢于榮利,耿介于得失,故長為悉府也!背套釉唬骸熬友恚食J嫣;小人役于物,故多憂戚!保ㄒ姟墩撜Z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謝;松柏,喻棟梁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jié)義,世亂識忠臣!保ā墩撜Z集注》)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nèi)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薄墩撜Z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笨鬃幼灾t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保ā稇梿枴罚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贝思纯鬃訉ψ迂晢栒。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后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也即是發(fā)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鬃诱J為,民富在于薄稅斂“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朱熹注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保ā墩撜Z集注》)《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薄肮拭髦鞅刂旔B(yǎng)其和,節(jié)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敝祆渥⒃唬骸俺烧,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薄洞蟠鞫Y·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迸c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比寮乙回炚J為: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于天下!保ā痘茨献印ぶ餍g》)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敝祆洹都ⅰ罚骸耙娦≌咧疄槔,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庇忠套友栽豢鬃由钪茏印白酉闹〕T诮 保省耙郧屑褐赂嬷保ㄍ希。《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為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洞蟠鞫Y記·四代》:“好見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亦有此語。其旨“欲各專一于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tài)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薄墩撜Z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荀子·大略》云:“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后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而人宜遠慮歷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贝思词叭省庇谌。西漢董仲舒作了發(fā)揮:“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于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敝祆渥⒃唬骸柏熂旱煤瘢噬硪嫘;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保ā墩撜Z集注》)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墩撜Z》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秾W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為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独锶省纷鳎骸安换寄褐,求為可知也!鄙暇湟馔,下句意為:該擔心我有什么可為人知道的。《憲問》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薄缎l(wèi)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敝祆渥ⅲ嚎鬃印坝诖艘皇拢w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保ā墩撜Z集注》)王夫之注:“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四書訓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卑套ⅲ骸坝醒哉,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王肅注:“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意謂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孔子這種穩(wěn)重、全面的舉人之術、聽言之法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笨鬃哟思囱匀省!缎l(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贝擞盅运 ?鬃映R浴八 贬尅叭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币布醋迂曀f:“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以后儒家都強調(dià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實施“仁政”。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敝祆洹墩撜Z集注》:“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說:“婦人之仁,不能忍于愛;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亂大謀!保ā吨熳诱Z類》卷四五)近人楊樹達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來廓大人。王肅注:“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敝祆渥ⅲ骸叭送鉄o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保ā墩撜Z集注》)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于己。今人楊伯峻認為與愿意不合。
當仁不讓于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當仁不讓于師!薄爱斎省庇袃山猓阂粸槊媾R仁德;一為擔當實現(xiàn)仁道之重任。朱熹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注》)“師”字一般訓解為“師長”。近人錢穆訓為“眾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妒酚洝げ膫鳌芬搜栽唬骸暗啦煌幌酁橹\,亦各從其志也。”《老莊申韓傳》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近人錢穆之釋有兩說,一為“君子亦有意見行跡之不同,然同于道則可相與謀。惟小人賊道者,有善惡邪正之分,斯難于相謀矣!币粸椤暗乐感g業(yè),如射與御,各精其重,不相為謀也!保ā墩撜Z新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笆侵病敝爸保。朱熹注:“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之告之!保ā墩撜Z集注》)《荀子·子道》所記可為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庇终f:“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庇帧度逍А菲疲骸爸恢,不知曰不知,內(nèi)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安國注:“三軍雖眾,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茍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敝祆湟钍显唬骸叭娭略谌耍シ蛑驹诩。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志矣!保ā墩撜Z集注》)《禮心·緇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被寿┦瑁骸坝泦栔畬W,不足以為人師。師人必當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然后乃可為人傳說耳。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苯隋X穆說:“道聽,聽之易,途說,說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縱聞善言,亦不為己有,其德終無可成。”(《論語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迸c孔子反對道聽途說之義相近。
【素材積累作文】相關文章:
素材積累作文06-23
素材積累作文04-18
作文素材積累02-04
高中作文素材積累08-22
【實用】素材積累作文05-11
關于素材積累作文05-07
中考作文素材積累08-07
學生作文素材積累07-04
如何積累寫作素材07-17
精選素材積累作文四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