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青花瓷的制作方法
青花瓷的制作方法,青花瓷是我們中國陶瓷工藝的珍品,制作過程看是簡單,實則需要細膩的心思,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那關于青花瓷的秘密吧!
青花瓷的制作工藝流程
1.淘煉胎土。
瓷器是用瓷土即高嶺土燒制成的,天然瓷土含雜質較多,需要淘洗出大部分雜質,將來燒成的瓷器才會堅致細膩白潤。
2.制胚。
淘洗好的瓷土制成各種器形晾干的過程。
3.繪畫。
等干燥后在器表先用青花料繪制圖案。
4.罩釉。
把已經畫好紋飾的瓷胚外面罩上一層釉水,一般有粘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方法。
燒制。
將罩釉后的瓷胚經高溫燒制,釉下的青花料就呈現(xiàn)出美麗的藍色。
如果青花料外面不罩釉,燒成后瓷器表明的紋飾呈現(xiàn)棕色而不是藍色。
玉溪青花,從歷史深處走來
世人皆知江西景德鎮(zhèn)陶瓷華美,更有官窯元青花瓷以鮮艷的色彩、精細的工藝為人稱道。
然而知道云南玉溪市擁有可與之相媲美、同生于600多年前的玉溪青花瓷者,甚少。
玉溪青花因在清代消失,成為一段塵封的歷史。
若非在2013年玉溪青花瓷的燒制技藝重新被發(fā)現(xiàn),并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玉溪青花可能永遠只是殘存的歷史記憶深藏在博物館中。
重見天日的玉溪窯
在玉溪市紅塔區(qū)紅塔山下瓦窯村旁的樹林中,默默臥著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溪古窯遺址。
這是一個依山勢而建的瓷窯,像一條火龍趴在山坡上,故謂之“龍窯”。
窯身長約30米,寬約1.75米,傾斜度為12度,氣勢不凡。
如今,窯內經考古發(fā)掘整理,所有有價值的元明青花瓷片都已移至窯旁的展示區(qū)和玉溪市博物館。
1960年12月,云南省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葛季芳在玉溪調查征集文物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幾塊元青花瓷片。
他順藤摸瓜,在瓦窯村發(fā)現(xiàn)了三座古窯遺址,即“平窯”“上窯”和“古窯”,當時窯內遍地都是青花瓷片和渣餅。
這是在云南首次發(fā)現(xiàn)古代陶瓷窯址。
欣喜若狂的葛季芳隨后在《考古》雜志發(fā)表了題為《云南玉溪發(fā)現(xiàn)古瓷窯址》的文章。
這一發(fā)現(xiàn)引起了考古界和陶瓷界的強烈關注并受到高度評價,專家們認為玉溪窯青花無論器體造型、繪畫風格、青花發(fā)色都具有元末明初的風格,意味著歷史上云南釉下彩繪瓷器燒制技藝已全面成熟,具備高超水平。
因此玉溪窯被學術界認為是全國除景德鎮(zhèn)之外燒制元明青花瓷器的重要窯廠,它與江西景德鎮(zhèn)、浙江江山一起,被著名學者馮先銘并稱為“中國青花瓷器的三大產地”。
故宮博物院藏玉溪窯青花魚藻紋玉壺春瓶
玉溪市博物館藏玉溪窯青花假三足香爐
與眾不同的青花瓷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玉溪窯青花魚藻紋玉壺春瓶”,玉溪市博物館收藏的“青花獅子滾繡球紋蓋罐”,都是現(xiàn)存的玉溪青花瓷的元代珍品。
玉溪市博物館館長陳泰敏認為,這兩件青花瓷造型完整,繪畫精美,青花呈藍色,是玉溪元青花的杰出代表。
作為云南青花的代表,玉溪青花瓷究竟有何文化藝術特色?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吳白雨長期從事玉溪窯陶瓷研究。
他認為元代標準的“至正型”青花瓷只在景德鎮(zhèn)和玉溪發(fā)現(xiàn),這說明玉溪青花與景德鎮(zhèn)元青花具有血緣關系。
然而,二者卻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
在藝術風格方面,玉溪青花是大寫意的繪畫風格,是樸素、直率、奔放的藝術語言;在色彩方面,玉溪青花的瓷胎呈灰色,青花呈暗藍色,釉色泛青;在繪畫題材上豐富多樣,玉溪青花有山水有人物有花鳥,有寫實有抽象。
對于玉溪青花的歷史文化價值,吳白雨認為,云南發(fā)現(xiàn)的大量元明時期的青花瓷器和眾多燒造窯口,尤其是玉溪青花的發(fā)現(xiàn),為中國青花文化史的研究拓展了新途徑,是對中國陶瓷史的有效補充,體現(xiàn)了蒙古族文化、伊斯蘭文化和漢文化在云南的相互融合,表現(xiàn)了民間文化樸素、自由、奔放的精神向往和審美追求。
陳泰敏也說,玉溪青花是一種早期青花,是中原文化與云南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是陶瓷文化的傳播改變地方風俗習慣的見證。
比如,云南起初是沒有碗的,是陶瓷的傳入,使碗成了當?shù)厝说纳钣闷贰?/p>
他們還表示,玉溪窯之所以能成為國內重要的青花瓷產地,是因為云南盛產燒制青花瓷的重要原料——鈷;同時元末明初大量中原地區(qū)的漢人進入云南,對青花瓷產生了強烈需求,催生了玉溪青花在明代的繁榮。
玉溪市博物館藏玉溪窯青花一束蓮紋盤
玉溪市博物館藏玉溪窯青花獅子滾繡球紋蓋罐
玉溪青花的不解之謎
玉溪青花與景德鎮(zhèn)青花均出現(xiàn)于元代,那么究竟誰先出現(xiàn)?誰影響了誰?這是個有爭議性的有趣話題。
吳白雨認為,蒙古族崇尚白色和藍色,這一民族習俗是青花瓷在元代興盛的基礎,而忽必烈的蒙古大軍先征服云南后征服中原地區(qū),云南受蒙古族文化的影響更早;同時云南盛產鈷,因此可以推測云南燒制青花瓷的時間更早。
吳白雨還提出一個大膽的推測:青花瓷文化的傳播路線表明,歷史上存在一條“青花之路”,它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南至四川南部、云南曲靖、玉溪和建水,再到越南等地,北至朝鮮、日本等國,再傳播到世界各地。
這是一條以青花為核心的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深遠的文化經濟之路。
玉溪窯作為“青花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為海內外傳播中國青花瓷文化、密切中國與東南亞和東亞的經貿文化往來作出了重要貢獻。
元明時期在云嶺高原燦爛一時的以玉溪青花為代表的云南青花,為何在清朝時期突然衰落并逐漸消失?原因在于云南自大理國以來深受佛教影響,青花瓷廣泛用于火葬儲存之用,但清朝伊始便禁止火葬。
同時,隨著清代云南與內地交通的日趨便利,大量物美價廉的景德鎮(zhèn)瓷器涌入云南,云南青花便整體衰落了,玉溪青花亦從此沉寂于民間數(shù)百年。
直到2013年,在時任玉溪書記張祖林的重視支持下,在吳白雨的奔走推動下,玉溪古窯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玉溪青花瓷燒制技藝”列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玉溪市成立了玉溪窯發(fā)展研究中心,復燒成功了元明時期的玉溪窯青花瓷器,同時在玉溪技師學院創(chuàng)辦陶瓷工藝專業(yè),使該學院和研究中心成為學習培訓玉溪青花燒制人才的基地。
在保護和傳承的同時,玉溪市紅塔區(qū)每年投入1000萬元扶持發(fā)展陶瓷產業(yè)。
目前在紅塔區(qū)已有5家陶瓷企業(yè)生產青花瓷,而且市場銷路不錯,僅玉溪窯發(fā)展研究中心,青花瓷一年銷售收入就達兩百多萬元;成立28年的玉溪陶瓷廠過去只生產日用陶罐,如今也積極向燒制青花瓷轉型。
玉溪青花瓷,這項文化遺產不僅日益成為玉溪市的一個重要產業(yè),而且深深地融入了玉溪人的生活。
【青花瓷的制作方法】相關文章:
《青花瓷》教案03-02
青花瓷串詞06-09
《我愛青花瓷》教案10-06
壽司的制作方法10-05
《青花瓷》大班教案及教學反思01-25
幼兒園大班青花瓷盤教案03-17
青花瓷的教學教案(通用11篇)03-25
黃酒的制作方法介紹10-27
皮凍的制作方法10-21
老鼠籠的制作方法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