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書心得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心得吧。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書心得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
文明的綻放與枯萎,拉扯著歷史的煙塵。而歷史的時間軸,向來是理性且冷漠的。道士塔、莫高窟、陽關(guān)雪、沙原隱泉……從遠(yuǎn)方來,到遠(yuǎn)方去。文化在中原大地姹紫嫣紅地盛開,在時間的淘洗、人類的遺忘、戰(zhàn)爭的風(fēng)雨……之后,有的荒蕪、單調(diào),價值只有自身審視,有的風(fēng)采依舊不減當(dāng)年,名氣的步履走遍大江南北。
失落的文化也好,繁盛的文化也罷,在幾千年的日日夜夜,它們眺望過朝陽與落日,鬧市與曠野,塵埃與星群,乃至遠(yuǎn)古與未來。它們在愚蠢的世人中撕心裂肺的無聲吶喊,幸運的躲過一劫,保留至今;不幸的倒塌,成為廢墟,后人遺忘。
人類總樂衷與在歷史名勝中停停走走,走走停停,卻不去貼耳聆聽它們的故事,對它們的身世也沒有刨根問底的興趣。最后,朝朝暮暮之下,銘記的人越來越少,人類自身的損耗卻越來越多。
狄更斯在《雙城記》里曾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誠如斯言,時代的文明從刀耕火種到機器轟鳴,從茹毛飲血到錦衣玉食,物質(zhì)文明在不斷地開花,而精神文明卻在凋落。
精神文明的缺失,最明顯的象征便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逐漸枯萎。而當(dāng)人類失去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一方面容易導(dǎo)致人類文明之光的褪色,另一方面,個體和社會失去了文化敬仰,對整個人類群體而言,這是一種無力的悲哀。
周國平在《人與永恒》中言道:文化是生命的花朵,離開生命本原,文化不過是人造花束。理固宜然,生命誠可貴,在人的一生當(dāng)中,支撐一個人跨遍萬水千山,淌過坎坷泥濘,去追隨所謂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不是金錢、名利、地位等物質(zhì),而是根植于心中的敬仰,而敬仰的動力來源則與文化息息相關(guān)。實言之,如若敬仰失去了文化的熏陶,那么它就像是插在精致花瓶里干花,永遠(yuǎn)不可能會有鮮花那般充滿馥瑜與生機。
這個世界很浮躁,各種糜爛的物質(zhì)追求大行其道,浮華充斥著這一代人的心靈,修籬種菊是一種奢侈,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荒蕪與空虛。科技日益發(fā)展帶來的弊端越加顯著,全球氣候的異常導(dǎo)致一些文明古跡遭到破壞、難以保存,但更多的是來自于人類的行為破壞,追蹤溯源,依舊是文明的缺失。此外,理工科學(xué)的崛起,人文學(xué)科的邊緣化,極其容易導(dǎo)致一代又一代對文化的漠視,他們不了解這些文化出現(xiàn)的背景、影響以及文化當(dāng)中的智慧結(jié)晶,他們只知道,這些文化很舊,經(jīng)歷的歲月很長,卻很少會去思考文化背后的內(nèi)涵。這,實屬無奈,也是人類之殤。
對于現(xiàn)代功利主義者,絕大部分都是,追憶情懷的`同時,卻又將情懷拋之腦后,等到再想拾起來的時候,卻忘記了該從何處尋。而情懷也分真實與虛偽,誠心與造作。跟風(fēng)情懷并非停留于表面的風(fēng)花雪月,隨便哼幾句唐詩宋詞,呻吟幾句社會沉浮而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真心實意的情懷則是根植于心中對逐漸消逝的文化執(zhí)著追求,以及心甘情愿地為重振文化之興而赴湯蹈火。
木心先生在《文學(xué)回憶錄》提過:人類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傳,高雅的失傳。何為流俗?我想,應(yīng)該是煙火的狂歡。何為失傳?我想,應(yīng)該是“彩云易散琉璃脆”。而這是不是異常地滑稽可笑?就像《娛樂至死》所說的那樣:我們的文化終將成為一場“滑稽戲”。人類的行為滑稽,人類的思想滑稽,人類的本身也滑稽,而這一切終會導(dǎo)致一場空前浩蕩卻極富悲哀的滑稽戲登臺上演。
近年來,國家出行了一系列的文化紀(jì)錄片,包括《我在故宮修文物》《當(dāng)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匠人》等等。作為主流媒體,在群眾當(dāng)中具有一定的公信力,雖說有些文化被群眾心間的云霧朦朧已久,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依托主流媒體的引導(dǎo),官方的宣傳推廣,也是可以“守得云開見月明”的。古老的種子,它的生命的胚芽蘊藏在內(nèi)部,只是需要在新時代里播種。
勿等到繁華散盡,只看見煙火里的塵埃。世間萬物的萎靡,從心開始。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2
最近的閑暇時光,我細(xì)細(xì)品讀了余秋雨教授的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
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風(fēng)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xué)和史學(xué)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而且也為當(dāng)代散文領(lǐng)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
作為一名上海人,我對其中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有著濃厚的興趣。余秋雨教授犀利地指出:上海人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精明、驕傲、會盤算、能說會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領(lǐng)導(dǎo)、缺少政治熱情、沒有集體觀念、對人冷淡、吝嗇、自私、趕時髦、浮滑、好標(biāo)新立異、瑣碎、世俗氣……都是不太好的評價。而《上海人》透過上海人的文化心理人格,看到了一些屬于全民族的歷史課題。究竟是一種什么契機,撞擊出了上海文明?
上海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進士徐光啟(與利瑪竇一起翻譯了《幾何原本》),他可算第一個嚴(yán)格意義上的上海人,他也帶著今天上海人的某種素質(zhì):開通、好學(xué)、隨和、機靈,傳統(tǒng)文化也學(xué)得會,社會現(xiàn)實也周旋得開,卻把心靈的門戶向著世界文明洞開,敢將不久前還十分陌生的新知識吸納進來,并自然而談地匯入人生。有許多偉人,都是操著上海口音。對于開放的當(dāng)代世界而言,上海俯瞰廣遠(yuǎn)、吞吐萬匯、處勢不凡。19世紀(jì),上海成為中國走向現(xiàn)代的起點,這是一段不平穩(wěn)的日子,之后,上海人漸漸平穩(wěn),F(xiàn)在的上海人大都本于個體自立的觀念,不管閑事。上海文明的`其他心理品性,是對實際效益的精明估算、發(fā)端于國際交往歷史的開放型文化追求(表現(xiàn)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埋伏著一種國際性的文化要求,至少對一般文化有著景仰)。這大概表現(xiàn)出了上海人、上海文明的心理特征。事實上,上海文明呈現(xiàn)出一種無形的心理秩序,上海人非常奇特。他們?yōu)⒚撚殖38械綖⒚摰墓陋殻瑝粝朐S多,也使人們陷入了真正的惶惑。他們感到了自己的陋習(xí)卻不知從何改起。我究竟是誰?該做什么?他們有能力卻不一定發(fā)揮得出來。真是一部怪異的上海史。
而續(xù)寫上海新歷史,關(guān)鍵在于重塑新的上海人。這與我們也是息息相關(guān)的。沒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沒有統(tǒng)領(lǐng)全局的強悍,上海人的精明也就與怯弱相伴隨。上海人的丑陋性,大多由此伸發(fā)。失去了人生的浩大志向,智慧也就成了手上的一種私人玩物。我們?nèi)鄙俚氖欠蟹袚P揚的生命熱源,從而失去了燙人的力量,失去了浩蕩的勃發(fā)。我們應(yīng)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不應(yīng)眼界遠(yuǎn)遠(yuǎn)超過闖勁,適應(yīng)力遠(yuǎn)遠(yuǎn)超過開創(chuàng)力,要有大家風(fēng)度,更要有大將風(fēng)范。有鳥瞰世界的視野,更要有縱橫世界的氣概。不讓附庸繼續(xù),不讓上海失落!
僅是一篇《上海人》,便給我們帶來如此多的感悟。余秋雨教授以一個個物像,表現(xiàn)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以及感慨。悠遠(yuǎn)的歷史如一條纜索,余秋雨緩緩走來,又漸行漸遠(yuǎn),征程漫漫,寒窗數(shù)載,終于走出了屬于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3
文化苦旅就是一部大的文化圖書,它從各個方面讓我體味文化這個高深晦澀的詞語,喜歡余秋雨他的平實樸實的話語,偉大的文字工作者讓我有幸了解中國文化的小皮毛,文化的探索是一個艱苦而又充滿成就感的過程。
從初中開始就一直就很喜歡余秋雨這個性情特別的作家,他的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都能讓我在放下書本后久久的陳思,個人感覺他的文章有一種文化的深沉感,關(guān)于《文化苦旅》這本書也不例外的讓我深有感觸。現(xiàn)在的國人缺少的就是一種關(guān)于民族的歸屬感,我們需要在對文化的探究當(dāng)中感受到中華兒女的自豪感,每一個人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就像余秋雨先生在書當(dāng)中指出來的,我們要保護好傳統(tǒng)的珍貴的中華文化,對于古書的保護的研究要加緊了,對于那些自認(rèn)為可又有可無的歷史認(rèn)知要加緊的普及真相。對于中華文化的保護發(fā)揚研究不是一個人一個小群體能夠完成的',需要每一個炎黃子孫共同凝聚力量團結(jié)一心去為之奮斗不息,只有一個民族的精神上面站起來了團結(jié)起來了才是真的強大了。
余秋雨先生是明智的學(xué)者啊,知道對于文化的研究保護或者是弘揚是一件很困難艱苦的正途,我們了解到了這個現(xiàn)狀是不是應(yīng)該要做點什么,必須要擔(dān)當(dāng)起自己作為炎黃子孫的責(zé)任,讓我們從了解中華文化開始為了宣揚它做出自己的努力。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4
我正好手頭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翻閱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他從風(fēng)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fēng)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著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xì)、溫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涌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天一閣的藏書曾令他迷惑,而終于有一天顯現(xiàn)了藏書的社會意義。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一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jīng)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內(nèi)化于心的一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可以把原始的巨樹當(dāng)成神廟,供奉著“大公伯”,然后進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著他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輩子也無法揮去。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綻放著,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親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xiāng)情結(jié)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dá)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xì)細(xì)體味。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yīng)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5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內(nèi)外講學(xué)、考察旅行時所作的散文集。初得此書,是在上大學(xué)的時候,那是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像往常下課一樣,徑直走向食堂。和以往不同的是,這天道路兩旁擺滿了小攤,全部都是賣二手書的。原來又到了一年一度畢業(yè)季,學(xué)姐學(xué)長們將自己讀過的書擺出來以近乎白送的價格賣給學(xué)弟學(xué)妹們。路過一個學(xué)姐的攤位,看到了一本斑駁的映著余秋雨先生頭像的書,學(xué)姐只要兩塊錢,我從學(xué)姐那兒買了過來。于是這本頁面老黃質(zhì)地低廉的書陪著我度過了好些些零下三十幾度的日子,陪著我度過了一個個不回家的寒暑假,也陪著我度過了好多個勤工儉學(xué)在外打工無法入眠的夜晚。成長,是一場必經(jīng)的苦旅。
八年后,我已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有了正式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某一天陪著妻子在書店里閑逛,一本精裝版的《文化苦旅》映入眼簾。瞬間各種記憶的畫面放電影般一幕一幕的閃現(xiàn),打開書本那行行文字帶來的是一種相識已久的孤獨、又是一種相似而又迥異的凄苦。就像是喝慣了的茶,喝在不同的年紀(jì)、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心境,卻有著不一樣的味道。原來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苦旅?
由于她的極度暢銷,盜版的數(shù)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毋庸置疑,我花了兩塊錢從學(xué)姐手里買來的,也是盜版。原來,自己欠了先生八年的書本費。盜版盛行,也使她成了一個文化熱點,正如同老話所講“槍打出頭鳥”,一時間,她遭到報刊媒體的各種攻擊。久而久之,它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一個廢棄的箭靶子,成了一個“外出的浪子”。時隔多年,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編選的《文化苦旅》這個版本里(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作了新版小敘,對重新編選的原因作了說明:“畢竟過了二十多年了,原來裝在口袋里的某些東西已經(jīng)不合時宜,應(yīng)該換一點更像樣的裝束。艱苦跋涉間所養(yǎng)成的強健身材,也應(yīng)該更坦然地展現(xiàn)出來!庇巫託w來,雖傷痕累累但身心猶健,器宇軒昂。對作品而言,《文化苦旅》本身,也是一場苦旅。
再讀《文化苦旅》,已是而立之年;蚴窃谥苣╅e暇午后,亦或是睡前的片刻間隙,每多讀一頁,心中更多一份從容與淡然。而今邁步從頭閱,不僅僅是再次體味文化旅行路途的苦,更是為了分享文化自信的甜。文化興則國運興,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的方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祝愿你的旅行: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6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訴說著一個個中國古文化,中國文明的盛興、衰落。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xué),跟隨余秋雨先生踏上游歷中國文化古跡的旅途,感受歷史名跡歷經(jīng)千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所沉淀出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游歷山水之間,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諦。我們?nèi)サ搅四骋粋地方參觀旅游,總是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發(fā)生過的一切,曾經(jīng)在我們所站的這個地方有誰走過,又發(fā)生過的什么樣的歷史事件呢,又是誰在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這樣的一瞬間里,那所有的一切都會很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會油然而生,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重燃而生,使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了一般。而我們?nèi)松绻ぷ髡哂趾螄L不是如此,在日常的下鄉(xiāng)檢查工作過程中,我們與山水、群眾做著不同的互動,看著匆匆往來的群眾,不知他們從何而來,又向和而去?我們的腳步只能緊跟著自身的職責(zé),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時刻維系著人民群眾的安危,此時作為一名人社工作者我感覺自己是無比的自豪。
讀《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賞山水風(fēng)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洗滌著我們的心靈。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讓我們得到一種啟迪,一種精神的寄托。文化的傳承,歷史的見證在這里留下了最真實的寫照。歲月的流逝,讓歷史的滄桑在人們的記憶中早已經(jīng)是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人們的生活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或許也只有當(dāng)我們身臨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將這些詮釋出來。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機關(guān)事業(yè)單位是一種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們看不到吶喊聲,沒有歡呼聲,更加沒有掌聲。我們只能夜以繼日的工作在第一線,默默地服務(wù)好人民群眾。
讀著《文化苦旅》,讓我漸漸地明白了很多東西。我想,讀一本書除了能夠獲得理性和知識的收獲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種喜悅,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種喜悅。讀《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讀著讀著,便會有所收獲。猶如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長和發(fā)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一致,更加無法整齊劃一。循著一本紙色泛黃的《文化苦旅》,拂開彌漫千年的歷史塵埃,我追溯到遠(yuǎn)古文明的源頭,掬一捧最清的,感受它帶給我的闃靜之中最沉重的呼吸。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7
書籍是我們生活的導(dǎo)航,它教會我們?nèi)プ鹬厮艘沧鹬刈晕,讓貧乏和平庸遠(yuǎn)離我們。然而讀《文化苦旅》,當(dāng)茶余飯后咀嚼著其中優(yōu)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都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
打開一本好書,迎面撲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氣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發(fā)出馨香。在若有若無的音樂聲中,我們能夠隨意想象,想象自我是藍(lán)天,一望無際;想象自我是月夜,寂靜美麗;想象自我是海浪,澎湃不息;讀小說,我們會隨著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或喜或悲;讀抒情的散文詩歌,我們會在作者淡淡的憂郁中品味他們對生命、生活、自然的態(tài)度;翻閱簡便詼諧的書,我們能夠盡情地放聲大笑,把一切煩惱都拋到九霄云外…
然而讀《文化苦旅》,讓人變得深沉達(dá)觀。
任何物體都有承載它的器皿,唯有知識無垠無度。文化的承載,不只是書籍,就像余秋雨所言,歷史文化的滄桑,散布于歷史的古跡中,需要人慢慢去探索、挖掘。托爾斯泰曾坦言:夢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恰恰羅素·羅蘭又說:“智慧,友誼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沒有鑰匙,如何打開智慧之門,又何談放射光芒?文化苦旅這本書,昭示古代歷史,人類告別愚昧混沌,從事文化探尋的歷程與辛酸。文化,看似平凡,實際上是人們心靈與古今中外一切民族優(yōu)秀文化,智慧相結(jié)合的過程,也是繼承與發(fā)展的過程。沉溺紙醉金迷的世界,讓我們遠(yuǎn)離了文化的正面熏陶。讀《文化苦旅》,不但能改變?nèi)说臍赓|(zhì),還能使人樹立更為健康人生觀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辜負(fù)蒼天賦予的生命,成為滄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這對于人生的回答,對于國家的培養(yǎng),對于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回報,對人類的歷史,無疑是最好的回答。
讀《文化苦旅》,是一種陶冶,是一種享受。
在茫茫人海生蕓蕓眾生中,不以榮辱待己,不論成敗待人。不熱衷追名逐利,使自我超凡脫俗,你會仰頭看天,藍(lán)天澄清,白云悠悠,釋懷心里的郁結(jié),應(yīng)對現(xiàn)實,笑對人生。在物欲橫流的日子里,品味古人談的“知足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的教誨,會注入一股清醒劑,歡樂地生活著。當(dāng)我因辛勤工作而收獲甚微感到牢騷滿腹時,書會告訴我要笑對生活,這時我會渾身充滿工作的活力;當(dāng)我遇到困難,想打退鼓堂時,我想起了嵇康,他是如何退出渾濁的官場,如何獨善其身,激勵我,鼓起勇氣繼續(xù)努力;當(dāng)我志得意滿時,一個個歷史人物的興衰榮辱告訴我盛極則衰……
《文化苦旅》讓我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tài)。我只愿心境伴書平和而寧靜,靈魂伴書純潔而超然。有時候讀書不是一種消遣,而是提高自我的學(xué)識,開闊自我的眼界,聆受文化的熏陶,暢想無暇的夢想。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8
拿到《文化苦旅》這本書,并沒有立即閱讀,而是盯著封面上四個大字“文化苦旅”思索:書中會講些什么呢?
稍加思索后開始拜讀,全書是從家鄉(xiāng)的“牌坊”著筆的,這也是作者決定苦旅的起點,特別是文中何老師所說的話“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不要太黏著鄉(xiāng)土。只有來來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毕胂脒@樣樸素的話語是何其的經(jīng)典,走出去才能引進來,變才能通,通才能遠(yuǎn),這不正是社會發(fā)展的前奏嗎?
有人說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兩者關(guān)系如何?而作者卻說,沒有兩者,路,就是書。是的,書就是路,路就是書,哪有人能把它們分的清,又豈能劃分的清楚。在閱覽群書行走苦旅之后,作者最大的醒悟就在于發(fā)現(xiàn)一切文化的終極基準(zhǔn),人間是非的最后衡定,還是要看山河大地。確切的說,是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給予的生存許諾。這種醒悟和當(dāng)下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何其相似。
閱讀到“道士塔”和“莫高窟”篇章,給我一種有對民族屈辱歷史的感嘆,有對中國古代燦爛文化被毀的`悲哀,作者進行了痛苦的反思。他眼中的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biāo)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佛號、誦經(jīng)聲、木魚聲、旌旗飄蕩聲,民眾笑語聲,還有石窟外的山風(fēng)聲、流水聲、馬蹄聲、駝鈴聲。身不由己,踉踉蹌蹌,被人潮所挾,被聲浪所融,被一種千年不滅的信仰所化。
“世人皆向往巔峰,向往高度,并且不予余力的為之奮斗,但有誰能想過,當(dāng)你真正登頂后會發(fā)現(xiàn)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駐足久坐?世間美景皆都熨貼著大地,潛伏在深谷。”簡單的絮語,這是何其深的人生感悟駐足高處不勝寒之地才有的至理箴言,對于我們每個人的心境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
如饑似渴的拜讀完整本26篇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書名雖有“旅”字,雖然描述的都是作者腳步所能丈量到的所見所思所想所悟,但全本讀完我的心情卻很沉重,很有一種滄桑的氣概和蒼老的心境。這種滄桑和蒼老是穿越了千百年的歷史,從步子的艱難跋涉到心靈的強烈洗禮,從聽聞到見證到感悟:"每到一個地方,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fēng)聲鳥聲,心想?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fù)、莽莽蒼蒼的大地上……”
如夢起點的出發(fā),中國之旅的感嘆,世界之旅的尋源,人生之旅的積淀,文人的腳印和人生的苦旅兩種鏡頭和濾光交替輝映,厚重的文化氣息圍繞墨香,縈繞我的心弦。讀著讀著,光與影的歷史畫面就會映入腦海,久久的連貫回放;讀著讀著,我就覺得有種欲望沖破大腦,也想尋著作者的印記走一遍書中所描繪的地方,實地感受一下,無數(shù)高貴的生命支撐起的歷史與文化的寬度與厚度。
文化瑰寶,苦旅傳承,這也許就是作者筆下文字的初衷!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9
前些時候輿論對該書及作者爭議頗多,如今看過并粗略的研究一下,覺得議論是理所當(dāng)然的?傮w評價這本書:文化苦旅,不苦很酸,文人的酸腐都體現(xiàn)出來了。
在我看來,一部文學(xué)作品是否有文采,關(guān)鍵在于詩意,當(dāng)然,是流淌的詩意,而非憋出來的詩意。詩意也只能證明作者的才氣,不能決定作品的高低。索爾仁尼琴與莎士比亞誰更加富于才氣?無疑是后者。誰的作品更偉大?真的很難說。
其實文學(xué)作品是個綜合的東西,一切在于怎樣描述現(xiàn)實,還有現(xiàn)實在內(nèi)心的感受,才華,是沒才華的人天天掛在嘴上的假牙。說人話,能把人話說到趣味之極的地步,這叫才華。
好作品標(biāo)準(zhǔn)就三個字:說人話。
但《文化苦旅》中說人話的作品很少,大多是用辭藻堆砌出來的空洞文章,或是強加情感的矯情文章。所以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并不高。
他寫的《三十年的重量》這篇文章中寫到,"記得我那篇得獎作文是在一個夏天的黃昏坐在一個小板凳上一揮而就的,好像是為了應(yīng)付暑假作業(yè)吧,一寫完就飛奔出去玩耍了。待到有一天驚奇萬分地看到它刊登在報紙上,并且后面還印有口氣堂皇的長篇評語,從審題、選材、詳略取舍、辭章修養(yǎng)一一加以贊揚,我立即變得嚴(yán)肅起來了。"他被所謂的評委點評給收服了,只是一心陶醉其中,并沒有想評委憑什么能胡亂扯出文章原本沒有包含的東西,連作者本人都沒有想到的,評委又從何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呢?也難怪之后他寫文章也是這個樣貌,對所見事物喜歡強加情感,也難怪他眼睛里常含著淚水。
《文化苦旅》中很多文章是強加情感的。寫事物來寄托作者的情感,這個沒錯,但當(dāng)作者的情感過分的寄托,反而使文章顯得矯情(或濫情)。例如《道士塔》。
《文化苦旅》中很多文章是用辭藻堆砌出來的空洞文章,在一篇文章里對一個事物用很多辭藻修飾,看似浮華,就因浮華而破壞了事物原本的樣貌。他這樣寫作,證明了他懂得很多修辭手法,很多詞匯,但對文章的破壞是很大的,顯得有點做作,太過于注重修辭,見得不怎樣自然。例如《廢墟》,這個能夠和《荷塘月色》"一較高下"的文章。
余秋雨寫《文化苦旅》中很多文章,一邊用辭藻堆砌來描述景物,一邊強加情感,導(dǎo)致文章顯得既空洞而又濫情,雕飾感極其濃重,難道不雕飾就不是文學(xué)、文化了么?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但我并沒見到文化靈魂,而是見到作者滿紙的矯揉做作。
《文化苦旅》中說人話的'作品很少,大多屬于他的回憶散文,他的回憶散文,大都是把事情敘述清楚,運用辭藻就很少,很好的表達(dá)自我的心路歷程,他不用辭藻堆砌的文章例如《漂泊者們》,給人一種清晰自然的感覺,沒有顯得做作,在《文化苦旅》中顯得極其難得的文章。
《青云譜隨想》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現(xiàn)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敘事描述都很到位,辭藻運用可是分堆砌,恰當(dāng)自如,自我也沒有過分強加情感,沒有把自我胡思亂想的故事強加給文章,是一篇很好的文章。這篇文章不足之處在于,為引出朱耷花費過多的筆墨寫中國繪畫史和徐渭,如果把這些資料壓縮,減去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修辭句子,使文章感覺緊湊些,那樣讀者不會覺得作者扯皮太多,賣弄自我的知識,而產(chǎn)生疲倦。這樣的話,文章就能更近一層了。
我對余秋雨的旅行,并沒從書中感覺到有多苦,只看到他寫下的眾多空洞矯情文章,盡顯他所謂的文人情懷,可是是酸腐罷了;蛟S我的觀點有些偏激,因為現(xiàn)實中對余秋雨評價是當(dāng)代散文作家的佼佼者,為當(dāng)代散文領(lǐng)域供給了嶄新的范例。我不明白評價散文的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但我明白朱自清的《背影》比《荷塘月色》好,余秋雨的《漂泊者們》比《道士塔》好,至少前者都是真情實感的敘述事情,而后者都是辭藻堆砌出來的矯情空洞文章;蛟S我的偏激源于考試中對余秋雨文章的賞析,強加的"賞析"毀了文章。
秋雨在《文化苦旅》的后記寫到:"讀者諸君如果不細(xì)心碰到了它,那就隨便翻翻。"這些文章真的不適合被強加賞析,出此刻課本和考試中實在是這些文章的悲哀,因為作者本沒想那么多,無中生有的賞析只能是破壞了文章。余秋雨如此,如果是余華的文章被選中,能夠想象到本來一篇說人話的文章,也會被"賞析"到變成說鬼話。,我覺得文章被拿來做考試賞析,是文章莫大的悲哀。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感受,以上就是我的感受,大家就求同存異吧。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0
讀完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卻又難以言狀,只覺得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縈繞在心中不去,又難復(fù)平靜。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zhèn),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夾雜著喜悅、激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敘說羈旅之苦的文學(xué)作品不在少數(shù),然而負(fù)擔(dān)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說說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dāng)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xué)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dá)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余秋雨老師之苦,皆因有著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xiàn)象赫然呈現(xiàn)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也許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師要幸福,沒有親眼目睹種種擦肩而過的辛酸與血淚,因而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苦味縈繞心頭,然而余秋雨老師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式文化悲劇,已經(jīng)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得隨之惆悵,陷入了淡淡的寂寞,歷久不散。也許余秋雨老師得知我們肆意欣賞著他的“苦”,卻不能與之同苦,而只是僅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會更甚了吧。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xué)者曾經(jīng)不留情面地指出過余秋雨老師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xué)不同于歷史學(xué),畢竟余秋雨老師釀制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人民。這樣就已經(jīng)足夠了,不是嗎?
作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這樣追隨著余秋雨老師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著,徘徊著,最后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里真安靜”的孤獨與余韻。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1
午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題記
寒假里,我懷著敬畏之情讀完了這本余秋雨先生寫的《文化苦旅》。
這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份: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分別寫了秋雨先生在考察為同地區(qū)所想到的,在期間發(fā)生的事所想到的,在不同著名人物身上所見到的。
這里,我就有一個問題想要問了:書名叫《文化苦旅》,但本書中卻沒有一個與苦有關(guān)的字眼兒,這是為什么?能叫《文化之旅》嗎?
先把這個題目分析一下,文化,大概是指秋雨先生經(jīng)過這些物、事、人所悟出來的道理。旅,顧名思義,就是旅行的意思吧!但我覺得在最后一部份中,并沒有涉及到旅行,而只是一件件讓人若有所思的`事件,因此,旅就是指獲得這些道理的途徑、過程,那苦文是什么意思呢?是艱苦,辛苦的意思嗎?
從這本書的寫作背景來看,苦的意思是體現(xiàn)了的,就拿世界之旅舉例吧,世界之旅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秋雨先生在各地考察得出的結(jié)論,而秋雨先生卻經(jīng)歷了中東、中非等戰(zhàn)火紛飛的地區(qū),冒著生命危險完成的這本巨著。光聽這背景,就不由得讓我對《文化苦旅》這本書肅然起敬。因此,苦的意思是艱苦,辛苦,那么,還有別的意思嗎?
再從一些我自認(rèn)為好的文章來分析吧:《道士塔》主要講述了20世紀(jì)初敦煌莫高窟被發(fā)現(xiàn)并且被外國殖民者掠奪的悲慘境遇,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借王圓箓所修的道士塔,引出斯坦因等外國考古學(xué)家們對莫高窟經(jīng)卷的瓜分,表現(xiàn)了莫高窟的悲慘境遇,聽聽秋雨先生所描寫的吧。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場,哭聲,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里嗥叫。也對,本來屬于中國的寶物,卻這樣輕易地被外國人取走,但中國人又能做什么,把車隊攔下來,把這些無價之寶運到京城?但那時的中國,正處于極大民族危機之中,誰也不知道自己腳下的土地明天會被誰占有,更何況這一卷卷珍貴的經(jīng)書?作者所哭的,不僅僅是經(jīng)卷流失海外的悲痛,也是國家不強大的惋惜,因此,這個苦字又多了一重意思,苦澀。
現(xiàn)在就能解答這個難題了,苦,既指作者考察時行程的艱苦,又指作者對于中華民族飽受掠奪的澀回苦憶。秋雨先生寫這個苦字為全書做了一個完整的刻畫,同時也使我們這些讀者感到心頭一震,我們不能沉迷于我國四大發(fā)明與國悴等,在我們眼中,應(yīng)該還有火燒圓明園、南京大屠殺的慘痛歷史,以上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全部感想。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讀書感1000字10-05
文化苦旅讀后感《文化苦旅》讀后感12-02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09-04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09-01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0-09
文化苦旅隨筆10-07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14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17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優(yōu)】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