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論知足與不知足的雜文隨筆
人生幸福不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心境,是一種知識多寡與修養(yǎng)高深相結合的感觸,是一種對人生正確認識后的樂觀曠達的精神。
有俗言:天高不為高,人心第一高。是說明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也有俗言:知足常樂。這是說明人不應該貪心,知道滿足就會覺得幸福。這些都有正確的成份,但不是人類思想最完整的表達。說實在的人心要高又不要高,人要知足又要不知足。實際地說人類對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它們只要符合道德法律政策。這是一種自然的基本人性和社會發(fā)展所決定的,并不以個人極端的理想意志為轉(zhuǎn)移。難道人心不比天高嗎?古言人定勝天呢!但是一切的追求要根據(jù)自身的條件,社會條件,自己的能力和承受能力,以及注重整體平衡,要水漲船高,注意追求力度的適度,采用正當?shù)耐緩,那么你就不是貪心,你的修養(yǎng)就可以承受那么多財富。固此,人要知足又要不知足。知足,是因為自身條件與機遇不成熟,就要從現(xiàn)狀中感覺出幸福來,做到知足常樂。否則,條件不成熟,你非要追求自己達不到的東西,便欲望越多,失望越大,牢騷越甚,心境也就越不好,你也就只有悲天怨人,感覺不出快樂和幸福。不知足,就是順其自然地不斷改造自身條件,創(chuàng)造社會條件去引領人民追求更高目標,也就是不固守現(xiàn)狀,不固步自封。但是對于追求中的寵辱得失,失敗成功不要放在心上成為壓力,不要過于執(zhí)著,要看到自己得到的成績和幸福的地方。
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意識感覺,并且,它沒有絕對界限和絕對標準。比如瞎子覺的明眼人是幸福的,沒妻子的覺得有妻子的是幸福的,沒兒女的覺得有兒女的是幸福的,甚至久處陰暗潮濕的地方,猛然沐浴和暖的陽光,享受溫柔的風,也一下子會覺得無比的幸福。人沒有的地方會覺得別人有的地方就是一種幸福。幸福的感覺是不斷更換的,那都是靠人的認識與感觸。
知足與不知足,我們都要看的明白,人生是在失得之間的矛盾中過日子的,也是在矛盾中尋出幸福的地方的。人生有失有得,人不可能和天下所有人打交道,但你總可以碰到有機緣的人,于是你就有緣和一部分人做生意,合作,交往,或共的來事。就因為如此,生意,財富不會完全集中到某一個人或某一家,而是人人都可以在社會活動與流通中追求財富,分享財富,創(chuàng)造財富,進而人人都可以獲的生存與生活。也正因為如此,你和這個人不好,也許和那個人能好,能志同道合。在這個地方失去,卻在另一個地方能得到補償。你受過坎坷磨難,但你也會從中有所獲得,人生不只有失,必定還有得。別看別人怎樣恨你,但你不會永遠是失,也許你會從中受到很大的益處。
我是受過磨難的人,但現(xiàn)在不是因禍得福了嗎?國家養(yǎng)著我,我還可以打工賺錢,在知足與不知足中,覺的自己過的是神仙般的日子,誰能說人生只有失而不能得呢?
人的心情要自我安慰,人的身體要自我愛護,人的知足要自我發(fā)現(xiàn),人的不知足要隨條件自我創(chuàng)造。自助而人助。自己不產(chǎn)生主觀能動性,那是無可救藥的。
人要在不斷追求中發(fā)現(xiàn)過去的成績,人要在知足與不知足中感覺著幸福,人要在坎坎坷坷中感覺出生活的哲理,人要樂觀曠達一些。
【淺論知足與不知足的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淺論知識與智慧的區(qū)別雜文隨筆10-12
茍且雜文隨筆10-12
隨筆吧雜文10-12
堅持雜文隨筆10-12
蒲公英雜文隨筆10-12
Brovo雜文隨筆10-12
浮沉雜文隨筆10-12
決定雜文隨筆10-12
背書雜文隨筆10-12
不夜城的雜文隨筆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