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讀舌尖上的中國第2季隨筆
每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詞都深深打動了我,記錄片的解說詞和電視劇、文藝片的語言形式不同,記錄片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都讓人回味,就像《舌尖上的中國第2季》封面上寫的那一句話“在美食中品味人情、故事里的歡喜與鄉(xiāng)愁”。這是一本充滿了味道、人情、鄉(xiāng)愁的書,時而如一曲鄉(xiāng)間小調,唱出家鄉(xiāng)的味道;時而如一首寫給家鄉(xiāng)的詩,講述著老房子沉淀的過往。
這本書用七章的篇幅,將美食中融入了中國的人情,從各式各樣的人情中體味不同的味道。
第一章《腳步》。人們匆忙的腳步中,在創(chuàng)造美食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收獲,為了釀出最好的蜂蜜,養(yǎng)蜂人的腳步追趕著花期,一路奔波,只為甜蜜,這是我們看到的表象,養(yǎng)蜂人這種背井離鄉(xiāng)的奔波,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在麥收時節(jié),專門替別人手工割麥子的麥客們,品嘗著美味的面食,卻牽掛著自己家里等待收割的小麥。當他們手里端著盛著面條的大碗時,心中卻想著家的味道。是啊,不管你是否情愿,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在廣東打工的貴州夫婦,回家收玉米、修房屋的半個月里,妻子做了家鄉(xiāng)的稻花魚,在他們離別家鄉(xiāng)時,女兒為他們帶上一小壇,行走千里,難舍家鄉(xiāng)味道啊。
第二章《心傳》。在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在想,中國傳統(tǒng)的美食,除了有文字整理的菜譜、食譜外,主要靠口口相傳、手手相傳,從來沒有想到過還有心傳。今年暑假,從呼倫貝爾旅游回來時,我在北京停留三天,去看看住在北京的母親,大姐做的西瓜醬讓我贊嘆不已,大姐說多給我?guī)┗貋。我卻向她請教西瓜醬的做法,回家后,如法炮制,卻以失敗告終,這時,我突然醒悟了,我沒有得到大姐的心傳。就像蘇北的阿苗一樣,立志做一個蘇式糕點師,做點心的原料就擺在那里,步驟也和師傅講的一樣,可是,阿苗經過多次的反復練習,才得到師傅的認可?趥鳌⑹謧鞯叫膫,才能成就一個真正美食的誕生。手藝好學,技藝的提高不是簡單的事,如果說,某個廚師有絕技,那他得到心傳后,自己是花費了多少時間與實踐才練就的絕技!陜北空心掛面、徽州的木榨菜籽油、汕頭的蠔烙、揚州評話演員做的燙干絲,無一不得益于心傳。
第三章《時節(jié)》。這一章有如優(yōu)美的散文,將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娓娓道來,將美味在四季中的萌發(fā)、養(yǎng)成、回饋、等候描寫的樸素又不失奢華。春天,浙江天目山的雷筍,從采摘到變成餐桌上的美味,從樹上采摘香椿嫩芽,變成香椿拌豆腐,就像人們很隨意地采摘,信手拈來地制作,輕松地端上餐桌一樣,美食里充滿了愉悅。夏天,錢塘江的青螺、臺灣達悟族的飛魚、蕪湖的小刀面,每一個地方的美食都與大自然的恩賜息息相關,只有大自然的恩賜,人們才能收獲天然的食材,進而制作出有陽光、海浪、河流、小溪味道的美食。秋季自然離不開收獲的主題,新疆的葡萄就是在這個季節(jié),等待著溫度和時間的成就,變成美味的葡萄干。新疆特有的黃蘿卜,又為手抓飯增加的味覺的層次。中國人秋天的廚房,也是一年中最讓人值得回味的廚房。冬季,自然要說到東北的凍豆腐,看到這里,用兒子的話說:“媽媽,你看的不是書,是回憶!笔堑模瑑鹤幼盍私馕伊,我最懷念貍的東北菜,尤其放寒假時,一家人圍著大桌子,吃著熱氣騰騰的燉菜,其中就有香噴噴的凍豆腐,一邊吃,一邊聊著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漫漫冬季才最有味道。
第四章《家!。書中寫道“家,是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這略有辛酸的一章讓我很有感觸,人,無論離家多遠,想家時,吃上一口家鄉(xiāng)的飯菜,也可以一解鄉(xiāng)愁。記得小時候,一到夏天,母親就會為我們做一種叫做“面魚”的食物,她說,在河南老家,夏天都要吃這個。在交通不發(fā)達的當年,從呼倫貝爾到開封,坐火車要走上四天,母親想家,想老家春天的野菜、夏天的撈面條、秋天的花生、冬天的紅薯,想著想著,就用當?shù)叵嗨频氖巢,為我們做她記憶中家鄉(xiāng)的食物。書中描寫了一個從河南去上海學習樂器的女孩,媽媽辛苦地陪讀,在租住的小房子里,為女兒做飯,就是做了美味的上海紅燒肉,也不忘記為女兒和自己做一碗家鄉(xiāng)的面條。無論是誰,走在異鄉(xiāng)的路上,總是想著家鄉(xiāng)的美食,這個美食或許只是一碟泡菜、一碗湯,也會拉近異鄉(xiāng)和家鄉(xiāng)的距離。老人們常說“吃飽不想家”,也不無道理。
第五章《相逢》。錫林郭勒和張家口兩個不同的地方,卻生長著相同的白蘑,味道同樣的鮮美。大涼山的花椒和大婁山的麻椒,是毛血旺不可缺少的作料。上海小籠包與開封小籠包有著不解的淵緣。有些食物是和時代背景密不可分的,因此,就有“一種食物,兩個故鄉(xiāng)”這一節(jié),新疆大盤雞是新疆特有的美食,當年從上海去新疆的知識青年,新疆大盤雞深得他們的喜愛,回到上海后,每次聚會,大盤雞成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我想,他們吃的也不僅僅是大盤雞,他們吃的也不僅僅是回憶,大盤雞是他們青春的見證,大盤雞會讓他們想起激情燃燒的歲月。
第六章《秘境》。每一個地方都有當?shù)鬲毺氐拿朗常渲谱鬟^程就是書中新發(fā)現(xiàn)的東西,稱其為秘境。這一章里,我看到了呼倫貝爾莫日格楞河邊的里韭菜制成的醬,那是草原上的美味。草原上的美味很多,今年暑假,在呼倫貝爾我們品嘗了美味的烤全羊,烤全羊最美味的地方是羊脖子上的皮,焦、香、脆,還有一個部位不得不吃,就是羊的上顎。吃著烤全羊,喝著草原的奶茶、酸奶,美味無法形容。由于我們到達的時間比較晚了,沒有趕上唱《酒歌》,于是,熱情的同學們?yōu)榇蠹页鹆恕陡赣H的草原母親的河》,同學的夫人伴舞,那場面真是讓人激動。北海的沙蟹汁,在當?shù),就像醬油、鹽一樣,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調味料。其實,每一個地方對留住美味都有獨特的方法,其制作過程,也是我們不知道的秘境,比如,人們對蕨菜的深加工,貯存雞樅的美味,新疆人制作能長期保存的馕,都有自己特殊的工藝。
第七章《三餐》。我們?yōu)槭裁匆蝗杖,最原始的回答是為了溫飽。各地的一日三餐在早餐上區(qū)別很大,北方和南方差別最大,廣東的早茶就比北方的油條豆?jié){復雜許多。毛坦廠高考基地里90個高考班的孩子們,他們的一日三餐緊張的象打仗,家長們把做好的午餐帶到學校門口,從大門送進去,看著孩子在大門里面狼吞虎咽,家長的心好酸。書上說,這是“浸潤著青春與夢想的三餐”。普通的咸鴨蛋、家常的蒿粑、古藺的手工面,這些才是真正慢生活中特有的三餐。
在這本書中,在每一章結束時,穿插了一些寫美食的文章,如梁實秋的《面條》、《佛跳墻》,姚雪垠的《一魚兩吃黃河鯉》,汪曾祺的《手把肉》等,這些文章讓本書更加豐滿,更加生動。
在這個劇變的時代,人們對美食的追求是不變的,無論你生活在農村郊外,還是漂泊在異國他鄉(xiāng),記憶中的味道從來沒有改變過。《舌尖上的中國第2季》為我們講述了和食物有關的林林總總,每2季就這樣結束了,味道卻留在每個人讀這本書的人的心里。我相信,第3季正在向我們款款走來,期待更美的畫面,更期待最美的文字。
【我讀舌尖上的中國第2季隨筆】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隨筆08-24
舌尖上的中國隨筆03-24
舌尖上的中國隨筆8篇(合集)08-18
舌尖上的中國隨筆8篇(合集)08-18
舌尖上的反擊隨筆10-07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10-05
舌尖上的中國征文10-05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04-15
舌尖上的中國英語作文10-03
舌尖上的中國語錄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