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散文曾經(jīng)
曾經(jīng)【1】
人生最悠緩的時光莫過于二十歲之前對于長大的等待。
就像守在窗前等著慢慢天明,那個急啊,哪怕你有無數(shù)個長大的理由。
誰都有向父母要零花錢的經(jīng)歷吧,而這種經(jīng)歷多半是不愉快的。
我父母對子女一向要求嚴格,更何況經(jīng)濟條件又差,每次開口要錢,我就沒見過他們開過笑臉:不管那錢該不該花。
父親的錢放在左胸前的口袋里,掏出來,總是一沓疊得齊整的票子,他喜歡點數(shù)一番,然后再抽出給我的一份——我喜歡看父親掏錢的一幕,會不放過這中間的每個動作。
雖然是個清貧之家,但那一刻,我還是蠻有富有感,同時作為一個大人,擁有對錢的自由支配權(quán),我就是從這一連串的動作里感受到的。
母親的錢在褲子口袋里,比父親的少,可從沒短缺過。
同時,那個更容易接近的放錢的地方,讓我惦念的次數(shù)也多得多。
每次接過父母遞來的錢,總像得到一種莫大的恩典。
快快長大吧,那時我會在心里默念,長大了,有了自己的錢,再用不著這么憋屈了!
堂哥二十歲時,得到了二十元的壓歲錢。
二十元,是我能想到的最大的數(shù)目了,在那時。
那不止是錢這么簡單的事,更意味著,你得到了來自那個權(quán)威群體的認可甚至尊重:他們放心讓你使用這筆錢,認為你有資格了。
其時,我還在五元錢的幅度里。
五到二十之間,還有要跋涉的長途。
快點長大吧,我心里又開始了這樣的呼喊。
我有幾個阿姨,每次母親和她的姐妹們見面都有說不完的話。
同在女人這個部落,好奇心總是有的,有時會插嘴問,常被呵斥:小孩家,問那么多干嘛?——大人們的談話席上,小孩是被排除在外的,即便你可能是個有見識的孩子。
我很早就意識到這點。
那么只能默默做個聽眾,在她們的話語縫里穿梭組織,形成自己的理解。
然而心有不甘。
快快長大吧,到那時,誰都不可以忽視你了!
我家三四里遠的地方有集市,能跟腿去集市,看好玩的買好吃的,是小時莫大的快樂了。
可這快樂實現(xiàn)的機會可不多。
所以每次看到大人們從那叫人向往的地方回來,心里會有一份哀傷,一個小孩行動被局限的痛苦會那么強烈地咬嚙著我。
然后另一邊,又會雄赳赳地想著:快快長大吧,我要一個人去集市,去更遠的地方,不稀罕任何人領(lǐng)我?guī)?
那么關(guān)于長大,我還有一個不得不害羞說出的理由。
是鄰家哥哥結(jié)婚吧,一屋子看熱鬧的人中自然也少不了我。
當(dāng)我看到穿戴漂亮的新娘坐在鋪設(shè)一新的床上,心中暗自驚艷——原來,在我所熟悉的雞零狗碎的生活中,還有這樣一個曼妙的時辰。
這冗長無趣的時光也許就 是為陪襯這一天的到來吧!哦,快快長大吧,讓我也來體味這種感覺!
一刻也等不及地要長大,長大。
終于大了。
所有你賦予長大的意義都被實踐了,然而,又滿不是那么回事了。
如今年近不惑,才知道,最慢的是長大,最快的卻是變老!
目送【2】
母親曾對我說起一事:多年前,做小學(xué)教員的父親每天上班時,母親都要放下手里的活,目送他一陣子。
先是站大門口,等父親轉(zhuǎn)過屋角,她會跑到后門,直到父親走過那條瘦長的塘埂,被綠樹遮住身影,再也看不見了,她才會回屋,安心做自己的事。
母親和我說這些時,父親早已不在了,坐在她身邊的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和孩子。
我看著平靜敘述往事的母親,忍不住在腦子里一遍遍勾畫那個場景:我的寡言的父親,默默走在路上,我的深情的母親一直靜靜凝望。
他知道背后的那雙眼睛嗎?那么多年,他有沒有一次偶然回頭,撞上那雙眼睛?然后佯裝不知,默然享受這種凝望?
答案并不重要。
或者天國之上的父親,現(xiàn)在也以自己的方式,凝望著步入花甲之年的人間的我的母親,也未可知。
假如讓我畫一幅畫,來表現(xiàn)人間最美的情意,我會選《目送》為題。
我想起奶奶。
那時我工作在外地,每趟回家看她,臨行,她總要站屋檐下,手搭涼棚,目送我很久很久。
那個一年年
羸弱下去的身影,常常讓我前行的腳步慢下來,再慢下來。
有時忍不住想返回去,扶她老人家回屋。
后來呢,奶奶走了,再回去時,沒有了屋檐下的那個牽掛的身影,可還是習(xí)慣性的回頭再回頭。
現(xiàn)在呢,早為人母的我,也有了自己目送的對象。
龍應(yīng)臺在《目送》那篇文章里所寫的,是每一個母親都有的經(jīng)歷。
從孩子學(xué)會走路的那一天起,我們就得有思想準備,他會越走越遠,去更廣闊的天地。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站在他的身后,用滿含鼓勵和愛的目光送行。
所以,你會常常看見一個女子,站在巷尾,目送那個背書包或者抱籃球的少年,騎著車,風(fēng)一樣穿過小巷,然后不見。
還有一種目送,也叫人悵惘,那就是朋友之間的分別。
李白在詩中寫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每回讀到這里,很為男人間的友誼動容。
我自己是最見不得分別的情形的,每次送友上車,那車門一關(guān)絕塵而去的情景總叫我難過上半天。
梁實秋最賞識這種情懷: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fēng)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用于我,也最好不過。
行走在人間,請記得,;仡^看看。
也許有一雙眼,一直默默將你陪伴,而你,從來都不孤單。
她們【3】
她們是兒女親家,同齡,住一個村。
她們是我的奶奶與外婆。
奶奶個子高,大臉,性強,話不多。
她四十歲不到,爺爺就走了,一個人拉扯五個孩子,把日子過下來。
外婆小巧得很,愛干凈,一生不大管事,老小都合得來。
從我記事起,這兩位老人就以不同的方式介入我的家庭生活。
奶奶偶爾送菜來,或和父親嘀咕點事,卻很少在屋里逗留。
外婆則常來,幫做做家務(wù),在房間里,和我們親熱說話。
老實說,外婆比奶奶貼己。
奶奶是大家的,我有一幫堂兄弟姐妹,她的愛是要被共享的。
外婆呢,因為老表們離得遠,我和弟弟似乎獨占了她對于孫輩的感情。
但這種感覺是不可以說出來的,我以一個孩子的眼睛,早就洞察到,這兩位老人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友好。
她們在孫輩如我的面前,談?wù)搶Ψ降臅r候,總不忘夾槍帶棒。
奶奶會跟我說:“你外婆那人就知道享福!”而外婆呢,也會毫不含糊地攻擊:“你奶奶呀,古怪相,誰愿搭理她!”當(dāng)然,她們說她們的,我聽我的,常一笑置之。
兩老人各有一幫老友,外婆在村北,奶奶在村南,很少照面。
雖如此,她們對各自的事情卻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且特別感興趣。
當(dāng)然,這主要歸功于那些傳話的老友了。
有時,那些老友們會故意逗我玩:喜歡哪個奶奶呀?起先,我回答一樣喜歡,但這答案顯然不夠好,倘老人中的某一個在場的話。
都想擁有孫輩更多的愛吧,老人亦如小孩。
后來我學(xué)聰明了,誰在面前,就討好地說喜歡誰。
這一招果然靈,總能讓聽到的那位喜笑顏開。
母親弄點好吃的東西,常命我分送老人們。
去外婆家有兩條道,經(jīng)過奶奶門前的是近道。
為了不讓其中的一方知曉,我不惜分兩趟跑,繞點路。
但有一方知道了,她的歡喜會大打折扣。
反正都有份,自己的那一份算什么稀奇呢?我是深諳她們的那點心思,每次鬼鬼地完成這樣的差事,都偷著樂。
我工作后,買糕點孝敬老人們時,也照顧到這種微妙的關(guān)系。
在奶奶面前回避說外婆,在外婆那兒絕口不提奶奶,假使她們自己問到,我也三言兩語搪塞,盡量少流露感情。
因為那未嘗不是試探,老人們精著呢。
可我知道怎樣做會讓她們滿意,這是打小就會使的招數(shù)。
我以為她們會這樣地僵持到底,但情況的轉(zhuǎn)變出現(xiàn)在外婆離開村莊之后。
那時,繼外公也早去世了,小舅接外婆去縣城帶孫子。
她這一走,再沒有回來。
這中間,我每次看望兩位老人,奇怪的是,她們問的最多的都是對方的身體狀況,言語里是從未有過的軟和。
也許是距離淡化了曾經(jīng)的不滿,又也許是年歲老大了,心更寬容,——我多么欣喜于這一變化,并且很樂意地為她們傳遞對彼此的問候。
外婆八十歲那年意外去世后,我回鄉(xiāng)看奶奶,她第一次用充滿感情的語氣評價我的外婆:“其實,你外婆一生干凈,是個好人啊!”那天,她不厭其煩地詢問外婆的喪葬細節(jié),末了,嘆了一口氣,神情哀戚。
三年后,奶奶也去了外婆那邊。
【散文曾經(jīng)】相關(guān)文章:
曾經(jīng)作文05-30
曾經(jīng)的面試12-08
曾經(jīng)的作文06-08
曾經(jīng)的歲月作文05-30
曾經(jīng)的你作文10-28
曾經(jīng)的朋友作文02-23
曾經(jīng)的你隨筆08-23
我曾經(jīng)作文06-02
關(guān)于曾經(jīng)作文06-06
曾經(jīng)錯過的作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