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苦旅隨筆 推薦度:
- 文化苦旅隨筆 推薦度:
- 文化苦旅隨筆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文化苦旅隨筆5篇【精】
無論在學(xué)習(xí)或是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觸過隨筆,隨筆通常指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敘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經(jīng)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隨筆1
時隔一年,再次踏上回家的旅程。農(nóng)歷戊戌年年關(guān)將近,回家過年成為了不可阻擋的文化潮流。
不過在今天中國高鐵遍地的情況下,我還是沒能找到一條直通故鄉(xiāng)的高鐵線路。偉大的河西走廊雖然已經(jīng)有了高鐵運營路線,但卻偏偏少了我的故鄉(xiāng)——武威。
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以走出去講學(xué)考察的方式,寫下了他自己對于中華文化的感悟以及有關(guān)中國文人們?nèi)烁窬竦纳羁趟伎。今天,我也?jīng)歷著自己的“文化苦旅”。整理行李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行李箱的拉鏈不知什么時候壞了,不得已,借了室友留在宿舍的空箱子。走進(jìn)前往省會蘭州的硬臥車廂,屬于我的.一場苦旅才剛剛開始。
坐火車我最怕挨著六七歲以下的孩子,結(jié)果怕啥來啥,對面坐的就是小孩,六七歲以下。小孩無休止的哭聲和肆無忌憚的嬉鬧,還有家長們自以為是的敷衍管教,伴隨了我的整個回家之旅。
在別人眼里,孩子們是天真可愛的。但是真正地身臨其境就會發(fā)現(xiàn)那都是騙人的。面對對面小孩的哭鬧以及家長之間你來我往相互埋怨和爭吵,頭痛欲裂的我毫無辦法,只能繼續(xù)“享受”這漫長的“文化苦旅”。
如今,中國人口的巨大流動已經(jīng)司空見慣。人們攜妻帶子,背井離鄉(xiāng),前往大城市尋找新生活。到了每年的年關(guān)時節(jié),則會義無反顧地踏上回家的旅程。毫無疑問,這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潮流。很多人返鄉(xiāng)頂風(fēng)冒雪一票難求,也有很多人只能站著回家,相比之下,坐擁臥鋪的我倒顯得幸運而奢華了。
這一趟武漢到蘭州的火車要走20個小時,要去武威還得再買一張4個小時的火車票。我跋山涉水,穿山越嶺,花費兩天時間在天黑的時候才回到闊別一年的父母身邊。這一切,都是為了在家過一個年。這大概就是自己身處異地求學(xué)一年中最溫暖的盼望。
南方學(xué)校的寒假普遍較短,加上實習(xí),我在家的時間不超過20天。算一算元宵節(jié)已經(jīng)是四年都未曾在家待著了。辛辛苦苦回家過年,年還沒過完,就又得風(fēng)塵仆仆地回到異鄉(xiāng),這樣一對比,反而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倒成了異鄉(xiāng),而這不是屬于我一個人的“文化苦旅”。
回家的這天,時間已經(jīng)走到立春,寒冷的冬天終于可以結(jié)束了。馬上要過年了,家里依舊在忙碌。生活是艱辛的,而我們依舊需要不斷前行,繼續(xù)人生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隨筆2
我靜靜執(zhí)筆,有幸臨于長江水岸,沐得千年春暉,更可聽的吾天朝大國千百騷客于一脈山水間淺唱低吟,悠悠成韻。由是感激民族恩德,在感恩中成長。我感恩那山水民族的血脈由一河一江間流淌,于群山峻嶺間生息,千百年繁衍在廣袤的高原和大地。
我仰視唐古拉山的白雪皚皚,那雪頂?shù)年柟馐悄撩袂甑钠谂,在那凝結(jié)著亙古不變的凍雪的陽光中,我感恩著高原的寬廣和天空的蔚藍(lán),不斷成長;我諦聽壺口水聲如雷,濁浪排空,白練騰于天宇,金蛇翔于蒼穹。浪口浪尖的一聲聲船夫號子,岸邊岸間的飛索橫渡,是黃土高原住民聲遏千年的回響,在這氣勢宏大,震人心脾的怒吼中,我隨著汗水和風(fēng)聲成長……我為這山迷醉,不是這山,怎有民族脊梁的'挺直;
我為這水流連,不是這水,怎有這血脈綿延悠悠的青!滋養(yǎng)一方水土,恩澤一方百姓,我怎能不為這山水,感恩!我感恩那文化民族的精神由一紙一筆中銘記,于墨染硯臺間傳承。敦煌壁畫的飛天,平遙古城的石墻,三星堆前的石像,都江堰前李冰凝視江水分流的堅定的眼神,他們無一不在大地上代代相傳著民族文化的凝練,以不變的氣度和神韻感染著腳下的人民,讓他們所恩澤的人民在濃郁的文化氣息中成長。在我的身旁,李白高歌踏過:“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倍鸥Τ谅曱獠剑骸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更有辛棄疾“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和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吶喊。他們的氣勢,他們的脊梁,讓子孫在走過這曾經(jīng)的斷垣殘陽時不停地回想!不是這千百年由民族流傳的淺唱低吟,怎有那凝聚在方塊象形文字間的挺拔有力的文脈,讓我得以觀摩,得以膜拜,得以仰望!我如何又能不感恩這文化,感恩我可以沉浸在這穿越悠悠千古的文字中體味辛酸冷暖,不斷自省篤行?我愿懷著一顆感恩這一脈相承下來的文化的心,在反復(fù)的體會中,成長!我感恩那力量沐浴我的春暉,見證了堯舜間禪讓的綿延的力量;包容我的大地,目睹了商鞅口辯群雄的變革的力量;更有那滋養(yǎng)我的江水,諦聽了辛亥武昌槍三響,振聾發(fā)聵,雄雞高亢的覺醒的力量。蒼茫大地,民族的山水文化在此傳承,早已不再是誰主沉浮的問題,而是青山青,綠水長,無數(shù)的人與事在歷史中變幻,構(gòu)成了一股不是政體和炮火能夠磨滅的力量。這力量使人們發(fā)現(xiàn),使人們不再彷徨,這力量使人們在迷茫中探索著成長。在成長中,即使東三省的大門被炮火撬開,可哪怕荼毒十?dāng)?shù)年,那人們的歌聲,那堅毅的眼神,依然徘徊在松花江上;在成長中,東南角的寶島,雖只因政見不同而暫隔,但也只是暫隔,阿里山下繁衍生息的人們的骨子里,依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脊梁。那人啊,你在民族的里徜徉,只因民族是你成長的故鄉(xiāng);
那事呵,穿越狼煙撥開浮云,推陳出新,卻也總抹不掉民族的字樣。因為你與我,不論身份、愛好、身處何地,組成了一股名為民族的力量,這力量使我們哪怕籠罩在陰云下再久再長,也總有一天會刺破暗黑露出光芒。我如何能不感恩,感恩這力量塑造了我們,感恩這力量讓我得以即使遠(yuǎn)在他鄉(xiāng),也不會忘記在那東方,有著我夢想中的,故鄉(xiāng)!
在感動中,我已然逐漸成長,我執(zhí)筆于古運河畔,心中澎湃,感恩那民族的千年神韻浸潤了我。我想,如果民族是林,民族是暉,我就像是一棵僅能對著太陽膜拜的小草……即使民族的千年滋養(yǎng)之恩難報,那我就去感恩,去盡力在民族的山川江河間,在民族的文化力量間成長!謹(jǐn)以此文紀(jì)念并感恩超越國界的中華民族,
文化苦旅隨筆3
散文集《文化苦旅》成為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在《流放者的土地》中,作者從山清水秀的江南一踏上廣袤的東北大地,他寫道“這里的天空藍(lán)得特別深,因此把白云襯托的銀亮而富有立體感。藍(lán)天白云下面全是植物,有莊稼,也有自生自滅的花草。與大西北相比,這里一點也不荒瘠,但與江南相比,這里似乎又缺少了那些溫馨而精致的曲曲彎彎,透著點兒蒼涼和好漢!边@是余秋雨剛接觸東北這片遼闊的土地的初步印象和感受。東北的天藍(lán)地廣瓜香一掃作者心中的荒涼之感,但抹不去這片土地上那凝重的流放的歷史!皩幑潘鼻宕鷮λ^的犯人的流放之地。清朝的許多大案都以它作為句號,因此“寧古塔”三個再平常不過的字,成了全國官員和文士最不吉利的符咒,而“寧古塔”所在地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市寧安縣。我生于斯,長于斯,四年的大學(xué)生活又在荒地東京城度過。在這片浸透流放文化的古老土地上,歷史的痕跡在我心中,只不過是渤海古寺廟中那座古樸的唐代石燈塔,至于“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這種被流人充斥的文化,我是知之甚少。
那日,游雪堡,參觀大型雪雕“流放文化”。只見三個清代裝扮得文化人,兩人對坐一方桌兩側(cè),一人站立中間,目視前方。三人左旁邊利者的巨大雪墻上,龍飛鳳舞寫著一句話?上也蛔R書法。不能完全看懂,只是看一“吳”字,可能是一姓吳的文人,被流放于此,感于冰天雪地,感于罪人之身,感于妻離子散的依據(jù)感嘆之言吧!回家后,我仔細(xì)翻閱余的散文,終于證實了自己的想法:吳兆騫,清代康熙時期的人士,被流放寧古塔,而其好友顧貞觀緊所能,傾囊而出救出吳兆騫。余氏查閱大量的史料,得出結(jié)論:今天東北人的豪爽好客,重感情講義氣,一定與流放者們的精神遺留有深刻關(guān)聯(lián)。
我不知道他的結(jié)論是否準(zhǔn)確,但總是隱隱感覺歷史的遺風(fēng)總有它一脈相承的.道理吧。在靈動的文字中,我感受到的是生命傳承的力量。雖然我對流放的土地不甚了解,雖然我對流放的文人不甚了解,但是我懂得這片土地的博大,它總是敞開胸襟,接納一切投奔而來的人們,無論他們是被迫的,還是被生活所迫的。
今天的東北,問起人們的籍貫,你總能得到豐富多彩的答案。誰能否認(rèn)蠻荒之地的熱情呢?踏上這片土地,你會感受到那款款深情的。東北風(fēng)刮過文壇,不正是以東北人的幽默浩清征服國人的嗎?這就是我讀余秋雨的《流放的土地》一點感悟。耳畔縈繞著《我愛你塞北的雪那動人的旋律,我知道我生于這片多情的土地,盡管它還落后,但它永遠(yuǎn)是古老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化苦旅隨筆4
匆匆地讀過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 前些時候輿論對該書及作者爭端頗多,如今看過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覺得議論是理所當(dāng)然的。這書里寫的,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chǎn)的范欽的后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 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cè)面,令人為之汗顏。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于“廢墟文化”的描寫。余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鐘。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并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 無論什么墳,都標(biāo)志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凄慘黯淡,也許風(fēng)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fù)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么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fēng)流”吧。 或許他認(rèn)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 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
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沒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比現(xiàn)實更高的殿堂,繼續(xù)新的輪回。
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鐘,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兒人生之真諦,因為只有在現(xiàn)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xiàn)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 生死間的事,沒有人說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徑是可以改變的。死可以逆轉(zhuǎn)嗎?若有一智者活過百旬,他會做什么?若一個庸人活過百旬,他又會做些什么來?至于一個惡人就更不用說了。推而廣之,人口必會猛增,地球要超載了!若這個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減,就太缺乏趣味了,沒有推陳出新的人,這個地球豈不停止轉(zhuǎn)動了。 我想那些墳應(yīng)該有其特殊含義。尤其在墳前一種靜穆的氣氛追憶或沉痛?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縈繞在心頭。古人的墳,秦王陵聞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為風(fēng)流,多少也給旅游業(yè)帶來不少收益。
而那些把古代婦女置于水深火熱的貞節(jié)牌坊,也不知走過它時應(yīng)該嘆息還是贊嘆? “白云飄過來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飄走的。 晚霞升起來了,紅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還高,黑陰陰的.,像要壓下來。閉一閉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變成長長的腳,有扁長的頭,有狹狹的嘴。一骨碌爬起身來,奔逃回家。”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從某種程度上,那時人們的封建思想愚昧、
守舊,卻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無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踐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個時代已離我們遠(yuǎn)去。盡管“生”不算很美,要考慮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魯迅的偉人們讓他們的人生終結(jié)在那一剎那,凈化了悲劇,同時給人以更深的思索,這樣的離別或許更深刻吧。 關(guān)于墳的故事還沒有結(jié)束,就讓余先生繼續(xù)寫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體驗我遠(yuǎn)遠(yuǎn)還沒有體驗完的人生。
文化苦旅隨筆5
人生在不同的生命時段有不同的困惑:正如少年時聽雨歌樓上,壯年于客舟中,老來則聽雨僧廬下。
余秋雨先生正是這樣,在生活帶來的困惑中,他盤桓疑慮于做文化研究與其余生活精力的分配問題:做學(xué)問勢必會走入單調(diào)窘迫的人生,弘揚學(xué)問總是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何時我們輝煌的知識文明竟會給人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fù)擔(dān)?在我的印象里,
精神與體魄、深邃與青春是無法修飾同一個人的,這樣總有一種老不老、少不少的違和感。我不否認(rèn),我有這樣的想法,是被一種人生慣性思維體制化了,
就像《肖申克的救贖》里的囚犯們,在一種環(huán)境下呆的太久,不能或不敢讓思想愈矩。但是,我又覺得人的一生是在努力追求一種平衡,如同作者思考的那樣:身與心的平衡,何時我們才可以身與心彼此相互了解、互相包容、互相交流地完全重疊?我們發(fā)現(xiàn),不是歲月不允許,就是經(jīng)驗不允許。于是,作者帶著“遠(yuǎn)方有多遠(yuǎn)?”的疑慮,背上行囊悄悄出發(fā)了。
1、看這本書時,心里還是有失落的,因為一路上,作者幾乎都是在人文景觀地區(qū)游覽,看時總有一種在吞咽文化大餐的意味在里面,佳宴過多,
總沒有一些清淡的野味來調(diào)和!后來一想,畢竟作者的意圖是尋文化之旅,名義上是觀賞自然山水,實則是在找尋內(nèi)心的人文山水?上г谖已壑,如今的自然山水與人文山水越來越不能契合,旅游景點和其文化內(nèi)涵被大力開鑿,因此人文山水的底蘊愈來愈脆薄,而自然山水風(fēng)光也愈來愈人工化。如今旅行的意義,似乎不再是尋找自然和歷史人文的契合,而是在尋找那座依稀沒有被商品化磨滅的精神與物質(zhì)廢墟。
2、作者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fù)載”,我認(rèn)為這是多么幸運的“負(fù)載感”,歷史的沉淀是負(fù)荷于有共鳴者的心上的,只要身臨其中,稍稍一回頭,
就是穿越千年的風(fēng)聲與鳥鳴,和著不變的江流回蕩,細(xì)細(xì)入耳——這難道不是歷史的饋贈?培根說“歷史使人明智”,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的不可能,
能在時空坐標(biāo)中點出讓我們清醒又沮喪的一點。我把這一點理解為人生的各種“定位”,向往自由的人是討厭“定位”的,旅行者如此,跳槽的人如此,
叛逆不拘的人也如此……可是很可笑的是,這個社會的規(guī)則是需要大部分人的“定位”才能順利運轉(zhuǎn),因此就必定有大部分人無知或有意識地奉獻(xiàn)出自己的“自由”,以完成社會的“不定位”,從而社會才能繼續(xù)前進(jìn)。因此當(dāng)我們面對“定位”無能為力時,總是可以找個高尚的借口:我們不是為自己而活,我們正是為民族的后代子孫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
3、人在漂泊中,就有了“故鄉(xiāng)”這一詞的出現(xiàn)。作者說“所有的故鄉(xiāng)原本不都是異鄉(xiāng)嗎?所謂故鄉(xiāng)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后一站”,
很有歷史時空感的話語,從個人看,人人都有故鄉(xiāng),都有軀體上的歸屬;但從家族長河中看,每一個家族都有漂泊的屬性!家族沒有真正的根,但是地域上的獨特文化卻是由這些“漂泊的家族”凝聚而成,所以為何地域文化卻沒有漂泊呢?反而有的地區(qū)的地域文化會越扎越深,想來這也是一種奇怪現(xiàn)象吧,畢竟復(fù)雜的變遷不是用常理邏輯就能解釋明白的。
4、余秋雨先生到白蓮洞時,從幽暗的環(huán)境中窺探到了人類與洞穴的怪異緣分,這來源于人類對洞穴的早期占有嗎?這讓我想到了柏拉圖的“洞穴比喻”,
走出洞穴的人真正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可是洞穴里的囚徒們只能通過洞壁上的影子來推測外面的世界,當(dāng)獲知一切真理的囚徒迫不及待返回告訴其他囚徒真相的時候,
他們都說他已經(jīng)瘋了!我們何嘗不是身處洞穴的面壁人,何嘗不是形而上地看待這個世界,如果不像作者一樣走出洞穴,如何體會外面世界的美好和悲涼。因此我覺得,人類與洞穴的緣分,不僅是上古時期的生存緣分,更是有精神上的依賴緣分。不過中國的洞穴與西方的洞穴好像不太一樣,中國文人是以進(jìn)入山洞來尋找真理世界(比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而西方人則提倡走出山洞尋找真理,可是也都殊途同歸了,都是于現(xiàn)實人生中找到另外一個修養(yǎng)精神的樂園:一種是修隱山林,一種是大隱隱于世。我認(rèn)為“山洞”是個很好的意象,它就是一條時間隧道,一端連著現(xiàn)世,一端連著古老,讓亙古不變的月光可以自由穿梭其間,讓古今中人,看著同一個月亮,思考不同時代的人生。
5、因為這本書,我愛上了“廢墟”這個詞。作者說“中國缺少廢墟文化……歷史不是層累的,必然有毀滅,有葬送,因此就必須有廢墟。
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拔離大地的美轉(zhuǎn)化為皈依大地的美。再過多少年,它還會化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將融未融的階段,便是廢墟。”
不錯,這種起起落落的形式,在歷史上反復(fù)出現(xiàn),在社會更迭中反復(fù)出現(xiàn),在個人人生經(jīng)歷中反復(fù)出現(xiàn)……可是,有脫離這種“廢墟”的事物嗎?有的,無數(shù)的古跡名勝:金字塔、神廟、長城……但他們也只是形式上不是廢墟,試問現(xiàn)在還有多少古代建筑還保留這最初的文化精神,軀體在那個地方,可是靈魂早已脫殼。我覺得廢墟就像是一個循環(huán)圓圈上的切點,一扣衍生出另一扣,正是這些“切點”的存在,歷史才可以沒有棱角,“圓滑”地向前滾動……正如作者說的那樣“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大地是需要不斷的重建,以留出歷史前進(jìn)的空間。精神也是一樣,我們的價值觀不可能是永遠(yuǎn)不變的建筑,它需要被推翻,而且一點也不需要為這種“推翻”感到羞恥……我們要清楚的是,廢墟是歷史的腳印,而不是被掩蓋的現(xiàn)實,保存廢墟不是為了保留悲劇,而是要將悲劇在心中洗凈。
最后,文化的苦旅,注定是苦旅的文化。作者說“中國,太寂寞。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沒了文化人格,我們身上還存有什么?或許,于每個人都有這種文化人格,只是還未開墾出來,因此才顯得貧瘠而又尷尬吧?梢钥吹剑嗲镉晗壬谟盟挠斡浐退枷朐噲D打動我們,為我們開墾“文化人格”,但是苦旅尚在路上,我們也還未出發(fā),也許只有親臨感受,文化的晦澀才會給我們這些“文化人格”貧瘠的人一點回味的甜頭。
【文化苦旅隨筆】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隨筆10-07
[精]文化苦旅隨筆10-10
【必備】文化苦旅隨筆10-17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14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17
讀文化苦旅的心得體會04-27
讀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5-05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熱06-14
傳統(tǒng)文化隨筆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