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月二吃什么
元宵過后就是二月二,又稱“龍?zhí)ь^”,民間習俗多,那么二月二吃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月二吃什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月二吃什么1
二月二吃什么?
龍?zhí)ь^又被稱為“春耕節(jié)”、“農事節(jié)”、“春龍節(jié)”,是漢族民間傳統節(jié)日。
龍?zhí)ь^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jié),傳說是龍?zhí)ь^的日子,它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jié)日。
人們慶!褒堫^節(jié)”,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我國的民俗有很大一部分是食俗,二月二也不例外。
龍是二月二最受尊崇的神只,二月二肴饌,無不沾有龍氣:用面和糖搓成圓丸炒熟,謂之龍蛋;餅稱龍鱗餅,面條謂之龍須面;米飯為龍眼;餃子為龍牙;餛飩為龍耳;煎餅為龍皮;黏糕為龍腰;食豬頭為龍?zhí)ь^。
日常吃的食物也要叫一個好彩頭,比如豆腐叫兜福,芥菜叫借財等等。
1、餃子
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zhí)ь^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
“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zhí)ь^”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2、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qū),人們有在春龍節(jié)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
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
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3、春餅
立春之日講究吃春餅,而過二月二同樣講究吃春餅,立春吃春餅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餅則叫做咬“龍鱗”,是因春餅圓且薄的形狀好似鱗片而得名。
二月二吃春餅的習俗源于清代,餅內卷入醬肘子、豬頭肉、樟茶鴨等肉食以及韭菜、蘿卜、豆芽等蔬菜。
4、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嘗。
黃豆粉面裹豆沙餡兒的驢打滾外形圓潤,有“財源滾滾”的吉祥含義。
二月二吃什么 13種傳統食物
5、面旗子
農歷二月二,淄博老百姓有吃炒面旗子的傳統習俗。
所謂面旗子,就是切成菱形的`面片,長、寬3-2厘米。
將干后的面旗子用白抗土加熱炒制就成炒面旗。
6、面條
北方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須面”討個好彩頭。
龍須面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因抻出的面細如發(fā)絲,下滾水如銀龍入海,故而得名。
相傳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廚師,在立春當日,做了一種細如發(fā)絲的面條,宛如龍須,皇帝胃口大開,龍顏大悅,贊不絕口。
從此,這種炸制的細點便成了一種非常時尚的點心。
二月二食龍須面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7、爆米花
當年武則天當上了皇帝,此事惹惱了玉皇大帝,玉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有條黃龍卻違背了旨意。
玉帝得知后,把它打下凡間,壓在舍利塔下,玉帝說如果想回到天庭除非“金豆開花”。
人們?yōu)榱苏三埻,到處找開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天,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突然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崩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8、炒豆子
二月二在西北,甘肅岷縣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慣,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岷縣的二月二會,前來浪會的人們買大黃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廟會又稱“黃梨會”。
9、豬頭
農歷二月初二是老百姓的傳統節(jié)日,有“龍?zhí)ь^,吃豬頭”的習慣。
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
10、蔥餅
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餅叫“龍鱗餅”,而呂梁地區(qū)這天吃煎餅或蔥油烙餅,稱為“揭龍皮”。
太原地區(qū)這天除吃烙餅外,還有吃水餃,叫做“吃龍耳”,也有人用餅卷上合菜吃,意謂合龍頭。
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謂之“啃龍骨”。
二月二吃什么 13種傳統食物
11、炒面
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北鄉(xiāng)一帶,每逢農歷二月初二,到了中午開飯的時間,家家戶戶都吃炒面條。
炒面條是將面條扯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再與肉絲、油豆腐絲、春筍絲、青菜等混合在一起炒。
因炒熟的面條外形像蟲,寓意大家合力把蟲炒熟并全吃掉了。
12、撐腰糕
江浙滬地區(qū)在二月二這天保留著吃“撐腰糕”的習俗,有把腰撐住的寓意,意思是吃了糕,當年里就不會腰酸背痛了。
13、芥菜飯
二月二這天有吃芥菜飯的習俗。
當地方言里有一句合轍押韻的俗語,意思是這天吃了芥菜飯,一年都不會得皮膚病,這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芥菜里富含的維生素和葉綠素有益于皮膚。
二月二為何吃“龍”食?
農歷二月初二是二十八宿中青龍開始露頭的日子,根據天象定為“龍?zhí)ь^”。
由于人們對龍的崇拜,這天要吃有“龍”字的食品來沾“龍氣”。
其中除了管炸糕叫“龍膽”、春餅叫“龍鱗”、面條叫“龍須”之外,還管米飯叫“龍子”、餛飩和餃子叫“龍耳”,等等。
而“二月二,龍?zhí)ь^”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據專家介紹,農歷二月初二恰逢驚蟄前后,此時蛇、蚯蚓等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而蛇又俗稱“小龍”,蚯蚓俗稱“地龍”,蛇和蚯蚓開始露頭,就叫“龍?zhí)ь^”。
而與蛇和蚯蚓同時開始活動的也包括一些害蟲,故而在明代,二月初二有吃“熏蟲”的習俗。
人們攤煎餅、做熏肉、炒菜,用油煙熏死害蟲并吃掉它們,以保護莊稼,祈求健康。
二月二吃什么2
二月二正處于驚蟄與春分之間。人們認為經歷了一個冬天后,傳說中的龍也開始活躍了,所以有“龍?zhí)ь^”的說法。二月二這天的習俗、講究,都是為了能夠使龍順利地“抬頭”,以祈龍賜福,保佑一年風調雨順。因此,各種食品都被加上“龍”的頭銜。
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北方二月二吃什么?下面為您介紹。
1、面條
吃面條,也叫吃“龍須”,龍須面也由此而得名!岸露?zhí)ь^,大倉滿,小倉流!边@一天人們用吃面條的習俗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云布雨,廣灑甘霖。
2、餃子
到了二月二,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這一天吃餃子被稱作“吃龍耳”。過去,醫(yī)學不發(fā)達,染上病就不容易治好,大概人們認為“龍?zhí)ь^”會鎮(zhèn)住一切病害,吃了“龍耳”,龍會保佑自己身體健康,祛除百病,到現在還流傳著“二月二吃水餃,百病懼龍體外跑”的順口溜。
3、炒豆子
炒黃豆源自武唐時期的傳說,據傳因武則天奪唐氏江山,改國號為周,引玉帝大怒,命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玉龍不忍,違反帝諭私自降水,結果被打下凡界,壓在山下,并立了一座字碑,上寫:“玉龍降雨犯天規(guī),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卑傩諅?yōu)榫扔颀,想盡了辦法,這年的農歷二月二,人們發(fā)現黃豆都是金黃的.,很像金豆,于是家家戶戶都炒了很多黃豆,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玉帝因此而釋放了玉龍,人間得降甘霖。
4、燜子
“煎燜子”叫“煎龍鱗”,因為銀白色的燜子切成扁塊狀,排在一起很像龍的鱗片。每片“龍鱗”的兩面都被煎成金黃色,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督促它盡力治水,好帶來豐收。吃的時候,把煎好的燜子盛到碟子里趁熱澆上麻醬汁、蒜泥、醋、醬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食用,清香爽口,余味綿長。
5、煎餅
二月二還有吃煎餅的習俗。二月二吃的煎餅多是高粱面或白面做的。把面調得粘糊糊的,把鍋燒熱,最好是平底鍋,用一塊肥肉一搓,以防粘鍋,再把調好的面糊攤在鍋內,用鏟子攤勻,轉眼就熟。這是因為當時正好是驚蟄前后,各種毒蟲都開始活動,人們以此來提醒不要受毒蟲的傷害。
6、炒面棋
炒面棋又名炒蝎豆,有棱有角,形似棋子。此時恰逢初春,蝎類毒蟲蘇醒,吃炒面棋意喻著人們對害蟲的規(guī)避心理,童謠唱曰:“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
7、油炸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qū),人們有在春龍節(jié)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8、春餅
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在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面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卷成筒狀而食。
9、豬頭肉
二月二還有吃豬頭肉、啃豬蹄和咬豬耳的習俗,都是象征著日子過得吉祥富足。人們形容龍也是從很多動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龍形象里,可以找到蛇、魚、鳳、麟、鹿、馬、牛多種動物的影子。人們用豬頭代替龍頭,也是這個原因。
二月二吃什么3
我國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zhí)ь^”,民間有吃于炒黃豆的習俗。其實,多吃干炒黃豆對身體健康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因為黃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素、尿酶、血球凝集素等因子.干炒、爆黃豆時,這些因子在干熱條件下并不被分解。因此,吃了干炒豆后,這些抑制素會引起副作用,如肚子發(fā)脹,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貪香吃得多了,或炒得外焦內生,吃了還會引起惡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現象,這多半由于大豆中含有的另一種皂素(是一種配糖體)引起,它對粘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引起局部充血、腫脹及出血。這種皂素只有加熱到100℃并維持數分鐘,才能被破壞。
所以,這個風俗可以改革一下,煮黃豆吃較好,不但能破壞黃豆中的那些不良因子.使黃豆的營養(yǎng)成分容易被人體吸收,還提高了蛋白質的營養(yǎng)價值。若為了保待炒黃豆吃這個習俗,也可以先將黃豆煮或蒸熟后,晾曬干,在二月初二再加鹽炒成咸味黃豆。若噴糖汁可炒成糖豆吃,就不會有副作用了。
1、春餅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2、豬頭肉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饑餓,于是闖入一鄉(xiāng)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并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于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雌饋碡i頭還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3、爆米花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guī),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比藗?yōu)榱苏三埻,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xù)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以后,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4、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wèi)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y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據說,這個習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家中,發(fā)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fā)現米缸里的米不夠吃,又沒菜肴。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后門出去到菜園里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饑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贊不絕口,連問這綠里夾白的飯是怎么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
這天,剛巧是農歷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河南二月二吃什么
吃面(龍須面),吃韭菜(長長久久),吃梨(與疾病分離),吃烙餅(龍鱗餅),吃爆豆、爆米花(預示風調雨順)等
【二月二吃什么】相關文章:
二月二祝福話語02-21
二月二的祝福語03-12
二月蘭隨筆09-03
早春二月作文04-12
二月二給同學祝福語09-10
二月二吉祥祝福語02-21
二月二龍?zhí)ь^祝福03-18
二月二的優(yōu)美祝福語12-06
二月二祝福語集錦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