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花木蘭的介紹
花木蘭,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jié)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事跡流傳至今,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咎m故事的流傳,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民歌。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xiàn),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花木蘭的介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物概述
生平經(jīng)歷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首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412-502)是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縣)人;咎m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因此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yǎng)。木蘭十來歲時,她父親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舞棒?沼鄷r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時值北魏太武皇帝時期(424——452年),北魏經(jīng)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發(fā)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guī)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但是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zhàn)場,家里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多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于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伙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shù)年后凱旋回家;实垡驗樗墓谥,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辭》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wèi)國家,可歌可泣。
木蘭詩
唧(jī)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 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wèi)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 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zhuǎn),賞賜百千強(qiáng)。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huán)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 huò)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云鬢(bìn),對鏡貼(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火同伙)(也作“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shuò),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故里
北魏宋州在今河南商丘虞城縣。木蘭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后樓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間。大門過道內(nèi),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zhàn)馬;大殿內(nèi),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cè)侍衛(wèi);后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nèi)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上В魵в1943年一場戰(zhàn)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做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xiāng)”,并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木蘭葬于延安,圣地有勝跡。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xiāng)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后葬于村旁山上,稱“花家陵”;实圻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梁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nèi)遍植滿了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xiàn)了木蘭當年的英雄氣概。
史料記載
相關記載
花木蘭(有學者考證,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歲。一說生于412年,在從軍12年后返鄉(xiāng)。)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于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ㄒ徽f朱文祿)是一個后備役軍官,大
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2]
至于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河南省《商丘縣志》說她是商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逗幽贤ㄖ尽罚骸八迥咎m,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fā)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xiāng)人為之立廟”。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zhàn),策勛十二轉(zhuǎn)。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wèi)兵振旅還,以異事聞于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年代
花木蘭(約作于北魏遷都洛陽以后,中經(jīng)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于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zhàn),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zhàn)爭,且表現(xiàn)突出,但卻無人發(fā)現(xiàn)她是女子(有些人懷疑,但均被木蘭巧妙解除,而后,因她平日表現(xiàn)優(yōu)異,無女子的風范,無人懷疑了。)。戰(zhàn)爭結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的職位,但由于她思念自己的父母親,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疆場多載,屢建功勛;咎m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木蘭從軍》
原文: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zhuǎn)戰(zhàn)驅(qū)馳凡十有二年,數(shù)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翻譯:
木蘭是古時候的一位民間女子。從小練習騎馬,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術不斷精深。時值皇上點兵,她的父親也在名冊上,和同村的許多年輕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但他執(zhí)意出征,為國家做出貢獻。木蘭擔心,木蘭便女扮男裝,給馬買好馬鞍,替父親出征。逆黃河而上,翻越黑山,與敵作戰(zhàn)馳騁沙場十余年之久,屢建奇功。呵!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我看到木蘭從軍之事后便更加相信這個道理了。
本段人物爭論
姓氏籍貫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她的故鄉(xiāng)到底在哪里?歷史上曾經(jīng)爭論不休。[1]
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的文章《木蘭詩》里指出:“關于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
葬地
木蘭祠始建于唐,金代泰和年間(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今河南商丘)谷熟縣(今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zhèn)酒都監(jiān)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并創(chuàng)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tǒng)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于歷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余畝,住僧人十余人。
1943年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幸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于該祠大門內(nèi)東側(cè)。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后皆為深浮雕的二龍云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型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夸張浪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云,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臥,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tǒng)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jīng)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
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后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墻。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于該祠大門外西側(cè)。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
考證
花木蘭(一說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歲;一說生于412年,在從軍12年后返鄉(xiāng),因不愿做魏主之妃,自殺。)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關于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后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明清以后,經(jīng)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chuàng)作,“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迄今為止,上演過木蘭戲的劇種有京劇、越劇、漢劇、昆曲、秦腔、平劇、黃梅戲等20多種,特別是大師常香玉《花木蘭》的全國巡演,“花木蘭”在民間的影響更加深遠,“花木蘭”這個稱謂在人們心中也逐漸“固定”下來。
再說“朱”姓木蘭。唐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云:“怪得獨饒脂粉態(tài),木蘭曾作女郎來!倍拍烈矊懹小额}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推上祝明妃。”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jīng)膾炙人口了。杜詩里的木蘭廟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至今還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根據(jù)上述史料,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木蘭應姓“朱”。
此外,還有“韓”姓木蘭、四川閬中人,復姓“木蘭”、鮮卑族人等說法。?查閱最具權威性的《辭!ぴ~語分冊》,其解釋為:“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zhàn),策勛十二轉(zhuǎn)。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wèi)兵振旅還,以異事聞于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3]
本段人物文化
中國木蘭之鄉(xiāng)
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xiāng)”。人們?yōu)榱思o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nèi)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chǎn)業(yè)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xié)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
2009年10月26日上午,新落成的虞城縣木蘭文化廣場鑼鼓喧天,彩旗招展。備受矚目的中國·商丘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jié)在這里隆重舉行。木蘭文化源遠流長,木蘭故事家喻戶曉!坝莩强h木蘭傳說”是2007年3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8年6月國務院確認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為更好地弘揚木蘭精神和民族文化,商丘市從2000年開始舉辦木蘭文化節(jié)系列活動,已經(jīng)成功舉辦了五屆。 現(xiàn)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于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制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從木蘭文化到產(chǎn)業(yè)品牌
大量的史料證明,木蘭故里在虞城早已為大家所認同。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把木蘭祠作為詞條已列入其中,并注明其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國測繪地圖冊》,在虞城西南部標著:木蘭祠。“木蘭文化”的影響力在于其深邃的“木蘭精神”。上世紀90年代初,虞城就率先開始嘗試挖掘和開發(fā)木蘭文化,宣傳木蘭精神,打響文化品牌,并在文化保護和弘揚中探求“文化興縣”之路。2007年,虞城被中國民協(xié)正式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xiāng)”,并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木蘭祠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2008年6月,“木蘭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虞城積極把特色文化轉(zhuǎn)變?yōu)榻?jīng)濟發(fā)展的“引擎”,使過去的國家級貧困縣成為“中國鋼卷尺城”、“中國民營經(jīng)濟最具潛力縣、最佳投資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蘋果生產(chǎn)20強縣”,全國糧食先進縣,河南省“軟環(huán)境治理先進縣”、“平安建設先進縣”、“對外開放重點縣”、“中原最具投資價值縣”。流淌著木蘭精神血脈的虞城大地,真正實現(xiàn)了文化與經(jīng)濟比翼齊飛!
【花木蘭的介紹】相關文章:
花木蘭的英雄事跡04-07
花木蘭作文(通用51篇)03-03
花木蘭改寫作文(通用50篇)02-25
讀《花木蘭》有感03-24
花木蘭讀后感03-20
《花木蘭》讀后感04-30
觀《花木蘭》有感02-03
花木蘭觀后感09-01
《花木蘭》觀后感09-01
《花木蘭》的觀后感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