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必備)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教師播放教學資料【玩蹺蹺板】
師:看過這段視頻后,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嗎?
師: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一下蹺蹺板平衡的秘密。(板書)生:體重重的把輕的壓起來了。
生:只要使大一點的力氣就能把對方壓起來。
生:在什么情況下蹺蹺板才能平衡呢?
為什么兒子把爸爸壓起來了?利用對媒體課件的導入新課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提出問題的熱情。一個問題的提出是科學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開科學探究活動的關鍵所在。
猜想假設:
師:你們都玩過蹺蹺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蹺蹺板平衡呢?
師小結:同學們,這些只是我們大家的猜測有可能對也有可能不對,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證明我們的猜想對不對,你們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證明嗎?
制定方案:
師:怎樣做實驗呢?
師:這樣吧,你們每一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們就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我給大家準備的材料,來討論制定一下你們的研究方案。
師:誰先來說一說?
師:你說的這個小蹺蹺板實際應該叫杠桿尺。
師:除了這些你們認為還應該注意什么?
師:你們認為應該怎樣記錄好呢?
。▽W生整理設計、討論記錄方案)
實施探究:
師:大家已經做好了實驗的準備工作了,現(xiàn)在可以動手試一試看誰的方法多、發(fā)現(xiàn)多,誰的記錄詳實?
通過剛才的實驗,誰能說一說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師:誰能從兩邊掛的鉤碼數(shù)量和距離說一說。
師:組內交流一下吧!
師:找一名同學上前來邊說邊演示給大家看。
師:你們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師:你上前來給大家演示一下好嗎?
師: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是不是還有一些平衡的規(guī)律我們沒有找到呢?
展示交流:
師小結:除了我們找到的'規(guī)律還是有別的平衡規(guī)律的,比如離支點遠掛的數(shù)量就少,離支點近掛的數(shù)量就多也可以平衡。
師:現(xiàn)在你們找到了剛上課時提出問題的答案了嗎?
師:誰能來說一說?
師: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規(guī)律,請大家看這段視頻資料!咀咪摻z】
師生交流:你們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類似這樣的現(xiàn)象嗎?
。ń處煶鍪咎炱剑榻B天平,學生親自操作天平的使用。
生:兩邊一樣重能平衡。
生:兩邊位置一樣平衡。
生:做實驗。(齊)
。▽W生小組討論、設計方案、匯報)
生:制作小蹺蹺板來做實驗。
生:用杠桿尺和鉤碼、尺子來完成實驗。
生:安全。
生:做好記錄。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
。▽W生匯報交流)
生:左邊掛兩個,右邊掛兩個,距離都一樣平衡。
生:我發(fā)現(xiàn)左右距離不一樣數(shù)量不一樣也可以平衡。
。▽W生演示)
生:找到了。
生:1.左邊掛兩個,右邊掛兩個,距離都一樣平衡。
2.我發(fā)現(xiàn)左右距離不一樣數(shù)量不一樣也可以平衡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通過日常的學習活動,中班下學期的幼兒已經認識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圖形,并且很樂意在區(qū)域活動時利用積木或平面圖形拼搭各種各樣的物品。但是,我在仔細觀察后發(fā)現(xiàn),幼兒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比較欠缺。在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我依據(jù)繪本《干變萬化》(網(wǎng)絡上有視頻資料)設計了這一活動,希望能引導幼兒鞏固對基本圖形的認識,開拓思路,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在環(huán)節(jié)設計上,我力圖體現(xiàn)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思路。
在活動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我首先向幼兒介紹故事的兩位主人公――紅紅和藍藍,之所以取這樣的名字,是考慮到幼兒平日游戲所用的積木通常都會有鮮艷的顏色,用紅紅代表小女孩,藍藍代表小男孩,簡單且形象,易于記憶。接著,我提出“紅紅和藍藍會用積木做點什么呢”這樣開放性的問題,以利于幼兒在了解故事內容前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此后,我出示各種形狀的積木,引導幼兒將其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形狀建立聯(lián)系,為幼兒利用積木變出各種東西奠定基礎。
在活動的第二環(huán)節(jié),我首先幫助幼兒理解“千變萬化”的含義,使幼兒能在后面的操作活動中利用積木進行各種形式的“變化”“創(chuàng)造”。此后,我主要用圖片呈現(xiàn)情境,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根據(jù)圖片提供的情境推測故事內容并完整表達,同時通過追問了解幼兒相關的生活經驗。在幼兒表達的基礎上,我在動畫片段的輔助下完整講述故事內容,以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在活動的第三環(huán)節(jié),我在幼兒了解一些積木變換形式的基礎上,讓幼兒動手操作,借助情境進行想象拼搭,并嘗試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目標:
1。樂于根據(jù)圖片內容推測故事情節(jié),并完整表達。
2。感知不同形狀的組合變化,體驗探索事物“干變萬化”的快樂。
準備:
1。幼兒有拼搭積木的經驗。
2;脽羝,積木(幼兒每人一份)。
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今天我請來了兩位朋友:紅紅和藍藍,他們來自積木王國。在積木王國里,任何東西都是用各種各樣的積木變出來的。讓我們去看看吧!
師(呈現(xiàn)各種形狀的積木):你看到了什么形狀的積木?
師:生活中有什么東西的形狀跟它們是很像的?
師(小結):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跟這些積木的形狀很像。
二、看看說說
師:把不同形狀的積木合在一起還能變出更多的東西呢。紅紅和藍藍今天要帶著大家一起玩一個名叫“干變萬化”的游戲。
師:什么叫“千變萬化”?
師:一種東西能夠變化出很多很多樣子,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這就叫“千變萬化”。
1。變房子。
師:紅紅和藍藍會把這些積木合在一起變出什么呢?(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和表達。)
師:原來他們用積木變出了一幢房子?匆豢矗孔邮窃趺醋兂鰜淼。(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房子的不同部分分別是用什么形狀的積木“變”出來的。)
師(小結):紅紅和藍藍把各種各樣的積木合在一起變出了一棟房子。仔細看一看,三角形積木變成了屋頂,拱形積木變成了門窗……真好看!
2。變消防車。
師: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房子著火了,怎么辦?(鼓勵幼兒大膽表述生活經驗。)
師:紅紅和藍藍會用積木變出什么來滅火呢?
師:紅紅和藍藍用積木變出了什么?像不像?哪里像?
師(小結):紅紅和藍藍把不同形狀的積木合在一起變出了消防車。長方形積木變成梯子,半圓形積木變成車燈和方向盤……嘩啦啦,消防車里的水很快就把大火撲滅了。
3。變輪船。
師:仔細看看,發(fā)生什么事情了?
師:猜猜紅紅和藍藍又會把積木變成什么呢?
師:你知道紅紅和藍藍把積木變成了什么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師(小結):消防車里流出的水越來越多,都漲大水了。紅紅和藍藍立刻用積木變出了大輪船。長方形積木變成桅桿,半圓形積木變成椅子……有了大輪船,水再多也不怕了。
三、嘗試操作
師:開著大輪船到了岸邊,紅紅和藍藍還想到更遠的地方去,他們需要交通工具,你有辦法幫幫他們嗎?今天,我也給你們準備了各種各樣形狀的積木,請你先想一想,可以變什么交通工具,然后看一看哪些形狀合在一起可以變出你想要的交通工具。抓緊時間動手試一試,過一會兒我們一起來說一說你變的交通工具,好嗎?(幼兒操作。)
四、交流、分享
師:誰愿意來介紹你用積木變出了什么交通工具?
師:大家來說說變得像不像?哪里像?
師:這是大家用不同形狀的積木組合在一起變成的交通工具,有這么多哦。你們喜歡嗎?你最喜歡哪一個?你能猜出朋友變的是什么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師(小結):原來,不同的積木可以干變萬化,有的轉個方向可以變,有的連在一起可以變,有的換個位置可以變。到底能變出多少東西呢,數(shù)也數(shù)不清。紅紅和藍藍看到你們變出這么多交通工具,別提有多高興了!他們說:謝謝小朋友。
延伸活動:
師:有了交通工具,紅紅和藍藍又要出發(fā)了。他們還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這些積木還能變出什么來呢?等會兒你們再去區(qū)角里試試看好嗎?
科學教案 篇3
第1課 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shù)脑~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么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于難以判斷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查結束后,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僬{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谀男┪锲肥怯梢环N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制成的。
、勰姆N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著,為什么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第2課 誰更硬一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利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師準備:電路檢測器、榔頭
【教學過程】
一、比較硬度
1.比較紙和木頭的軟硬,出示紙和木頭,說說它們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紙一折就變形,而木頭不容易折)
2.比較紙、木頭、金屬的軟硬,再出示金屬一條,這三材料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
、賹W生說說自己的原先觀察結果,可能會出現(xiàn)方面,那金屬條和木塊誰更硬一些(用壓、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區(qū)分它們的軟硬)
、谔岢觯号袛嘁环N材料是否比另一種更堅硬,可以用刻劃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種材料表面劃出痕跡,就表示它比較硬,反之則可能硬度相同或較小。
、蹖W生嘗試用木頭在金屬上刻劃或金屬在木頭上刻劃,看怎樣做能劃出痕跡。
3.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偃绻俳o你一種材料:塑料,它們的軟硬又會是怎樣的?(學生猜測)
、诳梢栽鯓訖z測它們的軟硬?
、墼鯓幼龅接行虻赜^察?(出示書P48的記錄表)
、軐嶒炛行枰⒁饽男┓矫?(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再適當補充,出示活動題方)
活動提示:
⑴依次選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兩種材料的平面處。
⑵用力適度,并盡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⑶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不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
⑷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⑸根據(jù)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料按硬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哪種材料最硬?
二、認識金屬
說說周圍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屬?
為什么用金屬不用其它材料(根據(jù)學生的舉例,出示材料)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從出生到現(xiàn)在,我們的身體發(fā)生了很多的變化,今后還將發(fā)生變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齡階段,身體的特點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經歷出生生長發(fā)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
4、人的壽命長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關系。
過程與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從出生到現(xiàn)在身體生長變化的資料。
2、預測今后的身體還將發(fā)生什么變化。
3、調查不同年齡段人身體的特點。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體變化的規(guī)律,以及影響壽命的因素。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懂得珍愛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認識到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認識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經歷出生、生長發(fā)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
【教學難點】我們的出生與生長變化,指導學生了解人一生的身體變化特點。
[教學準備]
1、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學生課前收集的有關自己從出生到現(xiàn)在每年的身高、體重、牙齒以及能力發(fā)展的變化。
2、教師演示器材:歲一9歲我們的生長變化”班級大表,“各年齡段人的身體特點”班級大表,嬰兒、幼兒園或小學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體特點、活動能力的影像資料。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所有的動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樣的呢?
二、學習新課
1、我們的出生與生長變化
。1)我們是從哪里來的;
(2)我們剛出生時是什么樣子的;
。3)從出生到現(xiàn)在我們的身體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ㄕf明以上這些都是學生所能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和事實,在對數(shù)據(jù)和事實收集、整理時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個體差異較大,表格中的內容是大致情況,不作為標準,僅供教師教學參考,教學時按學生匯報的情況填寫。)
2、我們的一生
(1)調查身邊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齡段人的身體特點;顒臃譃樗牟:
。ㄒ唬、找出身邊最熟悉的人;
。ǘ⑴逅麄兊哪挲g段;
。ㄈ、把他們歸到不同的.年齡組;
。ㄋ模、觀察他們的身體特點。
(2)人可以按年齡劃分不同的階段,比如:兒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樣劃分呢? 了解和比較他們的不同。(比如兒童組和青年組;青年組和中年組;中年組和老年組。然后再通過交流,對人一生的身體特點有較全面的把握。)在小組比較的基礎上,最后全班匯報、交流、匯總。
。3)教科書第3'7頁大表中的內容要在各組比較的基礎上填寫,經過綜合、概括得出各年齡段的特征。
3、指導學生總結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動物一樣,都要經歷出生生長發(fā)育繁殖死亡,這樣共同的四個階段。(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4、教師小結: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時健康生活的基礎上的,特別是兒童少年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其健康情況會影響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加強體育鍛煉,關愛生命,珍惜健康。
板書設計:
7 我們的生命周期
15歲以前都叫兒童(其中不滿1歲的為嬰兒,12歲一15歲的為少年)
16歲一35歲為青年
35歲一60歲為中年
60歲以后為老年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課是工具和機械單元第2課,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從課本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與費力的規(guī)律。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杠桿。從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桿,與今天的課堂對接起來,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進入學習狀態(tài)。通過分析生活中常見的杠桿,如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上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分析出杠桿的特征,從而讓學生能夠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認識一些生活生產中的杠桿。
第二部分:研究杠桿的秘密。
這部分內容是本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通過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費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小于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大于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并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發(fā)展利用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杠桿現(xiàn)象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屢見不鮮了,但孩子很少對其進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書籍或電視上對杠桿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這種理解并不清晰,他們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驗而不是科學認識。本課的教學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杠桿類工具。并通過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認識杠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的杠桿、費力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杠桿有三個主要位置: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杠桿有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三種。
過程與方法
1.利用杠桿尺的模型做實驗,研究杠桿的省力、費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情況。
2.學會正確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通過正確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果的分析與分類,得出科學結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科學實驗中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
2.養(yǎng)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學學習習慣,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認識杠桿的作用,通過對杠桿尺的研究,發(fā)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能力。
教學難點
了解杠桿的'簡單原理,利用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解釋生活中的杠桿問題。
教學突破
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自感知,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是通過簡單的說教和講授給學生。本著以科學課標的精神指導科學教學的原則,遵循課標中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論,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可以對教材內容做適當處理。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有扶有放,在教學活動中將講解與指導相結合。在學生分組實驗之前,老師先和一名同學合作完成實驗,目的是讓學生看清實驗步驟,明白實驗的注意點。在師生合作完成示范實驗之后,引領學生分組合作,經歷這么一個科學探究過程——多次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初步結論、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教學準備
教師:木棍、大石塊、撬棍撬石頭圖片等。
學生:簡單機械盒、支架、杠桿尺、鉤碼盒、杠桿尺的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機械和簡單機械。
2.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一個學生上來也搬不動)
哎,總得想個辦法呀!能不能用我們學習的簡單機械來幫我們完成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板書:杠桿
二、新課探究
活動一:認識杠桿。
什么是杠桿?
1、出示撬棍撬石頭圖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結合撬棍撬起講臺和教材內容,分析杠桿各個部分的名稱和定義。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第四頁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學生畫三個點,老師巡視指導。
6、小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個點的正確位置。
7、分辨杠桿
觀察第4 、5頁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分別找出三個點)
8、學生通過逐一的觀察分析,說出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簡單說明理由。
9、集體交流,最后老師總結同學們的回答,給出正確答案。
活動二: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師對杠桿尺的構造和使用方法進行介紹。
3、教師提問: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六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還有其他方法嗎 ?
4、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六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5、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第6頁的“杠桿尺的記錄表”內。
6、學生動手實驗,并按要求記錄數(shù)據(jù)。
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填寫: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7、學生對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問題。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8、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說出大體意思,但表達不夠簡潔和完整。
9、師生一起對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的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即
杠桿的規(guī)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三、拓展活動
1、思考: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shù)據(jù)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2、學生思考,各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驟。
3、老師引導發(fā)現(xiàn):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
四、課堂小結
教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總結。
教師補充完整:1. 杠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杠桿的規(guī)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發(fā)現(xiàn)杠桿尺: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
五、課堂練習
課后作業(yè)
閱讀資料庫“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問題。
阿基米德說:“只要給我一個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書設計
2.杠桿的科學
活動一:認識杠桿
杠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活動二:研究杠桿的秘密
杠桿的規(guī)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發(fā)現(xiàn)杠桿尺: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數(shù)。
教學反思
優(yōu)點:在導入的時候,特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的注意力都比較集中。在突破難點的時候,通過“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的方法,使學生突然就明白了,這種“一點擊破”的感覺很開心。
不足:學生做實驗不能在我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所以在分析與歸納時不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做準確的表達。
改進: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把時間安排好,把時間留給學生,做到教師的引導作用。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5
實用的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實用)07-21
【熱門】科學教案07-21
關于科學教案11-03
手的科學教案11-03
有關科學教案02-06
【必備】科學教案07-24
【經典】大班科學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