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案15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語文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的方法與態(tài)度。
2.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了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引申、擴大、轉移、縮小四種現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反復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1.導語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梢哉f,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介紹荀子。明確荀子的生卒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重點介紹荀子散文的特點和文學地位,說明本文出處。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勸學》一文的這些特點較為明顯。而《勸學》一文最為突出的特點,還是比喻的運用,它多達20個,且形式靈活。巧妙有力地闡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的含義及內在聯系是學習本文的重點、難點。因此只有準確理解比喻的含義,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jié)。
5.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6.談感悟:學習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7.布置作業(yè):期中考試在即,同學們都在緊張備考,咱班某位同學貪玩,無心學習。請你作為朋友給他寫一段話,勸說他專心復習,爭取考出理想成績。
初中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肖像描寫刻畫人物的手法
2、了解對比手法
3、體會通過人物描寫表現中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學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少年閏土》,它是節(jié)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xiāng)》,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示標
三、新授:
1、在故鄉(xiāng),“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為主?
2、課文中幾次寫到閏土?
3、對于少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
討論:
、偕倌觊c土的外貌是怎樣的?
②少年閏土的動作語態(tài)是怎樣的?
③少年閏土對“我”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苌倌觊c土對生活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萆倌觊c土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4、對于中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神情)
討論:
①閏土的外貌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陂c土的動作語態(tài)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坶c土對“我”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荛c土對生活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葜心觊c土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5、什么原因使閏土發(fā)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從“小英雄”變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楊二嫂又是怎么描寫的?
討論:
、賹τ诙嗄昵暗臈疃,采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肖像)
、趯τ诮裉斓臈疃,采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語言、肖像、動作)
7、楊二嫂的變化的說明了什么?
小市民階層的日益貧困。
8、“我”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樣變化的?
9、作品對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后的變化,揭示了什么問題?
這就充分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是使舊中國農村經濟日趨破產,廣大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總根源。這就是魯迅描寫閏土、楊二嫂形象變化所揭示出來的深刻社會意義。
10、作品對閏土、楊二嫂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
人物描寫,特別是肖像描寫,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給人以深刻印象,并能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
三、作文片斷訓練:肖像描寫
四、板書
初中語文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銘”這種文體的特點,理解文章內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寫法。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二、課型
新授課
三、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達自己的節(jié)操和情趣的。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討論法
3.誦讀法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曾經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guī)定,他應住衙門里三房三廂的屋子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三室三廳;可是當地的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文人是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知縣強迫這位文人在半年的時間內搬了三次家,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間只能容納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學們是這位文人,你們會怎么辦呢?
我們的文人用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選擇寫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門前。那今天呢,我們就要來學習這篇立于房門前的文章《陋室銘》,一起了解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請大家翻到書本第173頁。
(板書:陋室銘 )
(二)教師活動:作者及文體介紹
同學們知道這位文人是誰了嗎?
是的,就是劉禹錫。
(板書:劉禹錫)
那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他所了解的劉禹錫呢?
明確:劉禹錫,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給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這在書上注釋一中有解釋,同學們注意勾畫。
(三)教師活動:范讀
現在呢,老師先讀一遍課文,請大家注意:①聽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標注。②聽清斷句,停頓的地方也要進行標注。
好了,現在該同學們來展示了。(起讀)
同學們讀的很好,請注意以下幾個字。 苔(tái)痕 案牘(dú) 鴻儒(rú) 吾(wú) 德馨(xīn)西蜀(shǔ)(或:連這幾個比較難的字也讀得很準確,我們再來著重看看
苔(tái)痕 案牘(dú) 鴻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
(四)教師活動:翻譯課文
根據同學們課前的預習,老師在這想先考考大家。誰能為老師解釋一下“惟吾德馨的‘馨’, 談笑有鴻儒的‘鴻儒’, 往來無白丁的‘白丁’,無案牘之勞形的‘案牘’”。
明確:馨: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鴻儒:博學的人。白。浩矫。案牘:官府的公文。
同學們都解釋的非常準確,看來有很認真的預習。這些字詞,在我們第174頁課文下方,都是有解釋的。學習文言文,就要學會將文言文翻譯成我們今天所用的現代漢語,我們來回憶一下原來老師所說過翻譯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生:字字譯)然后呢?(生:補差漏)最后呢?(生:變雙變序),大家都記得非常清楚,那現在老師就想先請同學們按照這個方法將課文翻譯一遍。
明確: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龍就能成為靈異的水。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這位同學把長翻譯為長到,入翻譯為映入,非常好)和我談笑的有博學的人,和我往來的沒有平民?梢詮棽患友b飾的琴,閱讀佛經。(這里呢,老師要稍微說一下,“亂耳”和“勞形”這里我們翻譯為使兩耳擾亂,和使身體勞累,那這里我們就可以翻譯為)沒有奏樂的聲音使我的兩耳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這好比)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鬃诱f:“有什么簡陋的呢?”(這地方老師發(fā)現這位同學把“有”字翻譯在最前面,翻譯為:有何陋之。稍微給同學們說一下這里是賓語前置的句型,“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以后我們只要看到“何……有”我們就要知道這是賓語前置。
同學們都翻譯的很好,在我們對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師現在想請同學們再一次的朗讀課文,這次要帶上你們的理解。(起讀)
(五)教師活動:分析課文
這一次讀課文后你們是不是覺得文章朗朗上口呢,這個就是老師剛剛所說銘文的特征了,是用韻的,現在你們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韻的。
明確: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同學們都找的非常準確。
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陋室銘。
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并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么寫起呢?
明確: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寫的是山呢?
明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那哪一句是描寫的水呢?
明確: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边@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說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云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作者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先寫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龍之水來比喻陋室,這種寫作手法叫做比興。
(板書:比興 山和水)
我們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靈不在于深而在于龍,那么我們的陋室,陋與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學用文中的話回答一下老師。
明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蹦且簿褪钦f明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這里“馨”字就是畫龍點睛之筆,它統(tǒng)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說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樣的陋呢,我們就一起繼續(xù)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迸_階上已經長滿了青苔,可見房子是怎么樣的。
明確:常年失修,極為簡陋。
房子已經常年失修,窗前門旁都長滿青草,這居住的環(huán)境也是荒涼冷落。這一句呢,我們可以看出是在描寫陋室的環(huán)境。
作者寫陋室的環(huán)境采用什么修辭方法呢?
明確:對偶。
(板書:對偶 描環(huán)境)
對偶是指用數字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苔痕”相對? “草色”!半A綠”相對?“ 簾青”。“上”相對?“入”。
陋室的環(huán)境是古樸,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么人? 哪位同學能用文中的話告訴老師一下呢?
明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我們可以知道來他這做客的都是博學的人,沒有學問平平的人。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這兩句用了襯托,襯托我們屋主是怎樣的人?
明確:德才兼?zhèn)?/p>
是呀,襯托出屋主是一個德才兼?zhèn),具有高雅脫俗情懷的文人。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
(板書:襯托 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們再一起看看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他們在陋室里很隨性,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我們可以看出這句在話生活。這里呢,老師發(fā)現作者又用了一種寫作手法,同學們告訴老師是什么手法啊?
明確:對比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情趣呢?
明確:恬淡閑適、安貧樂道的情趣。
(板書:對比 話生活)
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作者所寫的這一切呼應開頭表明了我們的文章主旨,我們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們可以看出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經過作者反復描寫陪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边@一主旨已經很突出了,感覺意思似乎已經寫盡,可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為什么呢?
明確: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但因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前有古人后有來者,作者這個陋室將與諸葛亮的草廬、揚子云的亭子一樣被后人所稱道,作者也要像諸葛亮和揚子云一樣被后人所敬仰。似乎到這我們感覺文章要結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話。“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問了,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這句話呢?其實呢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為什么劉禹錫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寫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和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這呢,就是用了類比的手法來立志向了。
(板書:類比 立志向)
到這我們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劉禹錫的陋室一點也不陋。
(板書:陋室不陋)
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剛才所看到的景色,體會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讀一遍課文,也嘗試這將這篇文章背誦下來。
同學們真是讓老師感受到詩人飽滿的情感啊,F在我們回想老師在課前說的那個故事,我們的這位文人劉禹錫,經歷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沒有和我們一樣氣憤找知縣理論,而是寫了《陋室銘》立于自己房門前,這表達了劉禹錫的什么情操呢?
明確:高潔傲岸,不求聞達,安貧樂道。
他用他的陋室這一“物”來表達他高潔傲岸,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志向”。
(板書:物→志)
這個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于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書:托物言志)
(六)教師活動:總結
同學們,身居陋室,心憂天下,自古以來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風亮節(jié)。劉禹錫憑借《陋室銘》這篇傳世之作,發(fā)表了他響亮的人生宣言。在這篇只有81個字的短文里,我們可以清晰地解讀出這樣達觀而充滿哲理的人生態(tài)度:生活的清貧絕不妨礙精神的富有,只要擁有高尚的情操和寬廣的胸襟,就擁有了豐富多彩的精神廣場。清貧的物質世界頓時會向我們展開異樣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縷清風,一陣蛙鳴,都有了幾分圣潔的意味。達到了這層境界,我們就可以坦然反問: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讓我們懷著對劉禹錫的深深敬仰齊讀課文,再次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七)課后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預習《愛蓮說》
(八)板書
陋室銘
劉禹錫
比興 山和水
對偶 描環(huán)境 陋 物 托
襯托 夸朋友 室 物
對比 話生活 不 言
類比 立志向 陋 志 志
初中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有關文言字詞的用法,能口譯全文。
2、分析驢、虎兩個寓言形象的特點,學習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
3、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掌握本文有關文言字詞的'用法,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老虎的心理、動作描寫來分析老虎認識驢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常會遇到一些成語,他們中有不少就來源于我國古代寓言故事。成語“黔律計窮”就是一例,他來源于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提到寓言,我們應該比較熟悉了,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寓言的特點?(語言是一種文學體材,它往往用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來闡明深刻的道理。)
二、 介紹作家作品
三、 整體感知課文
1、點名學生試讀
2、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窺(kuī) 慭慭然(yìn) 駭(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闞(hǎn)
3、全班齊讀
四、 疏通字詞
1、置疑
2、字詞訓練
五、 朗讀課文并復述大意
六、 課文分析
1、課文對驢進行了那些描寫?
2、是分析驢的形象特點?
3、課文對虎進行了那些描寫?
4、由這些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可看出老虎認識驢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表現了老虎怎樣的性格?食驢的動作有表現了老虎怎樣的性格?
5、 理解本文的寓意
初中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zhàn),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用“非……不可……”和“果然”造句。
4.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之戰(zhàn)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2.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教學難點
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一戰(zhàn)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私獬啾谥畱(zhàn)的時代背景。
。ǘ⿲W會本課生字、新詞。
。ㄈ├砬逭n文條理,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學重點
。ㄒ唬┝私獬啾谥畱(zhàn)的時代背景。
。ǘ├砬逭n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ㄒ唬┙沂菊n題,介紹時代背景。
《赤壁之戰(zhàn)》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jié)改編而成的。哪位同學知道“三國”是哪三國?他們的首領各是誰?
。ā叭龂笔俏、蜀、吳。他們的首領分別是:魏是曹操;蜀是劉備;吳是孫權。)
“三國”是怎樣形成的呢?東漢末年,曹操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進一步奪取長江下游孫權的地盤。當時曹、孫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面對強大的曹軍,孫權聯合沒有地盤的劉備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與曹軍交戰(zhàn)。課文講的就是這次戰(zhàn)役的故事。赤壁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之一。這一戰(zhàn)局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也為后來魏、蜀、吳三國成鼎立局勢奠定了基礎。同學們,你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這個地方在哪里?交戰(zhàn)雙方是誰?他們?yōu)槭裁匆蛘?結果怎么樣?)
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首先我們來聽一遍課文的朗讀錄音,找一找課文中是誰和誰在打仗。
帶著問題聽錄音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ㄟ@篇課文講的是曹操率領的80萬大軍和周瑜的3萬兵士作戰(zhàn)。)
周瑜是孫權的部下,東吳軍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在赤壁這個地方被周瑜率領的東吳軍打敗。“赤壁之戰(zhàn)”寫的就是這件事。作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那么大,曹軍為什么會敗呢?我們認真學習課文之后,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ǘz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2.辨字組詞
指導學生討論字的間架結構和字義,然后組詞。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說明這個字與水有關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這個字的意思是:從這一岸到那一岸。用這個字組詞可以是(渡口)(渡船)(渡過)(渡江)等。
率——(率領)(輕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調兵遣將)
駐——(駐地)(駐軍)(駐扎)(駐守)
隔——(隔離)(隔斷)(隔開)(隔熱)
策——(計策)(對策)(策略)(決策)
降——(投降)(降伏)(降龍伏虎)
盔——(頭盔)(盔甲)(丟盔棄甲)
混——(混合)(混亂)(混成一片)
仗——(打仗)(雪仗)(勝仗)
3.或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
抵擋: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讓。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計策:對付某種情勢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視線。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極大。滔,漫、充滿。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失去信用。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調,調動。
無心應戰(zhàn):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應,應付。
丟盔棄甲:形容打仗狼狽逃跑的情形?,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
纜繩:拴船用的粗繩子。
號稱:名義上是。本課的意思曹軍說是80萬,實際上遠沒有那么多。
相持:雙方堅持對立,互不相讓。
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為遮擋而懸掛起來的布、綢子等。掛在屋內的帳幕。
鼓聲震天:古時候打仗,擂鼓表示進攻。這里形容鼓聲非常大。
3.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條理。
教師范讀課文,然后找同學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的結構。
課文主要記述了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因為兵士坐不慣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了曹操的戰(zhàn)船、軍營,曹操大敗而逃。
這篇課文共有11個自然段,是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寫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經過、結果這一固定模式。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課文做具體的分析。課文在起因之后,經過之前,這一部分是戰(zhàn)前的`準備,應該單獨畫為一段。經過和結果同屬火攻一仗的全過程,不能分開。按照這樣的分析,本課應該是這樣的順序:①戰(zhàn)爭的起因,②戰(zhàn)前的準備,③作戰(zhàn)經過和結果。因此課文應該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曹操率軍南下想奪取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與曹軍隔江相對。這是赤壁之戰(zhàn)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講曹軍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zhàn),用鐵索把船連起來練兵。黃蓋根據這些情況,向周瑜獻計用火攻打敗曹軍。這是雙方的戰(zhàn)斗準備。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講黃蓋假意投降,駕火船燒曹營,大敗曹軍。這是火攻一仗的全過程。
。ㄈ┳鳂I(yè)。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箤W生懂得赤壁之戰(zhàn),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ǘ┳プ≈攸c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ㄈ┙Y合上下文理解“非……不……”和“果然”,并結合生活實際造句。
。ㄋ模┯懈星榈乩首x課文。
二、教學重點
。ㄒ唬┝私獬啾谥畱(zhàn)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一戰(zhàn)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ǘ┳プ≈攸c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三、教學難點
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一戰(zhàn)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在赤壁,東吳只有3萬人,卻能打敗曹軍的80萬軍隊,原因是什么呢?
停頓幾分鐘,使學生快速思考并認定這的確是個問題。
哪位同學知道“赤壁”在哪兒?作戰(zhàn)雙方是誰?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ā俺啾凇蔽挥诂F在湖北武昌市,長江邊上。作戰(zhàn)雙方是曹操和周瑜。)
。ò鍟撼啾诓懿僦荑ぃ
曹操和周瑜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樣取勝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ǘ⿲W習第一段。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介紹了什么?
。ㄗ髡咴谶@一段具體介紹了戰(zhàn)斗發(fā)生的時間——東漢末年;地點——赤壁;交戰(zhàn)的雙方——曹操和東吳的周瑜;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長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長江南岸。這次戰(zhàn)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同時也可以看出曹操是這次戰(zhàn)爭的發(fā)動者,周瑜“調兵遣將”是為了抵抗曹軍。)
很明顯,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擴大自己的地盤,從道義上講是不正義的,但是他們人員眾多,來勢兇猛。周瑜也毫不畏懼,調兵遣將與曹軍隔江相對。這場戰(zhàn)爭的經過和結果怎樣,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ò鍟耗媳备艚鄬Γ
。ㄈ⿲W習第二段。
找同學分自然段讀書,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內容。
對于難以適應的環(huán)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ú懿倜钍勘汛粭l條用鐵索連起來。)
曹操為什么要這樣做,沒有別的辦法嗎?
。ㄒ驗椴懿俚氖勘际潜狈饺,這次作戰(zhàn)“非坐船不可”,可是他們不習慣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保
你從哪個詞語看出來曹軍必須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誰能結合實際生活造一個句子,說明你理解了。
。ā胺恰豢伞笔潜仨氝@樣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經常能用到這樣的句式。如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軍已經為作戰(zhàn)做好了準備,把所有的船連成了一個平地。同學們,大家討論討論曹操這個辦法怎么樣?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曹軍潛在的危機,在此為學生理解黃蓋的計謀作了鋪墊。使一個教學上的難點很快就解決了。
。ㄟ@個辦法不好,因為這樣一來所有的船成為了一體,如果有緊急情況發(fā)生,一條船都跑不了,就會全軍覆滅。)
真聰明。可是曹操就沒有想到這一點,相反周瑜軍中的黃蓋卻注意到了,還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黃蓋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黃蓋的一段話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戰(zhàn)雙方的利與弊,以及在戰(zhàn)斗中取勝的計謀。
。S蓋認為①敵我力量懸殊很大,因為曹軍號稱80萬人,周瑜才有3萬兵士。②長期相持沒有好處。因為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長期相持,對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軍船體相連難以分散。針對這些情況,黃蓋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計策。)
怎么理解“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這個辦法,只是具體怎么做“還得有個計策”。說明周瑜很謹慎,對問題考慮得很周密,最終采納了火攻。)
(板書:火攻)
“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作者在這里為什么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嗎?
請同學再讀第二段,教師在同學發(fā)言的基礎上,可具體講解這一內容,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文在這里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是因為下文實際上是這一計策實施的描述。這樣寫既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又避免了重復,從而使文章顯得結構嚴謹,語言精煉,引人入勝。
教師簡單小結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戰(zhàn)勝對方,就得知己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決定用火攻。火攻這一計策到底是怎樣實施的呢?我們繼續(xù)學習第三段。
。ㄋ模⿲W習第三段
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因為故事性比較強,教學時最好以一個或幾個大問題為主,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用比較概括的語言按順序說一說。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留出大約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并根據問題思考。
請同學們認真讀書,并思考這樣的問題:火攻分為哪幾步實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課文分四步來寫火攻:①黃蓋寫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敗,并表示帶兵士和糧草投奔曹軍。這個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勝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為真。②火攻選擇在刮東南風的天氣里,船上裝滿引火的東西,趁著東南風駛向曹營。因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這樣就使得“火攻”在東南風的幫助下得以很好的實施。③黃蓋在船接近曹營時,叫人點火,火船沖進曹營,致使曹操的戰(zhàn)船一下子都燒了起來,火又竄上岸,岸上的兵營也燒了起來。這樣近距離點火使曹軍措手不及。④周瑜帶兵追殺曹軍,曹操從華容道逃跑。“鼓聲震天”說明周瑜一方士氣大振,火攻大勝!皝G盔棄甲”形象地描述了曹軍大敗時狼狽逃跑的樣子。
在學生討論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給予一定的正確指導,并注意從每一步的內容中,概括出主要詞語進行板書。
。ò鍟涸p降
東南風
點火
追殺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進行。讓學生按事情發(fā)展順序把這四步寫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機上進行展示和評比。
“果然”一詞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在實際生活中怎么運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課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隊帆船直向北岸駛來,……”這說明曹操正想著或正等著什么,結果發(fā)生的事實正合他意。但他沒有想到這些船不是來投降,而是來燒他們的。
果然——天陰得很厚,不一會兒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火攻”就會理解深刻,記憶清楚。緊接著師生共同研究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萬人,曹操擁有80萬人,力量懸殊很大?墒侵荑さ谋可朴谒畱(zhàn);恰好有東南風;又因為曹軍來犯,周瑜帶領兵將奮起抗擊,屬于正義事業(yè)。所以周瑜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黃蓋的計策,揚長避短,使這樣一次力量對比極大的戰(zhàn)事,以少勝多,東吳取得了勝利。
(板書:原因:天時
地利
人和
結果:以少勝多)
。ㄎ澹┛偨Y板書,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戰(zhàn)的結果是東吳3萬人打敗曹操80萬大軍。這一結果是曹操難以預料的,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板書做一個“戰(zhàn)后分析”,探討探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東吳大勝,曹軍大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一結果說明“火攻”是正確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火攻”計策的出臺是很隨意的嗎?
。ā盎鸸ァ辈皇请S意的,也不是憑空想象的。它來自于戰(zhàn)前東吳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東吳軍從中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們揚長避短攻擊曹軍的弱點,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而曹操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仗著兵多將廣,驕傲輕敵,還采取了錯誤的鐵索連船的措施,輕信了黃蓋的假降,致使80萬大軍狼狽逃竄。)
由此得出課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說明無論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六)作業(yè)。
。ㄒ唬┯懈星榈乩首x課文。
。ǘ┩瓿烧n后題1、2、3。
初中語文教案6
初中語文實踐活動是讓初中生增長見識的另外一個途徑!以下是初中語文實踐活動教案,歡迎閱覽!
活動目的:
1、讓學生主動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科研動態(tài),開闊學生的視野,做關心世界的有心人。
2、教會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報刊、圖書、媒體、網絡等)獲取并篩選有用的信息。
3、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4、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想象和科技制作,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精神。
活動準備:
1、搜集科技資料,了解科技成果,制作一份手抄報。
2、或獨立或合作完成一項科技小發(fā)明,并確立一人作為新聞發(fā)布會發(fā)言人,寫好發(fā)言稿。
3、確定新聞發(fā)布會的主持人、專家和記者等角色。(專家可由學生邀請與發(fā)明有關的物理、化學等科任教師)
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包括電腦、互聯網等)
活動過程:
1、展示幻燈片一:標題“人類沒有他們,世界將會怎樣?”
圖片:伽利略、愛迪生、貝爾、萊特兄弟、蔡倫、畢升、丁肇中、李政道……
(圖片自選,兼顧中外古今,六至八張為宜)
2、問:仰望這些科學巨匠,你能否用一句話向大家介紹一下他們的名字和主要貢獻?
(生答略)
3、幻燈片二:活動主題“科學引領未來”
總結:是的,我們很難想象,人類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世界將會變成怎樣?(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言)
正如剛才同學們所說,正是這些科學巨匠們?yōu)槿祟愖鞒龅木薮筘暙I,才使得我們擁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我們想要擁有更美好的未來,也必然要依靠更多的人為人類的科學事業(yè)而奮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蔽磥淼目茖W家在哪里?就在我們的同學之中。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參加川港中學初二(3)班科技新聞發(fā)布會,有請主持人。
4、幻燈片四:標題“科技新聞發(fā)布會”
5、主持人上場:
串聯詞:
好,本次新聞發(fā)布會正式開始,首先為你介紹一下今天出席新聞發(fā)布會的人員。
(略)
6、主持人:
下面請同學交流一下你們所搜集的最新科技新聞,請用一句話標題新聞的形式介紹給大家。
(例:(1)黑猩猩與人類基因相似程度達到96%
(2)石油價格上漲,各國開發(fā)新能源替代石油
(3)斯坦福大學教授發(fā)現大腦兩個區(qū)分管妙股輸贏
(4)美科學家稱人類載入火星探險可提前10年實現
(5)美科學家宣布發(fā)現太陽系第十大行星
(6)卡西尼號發(fā)現土衛(wèi)二表面有火山活動跡象
(7)德國研制出超硬納粹材料,硬度超普通鉆石
(8)廢渣變?yōu)閮?yōu)質水泥,我科學家發(fā)明“凝石”技術
(9)“勇氣”號火星車傳回火星沙漠全景照片
……
7、主持人:
同學們的交流讓大家充分感受到了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但大家也不必妄自菲薄,我想下面的發(fā)布會,也會讓大家領略一下我們同學當中小小科學家的風采。
下面新聞發(fā)布會的基本程序是:發(fā)言人發(fā)布新聞或介紹自己的科技小制作,然后記者們共有五分鐘提問時間,最后有請專家進行點評。發(fā)布會結束時由各位記者評選出“最佳創(chuàng)意獎”一名和“實用科技獎”一名。
(發(fā)言人可以使用多媒體展示自己的發(fā)明)
(學生發(fā)言、專家評點略)
8、教師總結并布置作業(yè)
(1)手抄報評比
(2)小記者根據新聞發(fā)布會情況寫一則新聞稿
初中語文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春雨的色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是圍繞"多彩的春天"這一主題編寫的。俗話說,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畫,春天是一首無言的詩,春天是一曲悠揚的歌,春天是一個講不完的故事!洞河甑纳省穼懙氖谴河甑耐捁适。故事中,小燕子說春雨是綠色的,麻雀說春雨是紅色的,小黃鶯說春雨是黃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在讀書中感受到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感受到課文中蘊含著的道理和情感,憑借課文展開想象,并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激發(fā)學生探究大自然的奧秘。在完成了第一課時"認識生字,初讀課文,分清自然段"的基礎上,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下面說說我對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二、教學重、難點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寫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寫三只小鳥討論的內容。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也是寫春雨的形象。
本文重點是對春雨進行感悟:
1、春雨本身的感悟。
2、了解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春雨后的花、草、樹木,就可以形象、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到春雨給我們帶來了五彩繽紛的世界。
難點是體會課文中蘊含的情趣,并感受大自然的美麗、神奇。
三、教學目標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
2、有主動積累詞語的意識,激發(fā)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3、這課時要學的是1-6自然段,為此我制定了2個子目標:(1)會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讀才能去體驗、感悟春雨的形象。(2)了解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欣賞春雨的課件,及一些有關春雨后的圖片,并能自己說出春雨的樣子。春雨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學生并不一定留心,通過欣賞課件中的春雨及春雨過后的美麗圖片,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培養(yǎng)他們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準備
春雨后大地變化的圖片、課文的范讀、小燕子、麻雀、小黃鶯的頭飾。
五、教學方法
在閱讀課堂教學設計中,方法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我選擇了一些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教學方法,以下作簡略介紹。
(一)誦讀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運用多種形式的讀來達到理解課文,提高閱讀能力,進行語言訓練的目的。
(二)直觀法。
根據課文內容,借助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春雨的色彩"、春雨后的圖片,春雨的聲音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開展豐富的形象思維活動,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激發(fā)學習興趣。
(三)表演法。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分角色表演,充分從情感上熏陶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效地進行語言訓練,培養(yǎng)表演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四)文本擴展法設計。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是借課文中的"例子",提高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愛好,從而學生的思維。這篇課文顯而易見,是讓學生了解春雨給大自然帶來的變化。因此,我在課后設計了讓學生到外面看一看,并把看的結果畫出來,跟大家交流。這樣做是對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合作學習方式具體地運用。
六、教學基本流程
(一)討論揭題,引入新課
每一次學習新的課文,課題其實早已被學生熟知,但是為了讓學生對課題產生更多的質疑,我先讓學生欣賞歌曲《小雨沙沙》,然后談談自己想到了什么?再進行板書:春雨。告訴學生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這時,細心的學生會給老師糾錯,應該是:春雨的色彩。老師提出疑問:春雨也有色彩?看圖。(通過唱歌《小雨沙沙》,讀課題后給老師糾錯及老師的疑問,再加上對春雨課件的觀看,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遐想,產生強烈的讀書欲望)
1、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應用自由讀、同桌互讀、"我會讀",讓學生拼讀討論春雨的樣子,春雨的聲音。并指導朗讀"沙沙沙,沙沙沙"。
2、出示課文最后一段,進行多種形式朗讀,邊讀邊思考:"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么疑問嗎?"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比如:"大家"指的是誰?大家爭論的是什么問題呢?等等。
(在這里,我沒有讓學生按課文的.順序學習,而是讓學生讀最后一自然段后質疑)
3、范讀,出示課文第二——五自然段,弄清以上的問題,并在句子中識字。
(二)情景感悟,對話朗讀。
1、看圖,說說圖中畫了哪些鳥。(拿出三種鳥的頭飾)
2、分角色朗讀,討論:
(1)三種鳥分別認為春雨是什么顏色的?他們的根據是什么呢?(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三種鳥對春雨顏色的認識)
(2)春雨從天上落到不同的植物上,課文用了不同的表示動作的詞,能找出來嗎?識生字"淋、灑、滴、油"。
(4)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小鳥們在爭論?該怎樣讀出爭論的詞語。為了增強訓練過程的趣味性,我運用了多種朗讀方式:自由朗讀,分角色戴上頭飾表演讀。
(5)創(chuàng)設情景演一演。
在多次的讀以后,我問:"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學生就會把自己讀書所體會到的東西一一作出陳述。(春雨是無色的,但它卻給我們帶來五彩繽紛的世界。)(在這里,我又讓學生欣賞了春雨后的圖片,培養(yǎng)他們的美感,感受到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并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麗)。
欣賞了圖片之后,我設計了兩個問題:春天里還有哪些小動物,他們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顏色的?小朋友,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我認為春雨不能只是無色的這一種答案,只要學生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馳騁在想象世界里,春雨的色彩是五彩斑斕的)
七、學生作業(yè)
好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圖片展示的目的在于拋磚引玉,使學生引起對春雨的色彩的興趣,激發(fā)查找資料的愿望。所以布置作業(yè)時,我設計了一個關于看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的作業(yè)。這個作業(yè)我分成了幾種形式:
1、畫一副關于春雨的畫;
2、講一個關于春雨的故事;
3、唱一首關于春雨的歌;
4、寫幾句關于春雨的話。
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做作業(yè),可多選。
初中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朗讀背誦并默寫《己亥雜詩》。
(2)聯系作者寫作背景,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3)初步感知本詩的表達特點。
、策^程與方法
讀好詩句,整體把握,誦讀賞析,領悟情感,拓展延伸。
、城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希望社會變革和期待人才輩出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在誦讀的基礎上,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PPT課件
設計理念
充分地研讀教材、把握教材,抓準教學的重難點,并在教學設計時將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踏實訓練,與小學高年段的閱讀要求貫徹到教學中,在學生自學自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我適當的點化引導學生學習、學會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情感的體驗是必然的催化劑和目的。
教學過程
一、以錯字板書激趣,營造學習氛圍
1、以前我們學的詩多是唐宋時期的作品,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距今僅一百多年,清代龔自珍的一首詩。
2、板書:已亥雜詩(把“己”寫成“已”)
3、指名讀課題,學生發(fā)現錯誤書寫并指正(請學生講解并總結“己”和“已”的區(qū)別和怎樣記住它們的字形。)
4、全班齊讀課題,解釋詩題
、僮x了課題你們知道詩題的意思嗎?誰來說一說?(課前學生已經通過查字典和翻閱工具書,明白“己和亥”兩字的意思,學生自己匯報: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詩題就是1839年。然后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和查閱資料了解到這首詩是龔自珍在辭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見所思所想記錄成315首日記體組詩。)
、谠1840年,你們知道中國發(fā)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嗎?(學生根據課前的搜集匯報:鴉片戰(zhàn)爭。)
、坌〗Y:這一年,正是鴉片戰(zhàn)爭的前一年,曾經強盛的大清帝國行將沒落。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官吏tanwufubai,百姓民不聊生。這時候,龔自珍寫下了我們要學的這首詩,這是第220首。(PPT出示)
5、簡介龔自珍
學生把自己課前查閱并收集到的龔自珍資料在班上以小組形式進行匯報展示。設計意圖雖然本詩所表現的時代與學生相距太遠,平時缺少此積累。但為了不低估學生的潛力,我還是采用以學生課前搜集和預習匯報為主,教師補充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再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細心的習慣,以錯字板書激趣,營造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走進文本。
二、初讀全詩,整體把握
完成“自主學習”部分
1、自由讀詩:①讀準字音,停頓正確地讀順詩句。
2、看看通過自學,能讀懂什么?
小結:同學們自學能力真強,自主學習部分完成得又好又快。
設計意圖從讀順詩句到借助注釋與工具書,以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給六年級學生自學自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是后面交流、匯報。
完成:“師生誦讀部分”
1、指名讀,齊讀,練讀。(糾正字音與停頓)
2、師配樂范讀。
同學們都讀得這么投入,我也被你們的朗誦感染了,我也想讀一讀。
3、學生再配樂讀整首詩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個性解讀的時間和情境,在學生讀上癮的基礎上,我用羨慕的語氣求得我示范配樂朗誦的機會,讓學生在傾聽比較中更激發(fā)想讀的欲望。
借助工具書理解詩句的意思,匯報交流
學生小組自由交流,解決以下內容:
。1)九州生氣恃風雷:
“生氣”真的是指的中國“發(fā)脾氣”嗎?在這里用“生機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這種說法更符合前文“九州”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
。2)萬馬齊喑究可哀:萬馬啞了畢竟讓人覺得悲哀。
。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擻”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個年代“拘”著什么“格”嗎?(清朝的死板、單一、陳舊的.八股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用“四書五經”禁錮人們的思想)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陳舊的制度,選拔任用各個方面的人才。
設計意圖這一過程讓學生們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夠初步理解該詩內容,獲得成功的喜悅,也是學生自學能力培養(yǎng),進行學習能力實踐的最佳機會。引導交流的時候,針對學生學習的難點進行指導,不在自學能學懂的地方花費時間,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初步理解詩意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書。讀全詩說說這首詩大概講了什么?
設計意圖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是學習的第一步,也是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一步。教學過程中不著痕跡地滲透這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梳理歸納:通過自學,大家初步明白了詩句的意思,也都覺得對“萬馬齊喑”“風雷”這些詞的理解有些模糊。我們就從這第一句開始,深入讀書,共同學習。
設計意圖直接引入教學重難點的學習,將有限學習時間用在教學關鍵點的刀刃上。
三、深入詩意,理解詩情
初讀時,我們大體了解了詩意,現在我們再讀全詩,透過文字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樣的畫面?
1、學生細細地讀詩,自己想象畫面
2、小組匯報交流,討論想象到的畫面
小結:剛才聽了每個小組的發(fā)言,老師被你們陶醉了,同學們真會讀詩,通過自己的朗讀,想象到了這么多生動的畫面,了不起!
如:
匯報全詩之后,細學第一句: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A、一提到“萬馬”你想到的是什么詞?(萬馬奔騰、萬馬齊鳴)那是何等熱鬧、壯觀!而這“萬馬齊喑”呢?看到這個詞語你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場面?
B、這里龔自珍真說的是大清朝的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從哪里讀出來的?
初中語文教案9
一、教學內容
千百年來,錢塘江以其奇特卓絕的江潮,不知傾倒了多少游客。本文記敘的就是一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風平浪靜到奔騰咆哮再到又恢復平靜的動態(tài)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認真讀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了解錢塘江大潮在“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點,從而認識到錢塘江大潮是洶涌澎湃的天下奇觀。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潮汐”的.成因及相關知識。
情感目標:
使學生在錢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從而激發(fā)學生對錢塘江大潮、乃至祖國的大好河山、錦繡風光的無比熱愛。
技能目標:
引導學生能深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4小節(jié)。學著按時間寫作的辦法仿寫片段《雷雨》。
三、重點難點
1、初讀課文,初步了解作者寫錢塘江大潮的寫作順序。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四、教法學法
教法:引導法,感情朗讀法。
學法:朗讀法、交流法、小組合作學習。
五、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錢塘江的資料。
六、教學時間
2課時。
初中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景物描寫
2、了解對比手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在故鄉(xiāng),“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為主?
2、作品通過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后的變化,揭示了什么問題?
二、示標
三、新授:
1、魯迅對“故鄉(xiāng)”景物的描寫共有哪幾次?
⑴“我”回到故鄉(xiāng)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開頭 (現在)
、啤拔摇被貞浧鸬摹吧癞惖膱D畫”;——中間(過去)
⑶“我”“在朦朧中”想象到的圖景。——結尾(未來)
2、蕭索的荒村:(討論)
、 一般地說,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凇疤鞖庥株幓蘖恕钡摹坝帧笔鞘裁匆馑迹
、蹫槭裁磳懤滹L發(fā)出嗚嗚的響聲?
④“蒼黃”的“蒼”照應了前文的哪一個詞?
⑤“深冬”“陰晦”“嗚嗚”“蒼黃”各是寫什么?這些背景給人一種什么感覺?
、蕖斑h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一句中,哪兩個詞是說明“蕭索”的?它們各是什么意思?
、摺拔摇睘槭裁磿a生“悲涼”的心情?
、嘧髡咭从车膬H僅是“幾個”荒村嗎?
3、神異的.圖畫:(討論)
①故鄉(xiāng)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異?
“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沙地”;
“深冬”、“陰晦”、“冷風”、“蒼黃”、“蕭縈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凇疤炜铡薄皥A月”“沙地”“西瓜”,“深藍”“金黃”“碧綠”,從所寫景物和色彩看,這幅圖畫給人什么感覺?
③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么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么感覺呢?
、堋拔摇眱簳r的故鄉(xiāng)只是一個一般的村莊,兒時的閏土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少年,作者為什么要寫得這么美呢?
4、朦朧中的想象
①作者寫了“蕭索的荒村”、“神異的圖畫”,為什么結尾還要寫“朦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異的圖畫”的重復?難道二十多年前的“故鄉(xiāng)”就是美好的天堂?
這是為了反映“我”對現實的故鄉(xiāng)的不滿,希望能改變現實,有一個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希望”。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進一步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②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體會結句的含義)
有沒有希望,取決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奮斗,希望一定能夠實現。
5、齊讀三處有關景物描寫的部分。
6、作品對景物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寫景要配合人物,要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不能為寫景而寫景。
四、作文片斷訓練:景物描寫
初中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及古文知識積累,初步體會課文大意;反復誦讀,尤其讀準多音字。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 暴,敢于斗爭的勇士形象。
3.體會文章選材善于突出重點、突出中心的寫法。
4.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獨立思考的思雎品質。
5.課外拓展有關《戰(zhàn)國策》的知識。
教學重點:
1.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zhàn)國策》的常見成語。
2.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選材的`突出重點。
教學方法:
朗讀(多種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兩千年以前,我國歷史上出現了諸侯割據、群雄紛爭的戰(zhàn)國時代,各個國家或者為了使自己更強大,或者為了“轉危為安,運亡為存”,爭相養(yǎng)士,利用這些人在內政外交上出謀劃策,“扶危持傾”,課文中唐雎這個人物,就可以使我們由一斑見金豹。
二、多種形式讀課文,讀準字音,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1.齊讀(邊聽邊糾正讀音)
2.分角色朗讀及指導
3.全班分成四組,分角色朗讀。
三、解答學生不理解的語旬
四、課外作業(yè)
1.書后練習二、三。
2.讀《戰(zhàn)國策》或有關資料,準備講故事。
五、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寫作意圖
1.全文采用對話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話與安陵君的話作比較,看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么。(采用學生的合理說法)
明確:因為拒絕與秦交換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對秦王先恭維,后委婉拒絕。唐雎是直接拒絕,態(tài)度堅決。
2.唐雎的語言與秦王的語言進行比較。
明確:唐雎是針鋒相對,后發(fā)制人,著眼點小——刺殺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脅恐嚇,著眼點大——進攻國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樣一個“士”的形象,意圖是什么?
形象:有膽有識,不畏強 暴,敢于斗爭的勇士。
意圖:強調“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傾”,能使一個國家“轉危為安,運亡為存”。
二、文章寫法特點
1.根據課文情節(jié),發(fā)揮想像,看課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節(jié)?(學生說,老師評點;老師說,學生評點)
明確:本文這種寫法的好處,簡潔明快,突出重點,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駁秦王關于“布衣之怒”的特點。
。1)舉哪幾個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舉了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的事例。
在他們行刺前分別有征兆:慧星襲月,白虹貫日,倉鷹擊于殿上。
。2)為什么要這樣說?
這是一種鋪陳渲染,增強對秦王心理打擊力量,以達到下文有效威脅秦王的目的。
三、問題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針對什么而言?師生互相交流看法。
2.讀文章后,有什么疑問?
如唐雎行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讓學生發(fā)現,培養(yǎng)他們敢于質疑的精神和識別事物的能力)
四、《戰(zhàn)國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語、寓言故事
初中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能夠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讀、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文章,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yǎng)“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語言,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與探究法
教學手段
PPT展示
教學過程
(一)生活導入,激發(fā)興趣
導入語:同學們喜歡花草嗎?你最喜歡哪一種花草?請說出理由。
結合學生回答,引出蓮花
過渡語:蓮花,也是我國歷代文人墨客的鐘愛之物。“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水中仙子并紅腮,一點芳心兩處開”等等,這些詩句可謂寫盡了六月蓮花盛開之態(tài)。而今天,我們要接觸的這位宋代文人周敦頤,更是對蓮花情有獨鐘!在夏秋之交,蓮花盛開之際,微風吹過,朵朵鮮花頷首,田田荷葉輕搖,陣陣清香悠遠,作者觸景生情,愛蓮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寫下這篇千古佳作——《愛蓮說》。今天,我們就來品讀這篇文章。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介紹本文的作者、寫作背景及體裁。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學家。任職南康郡時,曾率屬下在府署東側開辟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清香撲鼻。作者觸景生情,寫下《愛蓮說》,借花述志!罢f”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疇,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
2.朗讀課文
(1)讀準字音,根據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感情充沛,聲音響亮,精神飽滿;
(三)研讀課文,深入體會
(1)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并賦予了蓮花哪些品格?
師總結:從生長環(huán)境、體態(tài)、香氣、風度描寫蓮花的。他把蓮花比做君子,賦予了蓮高潔、質樸(潔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達理)、美名遠揚、端莊令人敬重(儀態(tài)莊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寫菊、寫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師總結:菊是隱逸者,就像那些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而離群索居、隱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貴者,貪圖享樂。它雍容華貴,絢麗多姿,就像達官顯貴和攀附富貴的庸碌之輩。以“菊、牡丹、蓮”喻三種人,以三種愛象征三種生活態(tài)度。既婉曲地批判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又通過菊的正面襯托和牡丹的反面襯托突出自己在污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節(jié)操的生活態(tài)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說說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蓮,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蓮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贊美君子形象,這句話是全文的.核心。借贊花來贊人,這種寫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歸納主題: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當時趨炎附勢、追逐富貴的世風。
(4)本文運用了哪幾種修辭方法?
師總結:對偶,排比,比喻,擬人。
(四)遷移拓展
(1)請欣賞幾幅蓮花的圖片。學生再讀課文,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后有哪些收獲呢?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jié),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心理和其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寫作中可以運用這樣的寫作手法,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或刻劃,間接表現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關鍵是志與物要有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使物能達意而志為物核。
(2)積累古詩文中描寫蓮花的詩句,嘗試背誦課文。
(五)作業(yè)小結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作業(yè):任選一種自己喜愛植物,采用多種修辭方法,寫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初中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狼教案03-21
初中語文教案01-05
初中語文優(yōu)秀教案12-20
初中語文經典的教案設計03-10
初中語文和教學教案03-10
初中語文教學教案12-12
初中語文《項羽之死》教學教案03-17
初中語文《生命橋》課堂教案03-27
初中語文教案教學設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