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網絡語言的生命力
畢業(yè)論文是檢驗在校學習成果的重要文檔,如何寫好畢業(yè)論文也成為每個即將畢業(yè)的學子最關心的事情之一,可以參考一些優(yōu)秀的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網絡語言 社會語言學 生命力 流行語
論文摘要:網絡語言是信息社會迅速發(fā)展下的產物,它和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著眼于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分析網絡語言出現的源頭及其產生的形式,網絡語言的社會影響和商業(yè)價值,以及由混亂的語言現象而產生的擔憂,從而探求網絡語言的生命力。
在信息社會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網絡早已被大家知曉甚至熟練運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1年1月19日在京發(fā)布了《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4.57億,較2009年底增加7330萬人;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3.03億,是拉動中國總體網民規(guī)模攀升的主要動力;網絡購物用戶年增長48.6%,是用戶增長最快的應用,預示著更多的經濟活動步入互聯網時代。網絡已經深入地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娛樂,網絡所帶來的商業(yè)價值也是無可估量的。網民已然成為一個特殊的社區(qū)群體,在網絡社區(qū)里,人們有自己的語言習慣,有自己的名稱地位,有自己的權利自由……
一、網絡語言產生的源頭及形式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語言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而產生的,而且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fā)展”。網絡語言是伴隨著網絡這一新型傳播方式的發(fā)展而出現的不同于傳統書寫使用的語言。它是在網絡這種特定的語境下產生的一種語言變體,是在網絡這種特殊的場景下用來交際的語言。如今,這種語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網絡社區(qū),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日常的社會生活。
一種語言并非憑空產生,它的出現必然有其源頭和原因。回顧2010年的網絡新詞“給力”,不得不讓人驚嘆它強大的生命力。傳播速度之快,覆蓋面積之廣是網絡語言的顯著特點。我們就“給力”等網絡流行語現象來討論網絡語言是以怎樣的形式出現的。
“給力”一詞的出現至今有兩派觀點。一派認為它的來源是東北或閩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現在人們習慣使用“給人力量”的意思。還有一派認為它是網絡上惡搞現象引發(fā)的。由此略知,網絡語言的出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區(qū)群體表情達意、信息傳遞的需要而產生的。它的源頭可能是熱點新聞,如“我爸是李剛”;可能是網絡惡搞,如“神馬都是浮云”;可能是娛樂新聞傳播,如“鬧臺套”;可能是電影臺詞,如“大哥,你是懂我的”?v觀近年的網絡語言特點,可以歸為以下幾種形式:
(一)方言形式
方言也是語言的一種變體,它一般可以分為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之間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由于語言發(fā)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導致,像粵方言、吳方言等各大方言區(qū)可以理解為地域方言。社會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域內部的社會成員因為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不同等方面的社會差異而形成的語言變體,往往以一個團體出現的,拉波夫曾對紐約市百貨公司不同社會分層的人做了(r)音的調查明確顯示了社會方言的特點。雖然現在的普通話很普及,但是同屬于一個方言區(qū)的人還是習慣用方言來進行交流,這種習慣也會蔓延到網絡空間。中國的有些地區(qū)如四川,它的方言中唇齒清擦音“f”和舌根清擦音“h”不分,閩南語中的前鼻音韻母“en”和后鼻音韻母“eng”不分,在網絡上悄然興起的“灰常(非常)”“huashion(fashion)”“小盆友(小朋友)”便是以方言形式出現的網絡流行語。
(二)簡寫形式
網絡語言中的縮語是為了適應快節(jié)奏的生活而出現的,同時也是省時省力省錢的利益催生的。網絡語言中的縮語有三種:1、圖片式。人們在聊天的時候會考慮到經濟原則或者是娛樂心理,往往不會輸入許多的字來表現情感,而是用簡單的圖像符號來代替長長的一串字符。想要表達我現在很高興的心情就用“:-D”,既能節(jié)省時間又能很傳神地表達情感,詼諧有趣。這些表情符號“使原本冰冷的網絡世界披上了一層溫情,這種幽默的調侃,夸張的表情打消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對話時的某些顧慮”。2、數字式。例如,很早就在網絡聊天中出現的“886”“9494”分別是“拜拜了”和“就是就是”的簡寫形式。用數字直接代替,避免了打字過程中頻繁地在中英文狀態(tài)下的切換,可操作的效率就提高了不少,而且增添了談話過程中的一些趣味性。3、拼音字母式。如早期出現的“3Q(thank you)”以及后來出現的一些發(fā)泄之語,不便明說就用每個字的拼音首字母來指稱,“TMD”“SJB”等等。這些簡寫形式能夠緩解人們內心的焦慮和惱怒,而又不至于顯得很粗俗。
(三)諧音形式
網絡語言中很多的詞語都是以諧音的形式呈現的,如最近比較流行的“斑竹(版主)”“神馬(什么)”“圍脖(微博)”“鴨梨(壓力)”等。這些都是人們在有意無意當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網絡詞匯。“鴨梨”是百度貼吧中某一網友無意間將“壓力”打成“鴨梨”,隨之引來無數網民的效仿。“神馬”是紅遍網絡的“小月月”事件的講述者所“創(chuàng)造”的,網友們在用搜狗輸入法打“什么”時,習慣用拼音首字母“sm”代替,因為打字速度過快,常在打“什么”時打錯,打出一個“神馬”來。其實,這要是在與個人的聊天中打出“鴨梨”或“神馬”倒不足為奇,還很有可能認為是打了錯字,僅此而已。但是,有一個事件的推波助瀾,那么由此而出現的新的網絡詞匯很快就被大家傳用,并且流行開來。
二、網絡語言的社會影響和商業(yè)價值
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網絡流行語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語言學著重研究語言在其社會語境和文化語境中的構造和使用”,網絡作為一個特定的社會語境,在這種語境下產生的語言是一種語言變體,這種變體是特殊的語言現象,是和網絡社群相對應的。這種語言的傳播不僅僅是特定信息的載體,也不再是娛樂大眾的惡搞行為,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社會熱點事件。比如很早流行的“偶(我)、MM(美眉或妹妹)、GG(哥哥)”等是在追求便捷書寫的同時顯現個性的表達方式。然而回顧2010年的網絡流行語,我們會發(fā)現很多是描繪社會現實的,之所以出現表達嘲諷、譏諷之意的流行語,是因為在某些事件中存在荒謬和令人不滿的東西,并且也沒有一個很好的渠道或者平臺可以把自己的內心真實情感表達出來,只好躲在漢字的背后把自己的不滿發(fā)泄一下。正如說“網絡猶如一個管軌,可以為網民們提供一個自由宣泄情緒的通路”,如“宅男、宅女”中的“宅”是從日語引進來的漢字,這里體現一種不愿面對現實,還原自我的生活態(tài)度。某些流行語的出現是基于一定的社會背景或社會事件,如“我爸是李剛”源于河北大學醉酒駕車撞人事件,“蒜你狠”源于大蒜價格瘋漲,甚至超過肉、雞蛋的價格后人們的無奈,隨后相繼出現了“豆你玩”“糖高宗”“姜你軍”“油你漲”等大批三字經詞語,形象地展示出食品價格瘋狂上漲后人們的無奈和憤怒。網絡流行語能夠很形象地反映社會的一些不合理現象,并且傳達了人們不能說出來的心聲,引發(fā)公眾對社會 問題的理性思考。
有人認為網絡語言應該有自己的使用范圍,如果超越了網絡這個特定的范圍,其勢力就很微弱,其生命力就會衰退。我們仍然就2010年的網絡流行語“給力”來探討一下網絡語言的商業(yè)價值。自從“給力”一詞的出現,各種網站、報紙都紛紛使用。在百度中搜索“給力”一詞,與此相關的各種視頻、新聞成千上萬,以下為筆者隨手摘抄:
1、美國小伙求婚“給力” 電視廣告全程直播
2、魯能兵發(fā)韓國航空公司給力 歷屆客場首戰(zhàn)表現強
3、2010年中國最“給力”的通緝令
而由此出現的“給力網”“給力團”“給力吧”更是目不暇接。我們知道網絡新時代廣告的投放是根據網站的點擊率來進行的,當一個網絡流行語的出現必然要引發(fā)高潮般的點擊率,這就給網站帶來更多的商業(yè)價值。如今,網絡流行語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網絡,我們看到了相關的電視節(jié)目“給力星期天”,相關的電影剪輯視頻“給力時代”進入人們的視線,“給力”一詞來勢洶洶。一向嚴肅的黨報《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標題就用了“給力”——《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短短八個字,一下子就成為網上、辦公室、課堂、街巷話題的焦點?梢,即使超越了網絡的范圍,網絡流行語的勢力也絲毫不減,它的生命力曾一度堅不可摧。于是,人們開始擔憂網絡語言會侵入傳統的書面語言,開始呼喊語言規(guī)范化。
三、網絡語言的規(guī)范化
“站在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健康多元的社會應該允許存在多個言語社區(qū),網絡群體擁有自己的語言習慣很正常。”網絡語言已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它的影響超出了網絡,走進了現實生活中的日常交際用語中,甚至滲透到了電視、報紙等媒體。現實的語言秩序令人堪憂,但是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去看待網絡語言的“侵入”,而不是一味地否定。網絡語言中確實存在眾多不合理之處,生造詞現象和語法的亂用現象比比皆是,語言的規(guī)范亟待實施。王希杰認為語言是一個開放的大系統,具有自我調節(jié)功能;靵y是語言發(fā)展的一個必然現象,一定量的混亂是語言正常發(fā)展的伴隨物。倘若它超過了語言系統的承受力,超過了語言自我的調節(jié)功能,那么,整個語言系統將會面臨崩潰。“網絡語言因此有自己的權限,只要網民的言語活動沒有超越網絡的范圍,就應該看作是正,F象”由此可以看出,網絡語言流行于現實人際交往中是可以被接受的。語言的規(guī)范是一個全民性的任務,規(guī)范的主體是民眾,語言學家起到指引的作用。規(guī)范不是符合語言的內部模式規(guī)則,而是要求達到傳情達意的效果,是脫離語境的。對于網絡語言,我們要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網絡語言的便捷性、詼諧性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四、結語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流行語的勢力很強,覆蓋面很廣。網絡語言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產生和發(fā)展有一定的過程,其生命力隨著網絡的普及(電腦網絡、電視網絡、手機網絡全面地覆蓋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愈顯強盛,并且在語言規(guī)范的推動下,會對我們的日常交際影響深遠。
注釋:
[1]陳原:《社會語言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9頁、第9頁.
柏拉德:《社會語言學》論文集,1972年,第7頁.
曹旺儒:《社會語言學視野中的網絡語言》,《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李明潔:《“時尚漢語”是正常現象還是病態(tài)現象》,《編輯學刊》2010年第5期.
【試論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網絡語言的生命力】相關文章:
網絡語言的社會語言學10-26
試論網絡語言對現代漢語的沖擊10-05
認知語言學的語言學基礎論文范文10-05
英語語言學論文11-14
試論網絡組織的現狀10-26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應屆生的求職簡歷范文10-06
c語言學習心得11-05
試論繪畫藝術的語言形態(tài)10-26
中班語言學科工作總結11-19
語言學期工作總結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