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推薦度:
-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
“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林語堂在序中這樣說道。
我經(jīng)常見到有作家只是為了樂趣而寫文章,但沒想到會記錄得如此完整卻語言婉轉(zhuǎn)自然。
在讀過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后,我不僅更加了解了蘇東坡,也對林語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來我只是在課堂上學(xué)習(xí)過許多蘇軾的文章詩詞,也僅僅聽過一些有關(guān)他的佚事。
我心中已經(jīng)贊嘆,這真是文學(xué)大家。
望著書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思緒;我想到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懷著滿滿的好奇心我讀完了此書。
我知道了許多曾不知道的事,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釀酒的實(shí)驗者,是工程師… 林語堂寫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xiàn)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盡管如此,蘇軾的一生無疑是成功而值得我們借鑒的。
雖然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時還是比失意的時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遙呢?
認(rèn)識林語堂也是在課堂上聽說過其奇聞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筆出名。
但在《蘇東坡傳》中我卻更看到了林語堂先生的專注與感性。
有人評論道,沒有人能像林語堂一樣把蘇東坡分析得如此透徹。
我也十分贊同這點(diǎn),對于一個自己崇敬而喜歡的人,每個人都會對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將之記錄為文字并繼續(xù)影響其他人為之動容的,少之又少。
林語堂讀懂了蘇東坡的樸實(shí)而高尚,讀懂了蘇東坡的固執(zhí)而善良,亦讀懂了蘇東坡的真性情。
或許就是這樣,林語堂對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寫中并沒有用太過華麗的字詞去堆砌,而只是樸素地完成了這部傳記。
這樣也的確和蘇東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讀《蘇東坡傳》時,既能讀出蘇東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讀出林語堂這淡淡的味道。
林語堂說過:“我不是把書當(dāng)小說寫的。”雖然他寫的都是事實(shí),但是那事實(shí)讀來卻并不乏味,通過合理的想象修飾,人物都活起來似的。
這些,也正是我們讀者想要的。
讀完《蘇東坡傳》,對兩位文學(xué)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歡了。
最樸實(shí)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飾的大自然一般,豐富多彩。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2】
以前不大喜歡讀傳記類文學(xué),尤其是長篇的。
覺得有的杜撰成分太多,娛樂性過強(qiáng);有的倒是尊重事實(shí),卻是在堆疊材料,缺少編排。
當(dāng)然,會有這樣的偏見說到底還是書讀得少。
要謝謝這本《蘇東坡傳》,不僅改變了我已有的偏見,還時時讓我驚嘆:“喔,原來傳記還能這樣寫……恩,這樣寫也不錯!”
很喜歡這本書,就像是交到了一個很合拍的朋友,越聊越投機(jī)。
平日里閱讀的時候,往往處于類似觀眾的心理狀態(tài),很少帶入其內(nèi),這似乎是文學(xué)概論課上中所提倡的“審美距離”。
然而僅作為“觀眾”,也是件不大好玩的事,自然不會入戲太深,分不清戲里戲外,卻也局限于一個維度,失了變換的趣味。
讀這書倒是有趣,最初讀時持了原有的認(rèn)知將蘇軾作為一位歷史人物,其后將他作為一個人,最后作為一朋友,心里的距離不斷拉近。
而那個朝代,也似是從歷史紙帶上的一截漸漸變得立體而鮮活。
這或許便是一本好書的魅力。
讀書的過程中漸漸的產(chǎn)生了疑惑,這本書究竟在寫什么?呵呵,聽起來挺白癡的。
首先,這本書自是在為東坡立傳,林語堂先生所定位的東坡是怎樣的,我無法確切的回答,但至少我所讀到的東坡是一個“人”,他的魅力除了他在文學(xué)藝術(shù)上的成就外,更為重要的是他身上所散發(fā)出的人性的光輝。
東坡的一生,和許多人一樣,也有年少時的輕狂,難能可貴的是自始至終享受人生的態(tài)度,幾經(jīng)沉浮后的淡然心境。
東坡是幽默的,林語堂先生也是幽默的,大抵因為這共同的特質(zhì)更能心意相通。
這樣一想,又會覺得這書要傳達(dá)的實(shí)則是蘇軾的精神內(nèi)里,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然再思量,又會覺得不僅如此,這本書的字里行間都透出濃郁的中國文化,宗教、習(xí)俗、藝術(shù)、養(yǎng)身……這本用英文寫就的書又何嘗不是在向外國朋友們展示中國的文化。
或許,正因這書的文字創(chuàng)出的是一種生活化、人性化而又溢滿文化的氛圍,我才能脫去內(nèi)心的防備,安然而享受地走入。
看這書時,常笑,有兩次不自禁地拍桌,頗有幾番拍案叫絕的意味。
讀至一處更是大笑:“另有一篇隨筆,是兩個乞丐的故事:有二措大相與言志。
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飯與睡耳。他日得志,當(dāng)吃飽飯后便睡,睡了又吃飯。’另一則云:‘我則異于是。當(dāng)吃了又吃,何暇復(fù)睡耶?’”方知平日里“吃了又睡,睡了又吃”的戲言原是始于此。
會在那些日常的故事和詩文中感到滿足。
比如:“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嚇壞了。他在江上一個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極美,他一時興起,唱歌一首道:夜飲東坡醒復(fù)醉 ,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fēng)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又如《赤壁賦》中“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情景。
這些生活的細(xì)微處無不透出一種灑脫和隨性,令人心向往之。
再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林語堂先生評之“確是瞬息間快樂動人的描寫”甚是貼切,頗有同感。
當(dāng)然,還會有不少的艷羨,羨慕蘇軾不論處于何處都有不少真心待之,甚至不懼遭貶獲罪的朋友,也為這人性的美好面而心生感動。
有時,也會情緒低落、心酸或是憤慨。
讀到百姓無力償還貸款,背井離鄉(xiāng);餓殍滿道,數(shù)次上書,賑災(zāi)糧款遲遲未到時,已是心里壓抑,一句“苛政猛于虎”更是戳在心里。
后又讀到東坡被貶至海南,與友人的書信那段:“初至僦官屋數(shù)椽,,近復(fù)遭迫逐。不免買地結(jié)茅,僅免露處。而囊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為一笑而已。”與《定風(fēng)波》“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相似,頗有一種自我開解的意味,卻也暗含著幾分的心酸。
父親常和我說,人要學(xué)會隨遇而安。
“吾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讀盡東坡的一生對這話的體悟倒是深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切莫身為形役!
這本書對我的啟迪當(dāng)然不止于此,尤其是那些似乎花費(fèi)了過多篇幅的東西。
以前雖知道歷史書上對王安石變法的講述和評價有些相離,卻沒想過可能如此之大,更沒想過那個心目中原本溫文爾雅的人物,會是位拗相公,真是顛覆世界觀。
也很喜歡《國畫》一章中林語堂先生對藝術(shù)的評價,和我一直以來的體會相似,卻是說的更為精妙:“藝術(shù)上所有的問題,都是節(jié)奏問題,不管是繪畫、雕刻、音樂,只要美是運(yùn)動,每種藝術(shù)形式就有隱含的節(jié)奏。
甚至在建筑,一個哥特式的教堂向高處仰望、一座橋梁橫跨、一個監(jiān)獄沉思”。
總之,這是一本立體多維的,讓人踏實(shí)、安心、充滿了人情味的書。
如若它是一個人定會如東坡那般受歡迎的吧!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3】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語堂《吾國吾民》
蘇東坡是是林語堂一生的摯愛。
雖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筆下,蘇東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親眼見證了蘇東坡“竹杖芒鞋,一蓑煙雨”的平生。
寫蘇亦是評己。
帶著這種蘇式情結(jié),1936年全家赴美時,先生隨身攜帶了大量關(guān)于蘇東坡的考證以及蘇東坡的著作。
在對蘇東坡資料及資料的翔實(shí)考證基礎(chǔ)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傳記的筆法,最終完成了這部轟動一時的名著。
它與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無愧于二十世紀(jì)四大傳記。
“傳記作家,要有學(xué)者有系統(tǒng)的治學(xué)方法,好從事搜集所需要的資料;要有哲學(xué)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觀,以便立論時取得一個不同乎凡俗的觀點(diǎn);要有文學(xué)家的藝術(shù)技巧與想像力,好賦與作品藝術(shù)美與真實(shí)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歷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與活力。”而林語堂先生在考據(jù)、義理、詞章都下足了功夫,“讀過他的札記,他的七百首詩,還有他的八百通私人書簡”。
鑄就這本不朽的巨著,讓中國的人物傳記實(shí)現(xiàn)里程碑式的跨越。
沒看這本傳記之前,我對東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輝熠熠的頭銜,以及登封造極的藝術(shù)造詣。
文學(xué)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
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
但是讀了《蘇東坡傳》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個完整的蘇東坡,一個真實(shí)的蘇東坡,一個自然的蘇東坡,一個純粹的蘇東坡。
如林先生所評:“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shí)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xué)的反對派,是瑜伽術(shù)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對東坡的最新認(rèn)識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氣。
以前總以為東坡是一位超凡脫俗的文人,讀此書后,方感其“如蠅在食,吐之乃已”的士人精神。
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
“學(xué)而優(yōu)則仕”,帶著“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東坡步入仕途。
正值王安石變法之際,他在外任官期間,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認(rèn)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極力反對。
這樣做的一個結(jié)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
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diào)任杭州通判。
經(jīng)歷了10年的政治生涯,東坡經(jīng)歷了人生的第一難。
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東坡被強(qiáng)加上“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
接著就是不斷地被貶,再被貶,“螞蟻爬上一個磨盤,以為穩(wěn)如泰山,哪知又開始轉(zhuǎn)動了。”人生最失意之時,卻造就了他文學(xué)的巔峰。
《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承天寺夜游》都是這時所作。
在一個昏暗的時代里,蘇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質(zhì)疑變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戰(zhàn)王宰相的權(quán)威。
即使?fàn)奚约旱氖送,也要堅定的拯救蒼生。
其次就是對其豪放曠達(dá),虛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認(rèn)識。
經(jīng)濟(jì)經(jīng)歷了仕途上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后,蘇東坡也逐漸頓悟,認(rèn)識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他淡卻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
此時的東坡的心境,如林公所言,“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xiàn)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山水的細(xì)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 他看透了這一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多情卻被無情惱,與其去趟政治渾水,倒不如求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
于是乎,他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開始了新的生活。
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談禪說理, 人生,就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
又何必被聰明誤一生呢?
林公之妙,在于參透蘇公之道,正如其所感,“解脫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讀完《蘇東坡傳》,感受蘇公,我體會到“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
感受自己,未來但求對社會“浩氣長存”,但求對生活“煙雨一生”。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800字(精選11篇)08-15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400字(通用18篇)11-29
蘇東坡傳閱讀心得 《蘇東坡傳》閱讀感悟11-28
讀蘇東坡傳的心得體會04-03
蘇東坡傳心得體會范文04-13
《蘇東坡傳》初一讀后心得范文01-12
《名人傳》讀書筆記通用05-30
讀《蘇東坡傳》有感04-13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