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集錦12篇)
當(dāng)閱讀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化苦旅讀后感1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身榮位高之際,辭職探尋文化遺跡的歷史文化散文集,其起點也難、其過程也艱、其后果也煩,用作者的話來說,《文化苦旅》就是外出的浪子,給自己帶來的麻煩難以計數(shù)。但是,先生的“苦果”,為我們釀出了甜酒,一場自然、歷史、文化、文人、思想的盛宴和洗禮。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場旅行,太大太深太苦,所以我只能撿二三事說說。
如夢起點,是我讀來最輕松的一部分,勾起了我對家鄉(xiāng)鄉(xiāng)土人情的回憶和思考。我也來自一個小山村,也常和小伙伴打打鬧鬧結(jié)隊去上學(xué),我們那個小學(xué)也是一座寺廟改建而成的,原來叫觀音寺,不知什么原因就成了我們讀書的地方。直到我小學(xué)畢業(yè)了,校門外的一塊空地上還立著一個小寺廟,雖然因為是“違建”而空蕩蕩的,但那也是我們課余的一個去處,也是我們的一片回憶,F(xiàn)在想來,無論是書中的牌坊、寺廟還是信客,還是我們上學(xué)的觀音寺,還是奶奶們燒香的小廟,都是一種寄托或信仰,引導(dǎo)和支撐著人們在追求和努力著。當(dāng)然,余秋雨所觀察到的也許是意識形態(tài)、文明或者文化間的沖突,但是我感受到的,也許也是作者所追求的,是這些沖突背后的共同愿望,那就是文化形態(tài)所寄托的向上、向善初心,這也是不同文化共存和和諧發(fā)展的基石和準(zhǔn)則。
在中國之旅中,余秋雨先生帶我領(lǐng)略了13處古跡,從都江堰出發(fā),道士塔、莫高窟……一路走到天一閣,全程充滿了對祖國歷史遺跡的敬意,對歷史曲折的叩問,對中華文化的探尋。相形之下,我受閱歷所限,更受膽氣所限,至今只到過祖國幾個有限的省份,所以初讀時有點跟不上作者時空轉(zhuǎn)換的節(jié)奏,有點難以體會作者的“苦衷”。因為往常旅行,我只喜寄情山水之間,極少流連于人文古跡,加之歷史知識貧乏,所以很難透過那一個個碑、塔、亭,看到一段歷史和一群豐滿的人像。但是讀后反思,就是我這種淺嘗輒止的輕浮之態(tài),以及如我一般的千萬漠視茫然之人,正在毀壞或者看著毀壞又一段段的歷史和文化,才會頻頻出現(xiàn)歷史古跡的毀舊建新、掠奪式開發(fā)和歷史劇泛濫。我們都是這個國家、社會和民族的一份子,但內(nèi)心卻是自立和封閉的,沒有把自己放在大范圍之內(nèi)去看待舉手投足所帶來的波瀾,所以感嘆文化散失、信仰淪喪也就成為了必然,因為個體的不負責(zé)任最終將帶來集體的瘋狂,這既是現(xiàn)在的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但卻在不自覺地演繹著的。
一切歷史、一切文化,最終都要由人去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余秋雨先生最后用一些身邊的人的寫實,刻畫了一個完整的人生之旅,書寫了文化人之苦。他們用畢生心血推動著文化的`進步,卻陷于嫉妒、諂媚的攻擊中,但他們并沒有“折筆、棄筆、毀筆、葬筆”,最終撐到了“文化孽力”不爭自毀,成為文化長河中的經(jīng)典和偉大肖像。這一文化自證和文人平反的過程,也許就像余秋雨先生母親的一生,“一辯論就進入他們的邏輯系統(tǒng),必定上當(dāng)”。所以,永遠只有微笑,只有傾聽,只有靦腆,最多,只有沉默,才能穿過黑暗,戰(zhàn)勝歷史的碾壓和生活的煉獄,最終笑到最后。
隨著余秋雨先生走過苦澀的文化之旅,我更深更切地感受到了中國歷史的博大,中國文化的艱深,中國文人的根骨,其涅磐過程之艱辛、之苦悶、之久遠,難以想象。好在余先生等一代代文化標(biāo)桿,替我們提煉了苦藥,我們常人只需要嘗甜憶苦就行了。但是,是不是我們就只能坐享其成、恍若路人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其實,文化不僅僅是文物古跡、書法中醫(yī)、經(jīng)史子集,端午吃粽子、春節(jié)貼春聯(lián)也是文化,文化無處不在也潤物無聲,需要我們細心呵護和執(zhí)著堅守。當(dāng)我們每一個人少在旅行時的碑塔上刻一筆,多讀幾本經(jīng)典著作,多傳承一項傳統(tǒng)習(xí)俗時,我們就已經(jīng)在輕輕松松的允吸歷史文化的甜蜜了。所以,文化不“苦”,旅行也不“苦”,拯救、傳承、弘揚中華歷史文化并不難,只在一頁頁紙間,在一寸寸山河間,在你我舉手投足間。
文化、文明、文華,就在生活中,就在躬行處。
文化苦旅讀后感2
讀書,讓我既沒有富庶的生活,仍擁有富庶的生命,讓我清貧至今也樸素至今;甚至日后嫁人,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的嫁妝。我未入過繁華之境,未聽過喧囂聲音,未見過太多生靈,未有過滾燙心情,但書本給了我所有智慧和感情。
走,不為終點
進入20xx年,元月選讀的并非《文化苦旅》。那天晚上,是記憶中第二次丫頭給我推薦這本書了:“媽媽,你知道余秋雨嗎?”“知道,但他的書讀得不多!薄澳阕x讀《文化苦旅》吧?”孩子興沖沖從書柜給我拿來,不忍掃人家的興,便窩在沙發(fā)上隨手翻開。
“文化的旅程是苦、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扉頁這樣一句話讓我對內(nèi)容產(chǎn)生幾分期待。許是過了40不惑,品嘗生活諸多,知道“苦”字后面總是隱藏耐人尋味的厚重。隨心所欲,慢慢翻閱,順從文字牽引,去尋覓企圖遇見的絕美行旅。其實,我之前對游記是不太感冒的,但翻過幾頁,卻發(fā)現(xiàn)這本書里的每一筆卻比過去讀得那些借景抒情的文字沉甸許多,靈性的山水遇到作者,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也就奔瀉而出。沉溺其中,竟有些無法自拔。
《文化苦旅》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山水物象,大漠荒原,處處留下作者的足跡,也留下作者的思考,字字真言,處處真心。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xiàn)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走向。
《道士塔》《莫高窟》有對民族屈辱歷史的感嘆,有對愚昧的中國道士及賣國者的批判,有對中國古代燦爛文化被毀的悲哀。與此同時,余秋雨又對莫高窟的燦爛藝術(shù)有著深切熱情,“它們?yōu)橛^看者而存在,期待著仰望的人群!闭蛉绱耍庞幸环N警醒:“我們是飛天的后人!鼻楦械囊謸P、低落、升華,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此起彼伏,顯示出中國學(xué)者特有的文化心態(tài)和生存心態(tài)。
寫西湖的文章并不少,但真正從西湖的碧水柔波看出它在中國人文景觀上獨具的內(nèi)蘊的又有幾位!段骱䦃簟繁銓⑸剿耐,人性與非人性等人格、道德、社會的多重思路一一鋪展。在余秋雨筆下,山水景觀,人文世態(tài),歷史變遷,自我生命體驗渾然一體,行止于古今之間,盤旋于歷史文化長河,而又返歸于存在之境。“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敝皇侨藢ψ匀坏臏\層次情感反應(yīng),只有以這種激動為情感喚起,并能進而深刻地體悟自然獨具的人文內(nèi)涵,生命意味者才真正感知了自然的生命力。
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咆哮的長江水,文化瑰寶莫高窟與天一閣,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zhèn)……一幕幕被文字雕刻得那么清晰、真實、有質(zhì)感。余秋雨用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描繪著一幅幅蒼勁渾厚的山水畫,書寫一支支輕柔婉約的小夜曲,帶著我們?nèi)ジ惺苋A夏五千年歷史的興衰與悲涼。細細咀嚼后,就會發(fā)現(xiàn)這本書里的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意象,想借山水古跡探尋中國文人艱辛跋涉的腳。簩で蟆耙环N再親昵不過的人文文化”,“一種把自然與人情搭建得無比巧妙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這本書,很苦。寫書的人,更苦。
其實,《文化苦旅》中嵌生個“苦”字,表明了作者行程之苦,修行之艱。正像他自己所言:“‘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fā)出人生滄桑感。山重水復(fù),無言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的確,讀余秋雨的文字會有一種苦澀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造就人的,莫過于書了。一本本書,在人們面前一頁頁翻著,就像一道階梯,人們由它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
走,不為終點,只為已劃下的曲線。
文化苦旅讀后感3
捧一杯香茗,開一盞夜燈,看暗夜流動,品《文化苦旅》。在每個漆黑冷寂的夜晚,在昏黃搖曳的燭光下,我總愛斜倚床邊,沉靜于溢滿小屋的書香中,任憑屋外狂風(fēng)暴雨雷聲大作。我無所畏懼,因為躍動的文字給予我以精神的力量。
茶,歷久彌香,因為其散發(fā)的是歲月的味道和風(fēng)雨的氣息;文化,歷久彌珍,因為其彰顯的是民族的靈魂和人文的力量。我想,這兩者若是溯及根源,便不難發(fā)現(xiàn)竟是如此相似而又難以割舍!這之中,該蘊藏著多少中華民族的精髓和華夏子孫的夢想呀?中國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是上蒼所賜,歷史積淀。也就是幾片普通得毫不起眼的嫩翠葉、日夜經(jīng)受風(fēng)雨洗禮的小生靈,只需晾干、烘炒便與熱水融合;在滾滾熱浪翻飛旋舞中,卻成了映射中國文化縮影的一片碧波。蕩漾開去,就是華夏兒女靈魂最深處的夢。尋夢?看來只有在文化中苦苦探索,孤身一人踏出“文化苦旅”的小徑。中國文化經(jīng)過五千年的歷史熏陶,未免深奧堅澀,想必能在這苦旅上邁開腳步的人從古至今也是少之又少。于是,正是歷史的機緣和文化的被蠶食,拼湊出一個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人物──余秋雨先生。
在山水風(fēng)物中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在漫無盡頭的小徑上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中國文化的悠久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文人,在其長期的熏染下一次又一次地積淀。只是可惜,歷史文化也同時在漸漸消失,慢慢被蠶食。余秋雨先生看不下去了,于是一段段文字從筆尖流瀉而出,凝結(jié)而成的就是《道士塔》、《陽關(guān)雪》。中國歷代文人的思想都承載于一張張泛黃的`書紙,當(dāng)然這文化的精髓在五千年歷史的浸泡下是難以數(shù)盡的,可為什么能巋然獨存的藏書樓只有天一閣呢?為什么能為我們民族斷殘零落的精神提供一個小小的棲息處只有天一閣呢?也許是野蠻的戰(zhàn)火幾乎不間斷地焚燒著脆薄的紙頁,也許是無邊的愚昧在時時吞噬著易碎的智慧。于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天地長期處于散亂狀態(tài)和自發(fā)狀態(tài),它常常不知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誰,要干什么”。此時,余秋雨先生坐不下去了,他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演繹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中華文化在余秋雨先生的腳印中不斷恢復(fù)成長,然后,一個個文化缺失逐漸閉合、圓滿。
不過,并非所有文化缺失都需要或都能夠完全被填補,畢竟要“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總該在中國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中國歷來缺少廢墟文化,因為人們不懂得“廢墟,輝映著現(xiàn)代人的智慧;廢墟的留存,是現(xiàn)代人文明的象征”。其實廢墟不值得羞愧,不必要遮蓋。殘缺了千年的羅馬斗獸場依然散發(fā)著魅力,吸引著游人?墒俏覀兊膰,就是愛講面子、追求完美而擅長遮蓋。在我眼里,金碧輝煌的新雷峰塔只會讓人炫目,而模糊了“老衲”塔基的真實;于是我不由得又開始擔(dān)心圓明園的明天……中國人若要大氣,就不必再把所有的廢墟驅(qū)逐!其實,廢墟何嘗不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夜已深,在月朗星稀之下籠罩著陰影的廢墟中常傳來悠長無奈的嘆息,其實此時此刻它已不再是廢墟,而是昨夜的故事,歷史的殘夢。廢墟是歷史的眼淚,這晶瑩的淚花折射出今天太陽的光輝和昔日的余暉,這是從撥離土地轉(zhuǎn)化為皈依大地的美。美得透徹,美得蘊藏玄機!多少年后,這片片廢墟終將會融入土壤,從曾經(jīng)祖先的豐功偉績變成我們?nèi)缃裥量喔N的土地,而如今的廢墟正是處在將融而未融的狀態(tài),F(xiàn)在,是時候了,我也該順著殘月的微光,在廢墟中尋找靈魂最深處的夢……
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走上這漂泊旅程。一笑應(yīng)艱辛,因為這本來就是文化的苦旅。文/余一帆
文化苦旅讀后感4
冥思,許久都不曾回醒……
步履在莽莽蒼蒼的大地,面對這赤裸的文化,心中有種莫名的悸動,文化苦旅讀后感。拈起一腳腳尾頁,方才知這《文化苦旅》的厚重。卻又如酒般蕩醉,麻痹你的經(jīng)絡(luò)。于是,我將文化含在唇間,味道比秋茶還要苦澀。當(dāng)我凝神文化圣潔的神韻時,思緒隨風(fēng)飄散。
冉冉的日光,喚起我沉醉許久的無限遐想。他正用破舊的掃帚,刷去百年的燦爛;他正用冷白的石灰,掩蓋千年的輝煌;他正用蒼白的思想,粉砌著“自以為是”的鄙薄。他,一個道士,活生生地擄走了我們的遺產(chǎn)。我看到了駝隊遠去的背影,我聽到擄略者大聲的狂笑……我的心被揪得生疼。
夕陽血染一般的紅。古老的民族,滴血的傷口,在潰爛……
我真想化作那根韁繩,勒住那罪人的喉嚨,不讓他用那粗略的手去碰觸佛家瑰寶,不讓他將人世的污濁滲入瑰麗的文化。我還要去阻截遠行了的車隊,“和你各乘一匹戰(zhàn)馬”“決勝負于城下”!可我深知——我太渺小,太卑微,太愚鈍。我留不住被馱走了的文物,留不住早已枯竭了、走失了的年代。
文化的歇息將永遠帶著悲痛與苦楚。
什么才能鐫刻雋永,我?guī)е悦Ec痛楚義無反顧地踏上文化的征程,縱他山遠水長,我都要用深層的記憶打響前奏,叩開歷史的生命。此刻的我才明白,守望也是一場苦旅,即發(fā)的記憶,是被人們遺忘的步履。而時間將我蝕成戰(zhàn)火中的殘垣,正如些許文化嫣然老去般長久。
因此,守望變成了我追溯的根源。把自己凝望成一春的晨,一冬的雪。雪也伴著胡笳與羌笛,缺少了些悲壯的情意。若我將我心給予陽關(guān),墳?zāi)故欠駮䦟⑽已诼。如峰的沙堆,如劍的月光,如冰的軀殼。煙繚繞,我心也朦朧。
文化因萎靡柔弱而席卷半壁華榮?我如魔鬼般嘶吼,竭力釋放我內(nèi)心的渴望。一切都在遠去,而無半點追逐的'腳音。我面對的蒼涼的文化,看它們?nèi)缬暌话愕穆湎拢D(zhuǎn)眼又是風(fēng)雨交加。
看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沙漠中,光影斑駁交錯。只有從沙漠中走過,才會有腳印證明來過。林則徐,“他是中國人,他是中國文人,他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他擁有他的個體,他的靈魂,他不會物化成無動于衷的頑石。是他,傾瀉了這一襲華裳。
亭臺樓閣,清風(fēng)寒雪,白蓮洞勝似煙雨桃源。一個暮春的雨天,一版墨清的江水。自然的造次,渾然天成的作畫!皬]山?jīng)]有了文人本來也不要緊,卻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fēng)情。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蔽以谟H近人文,正在親近一部浩渺的文化。
江南小鎮(zhèn),鄉(xiāng)野隨風(fēng),有志趣高雅的文人為伴,自然小鎮(zhèn)就多了一份深沉,一份詩意。江南小莊,我只能對著記憶中的周莊空想,柔美而妖媚的色澤是你別致之處,水星木屑,自然又多了一份浪漫古典而精致的明眸。
我用雙眼,瞥見了投影在眼瞼的殘骸——一片廢墟。 我并非人為廢墟即是終點,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它便是古典的醞釀,一種見證。它很頑強,它沒有被時光的紋理遺忘,它很倔強,即使傷痕累累也不會讓別人看到它的滄桑,廢墟是寧靜的,它抵抗著現(xiàn)世的浮華與躁動。
面對都江堰,我如蒼茫的士卒;面對江南的小鎮(zhèn),我神怡心曠。面對箋墨,我祭奠敬畏……我深知,只有面對文化時,一切迷茫,一切虛幻才會變得真實。所有依附于瑰麗的文化,風(fēng)俗習(xí)慣,山水奇景,人文景物,也都被賜予生命。
生是魂,歷史長久,華夏悠悠。
藏書堪憂,而書房真的是集文化精神之大成。離開了我們,又有誰來守護?文人的光鮮與他們的悲哀又該怎樣割舍?靈魂又該往何處寄托?——文化苦旅何時能夠停留。
我們守望文化,守望民族生生不息的天空。
使人們寧愿謊言,而不愿追隨真理的原因,不僅由于探索真理是艱苦的,也不僅由于真理會約束人的想象,而且是由于謊言更能迎合人類某些惡劣的天性。
文化苦旅讀后感5
初讀這本書,是高英課上老師曾經(jīng)推薦過,然后自己花了整整好幾個月的時間來仔細閱讀過至少兩遍。今天終于看完了,還是想靜下心來堆文砌字一番,其實也算是醞釀了好幾天了!蕭瑟的寒風(fēng),伴著淅瀝的小雨,昏暗的天空籠罩著寂靜的夜晚,難得的意境。 《文化苦旅》,或許這樣的天氣更適合閱讀吧。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它擺脫了沉湎于自我的小天地,而表現(xiàn)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其文,始終是心頭情感的沉積;其思,其憂,更是我們精神所皈依的圖騰。體現(xiàn)在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nèi)在沖動與感悟,一種涌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筆端飽蘸著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字里行間充盈著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
翻開泛黃的書卷,仿佛踏上歷史的列車,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的開篇,和著異鄉(xiāng)漂泊者的腳步聲而結(jié)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后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欲意含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讓一顆不堪負重的心靈,只能用沉默的眼淚來回答歷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與太多的無可奈何。
原來散文,真的也可以寫出歷史的重量。
讀《文化苦旅》第一遍時,對這本書的感覺是復(fù)雜的,除了感慨,對有些篇章某種語氣的厭煩也是強烈的。這種厭煩主要出現(xiàn)在作者時不時站到歷史代言人的.角度上發(fā)表感懷之刻,更在《狼山腳下》一篇中到達了頂峰。那些對文化進行總結(jié)式陳詞的語氣與對古今文人命運的對比推斷讓人心里總不自覺的產(chǎn)生某種不耐煩,文中把種種文化的來龍去脈都籠絡(luò)進自己的思想體系之下一一解說!文字很美,卻很沉重。
可在厭煩的同時,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銳。比如那篇《上海人》,既道盡了上海人的尖刻與斤斤計較,又通過謙讓與不謙讓的比較深入到文化的差異中去,又怎么不是以小見大?再翻幾頁,蘇杭與星羅棋布的江南小鎮(zhèn)們又溫柔的用吳儂軟語煙波暮靄把剛才的對立情緒抹去,惆悵,豁然,緊張……然后把書放下,嘆口氣,再讀。
這樣復(fù)雜的情緒一直伴隨我讀完最后一頁。既然說不清,理不順,那就必須再讀一遍(哈哈),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緒平復(fù)下來,所有的感想沉淀出來,才深深體會到,張狂也好,空泛也罷,每一個字背后卻都是深切而誠懇的情感與傾訴,就如同那句“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一樣,背負了太多的重壓與積蓄到不得不爆發(fā)的深切悲憤,題目本身太大,平實的由淺入深由小見大是多么得不易!
這份真摯,在《廢墟》中表現(xiàn)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們》中變成一種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聲長嘆。是的,如果他不站出來揮手,呼喊,不管語氣是否不夠謙卑,我們的時代究竟又有誰更有資格更應(yīng)該肩負起這樣的重量呢?或者說,難道真要具備某種資格某種背景才能站出來呼喊呼吁嗎?
文字上的完美盡管艱難,但畢竟是一種“技”,可修煉,可學(xué)習(xí),可提高,還可炫耀;而文字背后的真實感、緊迫感,一種超越了文字以上的思想提煉,這些,更是《文化苦旅》區(qū)別于其他散文的核心,這些,才讓我這樣對歷史本來并不大興趣的讀者深切的悲痛,敦煌文物的流失,努力的想像夜航船的篤篤聲與船槳劃破江面的水濤聲……
文化,不管在哪個時代哪種文明下,都是一種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更是超越一切的力量,真正地為一個人的本源與根基寫下定義的力量。
文字,因為真,才會苦;因為沉重,才會枯燥……
《文化苦旅》真如其名,讓人如在文化旅途中跋涉,苦苦累累,磕磕碰碰,長路漫漫。不至于讓自己在茫茫人海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
文化苦旅讀后感6
《文化苦旅》是當(dāng)代著名文化學(xué)者、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全書共收錄37篇作品,借山水風(fēng)物書寫著中國文化與文人的歷史命運,在字里行間探尋著文化的靈魂與人生的真諦,文字優(yōu)美又言之有物。其中既包括《道士塔》《白發(fā)蘇州》《青云譜隨想》等文采飛揚、見解獨到的歷史文化散文,也包括《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充滿懷舊氣息與文化感慨的心路回憶散文。余秋雨先生行走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其細膩的心思和筆觸,帶領(lǐng)我們一起感受這華夏文化的“苦旅”。
記得初讀《文化苦旅》是在學(xué)業(yè)繁重的高三,當(dāng)年略顯浮躁的匆匆一瞥,到現(xiàn)在靜下心來,懷著對中國文人和中華文化的思索,再次捧起這本書細細品讀細細咀嚼,便又是另一番滋味。既為書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歷史滄桑所震撼,又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動。
文化苦旅,不僅僅是穿梭在各種名勝古跡、田園山水中的空間旅行,更是一種穿越千年,探索中國歷史與文化靈魂的時間之旅。它從敦煌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xiāng)漂泊者的腳步聲結(jié)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后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讓一顆不堪負重的心靈,只能用沉默的眼淚來回答歷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與太多的無可奈何。之所以是苦旅,是因為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正在逐漸的'淪陷和喪失,作者在感概和惋惜之余,也將自己滿腔的悲憤和不滿寄于筆下,在對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流失的批判和思索中,重拾人類精神文明發(fā)展所缺失之物。
品讀書中的文字無疑是苦澀的,我們既為書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歷史滄桑所震撼,又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動。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喪感,書中講述的那一段段沉重的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悲涼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開篇的《道士塔》一文,短短幾千字,我已反反復(fù)復(fù)讀了三遍,既為余秋雨先生辛辣的筆鋒拍手叫好,更為莫高窟中珍貴的文物就這般輕易的流失而感到痛心不已。當(dāng)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負責(zé)看管的愚昧的王圓箓無疑是敦煌文化的罪人,更是歷史的罪人,但正如作者所說,他太卑微渺小,無知的軀體無法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但究其根源呢?是官僚的腐敗和政府對文化保護的無視才導(dǎo)致了這慘痛的民族悲劇!中華民族的傷口在滴血啊!而如今的中國人呢?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敢于吸收世界上任何優(yōu)秀的文化,而惟獨冷淡了自己的文化;他們可以傾慕時尚任何國家的時尚,而惟獨尋不到自己的時尚;他們可以走出國門為自己的驕傲,而忽略了自己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事實上,僅僅運走一些文物并不能撼動中華文化之根本,但一旦運走了思想、靈魂,文化的土壤就會日漸貧瘠,一個民族即將面臨的便是消逝的命運,這怎能不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最可怕的,不是丟失,而是丟失了過后,我們依然走在丟失的道路上。
文字,因為真,才會苦。原來散文,真的可以寫出歷史的重量。
讀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智者對話!段幕嗦谩窊(jù)對是一位歷盡世間滄桑的老者,散發(fā)著書墨的清香、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余秋雨先生攜著他的紙筆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在文學(xué)的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抹油彩。每一次留駐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fā),乾坤在心中,人文山水也在心中。如果可以,我也愿開始一段文化苦旅,去感受那世間百態(tài),去觸摸歷史的魂魄,去聆聽內(nèi)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人生當(dāng)無憾矣!
文化苦旅讀后感7
翻開那本綠色封面的書,我跟隨余秋雨先生踏上了“文化”這條道路,開啟一段段艱苦的旅程。
我先隨先生進入故鄉(xiāng),在他的故鄉(xiāng),我觀望一座座牌坊。不同的石料,不同的石匠,不同的牌坊,卻有著相同的隱藏的意義!鞍胍沟男〈,簡薄的行裝,無人的棺木,裝扮的大殮……一切都心照不宣。但是,父母親的號啕大哭卻是真的,淚滴濺在白胡白發(fā)上。畢生再也見不到女兒了,也不知道她會流落到什么地方。” “在昏暗的月色下送別小船的,總是父親。因為母親裹著小腳,行走不便,更怕她在河邊哭出聲來。父親很少說話,步子輕輕,快速向小船走去!边@幾段文字讓我震撼,震撼于前人對教育的渴望,對逃出封閉的渴望,對解除禁錮的渴望。
即便是不舍,也希望他們離去。走吧,走吧,走到遙遠的地方,過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們?nèi)f萬沒想到,他們送走的人,回來了,他們用熱情為一個個鄉(xiāng)村解凍,用所學(xué)的知識,用心澆灌未來的花朵,他們在山里種下一粒粒種子,那些種子,也將成長,蔓延每一道山梁,遍及中國的寸寸土地。文化,也將綿延,綿延。
看完牌坊,便進入了旁邊的寺廟。念經(jīng)聲入耳,讓人浮躁的心沉下。并不是每個人都信仰宗教,但每個人,都有信仰。有人因為信仰棄惡從善,決心改過;有人因為信仰放棄一切,追逐一生。
先生從故鄉(xiāng)出,卻不局限于故鄉(xiāng)。思想甚至放眼宇宙。沿著先生的思緒,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本土文明的發(fā)揚延續(xù),造福人民千年的都江堰;異域文明的交匯融合,蘊藏震驚世界的莫高窟。是天讓文化誕生,延續(xù);是天不滿于文化的獨自發(fā)展,讓多種文化摩擦融合。但是,天,為什么要讓如此珍貴的文化熔爐藝術(shù)遭受巨大的破壞呢?世人對于莫高窟的破壞,我不忍心想,書,也不忍心再讀下去!霸傩〉膫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面對諸多無恥的'文化強盜,莫高窟只能嘆息,嘆息世人的無知愚昧。再高貴圣潔的精神,也敵不過利欲熏心。
離開那片黃土,又進入另一片。踏入沙漠,爬上沙山。順著先生的目光望去,一眼泉水,多么令人感嘆!在黃沙漫漫的土地上,一株綠色的小草都會令人驚奇,更別說這一汪清澈的泉水了。相反的事物在一起,絕不顯得突兀,只是美,讓人驚訝!敖o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唯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fēng)韻!
遺忘,是純凈自然的保護傘。遺忘,卻也是毀滅一個文化城市的致命傷。
一路走來,陽關(guān)的城墻已經(jīng)坍塌,渤海國的廢井用冷眼看來人。有誰記得它們,也曾輝煌過!遺忘的,在歷史長河中煙消云散,只能在那斷代的兩頭,發(fā)現(xiàn)只言片語。未被遺忘的,或是維系,或是發(fā)展。西域喀什,xx,都在屬于自己的道路上走著。等著有人能理解自己,為自己延續(xù)。
人是能改變自然的。蘇東坡的到來,讓黃州多了絲文人氣,也給歷史文壇添了不少不朽篇章?滴鯇ふ业男撵`歸宿,讓長城外不只有戰(zhàn)爭,還有融合,洽談。在熱河行宮,看遍清朝的興衰。我曾見,木蘭圍場上的英姿颯爽,我曾見,清朝故宮里的畏畏縮縮。流放寧古塔的文人志士,不畏不屈,在文化貧瘠的土地上發(fā)光發(fā)熱......
造就人的,莫過于書了。一本本書,在人們面前一頁頁翻著,就像一道階梯,人們由它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如果說書籍是階梯的話,那么藏書樓,無疑是增加階梯的匠人。一代代相傳,階梯一階階升高,人,也就在文化道路上越走越遠。一代代文人哲人在這條階梯上,我們從起步,漸行漸遠,偶爾經(jīng)過他們,他們向我們微笑,并讓我們繼續(xù)前行。后面的人微笑相望,前面的人招手引我們向前,走時,不忘看看階梯,那是文化的根。
文化苦旅讀后感8
我一直以為,人與書有緣,就像人與人。
一個周末的下午,我又一次邁進圖書室。
不經(jīng)意間,我的目光與大師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相遇。尚未翻幾頁,便感覺他的文字如浪如濤,一波一波,一陣一陣在心底洶涌。清新雋永的思想智識、真誠顯明的觀點,還有字里行間的性靈趣味,從娓娓談敘中撲面而來。很輕易地,就用文字的長鏡頭,把所有行走中的美景拉近到我的眼前,一朵一朵、一瓣一瓣,在心靈的枝條上婉轉(zhuǎn)綻放。
原來,當(dāng)文化與旅行相遇,不僅僅是眼睛的愉悅,更是心靈的頓悟、精神的豐實啊。我與大師的相遇,不經(jīng)意間就擁有了心靈的感應(yīng),匍匐在大師的字里行間領(lǐng)略著縷縷書香的韻味。
最先看了大師寫的《五城記》。開封曾經(jīng)的器宇、現(xiàn)在的堅強,蘭州的深厚和沖撞,成都的美麗和淡泊,廣州的鮮花和悠閑,南京的輝煌,在大師的筆下,如五個性情各異的美女和帥男,可愛、可親、可評。大師筆下的城市,讓你透過浮華,在輕松和濃厚中,很快了解了它們的性情。不是表面上慣見的浮華,而是將人文、地理、歷史揉碎攪拌,拿捏得渾然一體,舉重若輕,巧妙無比,讓你在歷史的厚重和滄桑中,用心靈觸摸到眼前這方美景的神韻與內(nèi)涵。
大師寫西湖,由景及人、由景及事、由景及史、由史及人,名人名事名景名詩交融上陣,玄艷、黯淡、潑野在他筆下左右逢源,寫盡風(fēng)情。我敢肯定,這樣對西湖的寫法,再沒有第二個人。末了,他在《西湖夢》收筆時嘆道:“大凡風(fēng)景絕佳處都不宜安家,人與美的關(guān)系,竟是如此的蹊蹺。過于玄艷的造化,會產(chǎn)生一種疏離,無法與它進行家常式的交往。正如家常飲食不宜于排場,可讓兒童偎依的母親不宜于華麗!
這一段話,突然使我想到女人和女人之間的友誼。美女和美女之間的隔離,平女與美女之間的疏離,不也是如此嗎?前者因為爭艷,后者因為太玄艷。隔離和距離,便形成了心靈的距離,也就“不便進行家常式的交往和聊天”。
《筆墨祭》算是本書里的一篇比較長的文章。主題是呼吁挽回毛筆文化,提倡現(xiàn)代社會人需要在書法藝術(shù)中獲得審美慰撫,藝術(shù)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shù)化要相融相依。文中羅列、品評了古人今人各種書法觀念,他在結(jié)尾筆鋒一轉(zhuǎn),又輕輕松松甩出一段精辟的入心入肺的文字:“健全的人生須不斷立美逐丑,然而,有時我們還不得不告別一些美,張羅一個個酸楚的祭奠。世間最讓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對美的祭奠!
美的祭奠,說得多好。≡诿啦粩嘞诺慕裉,用這樣的文字來懷念美、呵護美,本身就是一種智慧。這些精辟的哲思溢滿字里行間。如智者的.火花,在電光火石間,先是灼了我的眼,再是暖了我的心。這些文字如棒子,不時敲擊著我的心肺。不得不讀讀停停,靜下來思索和消化,讓被文字棒擊的心潮一點點平息。
一樣的旅行,不一樣的美。作者用文化的眼睛、智慧的思想、隨性的文筆,盡情流淌著他的學(xué)養(yǎng)和才智。在他筆下張揚的文化和飛舞的智慧里,一處處的名景,先是從外表美到骨子,再從骨子放縱到靈魂,一山一水一城都神采奕奕、深情款款。
這是一種大美。
大美的散文,就是這樣邁著不一般的步伐,在時間的大河里玄艷。即便是隔十年甚至幾十年,我輩也還是只有讀、只有嘆。怎么趕?這輩子,也許都望塵莫及啊。這,就是學(xué)者型作家的魅力。胸中漲滿了文化,筆頭吸飽了知識,在藝術(shù)的點染中,無論輕涂淡抹,怎么都干濕濃淡總相宜、墨到句香。
世界上最讓人消受不住的事,莫過于和這樣的好書擦肩而過。世界上最讓人感到美好的事,莫過于能在這樣的好書中,感受藝術(shù)的熏陶和精神的滌蕩。
文化苦旅讀后感9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于評論批判歷史的學(xué)者,而也同時認為現(xiàn)任上海戲劇學(xué)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無數(shù)學(xué)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xué)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xué)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gòu)成。余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xué)和史學(xué)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而且也為當(dāng)代散文領(lǐng)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xué)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xiàn)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fā)現(xiàn)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chuàng)造過盛世,人們?yōu)榱吮A糇≡?jīng)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xù)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xué)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于他們的曾經(jīng),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dāng)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dāng)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fēng)云的人才能在順應(yīng)歷史車輪的基礎(chǔ)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lǐng)悟作者的深意;蛟S,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nèi)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抽一枝柳條,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進余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夜幕降臨,一切的喧鬧歸于平靜。
在無數(shù)個如此寂靜的夜里,細細體會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一盞清燈的余光里品一杯淡淡的綠茶,古人說,定中求靜是喝茶的最高境界,而我卻仿佛在飄散的茶香里看到了余秋雨,他就坐在我面前和我品茗論文,于是我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他遠行的隊伍,天高地闊之間,走上這一趟漂泊于華夏蒼茫大地上的苦諦之旅。朦朧中走入敦煌,走入那被破落的悲涼籠罩的道士塔,看到的是一方慘白的石屋,一個漠然的表情,一具無知的軀體,一抹西天凄涼的晚霞,一支載著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個愚昧無知的王道士,一筆壓在炎黃子孫肩上的文化重債,如果有一種心情可以描繪這一種痛,那一定叫做――“恨”!
《易經(jīng)》里一句“天一生水”造就了一代藏書樓――天一閣。站在偌大的天井里,順著那搖搖晃晃的木梯向上望,似乎看到了那無數(shù)泛黃的書頁里記載的滄桑變化,看到了一代代范氏子孫堅守而執(zhí)著的身影,看到了那個為了進藏書閣而嫁進范家卻終不得愿的女子幽怨的神情……蒼老的屋宇和庭院,百年的期許和守侯――風(fēng)雨天一閣,一座由信念、責(zé)任支撐起來的文化樓閣。
還有那個南荒之地的柳侯祠,一代文豪的凄涼注腳。當(dāng)滿腹經(jīng)綸被車輪馬蹄搗碎,脆亮的吆喝填滿了疏朗的胸襟,惟有這寂寞的柳侯祠固執(zhí)地肅立著,徹底洗去人世的喧鬧……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于是對話也一定變得異乎尋常。余先生說“朝廷萬萬未想到,正是發(fā)配南荒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笔沁@樣吧,柳宗元,他用終年養(yǎng)育他的`荒蕪鑄就了晝夜不眠的文化之林。
手捧著《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jié)束,本應(yīng)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心頭卻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
初看《文化苦旅》,書名中的“苦”字一度讓我疑惑,是指漫長旅程中經(jīng)歷的勞苦嗎?!然而,當(dāng)隨著余先生的指引,完整地走過這一段旅程,才恍然大悟,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
余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比欢,即使只是一個個的“點”,人們也還得孜孜不倦地追求那歷史長河中的“線”。無數(shù)人的足跡串聯(lián)成歲月的年輪,一如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一種參合著太多悲傷、惋惜、屈辱的輝煌。探尋這樣的歷史,無疑是沉重而傷痛的,是一段“行者無疆,思者無涯”的心路歷程,正如余先生自己所說“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辈贿^我以為,這是文人最大的痛苦,卻也是最大的幸福,因為苦澀后的回味會讓我們了解,正是有著無數(shù)人艱難而執(zhí)著的追尋,才能在歷史的天空中留下這么多偉大的“點”,那是――對人生的認知,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思考!
歷史的魅力往往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中,難于尋覓。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的人是永遠不可能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他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探尋文化的足跡;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尋求人生的真諦。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在感悟歷史的同時感悟人生,何嘗不是一種收獲?
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生命之路總是曲折坎坷,回望曾經(jīng)留下的足跡,就會明白,苦難是人生路上的泥土,只有深切體會苦諦苦境的人,才能把泥土握成黃金,才能造就人生的厚重感,因為在深沉的痛苦里,庸人選擇逃避和遺忘,而智者卻更深刻地體會了存在。
走這一趟苦諦之旅,尋覓的是綿長歷史的足跡;震撼的是璀璨文化的魅力;豐富的是多味人生的閱歷;留下的是苦澀回味的收獲。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我國著名作家、中國文化史學(xué)者。
他有一本共有三十七篇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我所介紹的就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fēng)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
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察其書名,文化和旅游聯(lián)系在一起,而在旅游的同時,卻感受文化之苦。也許你會在此留下疑問。同樣我?guī)е蓡栕x完這本書,才明白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跡的背后卻隱藏著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下面請跟隨我的腳步走進文化苦旅。
首先,踏入莫高窟的石洞。我們靜靜的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的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集宗教文化知識于一身,以雕像和壁畫聞名于世,向全世界人們展示千年藝術(shù)的莫高窟也曾有荒唐史。一位王道士自作聰明將窟中的的珍貴壁畫粉刷、挖鑿,代之以天師靈官塑像。婀娜的體態(tài)就這樣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就這樣變成泥巴。更令人氣憤的是,他視經(jīng)卷入糞土,幾個銅板,幾棵白菜,甚至什么都不給,他就將不計其數(shù)的經(jīng)卷送到外國人手中。也許是他
的無知葬送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但是當(dāng)時的官僚文人又怎樣?忽略洞窟的價值,因為“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猶豫了!彼麄円苍\送一批文獻進京,其情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歇息又得留下幾捆,結(jié)果到京城時已零零落落,不成樣子。當(dāng)歐洲的學(xué)者文人們冒著被打被殺的危險,不遠萬里,變賣家財,只是為了得到莫高窟的一兩件文物時,中國官員的客廳里,卻茶香縷縷。也許就是這樣,沒有任何關(guān)卡,沒有任何手續(xù),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他們一切精心的準(zhǔn)備完全沒有必要,只要和王道士溝通好,一筆輕松的買賣交易就換來巨大的文物財富。聽到這里,也許你會心痛那些文物就這樣不翼而飛,痛心王道士的無知,痛恨于那些外國人的'趁火打劫……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不得不面對。王道士出身農(nóng)民,生活所迫,當(dāng)了道士,有幸當(dāng)了莫高窟的家,可當(dāng)時的莫高窟無人看管,年久失修,洞中大量積沙,一片殘敗。他憑著對宗教的虔誠,清沙修窟,他也曾向政府提議保護文物,但晚清政府一再推卸責(zé)任。此時又恰逢當(dāng)朝政權(quán)風(fēng)雨飄搖之際,“庚子事變”,八國聯(lián)軍打到北京,朝廷岌岌可危。自身的落后讓我們已無心理睬被擱在西北荒涼之中的文物。人們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更沒有人去重視。于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上演了。一個不拿朝廷一分錢俸祿,靠化緣維持生計的道士,做了他能做的一切?杀氖,幾年的努力,這些文物的管理處置權(quán)還在他手里,政府沒有絲毫的舉動,F(xiàn)在看來,這些文物怎么估價都不過分,而在當(dāng)時并非如此,被視為“國寶”也是后來的事。文物的流失和損毀,一個民族文化遺產(chǎn)被如此嚴重的肢解,這一切不僅僅是王道士的愚昧,更是社會各階層許多人的愚昧!是極貧極弱的國家之心痛,民族之悲哀。這才是作者的“苦”之所在,“苦”之由來,“苦”之際遇。
一路風(fēng)雨顛簸,余先生沒有做沉默者,他總是要竭盡全力的悲切的喊上幾句。也許這聲音不驚天動地,但是足以懾服讀者的心。因為當(dāng)他喊上幾句時,足以蕩起生命的音量,讓我們產(chǎn)生共鳴。聽罷,在這吶喊中,翻滾的是怎樣的一腔熱血。
在文中,作者一展淵博的文學(xué)和史學(xué)功底,使我由衷的體會到文化的車輪在我身邊碾過,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的感動,無端的震撼,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底蘊。而這些,正是我們炎黃子孫驚醒的地方,他對我們每個人的人格都是一次考驗,讓我們真正明白“苦”字的意義所在!
品味《文化苦旅》,即在品味百態(tài)人生。讓我們對文化傳承,對文化保護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我讀文化苦旅,擁著一顆對文化虔誠的心,只是不想褻瀆了文化,也不想曲解文化的意義與內(nèi)涵。
初讀文化苦旅,看著“文化苦旅”四個字,我就鬧不明白了,文化怎么會是苦旅呢?或許,是我看著字面意思就隨意斷章取義了吧;或許是我過于膚淺,不了解余秋雨老先生深厚的文化心境;或許是我的心太年輕,解讀不了文化的底蘊;或許是我壓根就沒有文化的脈絡(luò),疏通不了流動的文化血液;又或許是腦海中某種不自覺的元素,蠢蠢欲動……人的思維跨越了多元發(fā)展的空間,個中文化滋味,又有誰能夠輕易領(lǐng)會呢?
撇開作家不談,撇開余老先生不說。還沒有開始賞讀之前,我就想,“文化苦旅”,難道是文化的形成是一段痛苦的歷史集合體,或者文化的形成是一段艱難而痛苦的旅途,或者文化是人類的一次痛苦的心旅歷程,又或者形形色色的故事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集結(jié)成了一本文化冊子,又或者文化本身就是一場旅行,是苦澀的。當(dāng)然,我知道,單從字面上理解,對文化本身,是一種不誠懇的態(tài)度。
回過頭來,了解文化,還得考慮時間,空間,主觀,客觀。讀文化苦旅,具體的,我記不清花了多長時間把它完成,也許是一個月之前開始的事情了吧。我知道,要把一本書讀透,短短的數(shù)月是不夠的,但我們還是能夠膚淺的了解到一些東西,對于充實我們的腦容量還是極其有意義的。
文化苦旅,由一篇篇精美的散文拓展開來,韻味十足。每讀一篇散文,我都會刻意地去咀嚼、去回味,并不自覺地想像:文中淋漓盡致的描述,那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意味、什么樣的場景呢?我想,余老先生寫每一篇散文,都好像是親身經(jīng)歷過一般,否則,怎會寫得出如此切身的感受和貼切的文化載體?
讀完一整本文化苦旅,我感受到:余老先生并不是以文化而寫文化,并不是抓著文化不放,也不是以文化脈絡(luò)而展開。各種石窟文化、宗教文化、游記文化、文人文化、藏書文化、上海文化、風(fēng)土人情文化、古城文化、船舶文化、漂泊文化、信客文化、傳記文化、華語文化、墓碑文化等等,把各種文化寫的酣暢淋漓,寫的靈活生動、生龍活虎。余老不以文化而寫文化,又處處滲透出文化的靈魂;余老不糾纏文化,卻全是文化的載體。
對于文化苦旅,余老說,“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蔽蚁耄幕且欢慰酀男穆脷v程,然后經(jīng)過時間的'積淀和空間的融合而形成的。
開篇就以一篇散文道士塔舒展開來,細心地讀完它,我們都會有一種對莫高窟文化的敬重;同時,也會爆發(fā)一股對道士王圓箓莫名的憤怒和恨意。的確,文化能夠給我們一種苦澀后的回味。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其中奧妙,我們又能參透多少呢?文化是歷史深深的積淀,余老先生一路親身感受,一路對文化景點、文人深深的敬意。一路走來,游記文化,也是那么意蘊深遠。
余老把自己的切身的感受,穿插到了文化之旅中,把各種文化寫的活靈活現(xiàn),讓人好生艷羨,也讓我們對深厚的文化擁有著無比的自豪與驕傲。
全書上下,基本上大半部分都是由名勝古跡而延伸開來的文化枝節(jié),在名勝古跡中穿插了各式各樣的文化,可能名勝古跡只是一個飽含文化的載體,收藏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后面少部分寫了人物敘事傳記文化,漂泊留學(xué)的文化,特別是對到新加坡的國人寫的很貼切。最后文尾,稍微寫了一個日本在新加坡鮮為人知的墳地文化而作結(jié),不免我們會對日本抱有極強的抵觸和憤恨心理。
讀罷一整本文化苦旅,我覺得一切的文化與各種時代背景息息相關(guān);文化苦旅的構(gòu)造與余老先生生活的時代背景牽連在一起。所有的文化形成,是一段艱難的過程,也是時間上的集結(jié),是一場人們認知上和心靈上的苦旅。
文化的形成是苦澀的,需要經(jīng)過空間的熏陶和時間的渲染。知曉一些我們之前不知道的文化,我們會有一種苦澀的回味,同時還會產(chǎn)生一種對文化深深的敬意。文化,是一場苦旅,一場心靈上和行程上的苦旅!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讀后感《文化苦旅》讀后感12-02
文化苦旅讀后感范文 文化苦旅讀后感議論文12-13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14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17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02-14
《文化苦旅》讀后感08-17
文化苦旅讀后感10-08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1-06
讀文化苦旅的心得體會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