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15篇)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文化苦旅讀后感1
首次接觸《文化苦旅》,并不是整本書,而是選入中學(xué)教材的那篇《道士塔》。還記得那堂課,全班空前的寂靜。
曾久久地盯著這首詩: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
陽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zhàn)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云的戰(zhàn)陣
決勝負于城下!
看一遍,淚水朦朧;再看一遍,伏案痛哭;細讀全文,欲哭無淚。剩下的.是內(nèi)心久久的傷痛,然后就是一片空白,是慘白!那不是文化掠奪,根本就是拱手讓人啊。
我好恨,跟著先生一起恨,跟著那么多學(xué)者一起恨。
但是,恨什么呢?恨無情的歷史無法重寫?
只有嘆息……
文化苦旅讀后感2
我癡迷于哥特式尖頂建筑,清晰記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來源與發(fā)展,能大段背誦莎士比亞的名句,一度覺得西方的月亮真的挺圓。直到品讀了余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后,才幡然醒悟,最厚重的人文、最恒久的歷史、最深厚的底蘊,就在我們的'身邊。
秦磚漢瓦,唐詩宋詞,紫禁城的森嚴,水鄉(xiāng)園林的婉約,塞外風光的豪放,名山大川的壯觀,兩河文明的發(fā)展,書畫佳作的精彩,無一不值得我們細細琢磨、久久回味。歷史讓人銘記,催人思索,使人奮進。余先生追尋先人的足跡,借景寫人,博古敘今,文化苦旅,雖苦也甘。
文化苦旅讀后感3
“只有在大地上,才能找到祖先的腳印,而尋找祖先也就是尋找我們生命的基因,尋找我們自己。”那次華山之行,令我震撼的.是挑山人那一張張堅韌的面龐。他們接過了前人的重大使命,融入歷史,并讓這脈搏跳動下去,生生不息。
我聽見內(nèi)心的聲音呼喊著:傳統(tǒng)文化絕不能被遺忘,要傳承延續(xù)下去,這是一個民族的魂!我們與古人是一脈相承的,傳承文化的使命任重而道遠,但我堅信,明晰并堅定自己澄澈的信仰,它就會滋潤一生,而我們的內(nèi)心,終將如菩提一般,開花。
文化苦旅讀后感4
歷史的探索,往往始于足下。我跟隨著《文化苦旅》的腳步,把握歷史的韻律,靜觀王朝的興亡。
遺失“文化,不就是讓有限的生命向更大的空間和時間領(lǐng)域延伸么?”《風雨天一閣》中有一個文化傳承中令人欷歔的事件,明朝大藏書家范欽藏書頗豐,然而時局的變遷令其中多數(shù)毀于賊手,許多孤本失傳,成為了文化史上的一大遺憾。
曾慕名前往拜訪大相國寺,卻發(fā)現(xiàn)佛教氛圍早已面目全非,我不禁疑惑了,我們該怎樣避免文化的遺失?而西安大雁塔前一位僧人以倒立的形式化緣,不顧周遭耀眼的.閃光燈,才真正詮釋了佛教的思想——修行。
這正是如今無數(shù)的廟宇樓閣中的僧人所遺失的——佛的精神以及歷史所賦予他們傳承佛教思想的使命感。
文化苦旅讀后感5
有些文化在某個時期是輝煌的,隨著時間的沖刷,余秋雨發(fā)現(xiàn)了這些塵封點,書中的遺憾、憤怒和呼吁,當然是故意的。它旨在喚醒人們注意他們周圍消失的'文化痕跡,讓他們消失得更慢,這樣我們就有時間吸收一些殘留的營養(yǎng)。書中的故事大多是見大,見微知。在這本書里,似乎找到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感覺。
通過余秋雨滄桑而深邃的眼睛,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這種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也體現(xiàn)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上。從企業(yè)到大國,其強大與文化密不可分。健康的文化是一劑良藥,它能從內(nèi)到外消除懈怠,化解煩惱。古代文化是一壺茶,有苦有甜越濃,在溫柔的茶香中釋然,回味升華。先進文化是一杯酒,給你帶來激情和動力,深深陶醉其中。煙雨夢,苦旅救贖?嘣谟谏,甜在于心。
文化苦旅讀后感6
文人因其對山水景致的吟詠而招引來世俗的擁擠,從而失去了此山此水,于是“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
但中國文人真的有敘述的這么高尚超拔嗎?“苦旅”之“苦”會因為“世俗的擁擠”而消失飄散?其實,恰恰是世俗的打破山水原貌才能使精神貴族們感到苦澀,而文人在面對山水世俗化后反覺其“不苦了”,欲別尋苦境,這說明無論“苦”或是“樂”實際都未進入文人的'精神深處,皆非精神加工品味后沉積轉(zhuǎn)變成的苦與樂,而停留在感官層面;倘若不是這樣,進入了精神層面而猶言世俗化的“不苦”與原貌之“苦”,則說明中國文人的精神較之我等俗輩凡夫?qū)嵰矡o特異超絕之處,可以不必揚起文化優(yōu)越感的架子,要獨占這山那景觀的,而且非得和“大官人”“大商賈”站成一線湊這很抬身價也很勢利很虛榮的熱鬧。
文化苦旅讀后感7
余秋雨寫的文化苦旅有風景描寫、人物描寫、講道理的片段,可謂萬物皆有,十分精彩。
本文介紹了余秋雨從莫高窟道士塔到新加坡的旅行記錄,并插入了一些真相和想法。從陸地到海洋,從國內(nèi)到國外,讀完這本書后,我覺得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足跡。
他沒有找到旅行社旅行。他的旅行取決于他的腳。李白的船和陸地旅行中的驢子不能被雇傭。他一路講課,在講課過程中旅行,停止旅行。他去的大部分地方都是文人和墨客。在古代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他寫文章需要青春活力,但他很老。唐朝的煙霧和宋朝的風洗去了他年輕的精力。
他有一句我認為很好的話:當然,希望只是希望,更不用說這真的'是一種奢侈了。這段話告訴他,希望只是一種奢侈,不值得花太多精力去希望。
事實上,人們認為他只是去異國他鄉(xiāng)旅行,但我認為他所有的家鄉(xiāng)都不是異國他鄉(xiāng)嗎?所謂的家鄉(xiāng)只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的最后一站。
文化苦旅讀后感8
這本書,表面看來只是描寫了我們這片土地上的山川風物,人文景觀,但是,只要你細細的去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不一般的`歷史,和不一樣的民族精神。
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嗇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無知,卻帶著一種農(nóng)民式的憨厚的王圓籇道士的行為——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財,卻讓他們搬走一箱箱記載著中國歷史的典籍和文化物質(zhì);《夜航船》中懵懂無知,卻又橫沖直撞,行使著“權(quán)利”的“小將,小兵”。這些,都值得我們?nèi)ゼ毤氃u味。
文化苦旅讀后感9
《藏書憂》則是文集中一篇獨特文章。沒寫人,也沒寫物,寫的是書,是作者自己的一種心情。我認為,雖是"文化苦旅”,雖是一路走來,寫人寫物。終究,還是不能缺少這一篇的。書,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文化的傳承在某程度上絕大部分是由書籍來完成的。跟隨余先生這一路走下來,回首再看這段旅程時,卻是有些苦澀。或許,只有當我們明白了苦澀,才能更好的.體會到甘甜。也只有是一段苦旅,才能真正的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文化苦旅,萬聲嘆息。而萬聲嘆息中所蘊含的百味,又怎是一個苦字了得。
突然想到八個字:“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合上書,小睡一會,用暫時的平息來撫慰內(nèi)心的疲憊。醒來后,感覺如書上所寫:“將軍舒眉了,謀士自悔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靜了,俠客止步了,戰(zhàn)鼓停息了,駿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斷了,叱令收回了,船楫下錨了,酒氣消退了,狂歡消解了,呼吸勻停了,心律平緩了。”
但是,“又不能完全忘卻,留下一點影子,陰陰涼涼的`,添一份淡淡的惆悵”。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月牙泉的枯竭碎了誰的心,黨河水的斷流傷了誰的神,漫天風沙迷了誰的'眼,遍地干涸斷了誰的夢……風沙肆虐,細雨無蹤,有誰明白敦煌的夢已面臨著枯竭,又有誰明白飛天的故鄉(xiāng)即將成為傳說。曾幾何時,敦煌子民念念不忘一個名字——樓蘭,可誰曾想到,千年之后,敦煌竟是要步了他的后塵,多么可笑,多么荒謬!難道敦煌的夢想就要如此被碾碎?
不!不可以!美麗的飛天不能沒有家鄉(xiāng),轟鳴的沙山不能失去月泉,燦爛的莫高不能被黃沙掩!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余秋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著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
走進始終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堪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的走上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誓著另一種文化,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yīng)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當卸去一天的疲憊,在萬家燈火的夜晚,讀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沙原隱泉”有一種沁人心脾的美。在余先生唯美的`文里,讓我深深感到了鳴沙山的壯美,月牙泉的靜美。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象爬鳴沙山,只有用自己的腳,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在每一次攀爬的過程中,也都有過困難,有過挫折,也曾努力到達過峰巔。但當你長久駐足峰巔,你又感到無比的孤獨與恐恐。向往高度,向往峰巔,向往在高度俯視一切的快樂,是人生的一種壯美,然而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著大地,潛伏在深谷。一位老尼居住的地方,月牙泉。
當你身處高處時,心似大樹直立擔當。當你身處低處時,心似小草平和謙讓。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余秋雨寫的文化苦旅有風景描寫,有人物描寫,還有講道理的片段,可謂無奇不有,應(yīng)有盡有,十分精彩。
本文說了余秋雨從莫高窟道士塔到新加坡的旅行記錄,從中還插入了一些道理和想法。從陸地到海上,從國內(nèi)到國外,讀了這本書,就感到全世界都有自己的足跡。
他旅行沒有找旅行社,出行全靠雙腳,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都雇不了。他一路講課,在講課的過程中旅行,行行止止。他走的地方大多都是文人墨客,古代文化氣息比較重的地方,他寫文章要青春活力,寫出來卻無比蒼老,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他的少年精力。
他有一段我認為十分好的.句子:當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這段話講了他認為希望只是一種奢望,不值得去花費太多的精力去希望。
其實, 人們認為他游歷世界,只是單純的去異鄉(xiāng)旅行,可我認為所有的故鄉(xiāng)原本不都是異鄉(xiāng)嗎?所謂故鄉(xiāng),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后一站。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某些文化在某個時期鼎盛過絢爛過,隨著時間的沖刷漸漸地淡了,而余秋雨正是發(fā)現(xiàn)了這些塵封點,書中的嘆惋、怒斥與號召,決然是有意為之。意在喚醒人們警醒人們關(guān)注起身邊正在淡去的文化痕跡,讓它們消失的慢一點再慢一點,這樣我們才有時間去汲取點殘余的營養(yǎng)。書中的故事多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在這本書中,仿佛找到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感覺。
通過余秋雨滄桑而深邃的眼眸,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這種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xiàn)在民族與國家的歷史中。小至企業(yè),大國家,其強盛均與文化密不可分。健康的文化是一劑良藥,它能消除懈怠化解煩惱由內(nèi)而外迸發(fā)出一股正能量。古老的文化是一壺茶,有苦有甘越品越濃,在溫婉的茶香中釋然,在百轉(zhuǎn)千回中回味升華。先進的文化是一盅酒,帶給你激情與動力并深深陶醉其中。一場煙雨一場夢,一段苦旅一段救贖。這其中,苦在于身,甜在于心。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讀后感《文化苦旅》讀后感12-02
文化苦旅讀后感范文 文化苦旅讀后感議論文12-13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14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17
文化苦旅讀后感10-08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1-06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02-14
《文化苦旅》讀后感08-17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熱06-14